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项目式学习探讨

2022-11-16 07:51甘肃省张掖市山丹育才中学
青年心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探究过程信息技术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育才中学 李 翔

项目式学习需通过设计项目,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逐渐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面对长期难以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困境,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尝试将项目式学习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项目式学习方式的模式与优势

项目式学习,顾名思义,是以项目导向为教学方式,其与任务式教学相似,二者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发挥出主导作用。项目式学习的独特之处在于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确定项目分析研究的正确途径,此种学习方式具有学习周期短、学生掌握知识速度快、效果好、能够快速应用到实践中的特点。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会为学生设计涵盖所有相关知识内容的项目,然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学生以选择的项目为主题查找相关知识与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项目方案,确定项目实施过程,在完成项目的基础上对整个项目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总结。由于在此种学习方式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信息检索,还要根据资料进行实践操作,可见项目学习法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内容。

二、项目式学习模式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相匹配

项目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在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完成信息收集、知识获取、方案研究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用项目式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互联网时代为知识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并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以新时代初中人才培养核心目标为基础,在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具备学习技能、读写技能、生活技能,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读写技能进一步扩展为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与技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形式与感受,在关注知识传输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机会与环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其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信息,掌握科学、先进的学习方式。而在项目式学习下能够为学生构建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中,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性与探索性。在项目式学习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双方角色分工不同,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的角色,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势必会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效,可见将项目式学习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从早期的各项软件使用操作教学到当前的绘画工具与动画制作等基础内容。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各项操作都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为此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以自主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概念、认知方式与操作方法等。教师如果在教学方式上依旧采用以知识内容为主,搭配少量训练操作的方式,那么这样的方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有限,难以保证学生充分彻底地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巧。因此,有必要将项目式学习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从而做到项目式学习模式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匹配。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长期得不到重视

由于中考并不对信息技术课程做出要求,因此常被视为副科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多数学校仅安排每周一次信息技术课程。且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也不相匹配,通常情况下学校只有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且身兼信息技术设备维修的任务,时间与精力不能兼顾,教学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另外,有的学校并没有及时更新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软硬件难以满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陈旧,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大多数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缺乏创新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教材与实践的关联,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价值,重视教学内容的二次开发。但是,很多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学生的探索能力与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对实践性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教学课时有限,难以实现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项目式学习模式的价值

(一)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常规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先讲授理论知识内容,再让学生动手模仿,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但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会为学生营造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自主尝试应用相应的工具探究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在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操作尝试、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及探究能力。

(二)在问题的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项目式学习是以真实情境为基础展开的,面对具有真实性的学科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当主角,教师在其中发挥出引导作用,辅助学生及时逐一解决各项问题,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更愿意对问题展开探究,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同学之间项目合作配合、缺一不可,在协作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并创造集体的智慧。

五、项目式学习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一)为学生设计驱动型问题

在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驱动型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中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最终收获信息技术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而盲目的项目内容设计,往往使得学生不知所措,不了解完成学习任务后会有怎样的收获,实现学习目标的效率与可能性相对较低,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不浓。一个优秀的驱动型问题不仅包含了重要的知识内容,还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具备探究价值。为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与素质教育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组合,总结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项目式转化,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特点,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难度越大的项目任务越好,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核心知识点,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项目大小并没有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学情而定。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构建信息技术知识架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协同发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独立进行的方式已经被淘汰,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二者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发挥出项目式学习的作用与优势。培养并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原理,借助信息技术工具独立完成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应用项目式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能力,突破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限制。

例如,在甘肃省教科所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当教师在讲授“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一课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将本课教学分两步进行,先快速地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用一节课的时间将相关知识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再利用一堂课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孤立开来,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在项目式学习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动手操作,掌握插入剪贴画、文本框和自选图形的方法,以及运用Windows录音机给幻灯片插入声音两部分项目内容,可以尝试将二者穿插进行,在实际探索中掌握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将实践与知识密切相连,实现项目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动手完成实践任务前先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难点内容进行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梳理课上与课下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异,综合实践课程更多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如果要占用学生课后时间,应遵循学生自愿原则。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要求,有课时时间要求与相应的教学任务。考虑到项目式学习历经时间较长、需要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量,甚至需要占用一部分学生的课后时间,信息技术教师要妥善做好时间分配,尽量将重要的知识点内容安排在课上进行,在宝贵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项目进行指导,在课上更多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将查阅资料、观看学习视频的时间安排在课后,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课业压力适时调整项目进程与课后时间安排。

(四)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评价

在学生完成计划任务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考查评价,教师要针对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主体作用进行阶段性评价与总结,并不是对整个项目完成结果的评价,而是阶段性的考查。

例如,当学生完成“创建文档”模块实践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字号设置、字体、标题等是否符合项目规定要求,并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很多共性问题都是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经过教师的统一讲解,可以降低学生在实践中发生错误的概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还要对表现优异的小组提出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内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教师要让学生一同参与其中,集合大家的优势与特长,共同总结项目进行思路与技巧。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思路的梳理能够引导学生反思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实施过程是否存在问题,以此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对自身的操作技能进行拓展与延伸。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任务情况做出及时的评价与检测,并对一些操作进行讲解与示范,以此提升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项目式学习下,任务是项目进行与实现的载体,教师在为学生构建项目内容时,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与约束,将信息技术知识与项目任务有机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主动思考与动手实践。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项目计划,指明项目探究方向与目标,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以此发挥出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探究过程信息技术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设问引导探究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