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脾主肌肉探讨肌少症的电针治疗*

2022-11-15 12:04马素凡吕万勇张彩荣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骨骼肌电针四肢

马素凡,吕万勇,张彩荣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1;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3.江苏省老年学学会老年营养专业委员会,江苏 南京 210000)

肌少症(sarcopenia, SP)最早由Ⅰrwosenberg教授提出[1],又称肌肉减少症、骨骼肌减少症,是指与增龄相关的退行性病征,主要表现为肌肉数量与质量的下降及功能的减退。其诊断要点在于肌肉质量、肌肉力量、肌肉功能的下降。运动、营养治疗是该病目前主要的西医治疗手段,但老年人经常伴随有其他健康问题,这可能会损害营养吸收及执行运动锻炼的能力,且目前缺乏关于运动疗法治疗肌少症的个体规范化方案[2]。中医对本病有着独特的见解,根据其临床特征通常被归属于“痿证”范畴[3]。认为脾胃失和,气血亏虚是其主要病因病机,脾主肌肉,从脾入手治疗肌少症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长期的跟师学习,总结导师治疗肌少症的经验方法,以中脘、天枢、气海为主要穴位处方,临床上多数患者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深入阐述“脾主肌肉”的理论内涵,探讨电针治肌少症可靠性和有效性,并举以验案说明,为今后防治肌少症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1 脾主肌肉的中医内涵

1.1 脾藏营,营养肌肉,与肌肉质量密切关联 营为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蛋白质这类营养物质,是构成肌肉的原材料[4]。《素问·逆调论》有言:“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5]。”脾“合荣气,荣养骨髓,实肌肉”,荣气即营气,营气是肌肉质量的重要来源。营气为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皮肤肌肉、脏腑肢节的功能发挥皆与营气有关。营卫充盈,肢体肌肉得到滋养才会强盛,运动不息。

1.2 脾升清,清阳实四肢,与肌肉功能、肌肉力量密切相关 清阳即脾胃化生的轻清升发之气,只有脾气健运,胃气和降,充养四肢的阳气才能充足,营养充足则四肢轻劲,灵活有力。《素问阳明脉解》:“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四肢的阳气来源于脏腑,主要在于脾脏,脾脏之水谷精微之营血,通过十五大络、十二经脉出于脉外,化为气血,出于井穴,阴出于阳,温养四末,肌肉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1.3“脾胃转枢”是骨骼肌系统正常运转的生理基础《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升胃降对人体水谷精微的“至经”起着关键作用。筋骨肌肉的壮实依赖于水谷精微之气的充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须通过脾气的合理布散方可到达四肢百骸。若脾胃转枢功能失常,脾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这种情况易发生肌肉衰减。《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6]。”这里所谓的“使”和“市”,在笔者看来就是指脾胃转枢作用畅通无阻,充分发挥其气机枢纽作用,主导五脏气机升降,津液、气血、阴阳得以循经正常运行,四肢肌肉才能得到充分营养和活动,骨骼肌系统方可平稳运行。中焦转枢关系全身气机,因此,脾病而转枢不利会造成全身各类疾病的发生。

2 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

中医所言之脾非现代医学中的脾,中医所说的脾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胃、十二指肠,小肠等整个消化系统。脾化生水谷精微,化生营卫气血,通过正经大络输布气血精微,为全身脏腑提供能量。因此脾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生理功能与作为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的中心的线粒体功能类似[6]。线粒体是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的重要场所,其分解所产生的能量是骨骼肌收缩运动的能量基础,另外线粒体的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最终通路和相互转化的渠道[6]。而蛋白质又是肌肉的合成代谢的物质基础。所以线粒体大小形态数量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到骨骼肌的运动功能。线粒体、脾、骨骼肌三者密切关联,“脾主肌肉”从现代医学角度理解即是脾参与肌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通过食物在线粒体内的生物氧化过程为骨骼肌收缩活动提供能量。相当于古代医学中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强壮肌肉这一过程。

