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

2022-11-09 11:45罗小燕
关键词:卫生事业医疗卫生卫生

罗小燕

(赣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发展农村健康卫生事业是为满足农村居民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举措。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开展并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历经探索、发展及再创新,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困境,提升农民健康水平,全方位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农村健康卫生事业领域几乎一片空白,广大农村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疫情防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农村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历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历经深入探索、发展及再创新再发展,我国农村健康卫生事业成就显著。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第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56 年)。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广大农民处于疫病盛行、医药缺乏、体质弱等极其严峻复杂的环境,1949 年,我国妇幼保健院(所、站)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分别只有9 个和11 个,[1]平均寿命仅为35 岁。为解决广大农民缺医少药等现实性问题,1950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面向工农兵”的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2]要求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站、村设卫生室培训和配备乡村卫生员,为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方向遵循。1952 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在农村各地深入发动群众,进行清除垃圾、改水改厕、消灭害虫等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农村建立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涵盖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卫生院以及村卫生院室等基层卫生组织。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县级卫生机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从1949 年的1 400 余所增加至1952 年的2 123 所,覆盖我国90%以上的地区。[3]联合诊所、乡卫生所从1950 年的803 所增加到1956 年的51 000 所,[4]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

第二,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初步发展阶段(1957~1978 年)。由于医药卫生资源分配不均,乡村相比城市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老百姓生活质量不高、营养缺乏等客观因素导致农村人口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城市。1965 年,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滞后问题,针对我国当时存在的现实性困境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号召,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六·二六”指示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所谓尖端问题上,对于一些基础的、经常出现的疾病,怎样预防?怎样治疗?不是置尖端问题于不顾,而是国家应投入少部分资源在上面,应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5]我国当时大批没有编制、只接受县乡卫生机构培训一年半载的“赤脚医生”响应“六·二六”指示的号召扎根农村,截至19 世纪70 年代末期,他们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为改善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医疗卫生史上的一个创举。在高度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凭借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全面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享有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高达90%以上。“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医有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口号[6]不是一种空想,此期间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各项指标均得以全面提高,基本控制了长期损害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以及地方病。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基本医疗保健的覆盖率达到80%~90%。广大老百姓实现日常看病不用愁的愿望,人口预期寿命逐年提高,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权得到保障,基本改变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发展落后的面貌。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第一,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曲折前进阶段(1978~2001 年)。伴随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农村也不例外,绝大多数农村为大力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与提高个人积极性相结合,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重分轻统”现象突出,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发挥微乎其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失去集体经济与组织基础的支撑。同时,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农村卫生工作逐步向“市场化”转变,开始进行自主经营以及自负盈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遭遇极大挫折,迅速土崩瓦解。到1985 年,拥有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人口仅有5%,直至20 世纪90 年代初,存在合作医疗的区域只有上海和苏南地区,90%以上的农村合作医疗不复存在。为此,1997 年,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指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效。截至1997 年底,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仅占17%,仅有9.6%的老百姓拥有合作医疗,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面临巨大挑战。[7]

第二,21 世纪初的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稳步发展阶段(2002~2011 年)。进入21 世纪,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者数量与质量亟需提高,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有待提升等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出台从指导思想、目标建设、卫生投入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8]2003 年“非典”暴发,严重影响广大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推动我国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进而推动我国县、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发展的进程。2003 年,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广大农村农民的医疗卫生权益。2009 年,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路径实施,要求政府以办好县级医院为着力点,保证乡镇设卫生院,村设卫生室全覆盖,并建立和完善城市医院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对口支援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推进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农村涌进,促使广大农民享受更高质量、更高效、更便利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水平。

第三,十八大以来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阔步前进阶段(2012 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提高人民健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到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等一系列医疗卫生政策不断得以巩固与创新发展,健康卫生工作逐步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过渡,由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向“管健康、促健康”方向稳步推进,为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质的飞跃,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性成就,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广大人民不只重视物质生活的需要与满足,而且向往优美居住环境、健全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区域之间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是影响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2019 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要求深入贯彻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三医”联动,把医改推向纵深,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烦心事”。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我国高度重视感染者救治和疫情防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10]农村基层作为疫情防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严格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和措施要求,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筑造起乡村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保证广大农民的生命健康。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以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医疗健康水平、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均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健康的需要。

1.农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医疗卫生健康状况好坏的衡量指标。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呈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2019 年(77.3岁)相比1949 年(35 岁)增长了1.21 倍,说明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1]十八大以来,我国孕产妇以及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如表1 所示,我国2020 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18.5/10 万,相比2012 年下降了27.8%;2020 年我国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相比2012 年分别下降45.1%、50%、51.9%,说明我国农村的健康水平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与健康卫生事业有了显著提升。

表1 2012~2020 年我国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情况

2.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明显增强。我国在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几乎一片空白;高度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医疗卫生福利与服务依靠集体与国家福利供给,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目标,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之后,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稳步提升,我国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资力度,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在卫生领域总费用大幅度提升,2020年(72 306.4 亿元)相比1978 年(110 亿元)卫生总费用增长了656 倍,由此可见,国家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度。[11]在我国高度重视与各方面政策的极力推动下,我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随之不断完善与优化,2021 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共有103.1 万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97.7 万个,3.5 万个乡镇卫生院,30.7 万个门诊部(所),59.9 万个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共957 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144 万张。[12]

