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篇3 生而为农
——读李森祥《台阶》有感

2022-11-11 18:18浙江省义乌市新丝路学校七郭芝含
美文 2022年14期

浙江省义乌市新丝路学校七(3)班 郭芝含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

他曾坐在老屋的三层青石台阶上,磕烟灰,聊家常,看儿子跳上跳下,每逢过年才干干净净地洗一次脚……他年轻力盛。

可他最大的愿望竟是造新房,建高台阶——照村里的说法,可以彰显他在村中的“高地位”。

自此,他付出了精力、时间乃至青春,梦想终于成真。他们搬了新家,拥有了九级台阶,是他人心中高地位的存在。他发现自己面对新台阶水土不服——猛然愣住磕烟灰的手,莫名其妙地答错邻居的客套话,不自觉地从最高台阶上一级一级往下挪,挑水竟然闪了腰……

搬家后的失落与茫然,与我们期待的兴奋与骄傲,构成巨大反差,这让我不禁为之深思:到底是什么影响到了他?我在字里行间找寻这种矛盾的成因,最终,我的目光定格到了那句“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原来如此,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在他心中播下了自卑的种子。上仰仗于天,下依赖于地,将耕作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天地的农民,从来都是卑微的存在。父亲作为千百年来,众多农民的一员,也是概莫能外。因此,他在放鞭炮庆祝新屋建成时,双手无处安放,只能露出尴尬的笑。他可以穿着大马褂坐在田埂上憨厚地笑,但他不能抬头挺胸地面对世人的调侃;他可以早出晚归磨破一双又一双草鞋,但他不能高傲地对着他人说“我的地位比你高”……

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他把头埋进膝盖里,喃喃自语似的:“这人怎么了?”是的,一个农民怎么能知道这刻在骨子里的自卑基因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这位父亲、这位农民,何尝又不是一介平民的缩影呢?他们一样自卑,认为自己生来低人一等,可是却依旧向往并追求着尊严和美好。他们可悲而可怜,把自己的尊严活在了他人的评价中,就像“台阶高,家庭地位就高”。但他们也是可敬的,他们勇于为自己的人生去攀登,不愿让他人看不起自己甚至是家人,也有人评价其:“人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这是他们——中国农民。

课文批注曰: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这是他们,生而为农的他们,自卑而又执着的他们。

【教师点评】

少年着眼于“父亲”建高台阶前后的情绪反差,探究“父亲”失落茫然的深层原因,读出了中国农民烙印在内心深处的自卑,致使他们在尊严和地位来临之时无所适从。深邃的思考,理性的探究,清晰的表达,将文本与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勾连,将父亲的个像与中国农民的群像类比,立足文本但又不囿于文本,将思维的触角引向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由一篇到一类,由一个到一群,体现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是这个少年带给我们的阅读启示。

——点评教师:浙江义乌新丝路学校 张绪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