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东部重修历程及理景分析

2022-11-16 08:41周宏俊邹旻玥
园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豫园重修园林

周宏俊 邹旻玥

ZHOU Hongjun* ZOU Minyue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200092 )

在豫园不言而喻的历史遗产价值之外,基于传统园林设计视角进行考察,亦是现代复园、构园中具典范意义的佳例。聚焦豫园东部自现代以来的历次变迁,全面梳理空间格局及要素的演变过程、主要特征,并着重分析陈从周先生所主持的80年代东部重修的空间组织特点,探讨理景手法指归。园林营建上,轩堂指示观者在场,统领各自停赏空间,对景各具兴味;韵律变化则主要展开于多尺度层次的感受对比及对重要景观的设伏指引,充实主景、灵动生趣,令动静相宜,出“空灵高洁”之雅韵;构思立意上,重修着重考量添景与原景、东部与全园的空间关系,体现时空整体性与历史接续性。豫园东部重修理景不仅是对陈先生构园理论的实践印证,更饱含传统文人借园林笔墨,吐情怀志趣之深意,宣誓了造园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承寄了传统园林艺术上征而向荣的殷殷期望。

豫园;重修;理景;意境;陈从周

豫园是上海现存江南明清风格古典园林之一,在城市遗产语境下,作为当代上海重要历史文化符号而广为称道。细考如今园貌(图1),水石之胜却非成于一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部(本文所论及之“东部”指80年代重修理景部分)园景数经更迭,直至80年代陈从周先生主持二次重修后,方景成佳构,意境浑然。陈先生构园如羚羊挂角,营建始末,未有立论成篇。后人阐发中,有段建强[1]综述豫园现代修复基本状况,总结陈先生东部复园思想;周宏俊等[2]以历史园记、设计图纸对照修复落成实况,提炼陈先生“意境真实”的复园、造园观。

图1 豫园现状平面图Fig.1 Current plan of Yuyuan Garden

遗产价值、园林意境的建立,当以物质空间为直接载体,而相关研究中,从传统造园理论出发、以园林空间为本,对豫园东部空间变迁及景观营建的探讨尚有未尽之处。将视野重归园林空间本身,结合现场、史料及理论,本文全面梳理豫园东部自现代以来重要修复、重修工程前后的空间变迁及各自特征,充实豫园东部基础性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着重探讨80年代第二次东部重修的园景组织手法指归,以主园者陈从周之造园理论观照园景之经营,以期在传统景观营造视角下,挖掘豫园东部理景艺术、阐发空间审美价值。

1 东部变迁略考

1.1 第一次修复(1956年)前:名园存片羽,东部入市廛

1956年修复前,豫园已数经兵燹,规模缩减,格局破碎。该时期豫园尚存部分,可大致分为北、中、南三区(图2)。北区为原行业公所及园林残貌,围墙高筑,“即使是附近的老居民,虽知道有大假山、萃秀堂、点春堂等,但因长期封闭在高墙内,也不知其存亡”[3]。1956年前后,尽管经历了由公会财产至“公共财产”的权属转变,该区整体格局及空间边界基本得以留存:西面为三穗堂及大假山区(原主要为豆业公所据)、中部为得意楼茶馆及书场建筑群为主的商肆区、东面为点春堂区(原主要为糖业公所据)。中区被荷花池水系环抱,无围墙设界,商铺林立。该区水系由一池、一环溪构成,将得月楼(原为布业公所据)、玉玲珑所在区域围作岛屿。南区为内园,自1709年建为城隍庙庙园以来,格局基本保存完好。

图2 1948年豫园及周边地区影像图Fig.2 Image of Yuyuan Garden and surrounding area in 1948

此时,东部范围内呈现中西混杂、奇峰孤立的特征。“中西混杂”以形容北区的建筑风格:点春堂一区西界的日宾阁为西洋式4层小楼;得意楼一区中,经翻建的主要建筑春风得意楼设西洋式门头,与该区建筑群及豫园整体风貌缺乏统一性[4]。“奇峰孤立”以形容中区的空间特征:环溪岛屿上,原对望玉玲珑石的香雪堂在1937年“八一三”抗战时被日军炸毁[5],仅存得月楼、藏书楼一组建筑庭院,其北部加建作素香斋面馆。建筑东侧空地上,玉玲珑孑然屹立(图3)。

