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臣山人诗的继承与发展

2022-11-10 18:03岳亚芳
名家名作 2022年8期

岳亚芳

一、引言

明代的文化阶层在明初就被分为居于上层统治地位的官僚贵族文化,以及士大夫所组成的文人文化,还有时代发展下渐成规模的平民文化。到了明中后期,城市商业发展迅速,市民在商业文明的刺激下,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这使得下层文士以及平民百姓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放。明文化开始再分层,市井文化成为平民文化的主流,文人文化分为士大夫构成的上层文人文化及下层文士构成的下层文人文化,山人文化就包含在下层文人文化中。沈明臣作为晚明山人群体代表,他所写的山人诗也是这一时代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具体反映。本文欲从文学题材、内容意象、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于晚明社会下将沈明臣诗文同传统诗文进行类比。

二、沈明臣与山人诗

(一)明代山人的时代特色

所谓山人,自古有之,一般指远离尘世的隐逸之士。而到了明代,山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传统山人一样隐居在田林之中,反隐于世。这类山人都是未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游走于权贵,以期成为地方官员幕僚、获得荫庇的下层文士。明代山人大体盛于嘉靖万历年间,当时政局混乱,皇帝不理朝政,朝臣党同伐异,文人为求自保,要么退隐山林,要么栖身于达官贵胄,获求一时安稳。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商业高度活跃,人们的商品意识觉醒,普通市民也有了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欲望,这使下层文人在入仕不顺的情况下,屈从于现实的利益享乐,积极寻求自我享受的途径,放弃第一条归隐的出路。

(二)沈明臣山人诗的概况

1.山人诗含义

对于山人诗这一概念的内涵,学术上也是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山人写作的诗就被称为山人诗;另一种则认为,山人诗应是山人基于某种共通的情感所写作的具有相似题材的诗歌。笔者认为,山人诗应是基于山人身份出于某种共通情感、相似的经历所写作的亲近自然山水的诗歌。明代山人是一个不甘于平庸、集市井文化和隐逸文化于一体、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士人群体。这种特性使得他们常常在游历山水时往来唱和,在诗文中寄托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以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山人诗则体现山人独特的人生价值追求,记载着山人的人生历程。

2.山人诗分类

沈明臣诗歌题材主题丰富多样,有顿挫昂扬、气势雄壮的战争诗,也有充满浓厚乡土气息、描写自然景色的山水诗歌。沈明臣的山人诗大致可分成三类。

(1)清新明丽的江南民歌

沈明臣创作了大量的民歌,其风格清新明丽,多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萧皋别业竹枝词》十首、《采莲曲》六首都描绘了一幅清丽的江南风景图。他的民歌多取材于吴歌,以歌咏年轻男女之间炽烈美好的爱情为主,沿用传统民歌活泼直接的特点,彰显自然的本色,同时注入诗人自己的文人才性,含蓄缠绵,婉约自然。

(2)游历诗

沈明臣大半生都在外游历,行迹广泛。沈明臣游遍山川各地,每到一处便登临高歌,留下许多篇章。如《过昆山》《渡峡江》,沈明臣走访山川湖泊,描写所到之处的丽山丽水、骏巍风光,其中也蕴藉着自己羁旅愁离、落寞疾苦的感伤。

(3)乡土风物诗

沈明臣晚来重回故乡明州,写乡土人情风物、写山川景色秀美。沈明臣生于斯,长于斯,其足迹遍布明州各地,他用诗歌来书写家乡的风物。如《登明州郡城楼》,他在诗中诵唱着家乡魅人的自然景物以及富于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

三、沈明臣山人诗的继承

(一)文学题材的继承

1.江南民歌

民歌从汉代开始发展,《古诗十九首》是汉乐府民歌的精华。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正式载入历史,获得广泛关注,主要有湖北江浙一带地区的西曲、吴歌等。而到了唐宋时期,雅俗文化的融合,使民歌小调逐渐融入文人生活,文人将其规范化、“格律化”,民歌逐步成为诗歌的一类题材。

采莲是江南少女在夏季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历代民歌着力描写的一项活动。沈明臣创作了大量采莲民歌,大都不是对采莲活动的直接描写,而是抓住采莲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画面或事件进行描绘。如《采莲曲六首》:

生长江南惯采莲,棹歌声里斗婵娟。十三十四年相亚,覆额低眉各可怜。(其一)

