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与阅读—托尼·本尼特文学理论思想研究综述

2022-11-10 18:03马博文
名家名作 2022年8期

马博文

托尼·本尼特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审视文艺理论思想,将政策引入文化研究之中,为文化研究领域开辟了新思路。在对文化进行研究的同时,本尼特也关注到文学的研究,通过对文本以及阅读理论的阐释,表明他将文本放置于社会历史发展中来探查,以及对阅读主体关注的重要性。本尼特以其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早在20 世纪,国内已有学者对本尼特的著作进行了译介。本尼特文论方面的著作《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内容,在20 世纪90 年代就已陆续在《黄淮学刊》《辽宁大学学报》翻译发表。同时期,他关于文化研究的论文也陆续翻译发表,陶东风创立的《文化研究》第一期就刊登了《托尼·本尼特谈文化研究与知识分子》的中文译文,等等。1998 年,陶东风在《博览群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知识分子并非一种角色》的论文,是国内学界早期对本尼特的研究。本文仅对国内学者有关本尼特文学理论思想的研究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评述。

本尼特批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这与马克思关于文学理论方面的阐释并不相契合。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框架下,立足社会历史发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解。他揭示了大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彰显其思想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本尼特认为文化的受众不仅仅是精英,更是大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揭示大众在文化理论中的主体地位,揭示大众在阅读、理解等方面具有的主体地位,也认为社会发展的状况对文学的理解与阐释亦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学者们对本尼特文学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从两方面入手,探查置于社会历史中的文学。

一、社会:分析本尼特文学思想的场域

学者们从本尼特对文艺理论的整体性观点入手,阐释他所关注的内容,从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将文学放置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与阐释。在本尼特的文艺理论思想中,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清楚地认识到文学理论所面对的是大众而不是贵族,文化是在由大众构成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学者们沿着本尼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进一步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阐发时的缺陷。

学者们从梳理本尼特的文论思想、对纯文学的超越以及反对本质主义入手,阐释本尼特关于文学理论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本尼特关于重新研究文学理论的可能性,对文学的研究不应该离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需将文学放置于历史发展领域与社会复杂关系中进行探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学进行再生产。本尼特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文本、阅读进行阐释,反对对审美形而上学及纯文学的研究,忽视外部环境与文学的交互。学者们从整体上对本尼特文学思想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他理论中对于文学和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视。他将对文学的阐释放置在社会历史中进行,注重研究外部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也非常重视作为文学作品的主体——人的感受。本尼特对文学的理解不仅是对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研究,而是基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对文学理论进行研究。有学者就指出,在本尼特的文学理论中,过分夸大了文化对经济的独立性。

本尼特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因此,对文学的阐释十分重视其社会、历史、制度等背景,主张将对文学的探查放置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探查的过程中,就文本及阅读方面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

二、社会发展:文本阐释的语境

从文本自身出发,阐释本尼特将文本视为动态生成的产物,而不是静止的、孤立的,是社会发展与其他生产者所具有的原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本尼特思想中文本观的阐发,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评开始。在对本尼特文本观的研究中,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本质上是对将文本作为静止不变的存在的批判,是对文本本体论的批判。本尼特认为,俄国形式主义“不能把文学变化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推理联系起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批评聚焦在了审美范畴和价值问题上,从审美范畴进入马克思主义领域后,文学理论所出现的矛盾——审美话语和价值话语——进行分析,在对文学理论中的价值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文本所表达的含义多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等相联系。

(一)对文本本体论进行批判,探查文本研究的场域——社会历史

学者们从文本出发,通过本尼特对文本本身、文本形而上学的批判,揭示文本的研究要放置于社会历史当中进行。有学者从历史、社会与实践三个维度出发,揭示文本与历史、社会之间的交互。学者对于文本观的研究大多是从俄国形式主义入手,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修整、将文本放置在历史中、对俄国形式主义所主张的文本性质——孤立、静止及陌生化进行批判。他们将对文本的理解置于社会、历史的复杂关系网中进行,“文本只能放到它们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理解”,表明对文本的研究不应囿于文本的形式,如语言、结构等文本本身的东西,更应关注文本“本身之外”的,文本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中所包含的时代性特征。学者们在本尼特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上的分析存在差异。有学者认为本尼特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着眼于早期俄国形式主义,未探查俄国形式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文本内容以及其关系。有学者认为本尼特没有完全否定俄国形式主义,指出俄国形式主义中所带有的社会性与历史性因素。他们指出本尼特“认为俄国形式主义其实并不是那么‘形式’,不是那么无关政治、历史和社会的”。提出本尼特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并不是全盘否定,“在托尼的分析中,形式主义的形式分析本身是一种趋向社会历史的分析,并不像人们误读的那样绝对的‘文学性’和‘形式化’,它们只是将文学性作为分析的对象优先地固定下来”。本尼特看到俄国形式主义中所具有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但俄国形式主义研究并未跳出文本本体论的局限。学者们对此进行研究时,也主张将对文本的解读放置在复杂的社会历史关系网中考察。

