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选穴规律*

2022-11-09 00:51刘恩琦白春瑶杨佃会
中医药导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腧穴天枢频数

韩 萌,郑 好,刘恩琦,王 雪,白春瑶,杨佃会,韩 晶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以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紊乱因素聚集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综合征[1-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MS的患病率已上升至33.6%,且逐渐年轻化[3-4]。研究[5-7]发现,MS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其中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人体内脂肪蓄积所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是MS发生的主要原因[8],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调控及减重手术治疗[9]。临床治疗多为药物调控,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即降压、降糖、降脂等,而西医目前尚无有效的多靶点治疗药物。

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随着对MS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加深,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在整体调控血压、血糖、血脂及减重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降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提高脂肪细胞凋亡速率、改善循环等方面安全有效[11-12]。无论是单用针刺或针刺结合药物治疗,或其他中医传统针灸疗法,如穴位埋线、艾灸、穴位贴敷等,在治疗MS方面均取得佳效,且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13-14]。虽然针灸治疗MS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大多是根据临床经验及整体辨证选穴,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穴组。为了从散在、庞杂的文献资料中探究针灸治疗MS的选穴规律,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国内外针灸治疗MS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针灸治疗MS的常用腧穴、经脉,并根据复杂网络分析得出MS核心组穴,以期为临床治疗MS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2年3月1日的针灸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

1.2 文献检索方法(1)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VIP、CBM检索主题词为(针灸+针刺+毫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温针)and代谢综合征。(2)英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检索词为(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acupoint injection+needle embedding)and metabolic syndrome。

1.3 文献筛选

1.3.1 纳入标准(1)干预对象:诊断明确的MS患者;(2)干预手段:以针灸疗法为主,且有明确的腧穴处方;(3)文献类型:对疗效进行评估的临床研究文献;(4)诊疗标准:诊疗标准为国际或国内公认标准。

1.3.2 排除标准(1)个案报道、系统评价、Meta分析。(2)处方为无法定位的阿是穴、阳性反应点。(3)重复发表的文献,只保留最近的1篇,其余排除;同一项临床研究的分阶段报道,保留已完成或未完成研究中距今最近的一篇文献,其余排除。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文章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对符合标准的40篇文献全文下载,并仔细阅读。分别提取最终纳入文献的资料,使用Excel 2010录入取穴信息,录入内容包括治疗方法、腧穴名称、国际代码、归经等。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进行名词术语规范处理。运用SPSS 25.0软件,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Gephi 0.9.2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纳入情况 共检索到1 454篇文献,筛选后最终纳入40篇,中文文献纳入38篇,英文文献纳入2篇,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2.2 描述性分析

2.2.1 治疗方法统计 针灸治疗MS的方法主要包括单纯针刺、穴位埋线等,辅助疗法以口服西药为主。(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MS 的方法使用情况

2.2.2 腧穴使用的频数分析 40篇文献包含59首处方,共涉及腧穴61个,累计出现580次。其中,频数≥10的腧穴共20个。(见表2)

表2 腧穴频数统计

续表2:

2.2.3 腧穴的归经分布情况 61个腧穴中胃经腧穴应用频数最高,为173次,明显高于其他经脉。(见表3)

表3 腧穴归经统计

2.2.4 特定穴分析 61个腧穴中含特定穴45个,明显高于非特定穴(16个)。其中交会穴使用频数最高(147次,25.34%),其次为募穴、背俞穴、合穴、八会穴等。(见表4)

表4 特定穴统计

2.2.5 腧穴分布部位统计分析 61个腧穴主要分布于腹部、下肢及腰背部等。(见表5)

表5 腧穴分布部位

2.3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运用SPSS Modeler 18.0对61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可显示最大连接数为36,得出针灸治疗MS的核心腧穴组合为天枢-中脘;设置边权重不小于7,得出腧穴关联规则网络图。图中连线越粗代表腧穴组合的关联程度越高。(见图2)

图2 腧穴关联规则网络图(边权重≥7)

运用SPSS Modeler 18.0的Carma算法,设置最小支持度为40%、最小置信度为95%,得出16条关联规则。其中支持度最大为55.32%,置信度最小为95.24%,最大为100.00%。支持度与置信度最高者为中脘-大横,其次为天枢-大横。(见表6)

表6 腧穴关联规则

2.4 聚类分析 使用SPSS 25.0软件对频数前10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设置最小聚类数为10、最大聚类数为15,聚类方法选择“组间连接”,采用Pearson相关性测量方法,得出树状图。(见图3)。腧穴归为四类:脾俞、三阴交各为一类,另两类分别为阴陵泉-丰隆-足三里、大横-水道-中脘-天枢-气海。

图3 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

2.5 腧穴复杂网络分析 运用Gephi 0.9.2软件将61个腧穴节点、717条边进行腧穴复杂网络分析。(见表7)度是指复杂网络中任一腧穴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发生连接的边的个数,度值越大说明该腧穴节点的连接越多,度值由高到低排序前10位的腧穴见表8。设置K-core≥21,复杂网络图见图4,其中最核心的腧穴为天枢、中脘、气海、大横、丰隆、三阴交、脾俞、足三里。

表7 腧穴复杂网络拓扑分析

表8 腧穴复杂网络拓扑分析节点度值(前10)

