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娇蓉
【校长访谈录】
当今社会复杂多元,未来充满挑战,也包含着无限可能。
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校长夏静认为,面对这样不确定的世界格局和未来走向,教育应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位教育人都要思考、探索的命题,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使命。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始终要秉承一个信念。教育为何?教育是为了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使孩子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使孩子具有更多面对和接受未知领域挑战的智慧和行动方案。”
谈到自己28年执教经历中与孩子交流和交往的那些片段,夏静印象最深刻就是,在刚踏上工作岗位第二年时遇到的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一直处在父母关系不和睦的成长环境中,一次家访时,夏静看到他在洗衣服,不禁感到心酸:“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如果没有良好家庭环境的支撑,孩子学习的困难会更大一点。”6年中,夏静对这个孩子付出了不少关注:从他的每一个表现中发现他的闪光点,在平时的交往中告诉他人生应该怎样度过,对于生活的不如意应该怎样对待。
润泽的化育不仅给孩子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了夏静很多启迪,她发现,做教育很多时候就是要启迪孩子人生成长智慧。做教育的人,应该多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着想,而不是只看重眼前的分数。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走得更远,才能通过教育促进孩子各方面的成长,从而来推动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发展。这是她所确定的,也是正在努力践行的。
马克思提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存在于社会上,所反映或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生活;人对于自然来说,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每个人也都在和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学习成长,并成就自己的人生。
“我们一直强调‘人是完整的人’的理念。”因此,夏静希望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迭代对教育的认知,用人的完整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实践知识、思维、情感三者互融的教育。这应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考量。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念才是基础性的东西,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支持人生发展可能性的必要条件,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则是一个人智慧生活、智慧人生的有效保障。”
夏静认为,孩子在前,目标应是为了他们能够拥有更多发展可能性,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中能够智慧地面对生活,能够真正幸福地生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拥有课程眼光和育人眼光,我们才能给孩子更多情智方面的庇护和养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正义的,才是符合道德品性的,这样的教育才能引导孩子形成完整人格,才能够使孩子最终拥有自己完整的人生,甚至是完美的人生。”
“生活是完整的,人在生活中是完整的存在,知识也是完整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片面与零碎。”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夏静认为在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最适合的,便是体验式学习。教育家杜威是体验教学的倡导者,苏州则有陶行知和叶圣陶先生。如果能够引领孩子回到知识的源头探索,让他们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探索中不断的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世界的本然状态,那么对于孩子更好的理解知识本身,同时更好的来促进自我能力的培育、自我智慧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期,我们一定要用确定的自己来培育完整的人。”
“教育是人的整个经历的形成,它会影响整个人生,所以只有当你了解孩子的整个生活背景以后,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夏静说。
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基于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来探讨更有效、更具教育品质的学习。目前,越溪实小秉承的就是教、学、做合一,即知行合一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要求每个老师要做四个“引路人”。夏静觉得教师和学生共建共存于学习共同体,如果把教育比喻为摆渡,那么每个老师既是渡人者,也是自渡者。因此,她提出以“文化摆渡人”重塑和确认教师身份,使每一个老师都明确“我是谁、我为了谁、我应该怎么做”。她倡导教师应当突破以往“以分数为评价标准、以知识型教育为行动准则”的知识传递者身份,转变成为学生及自己精神发展的引领者、学习的陪伴者、成长的互助者。
“当我们确认这样的身份以后,才能够突破以往的认知,真正转型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促进者。知道我是谁、知道我为了谁、知道我该怎么做,教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教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可以说,将教师视为“文化摆渡人”不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多年教育实践中,夏静感受到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爱,是两种不同的爱。家庭教育关系里的爱,更多是亲情的爱,这种爱基于家长或学生的需求,它有时可能是非理性的;而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的情感和爱是源于教育的需求,是理智型的。
“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互相之间的不理解、不支持,都是由认识偏差造成的。所以我们觉得沟通是最好的达成默契和合作的方式,在此前提下,我们必须要互相认识和互相理解。”
为了让理智的爱和非理智的爱能够互通,越溪实小不仅像其他学校一样,设立了家庭教育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等机制,还建立了一个“生长型”家校合作机制。考虑到目前的家长和老师以85后、90后为多,学校会为老师和家长同开一门家庭教育课,通过进阶培训和家校互动机制的建立,越溪实小以岗位参与和体验的方式使家校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达成更高层面上的理解、互助与分享,形成一种比较紧密而又专业的关系。
夏静说:“我希望每个教育者都能秉持我们苏州这一方水土上的非常先进的、非常适宜的教育理念,以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位孩子都精彩。”这是真教育,这是真正的文化摆渡。
1913年,周瑞伯先生创办了越溪实验小学前身越溪初小。适逢新学兴起的年代,周瑞伯先生于开新蒙的角度有所建树。学校创办初期,他就提出以“吴山好风雨,育养学龄童”。夏静觉得,努力实践与探索,用扎根大地的文化来化育学龄童,这是周先生传承给越溪实小的教学主张和教育理念。
2004年,时任校长王新提出了务实、求真、向上等一系列非常务实的发展口号,这在夏静看来,正与周瑞伯先生的教育理念有连贯之处,用真山真水、真风真雨去养育孩子的真心、真情,是从求真务实的角度,体现了如何把“吴山好风雨”作为教育的内容或一种话语的方式来影响孩子。2006年,时任校长虞文娟结合历任校长所提出来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根据学校的百年发展历史,提炼出了“行健如虹”这一中心词。勾连着学校的百年发展历史,联结着历任校长的办学思考,关联着越溪学子成长的人生形象。夏静觉得,“行健如虹”包含着教育的传承性、发展性和创新意味,使它在目前看来更具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五育并举,以文化人”,越溪实小在以船拳文化带动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培养孩子核心素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的荣誉。夏静说,越溪实小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养德、修文、强生、博雅”的理念,培养一批又一批“行健如虹”的扬帆少年,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教育者,她对于学校的打造,也有自己的理想。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曾围绕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老师出了很多著作,夏静阅读后深受启发。作为越溪实小校长,她认为理想的学校,有自己抱定的教育宗旨。理想的学校不应该是固定的空间概念或时间概念。面对国家未来高质量发展,学习无处不在,成长无时不有,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没有边界、没有时空约束的学校。
“在理想的学校里面,每一个人都是教育者,也都是被教育者。教师和学生是命运的共同体,教师和家长也是教育的共同体,学校和整个社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共同体。”夏静表示,在并不久远的未来,她希望整个社会都能围绕教育这一公共利益,达成更加广泛的社会契约,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教育中的一份子,人人都能发挥教育作用,使整个社会成为涵育心智、培养人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