(二)对文本的理解的新范式

本尼特认为文本本身并不具备过多的意义,其所被赋予的意义一方面是因为阅读的主体,另一方面这是因为社会、历史、制度等因素。在对于本尼特文本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于“互文性”这一概念的理解非常重要,它和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有所不同。本尼特的这一概念将文本自身和“文本之外”的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也有学者提出了“社会文本”的概念,将文本与社会的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本尼特认为文本要放在社会历史的范畴内进行分析,而文本的意义更多的是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因主体的个体差异对文本的解读也会产生差异,但在本尼特这里,大众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产生的评价与认识,都是值得关注的。但有学者提出,本尼特对文本的“无意义”处理,可能会带来对文学研究的解构,对文本的价值判断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文学研究。

本尼特对文本本体论的批判,揭示了他有关文学文本的观点,文本并不是孤立、静止地存在,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发展,因此,在认识文本时,应将文本放置在社会历史中进行探查。这昭示了他沿着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对文本的发展及研究进行的思考,正是这样的思考——将文本放置在社会历史领域——成为研究文学的一种新的范式,这对当时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过于将文本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意蕴等相分离,这就可能产生文学终结的问题。

三、大众:阅读的主体

从阅读层面入手,诠释本尼特在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阅读理论,将接受者的理解放置到社会历史中理解,并将接受者的身份放置在阅读诠释中进行研究。本尼特将阅读对象定位为大众,认为阅读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精英层面上,而应更加关注大众对阅读的反应,将大众对阅读的感受纳入研究中来。这就扩大了阅读的对象,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进入阅读中,成为文本意义的构型对象。学者们对精英阅读的批判与对大众阅读的研究,显示了大众对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对文本阐释的影响作用。学者们站在体裁社会学、符号学、消费理论等角度来阐释本尼特的大众阅读理论,探究文学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及文学自主性的问题,分析在社会、历史中话语符号的发展,探索本尼特提出的大众阅读理论,揭示其阅读理论中含有的辩证性。

第一,对阅读理论的概念进行探讨。有学者使用“阅读构型”,有学者则使用“阅读构形”。本尼特的阅读理论被视为一种动态理论,在阅读对象、阅读实践、阅读主体之间的一种动态发展。

第二,阅读是文本意义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在对文本的研究中一度出现高度重视文本分析。有学者提出针对此种情况,“阅读型构”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纠偏。在此理论中,本尼特回归到了“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场域中,对文化进行研究,揭示文化具有的物质性。还有学者们通过对阅读的主体——读者进行阐释,来分析本尼特的大众阅读理论。本尼特并未将文本作为阅读的主体,而是将读者作为主体,在他看来,文本的意义多是由读者赋予的,也是在这个赋予过程中,文本的意义成为一个变化着的动态过程。这就在阅读过程中扩大了对文本发生认识与评价的读者群体,并将此类认识与评价作为文本阅读的重要方面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在对抗中建立大众阅读的“阅读型构”,打破原来封闭的阅读模式,将阅读放在复杂关系的场域中进行,以及从社会发展中阐释大众阅读。学者们一致认同,阅读是在社会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主体对文本的阅读是文本再生产的重要一环,在文本的再生产过程中,离不开主体所处的社会与历史。学者们立足于阅读的开放性、历史性与社会性,通过对文本本体论的批判,揭示本尼特思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对阅读实践的研究,反映在此框架下文本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阅读理论的阐释深化对大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学者们指出本尼特阅读理论存在的缺陷:过于关注社会历史下的阅读再生产,就容易忽略对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与价值,就会形成对文本本身的认识而忽略了其中的文学性。

第三,在对本尼特文本观及阅读理论的研究中,发现本尼特对待文本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新自由理论的色彩,他十分关注文本的实践意义,不断探索文本在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在主体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他认为主体对文本解读无关对错关系,这就大大增加了主体对文本解读的多样与自由,本尼特在探寻能够达成这种自由的技术——自我塑形和自我自由治理。但随之而来的,会产生主体对待文本随意性增强的现象,导致并不能真正理解在实践中文本所要表达的价值话语与审美话语。启蒙运动以来,在商业文明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自由、实用思想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本尼特用实用的眼光看待文本,固然得以发现文本所具有的实践性,与社会历史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文本促进社会的发展,但不能过度夸大文本的实用功能。如此一来,文本仅仅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失去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思想性与审美性,这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为文本而文本”。

学界对本尼特文论观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本观与阅读理论两方面,对本尼特提出的通俗文学的研究涉及较少。本尼特对文本阅读理论的提出,扩大了对文本范围的界定以及对文本的阐释过程中要注重读者的感受,提升了通俗文学在研究中的地位,但是仍然少有专门的从整体上对通俗文学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