荷叶莲枝水面齐,采花归去夕阳低。绿芜一道分南北,犹有歌声绕大堤。(其二)

少女明妆出采莲,双头并蒂独心怜。不知金钏何时堕,空手来归意惘然。(其三)

白面红妆二八春,藏羞不肯过东邻。偶从绿水桥边去,谁道荷花妒杀人。(其四)

……

在沈明臣的山人诗中,江南民歌占比颇多,延续了南北朝时期吴歌清雅细腻的艺术特色,婉约含蓄;继承汉乐府的生机与活力,在采莲诗中感受到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交往的甜蜜。

2.怀古诗

怀古诗以左思《咏史》为起点,借游历古迹、怀叹史实抒发怀才不遇心声。初盛唐期,怀古诗创作有了卓著发展,在传统主题上增加了社会现实性的问题,与政治紧密融合。

沈明臣的怀古诗以景抒情,寓情于景,借描写故地的风光,凭吊历史陈迹,抒发对时代兴衰、物是人非的慨叹。如《梁王台》:“日落梁王台,台空映江水。江水流不流,只在钟声里。”梁王台位于今山东省,梁王彭越起兵,反抗暴秦。先跟随项羽,兵败后归顺刘邦。刘邦封他为梁王,后彭越被吕后诬陷谋反,刘邦将他杀害,并将他的尸体剁成肉块,煮成肉酱,让诸侯分而食之,引以告诫。诗人日落登上梁王台,台上寂静空廖,了无一人,只有江水在滔滔不绝地流动,也伴随着梁王台长鸣的钟声印证着历史的变迁。梁王台的钟声与蜿蜒不息的江水是永恒的,从未在历史里消散,而不断流动着的是连环迭代的朝代与往来不绝的人群。沈明臣站在梁王台兴亡变迁的角度上,选取梁王台旁的江水,把滔滔不绝的江水喻为时间的流逝,而梁王台却不复当年的盛景,两者进行对比,抒发了昔盛今衰、感时伤怀的沧桑感。

(二)内容意象的继承

沈明臣也是江南竹枝词的主要创作者。沈明臣所作竹枝词主要描写江南的乡土生活和世俗风情,风格秀丽婉约,语言通俗明快。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萧皋别业竹枝词》十首组诗中的第二首:青黄梅气暖凉天,红白花开正种田。沈明臣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梅子时节的江南水墨画,描写了一幅春末夏初江南农家忙碌而恬淡的水墨风景,构成一幅清丽的江南春景。

沈明臣吸收巴蜀民间语音语调的特色,采用七言格律的形式,化俗为文人风雅,以吟咏风土人情为主要对象,运用“梅子”“燕子”“烟雨”等常见意象,绘制一幅江南烟雨图,节奏轻快,语言流畅,田园风情一览无余。

四、沈明臣山人诗的时代发展

(一)诗歌题材上的创新——狎妓诗

唐代中叶,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狎妓成为一种风尚,文人墨客寄情于风月,以写狎妓诗为乐,诗歌场景变为了热闹繁华的都市。而晚唐至宋,落魄文人官场失意,流连于声色,使得狎妓诗更加泛滥。这一时期的狎妓诗,着眼于妓女的容颜姿色,多描写妓女外貌体态以及寻欢取乐的过程,表达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而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于朝廷对狎妓政策的放松,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荒废已久的妓业的发展。在思想上,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使得文人们从程朱理学的禁锢中得到解放。阳明心学对文人的影响主要在于重个性,重真情,以及冲破程朱理学严苛的礼法观念。

历代文人描写妓的诗歌多描绘妓的美色以及与妓之间的云雨欢情,而沈明臣的狎妓诗则更多地流露出对妓的尊重和欣赏,更多地描写妓的才情而非她的容貌,如“才情婉丽见双鱼,绝胜江东女校书。昔有文君今有汝,眼前谁是马相如”。这首诗首句写妓的“才情婉丽”,书信凸显其才学渊博。接着又与汉代卓文君和唐代名妓薛涛做对比,凸显其才情。又写妓自身的不幸,没有像花间词派那样用轻浮之语,把女性当作玩物,没有宋代婉约派那样着力叙述勾栏瓦窑里的偎红倚翠,他的诗倾注着对女性的同情与怜惜。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沈明臣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没有渲染姿色,反将笔触放在才情上,毫无风流之意,更多的是对妓的尊重,以及寄托寂寞的情感。