3.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体现在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治和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第一,防治传染性疾病取得显著性成效。如图1 所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甲、乙类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到1970 年达到顶峰值为7 061.86/10 万,随后呈每年递减的态势,截至2020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90.4/10 万[13]。说明我国在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方面成效显著,农村的传染性疾病与我国发展态势基本一致。新中国成立之初,基本控制了影响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鼠疫和霍乱,医治好困扰广大农民的血吸虫病;改革开放以来,“2003 年非典”得到有效防治,时隔17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控制了疫情蔓延。政府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不惜成本、不惜代价地救治患者,真正做到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婴儿均竭尽全力对其进行救治,还启动新冠疫苗研发,将全民免费接种的要求落到实处,说明我国的医疗水平取得显著提升。

图1 1950~2020 年我国甲、乙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单位:1/10 万)

第二,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2020 年,村卫生室诊疗量达14.3 亿人次,比上年减少1.7 亿人次,平均每个村卫生室年诊疗量2 349 人次。[11]由此可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队伍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亦随之增强。

4.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呈现逐步完善优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坚持全方面向苏联学习,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参照苏联卫生保障体系并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此来保障广大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权益。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基本医疗保健的覆盖率达到80%~90%。进入21 世纪,2003 年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权益。进入新时代,为实现全民医保目标,我国连续加大对医保的投入。截至2021 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24 011.09 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的参保覆盖面达到95%以上,这表明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14]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医疗卫生事业历经沧桑,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竭力满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经验总结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从一片空白到初步建立再到改革完善,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完善和发展,种种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研技术的研发以及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息息相关。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回顾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或方略来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性成效。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的境地,毛泽东同志提出“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2]1952 年,在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7 年开展除四害运动,开展清洁卫生工作。1965 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六·二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扭转城乡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改革开放后,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来解决困扰老百姓看病就医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到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等一系列医疗卫生政策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同时期的卫生方针政策的出台、推进和实施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四方、高屋建瓴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开展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历史的过程”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15],广大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历史滚滚向前的根本动力。在医疗健康卫生领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置于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在防治天花、2003 年非典、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各级政府承担了种痘、接种疫苗的费用,医疗资源全面向人民群众倾斜,体现了卫生工作的公益性和人民性,坚持卫生工作为人民服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6]强调要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把解决人民群众心心念念的健康问题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重要考量因素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引导医疗卫生资源投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等政策,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健康卫生方针虽有不一,但是均可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健康问题的关心与重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展推进过程是依靠群众与群众受益并存的过程,不但需要把人民利益放置于首位,而且需要紧紧依靠人民。1952 年,我国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7]的重要原则,依靠最广大老百姓,全民动员、全民防疫,取得了显著性成就。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18],凭借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各个社会参与主体力量来开展卫生工作。进入21 世纪,“面对非典疫情,我们实行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19]由上可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开展不仅需要从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好群众致力于我国医疗卫生健康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坚持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作为疾病疫病的克星,在治疗疾病、疫情防控面前发挥重大且有力的支撑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察哈尔省鼠疫盛行,被称为“中国疫苗之父”的汤飞凡等研究生物制品的工作者及时研究出鼠疫疫苗并投入使用,对扑灭鼠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打响了新中国防疫第一战——扑灭察哈尔鼠疫之战。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紧紧依靠科学技术,“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在关键性应用研究、医学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方面,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关,力求有所突破。”[20]医治很多以前无法治疗的慢性疾病和疫病,“非典”疫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面对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加大其科学研究,加大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药品和疫苗的研究,坚持科学治疗和全民免费接种疫苗的要求落到实处。纵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我们战胜疾病疫病最为强有力的武器,必须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加大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减少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4.坚持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分布差异大,高级医生和医疗设备均集中在城市大医院,乡村的卫生资源几乎为一片空白,乡村卫生健康发展是我国医疗卫生健康的薄弱环节。1965 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六·二六”指示,号召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大批赤脚医生在经过简单的技术培训便深入基层,开展农村的医疗卫生救治工作。据相关数据统计,正规医生数量达51 万名,生产大队赤脚医生有146 万名,生产队卫生员有236 万名,农村接生员有63 万名,[21]“赤脚医生”深入基层极大改善了我国农村的医疗条件,扭转了城乡卫生资源、医疗卫生工作者分布不平衡的现象。改革开放之后,“村民自治”代替高度计划经济时期“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赤脚医生失去资源与经济支撑。1985 年原卫生部提出:“村卫生机构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办,也可以承包给乡村医生和卫生员集体办;可以扶持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自己办,也可以由卫生院下村设点;可以办卫生所,办联合诊所,也可以个人开业。”[22]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凡经过考试考核已达到相当于医师水平的,称为“乡村医生”。进入新世纪,基层和农村的卫生人才相比城市在经验、医疗技术水平、学历与职称方面有差距,有限的医学人才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农村医疗软件、硬件基础设施等资源缺乏,2002~2005 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深入解决城乡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性问题。面对2003 年“非典”疫情,大批的医务工作者对农村的疫情医治与防控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2011 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此推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距悬殊的现实性困境。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2018 年通过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强调,要加强贫困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注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者素质的提升。农村全科医生与乡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相结合,使得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结构持续优化和专业技能逐步提升。由上可知,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中,医生在医治疾病以及疫情防控上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我国医疗卫生健康工作的开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医疗卫生卫生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财管工作的探讨研究
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思考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卫生歌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讲卫生
浅谈加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卫生事业绩效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内蒙古:建立首个省级“医疗卫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