图4 K-core 网络图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类疾病同时出现的一组综合征,腹型肥胖为其中心环节[15]。中医学中并无明确的“代谢综合征”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可归为“肥胖”“脾瘅”“湿阻”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为过食肥甘、生活过逸、情志不畅、先天禀赋不足等;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胃气虚为本,痰湿内蕴为标;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肾二脏[16-18]。脾胃主司饮食物及精微物质运化,亦是代谢产物排除的关键。脾胃气虚,无力升清,日久则聚湿生痰,或过食肥甘厚腻,痰浊之邪停聚中焦,或肝郁横逆犯脾,使气机不畅,水湿内停,或肾失温煦,先天无力滋养后天之精,使脾失健运,酿生痰湿,阻碍气机升降,津液不布,三焦失司,发为本病[19]。治法应以补脾益气、化痰祛湿为主。

本研究共纳入59首针灸治疗MS腧穴处方,涉及61个穴位,总频数为580次。天枢、中脘、足三里是治疗本病的高频腧穴。其中,频数最高为天枢穴,其位在腹,属足阳明胃经,为脾胃升清降浊之枢纽。张介宾云:“腹之背,谓自十一椎隔膜以下,太阳经诸藏之腧皆是也……即肓俞、天枢等穴,皆为腹之气街也。”针刺天枢,可顾护脾胃,通畅中焦气机,使清浊升降有常,津液布散调达。天枢亦为大肠之募穴,其解剖部位恰为降结肠所在。研究[20-21]表明,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均有密切联系,针刺天枢可显著增加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从而恢复肠道微生态的稳定,达到减脂的作用。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针灸大成·行针指要歌》云:“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针刺中脘、足三里既可补益脏腑气血,调畅三焦气机,又可化痰降浊,健脾和胃。研究表明,针刺中脘、足三里不仅可抑制饥饿中枢,降低食欲,还可降低血糖,促进胃蠕动及胃排空[22-23]。

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是使用频数最高的3条经脉。《灵枢·九针论》记载:“阳明多血多气……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足三阴经行于腹部,气血分布不均,总属多血少气,阳明经多气多血,可补阴经少气之不足,体现了“从阳引阴”的治疗思路;任脉为“阴脉之海”“抱腹之脉”,总督肝、脾、肾三脏,可补先后天之本、解中焦之疾患,且任脉贯通三焦,其通调水道、调畅气机之效可治疗一切气机不畅、水湿代谢性疾病[24]。3条经脉皆循行于胸腹部,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特点。

腹部及下肢部是治疗MS所用腧穴主要分布部位。腹部腧穴天枢、关元、中脘等可补脾益气,疏调三焦,通利水道;下肢部腧穴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等为化痰祛湿、通经活络、补肾益气、调和阴阳要穴。特定穴方面,交会穴、募穴及背俞穴使用频数较高,交会穴中大多分布于腹部,而募穴为五脏六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该病选穴以腹部腧穴为主,其次背俞穴选穴也较多。脾俞、肾俞等为脏腑阳气汇聚之处,水湿运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气化,且背俞穴与腹部募穴相配,刚柔并济,可调一身阴阳之气血,亦符合俞募配穴的原则[25]。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3个核心组穴为中脘-大横、天枢-大横、天枢-气海。相关度高的腧穴集中在中脘、天枢、大横、气海,皆位于腹部。阴经交汇于腹部,腹部是脂肪最易堆积之处。针刺腹部四穴,不仅可补气健脾,顾护肠胃,亦可降逆祛痰,调理气机。气海为先天原气汇聚之处,石学敏曾提出“司气海,调血压”的针刺理论,针之可调气和血,调理肝脾气机升降,达到降压的作用[26]。研究表明,针刺中脘、天枢、大横等腧穴不仅可减少腹部皮下及内脏脂肪含量,改善内脏脂肪堆积,还可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下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表达,从而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自稳调节机制[27-28]。

根据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核心腧穴可聚为四类,除脾俞、三阴交各聚为一类外,其余可聚为两类:(1)大横-水道-中脘-天枢-气海。五穴皆为腹部腧穴,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理论,且中脘、天枢、大横、气海亦为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最高的三组腧穴组成。水道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有培补胃气、通调水道、下利湿邪之功。五穴相配,补中益气,通积导滞,补泻兼施。气机通畅,气行则血行,气血阴阳调和,三焦通调水道功能正常,痰湿之邪自除。(2)阴陵泉-丰隆-足三里。《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云:“阴陵开通于水道”,丰隆为化痰效穴。针刺阴陵泉、丰隆可化痰祛湿,利水消肿;足三里升阳健脾,通调脏腑;三穴合用可化浊降脂,疏通经络,使脉道流利,气血调和。

综上所述,虽然MS病因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总体可归为脾胃气虚、痰湿阻滞,治法应以补脾益气,化痰祛湿为主。针灸治疗MS多从脾胃论治,补气兼以理气行滞,使补而不滞;取穴多以近部选穴为主,搭配远端循经选穴;腧穴配伍以俞募配穴法及表里经配穴法为主。MS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具有特殊效果的穴位、行针手法的差异、穴位埋线长度、穴位埋线深度、穴位埋线间隔时间、不同的辅助治疗对疗效的影响,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腧穴天枢频数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旅途止泻按脾腧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