图3 第一次修复(1956年)前豫园空间格局示意图Fig.3 The overall layout of Yuyuan Garden before the restoration in 1956

1.2 第一次修复(1956 - 1960年)后:东部联园景,轩堂初布定

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文化局拟订了《修复豫园的十二年规划》[3],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转移安置了园内居民,整理重建了园内建筑。其中自三穗堂大门至点春堂的园景以整理修复为主,而“过此(指过和煦堂入东部),则为1956年重辟”[6]。

就东部而论,本次修复首要之举是增改园界,将荷花池东环形水系一区纳入园内,并以之串联南北各区,实现全园空间的连贯,基本确定了延续至今的园林边界范围(后仅2003年向东小幅拓建)。同时,通过整理园林出入口,形成以“荷花池北入园—三穗堂大假山区—万花楼区—点春堂区—东部—内园—环龙桥西南出园”的游线序列。

建筑调整上,拆除日宾阁、春风得意楼,使全园风貌趋于统一,并在春风得意楼原址改建得意楼;拆除得意楼书场建筑群,建造九狮轩;除原日宾阁西侧园墙向东稍有移动,该区域围墙保留公所时期原状,平面多有转折,饱满了墙上蟠龙逶迤自如之势,延续至今;老君殿空间位置不变;整修了得月楼,拆除北侧素香斋面馆;于原香雪堂旧址重建玉华堂,对玉玲珑。

水系变更上,九狮轩前“大池新凿,以广水面。驳岸仿苏州网师园”[7],与环溪相通;池东南水面收窄处,设一平板曲桥,处理驳岸形状,隐藏尽端水口;玉玲珑及其南侧环龙桥格局不变。

此次东部修复虽对景观营造少有着墨,但以陈植、陈从周等为主的修复团队通过轩堂格局的排布,为其定下清新雅淡的基调。此时,对东部的整体性布局构想应已具雏形。修复前的调研中,陈从周评内园“难免小范围中贪多,亭台楼阁,妄加拼凑,致缺少自然之感……与豫园之大刀阔斧的手笔,自有轩轾”[8],似已表明对豫园修复风格的倾向。后于1981年为《上海豫园》作序时再论明时豫园风格:“造园重在意境……上海豫园本明代潘氏宅园,宅园贵清新,初建时必雅淡出之,盖当时造园风格如此”[5],为“大刀阔斧的手笔”作了注脚,也与东部第一次修复的情状相印证:主要建筑九狮轩、得意楼、玉华堂尺度合宜,较园中其他厅堂略小,排布疏朗,毫无壅塞之感;建筑间不设轴线、不组庭院且少有隔挡,虽暂缺乏理景,却也灵动而不拘程式。

虽有谋篇立意在先,但受资金与工程进度所限,本次修复未及整理园中景致便匆匆中止,终“显得较空旷失平衡,与整个豫园幽深曲折,小中见大的特色不太和谐”[9],胸中丘壑,未尽其宜。根据陈从周先生对旧园修复的施工程序“当以建筑居首,木作领先,水作为辅,大木完工,方可整池、修山、立峰”[10]的论述,亦可见若建筑一旦落成,难于调整,而“领先”于其余各步;相较之下,园景的经营既有赖于建筑所确定的主要视点,又在施工中相对富于弹性,在本次修复中便仅以“轩前广池”的状貌暂时搁置(图4)。

图4 第一次修复(1956 - 1960年)后豫园空间格局示意图Fig.4 The overall layout of Yuyuan Garden after the restoration in 1956 - 1960

1.3 第二次重修(1986年)前:水系半减损,园貌几索然

1960 - 1986年间,豫园东部陆续增添了几处小景,亦有部分园景于“文革”期间受损。景物增补上,于曲桥旁设流觞亭,并于西端与三穗堂交界处叠假山,丰富了九狮轩南的景物组合,亦将东部与三穗堂大假山一区直接连通。“文革”期间,环溪被封作防空洞,其上“为了掩护需要,还修筑了西式的花坛”[4]。水系既已不存,重建于1903年的环龙古石桥亦被拆毁。取而代之,增设一道粉墙作东部园界,于玉玲珑南侧设月洞门并新建一游廊(图5)。