(二)世俗性功利性的思想

1.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与传统诗文对社会群体的重视、对政治伦理的关注不同,大量关注个体生命的题材进入沈明臣的诗文创作中。《闺思》:“花满汀洲燕子飞,绿杨微雨画楼西。殷勤寄语伤春鸟,莫近郎君行处啼。”《闺情》:“空闺尽日理浓妆,无奈春风过海棠。只恐人归零落后,断肠无语立斜阳。(其一)青桂花含白露光,凭阑空自哂红妆。妾颜恐是芙蓉色,耐得秋风几夜霜。(其二)”同样都是思妇的形象,但是古今的思想体现却已发生了巨大转变。第一首诗中,暮春时独守闺房的少妇整日对镜梳妆,春风吹拂海棠树,触景伤情,她在感伤自己人如落花飘零,容颜不再,又担心自己年华已过,想到这些不免感时伤怀,倚立在斜阳里。第二首深秋间,梳洗红妆的少妇同样担心着自己的容貌韶华易逝。沈明臣诗中思妇不同于前代少妇的形象,由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刺激下人的审美自觉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开始将更多的审美关注放到了自己身上而不是周围的物上面,重视现实的个人利益。

2.及时行乐之思想

及时行乐的思想,早在魏晋时期的诗歌中就常常出现。相较于魏晋时期生灵涂炭、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明代及时行乐思想的产生则是由于都市环境下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对个性的解放,因此这一时期不同于魏晋时期个体对生命转瞬即逝的担忧,更关注享受生命,尊重个性。沈明臣在《茂屿庄三首》中写道:“相逢饮醇酒,生不愿封侯。”其中充满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放,蕴含珍惜时间、尊重生命的态度。而在《三妇词》中,他写道:“大妇织流黄,仲妇刺鸳鸯。少妇何所作,东窗炙笙簧。闲将理丝竹,排下合欢床。明月三五满,春风花草香。年少不为乐,白首徒自伤。请君且安坐,就我合欢床。被服纨素美,暖酒涤愁肠。白日度何驶,笑歌殊未央。不见墙上花,朝来萎微霜。”诗中的少妇不同于传统妇女,而是以炙笙簧、理丝竹等随性随心的行为,以享乐为人生价值。同时她也毫不遮掩自己的物质与精神追求,认为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

(三)明代下层文人文化透视

明中后期,屡试不中的下层文人逐渐增多,自己生计的需要让他们在追求归隐的精神生活与世间的物质需求和名利享受之间徘徊,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扰着下层文人,这使他们做出了最佳选择:山人,既谋求生计,又得隐士的闲暇。山人大都处在嘉靖至万历初期之间。他们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受雇于达官贵人,从事草拟公文、诗词创作等,间或涉足政治领域。现实社会的巨大变化迫使怀才不遇的士子寻求安身立命的职业。他们借交游寄生于达官显贵,打破了传统隐士文化的道德传统,也是对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宗旨的背离,许多山人靠诗歌才华谋生以期获取功名,得以声名远扬于世间。但功利心太重,也使他们往往心浮气躁,难成大器,因此也常常受到文人雅士的讥讽。但文人雅士所推崇的名士气,却在他们身上集中:培养高雅的趣味,追求闲适而优雅的生活方式,保持与社会若即若离的关系,即隐逸与人世兼备,清修与享乐皆俱,这也颇为讽刺。

五、结论

作为下层士子的山人,在生活环境变迁的情形下,摒弃原有的观念,善于谋求和创造新的生存环境。他们虽只是下层士人阶层的一部分,但展示的不只是山人这一群体的生活,同时反映出了处于社会变革时代的下层士子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和对现实出路的选择。在当时社会变革的环境下,人们都经历着新观念的淘洗,尽管因意识的差异在职业的选择上尚存分歧,但他们却都不能摆脱商品货币经济对其的异化和冲击。沈明臣作为明代山人群体中的一员,代表着下层文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趋向。山人是明代社会的特殊产物,他们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消解了传统隐逸文化趋向,逐渐世俗化,他们依附于达官贵胄,以世俗化的方式证明自我的价值,表面上维持高雅的生活乐趣,自娱自乐、游山玩水的享乐作风,却以寄生的方式谋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