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复合应用型外语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2022-11-07 08:25李艳旸
校园英语·下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生态翻译学培养模式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翻译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翻译作为沟通世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人才培养模式在外语教学与实践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翻译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打破传统翻译教学的局限性,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翻译能力培养和翻译学习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极大增强,其文化素养和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抓住人才培养的有利时机,打破外语翻译人才发展瓶颈,适时调整人才培育模式,培养出拥有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素养、掌握翻译技巧,有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的实用性人才。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复合应用型;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艳旸(1987-),女,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校级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XSYK18039)的研究成果。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背景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ion)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

生态翻译学理论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功能,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生态环境不仅指语言环境,还包括文化、交流、社会、原文与译文在内的众多环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还要灵活考虑生态环境内的各类要素,在语言维、文化維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中实现翻译的动态平衡。在生态翻译的评价方面,宏观上的统一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将译者素质、读者反馈等多重因素考虑其中,从而使评判标准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

生态翻译学对于翻译的内涵、原则、方法等实质问题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解释,这不仅开阔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的视野,对指导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复合应用型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翻译能力作为复合应用型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外语教学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外语教学改革中的重心。只有注重专业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外语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人才。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视角出发,注重研究翻译教学中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的和谐统一。在生态翻译学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在各有侧重的基础之上实现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方法与技巧、翻译效果与影响都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和提升,学生的复合应用翻译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于指导复合应用型翻译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首先,运用新的理论指导,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升文化感知能力、提高翻译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注重翻译实践,逐步提升外语翻译人才培养质量,顺应翻译改革发展的紧迫需求。其次,适时转变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翻译实战为根本目的,以区域经济政策为指导,了解人才需求,在翻译教学中塑造真实的校本翻译生态环境,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当前,高校翻译专业教育已经逐步规范化,翻译专业教育迈入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阶段。翻译教育前景光明,充满希望,但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修养和实践环节中的问题依然存在。翻译教学的生态环境并不能适应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既不能凝练专业特色,也没有推动教学创新,更无法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观念传统,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翻译理论熏陶,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翻译流派和翻译思想且学习内容庞杂而疏浅,看似了解了这一学科的研究基础,也积累了不少理论知识,学生却难以将其用于指导实践。还有一些翻译教学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看似对于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掌握有所帮助,但过多过重地语言知识学习反而忽略了翻译实践操作,并没有达到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高的平衡发展。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桎梏了学生的多层次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没有实现专业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特色。

第二,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教学内容的适配性也是生态翻译理论所强调的重要部分。在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翻译教材内容陈旧,缺乏表达当前经济形势或是文化发展的真实例证,在实践教学内容中也没有反映公司企业真实工作情景的翻译项目,无法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第三,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参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不均衡,翻译系统中的同构性遭到破坏。教学方法的陈旧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减弱,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以课堂为主的翻译教学更大大削弱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二)语言为主,文化为辅

语言表达能力是基于翻译活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很难产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翻译在培养学生的听力、口语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广泛,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体会语言的魅力。然而,传统的翻译教学常常以语言为主,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语法表达的准确度和翻译方法的实践。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深入理解和挖掘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哲理,更忽视了将中西文化融入翻译中,应让学生在感受中西文化的魅力和差异中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理论丰富,实践薄弱

目前,一些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依然遵循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培养,翻译能力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从容应对真实的翻译场景中出现的问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还使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态环境的了解,知识、技能与实践没有实现完美的结合,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的构建和自信心的建立。其次,在搭建地方翻译实践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缺乏与当地政府、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也没有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远大目标,或是运用长远眼光和创新思维对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也在客观上不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四)注重传道授业,忽视自我提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科研水平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各种学术探讨机会的增加,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一些应用型高校,教师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课本知识和翻译理论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了知识的更新,也没有及时全面地了解与翻译相关的经济、科技、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政策和导向,不仅忽略了翻译生态环境的建设,在自我提升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提高。在翻译研究方面,没有深入挖掘教学与科研中的问题,没有紧跟专业发展的前沿,专业教师亟需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翻译教学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展开,它们虽然各有侧重,但整体上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翻译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教学内容的陈旧无法满足学生文化敏感性的要求,文化感知力不足也会影响学生的翻译视角和对翻译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缺乏必要的翻译实践同样也会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在真实的翻译环境中黯然失色,这些都不利于翻译质量和翻译能力的提高。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复合应用型翻译教学模式建构

应用型外语翻译教育虽充满了挑战,但也存在无限的希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各类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克服同质化现象,办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区域特色。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而言,翻译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复合型和应用性两大特色,既要重视人才发展的质量,又要突出专业设置的特色。既要培养出拥有扎实专业功底、具有创新批判性思维、具备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又要使其成为为地方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战略服务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面对翻译生态环境的调整和变化,复合应用型翻译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色:

第一,专业设置因地制宜,凝练特色。应用型高校必须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凝练专业特色,精准定位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的宽度和广度,同时突出办学特色,为翻译教学模式的建构和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基本保障。同时,外语翻译专业应以翻译项目和成果为导向,建设翻译教学平台,不断扩充新的行业知识,注重实践技能。另外,制订更加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评价手段,革新发展理念,深化发展内涵,根据地方经济需求,不断推出例如“语言+专业方向+翻译技能”等新的培养模式,从而使翻译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推动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个人或是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实践,在实践中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对翻译技巧等实践技能的应用。通过课堂上的翻译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有机会对自己的翻译成果进行展示,还能和同伴一起分享所学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并通过讨论进一步思考,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学习模式。课堂创新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打破思维模式的禁锢,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新的翻译设想和观点。

第三,自身建设与校企合作,突出实践。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将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创造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通过校外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更加先进的现代翻译技术和管理技能,为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校内的翻译实训室、同声传译室等也是提升学生翻译技能的重要帮手。再次,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年级层次,制订相应的翻译竞赛标准,以赛助教,以赛促学。积极发挥翻译赛事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竞赛中认识不足、加强自信,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专业教师整合资源,拓展能力。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下,教师应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指导。然而,教师对翻译生态环境的认知水平,对翻译主体、翻译标准、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于翻译教学的评价手段却得到了忽略。教师应不断学习,将“学生中心”和“译者中心”的理念深入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翻译学习效果和翻译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积极了解国家、地方经济政策,企业运营模式和职业市场相关知识,在翻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积极实现身份转变,以过硬的专业素质投入到翻译实践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提升翻译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翻译就业市场。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既有利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和发展,也顺应了翻译事业改革发展的潮流。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不仅为复合应用型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也从三个层面对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翻译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不断提升翻译教学质量,提升翻译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筚路蓝缕勤为径,译海航标立潮头:我为翻译教育鼓与呼[J].外语界,2018(6):2-6.

[2]任俊超.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汉字文化,2022(3):163-165.

[3]尹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地方院校翻译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21(4):113-117.

[4]李艳旸.从国际视野到文化自信:应用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与创新[J].现代英语,2022(7):58-61.

[5]施慧静.当前我国高校翻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9(4):67-68.

[6]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4):40-44.

[7]冉海涛,冯军霞.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能力与翻译学习策略关系的实证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7):31-34.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生态翻译学培养模式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