图5 第二次重修(1986年)前豫园空间格局示意图Fig.5 The overall layout of Yuyuan Garden before the reconstruction in 1986

至此,东部玉玲珑区域一改环溪垂柳的清丽景致,园林兴味索然,几与广场无异。参阅当时游记及回忆性叙述[11-12]亦可知,这一时期,公众对豫园的认知聚焦于大假山一区的回环不尽与点春堂革命遗迹的历史纪念意义,东部虽居全园中心,却较其他部分显得大而无当(图6)。

图6 第二次豫园重修前会景楼南侧景象(源自1979年《豫园》摄影集)Fig.6 Scene to the south of Huijing Storeyed-pavilion before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of Yuyuan

1.4 第二次重修(1986 - 1989年)后:雅淡见遗韵,静动始相宜

1986年起,以豫园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由豫园管理处董良光负责、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主持,开展了又一次重修工程。其中,一、二期工程于1987年竣工,对豫园东部进行了全面整修,以景观营造为主、“空灵高洁”[13]为归,终平遗珠之憾,令东部“园隔水曲,楼阁掩映,初具规模”[13]。

厅堂既成,本次重修重在整池堆山、立峰筑墙。首先重新梳理水系,在1960年修复后的线性水系基础上,结合建筑排布及营园意匠局部收放、增设岛屿,形成东部水陆嵌抱的格局。其余运笔主要集中于三区:一是九狮轩与会景楼以南。设粉墙一道,成为东部最主要空间分隔;墙上设月洞门,上题“引玉”;粉墙以北,临池堆假山“浣云”;会景楼前,三折石桥跨两岸石矶,低矮几欲浮水。二是老君殿与玉华堂之间。两建筑间以“百尺长廊”相连;老君殿西设园墙,上题“寻幽”;殿南夹溪堆山,恰昆曲家梁谷音游园拍曲,借名“谷音涧”。三是玉华堂以南一区。东侧将原点春堂一区内“积玉”石峰移至园界墙边,倚墙设“积玉水廊”连通谷音涧与园池南岸,并于石峰处形成转折。南侧以“玉玲珑”为中心进行一系列动作,于石峰后设“寰中大快”照壁,并结合现场勘探所得考古证据,复原环龙桥;“玉玲珑”以西设平板小桥与折角院墙;其余补树、添花、铺路,不一一具言。

至此,东园重修的主要空间改动历然眼前(图7)。其中,沿东侧园界处空间增补大致呈线性展开;九狮轩南及玉玲珑周边的增改则呈现密集成组特征,提示重要组景的出现。

图7 第二次重修(1986 - 1989年)后豫园空间格局示意图Fig.7 The overall layout of Yuyuan Garden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in 1956 - 1960

2 东部营建手法指归

不同于其余各次修复,80年代的东部重修地利与人和兼得。兴建前,得以充分研究史料、勘察现场,进而结合园史挖掘及业已布定之建筑,谋篇立意,论格定调;兴建过程中,又得益于管理处完全放权支持,由陈从周先生全程现场解说构思、交代施工要求,不同于现代工程项目的按图索骥,是“三分匠七分主人”[14]古园兴造法的宝贵实践。

作为对东部空间最完整、用意最精深的一次重修,园中一石一木皆由陈先生苦心经营而成;分析其理景手法指归,有益于更深入地探析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更全面地理解豫园的美学价值。

2.1 空间格局特征

2.1.1 轩堂为主体的对景经营

陈从周先生长期浸润于传统文化中,又以大量调研与实践经验为基础,成一家之言,东部着笔,自当运斤如风;而其构园理论中,园之动静观居《说园》全篇之首,并指出“动观静观,实造园产生效果之最关键处”[10],“这一点在我们造园之先,首要考虑”[10]。豫园东部“占地仅七亩,是小园”,驻足观赏为主,而该尺度下,景面经营直接决定空间格局特征,当是构园“最关键处”。