3 肌少症的核心病机

肌少症中医上可以归为“痿证”、“虚劳”等范畴[9]。其病位在四肢筋肉,根源在脏腑,与先天之本肾及后天之本脾密切相关,以脾胃失和、气血亏虚为要[10]。《四圣心源》:“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所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需要依靠脾之运化输布,将其传输到四肢百骸,营养肌肉,肌肉得丰。脾升胃降,是气血津液阴阳布散的核心枢机,当脾胃运化不利,气血津液布化失常则导致湿滞痰浊、血瘀食积;久郁积滞化热煎熬津液而不润泽肌肉致痿,聚痰化瘀,浊邪壅滞,脉薄血少,肌肉骨骼失脏腑气血于滋养而致肉痿。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所言“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另外转枢不利,胃失和降,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四肢失却,阳气无法充养四肢,倦怠无力甚则萎弱不用,而发为肌少症”。

4 电针治疗肌少症的可能作用机制

4.1 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肌肉衰减症可归属于中医学“痿证”“痿癖”范畴,《黄帝内经》曾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意在突出在老年肌少症的治疗中调护脾胃的重要性,通过电针对阳明经的刺激补益脾气来调理脾胃脏腑,助运水谷精微,充盈气血,在此基础上联合营养治疗使得老年人营养更易吸收。达到改善摄入不足与吸收障碍的状态以激活肌肉状态。这与现代医学中通过改善摄入,加强营养治疗老年肌少症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11]。

4.2 脾主肌肉,直接促进肌少症构成成分的恢复

①促进肌肉组织再生。相关研究表明[12-13]在委中穴上电针可以减轻骨骼肌纤维化程度,促进受伤的多纤维细胞早期再生。陈佳泽[14]证明电针刺激能够延缓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肌肉萎缩,使萎缩肌肉的肌重和肌直径增加。高久翔[15]对废用性肌萎缩小鼠进行2周的电针干预增加了其慢肌纤维的表达改善了废用性肌萎缩情况。②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有研究[16]已证明电针可以促进衰老的肌萎缩性大鼠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与Ⅰ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PKB(蛋白激酶B)途径相关的肌肉蛋白质。③抑制肌肉生成抑制素的表达。Takaoka, Yutaka[16]等评估了电针(EA)诱导长达24 小时的的小鼠骨骼肌基因差异表达。结果表明EA 诱导型基因具有许多常见的结合基序,这些基序与细胞分化,细胞增殖,肌肉修复和增生有关。后为了验证EA 治疗诱导骨骼肌细胞增殖的可能性。该团队每天使用EA 刺激小鼠骨骼肌长达1 个月,并检查了其长期影响,发现EA 治疗可抑制肌生成抑制素的表达,从而导致卫星细胞相关的增殖反应和骨骼肌修复。④重塑骨骼肌基因表达,从而引起代谢改善。Anna Benrick[16]首次展示了一次低频电针刺以与运动类似的方式改变了骨骼肌中的DNA 甲基化并逆转了PCOS 相关的转录组干扰。且通过电针改变的基因中有百分之九十五是针对更健康的表型。在这些基因中,超过50%的基因在一个或几个CpG位点表现出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其中大部分甲基化和表达变化的方向相反,这表明电针对甲基化具有急性影响,进而可能影响转录组。这也认证了电针以与急性运动相似的方式使骨骼肌中的基因表达正常化。因此,电针可能是一种帮助那些锻炼困难的人的有用方法。

4.3 改善激素反应 胰岛素抵抗使得肌肉质量随时间加速流失是肌少症的一大原因,有研究显示在胰岛素抵抗雌性大鼠中,单次电针或手动针刺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性增强,缓解了肌肉流失状况[19]。

5 穴位处方总结

导师张彩荣主任治疗肌少症从调理脾胃入手,以中脘、天枢、气海为主要穴位,配合阳明经肢体穴位为穴位处方,多数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中脘-天枢-气海条达中焦,通行三焦;斡旋脾胃,改善消化,增长肌肉。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交会穴,位于脐上,可导气下行;天枢穴居脐之左右,为阳明经脉之穴,大肠之募也,居中枢,可交通上下之气;气海穴居脐下,乃诸气之海也,水火之位,可导气以上,三穴布脐之上、下、左、右,居人体中轴之位,应脾胃中枢土气,而调脾胃之气[20]。中脘-天枢-气海穴可调中土,而令四象轮转有序,配合脾经胃经肢体穴位,直接刺激肢体肌肉,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12]。

6 验案举隅

患者甲,女,63 岁,2021.12.21 初诊,患者10年前因外伤跌倒1次,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酸痛,发软,活动(上下楼梯)下肢无力感明显,休息后稍有好转,12.1因腹中雷鸣于脾胃科就诊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后口服中药症状改善不显,查体:腹部柔软,肠鸣音明显。近1月来患者下肢乏力感加重,腹部不适,纳谷不香,疲乏无力,面色萎黄,精神欠佳,大便时溏或粘滞,小便正常,嗜睡,舌质淡红,舌间有裂纹,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行四肢骨骼肌量测定:13.9kg,身高163cm,体重52.2kg,四肢骨骼肌指数:5.23kg/m2,肌肉力量测定:优势手握力15.6kg,6 米步行速度:0.122m/s,MNA 得分19 分,小腿围32cm,西医诊断:肌少症;中医诊断:脾胃虚弱型,痿证。

治疗方法:主穴:中脘、天枢、气海,配穴:肩髃、臂臑、手三里、合谷、曲池、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阴陵泉、漏谷。操作:选佳健医疗牌一次性不锈钢针(直径0.25mm;长度40mm),针刺深度15-35mm,得气后接电子针疗仪(华佗牌,型号:SDZ-11),电针选用两组,双侧上肢曲池接正极,下肢足三里接负极;下肢刺激频率:断续波2Hz/100Hz;电流强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不同,从1mA 变化到最大10mA,留针30min。3次/周,4周为1疗程。

二诊:2022.01.20,症见:双下肢乏力好转明显,自感腹中无声响,大便无粘粘,便溏较前好转。食欲改善,舌淡红,苔白腻,脉细。针刺疗法继加。

三诊:2022.02.20,症见:双下肢乏力不显,腹中无声响,食纳可,大便成形,小便调畅。复测四肢骨骼肌量测定:16.9kg,身高163cm,体重52kg,四肢骨骼肌指数:6.36kg/cm2,肌肉力量测定:优势手握力18.1kg,6 米步行速度:0.9m/s,MNA 得分21 分,小腿围34cm,患者患者共针刺24 次,针刺2 个疗程后病情痊愈,肌肉相关指标明显好转,脾胃功能改善明显。

按:患者以双下肢乏力伴腹中雷鸣加重1 月为主诉,双下肢乏力,纳谷不香,为肌少症一典型症状,脾主肌肉,脾胃虚弱,则肌肉不丰,另外脾虚水湿不能合理分布,蕴湿积热,浸淫筋脉,使筋脉肌肉弛纵不收而生痿导致下肢酸重乏力感明显,腹中雷鸣为气机不和,《内经》肠鸣有五:一曰脾虚。经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餐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也。”结合舌苔脉象,我们不难分辨该患者为脾虚肠鸣,脾虚则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湿滞气郁则中满腹胀、肠鸣。故治疗时应重在健脾,故主取中脘、天枢、气海调理脾胃核心枢机,配合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位。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运脾利湿导水湿从小便而去,既可实大便之溏泄,又可缓解四肢沉重酸楚感。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交调脾肾,强筋壮骨实肌肉,缓解肌肉无力之症状。

7 结语

临床需要理论的支持,综合上述,脾主肌肉,健脾是保障骨骼肌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通过长期的跟师学习和临床观察发现从脾入手,以中脘、天枢、气海为主要穴位,应脾胃中枢土气,而调脾胃之气,行津坚肉,使肌肉丰盈,能够改善肌肉衰减症状,效果显著。但是目前电针治疗肌少症尚缺乏一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依据,未来应在电针治疗肌少症上投入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骨骼肌电针四肢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跟踪导练(四)
营养不良患者人体成分及能量代谢特点分析
安石榴苷减轻大强度训练造成的骨骼肌损伤:抑制氧化损伤和线粒体动态重构的关键效应 
没有四肢的生命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