厅堂是园林起居活动主要场所,既遮避风雨,又以户牖为界天然形成景框,是自然引人身心驻留之处。东部重修中,令九狮轩、会景楼、玉华堂三处建筑以自身方位朝向与视线边界自然限定出各自空间领域,对景经营亦分别以建筑主体出发,在既定设计条件之下塑造其空间特征(图8)。如浣云假山一区及玉玲珑周边均基于既存空间格局,成组增补重要景观要素以理新景,便分别体现对九狮轩、玉华堂一区建筑与园林空间互动的充实。整体而言,东部空间对景经营既因就原有特质,又融汇构园巧思,三处主要空间表意各具特色。

图8 主要轩堂对景示意图Fig.8 Main pavilions and the opposite scenery

2.1.2 九狮轩景之深远与会景楼景之平远

九狮轩、会景楼虽属同一整体空间,所对景物却因就建筑、水岸位置关系的不同,巧妙经营,各尽其宜。

九狮轩南望,池、亭、得月楼为既存景物,而重修中设粉墙、叠假山,重在视线尽端的处理。由上述变迁考证可知,水池尽端得月楼一组建筑布定为先,属本次重修的“设计条件”。其主要立面向南,难以借为所用;又体量巨大,封堵视线。因此,粉墙将建筑半掩而屏之,是消解了体量、分明了层次。再以“浣云”出之,是“浣”水出“云”,池尽生烟,得意楼隐现云中,清巧更似空中宫阙。而既存折桥、岸亭则作为再近一层的遮罩,令“远山无脚”,云深不知处,整幅图景更显泓窈而朦胧了。

回至视线中段,则通过着意整理临岸植被,令自然苍古胜人力工巧,更晕浓一层深远意境。园林兴造,“绿荫掩映,不可立期”[15];重修中,移除轩南部分植栽而保留临池东岸、流觞亭旁两株香樟(图9,图10),经年而至今终成乔木参天。池东一株枝干舒展,主枝临池略倾;池南一株旁枝斜探,远作酬和;远望树影横斜,水木明瑟,成该区空间特征塑造的点睛妙笔。其一,香樟树姿“枝叶扶疏,位置疏密”[16],奠定遒劲苍古基调,托出清新雅淡意境;其二,二者形态体量近而空间距离远,前后夹岸,巧妙提示了空间深度感;其三,重影深池相得益彰,香樟有繁叶荫蔽水面,又各以旁枝笼成穹形视线通廊,自前窥后,令云气渺、水色深,正合“深远之色重晦”[17]的画意山水训。

图9 80年代九狮池东岸香樟Fig.9 Camphor tree on the east shore of Jiushi Pond in 1980s

图10 九狮池东岸、南岸香樟及目前成景效果Fig.10 Current scenery of two camphor trees on the shore of Jiushi Pond

相较之下,会景楼三面近水,环视赏景,重在景致的充实而不重复。重修中梳理水系,在建筑南侧、北侧分别成池、成涧;西侧既有驳岸以黄石出古意,南、北便以湖石立峰、夹岸,愈显玲珑。其中,南侧平台临水添立数峰,是于视线近处补小景,令与远处“浣云”势成一体,楼前巨池不致大而无当(图11);而登楼赏隔岸“浣云”,是“自近山而望远山”[17],平远意境顿出(图12)。一轩一楼,景面安排侧重不同而皆以“远”为归,相辅相成点出“空灵高洁”的主题。

图11 第二次重修于会景池北岸添峰Fig.11 Arrangement of a group of rock on the north shore of Huijing Pond in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图12 第二次重修后会景楼二楼南望景致Fig.12 View to the south of Huijing Storeyed-pavilion on the second floor after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2.1.3 玉华堂石院之虚实互映

行至玉华堂一区,空间明朗,景观营建退居界旁,如得月楼东墙题额所示,以“衬玉玲珑”为指归。一是强调主景,以近院落式的空间边界之规整分明,衬奇峰之硕秀。玉玲珑南所增设照壁,除为复明时旧观外,作为唯一紧邻玉玲珑的要素,于色彩、形态、质感等方面与之构成鲜明对照,石峰也因此愈显清透。其余如玉华堂前池岸的厚重、西南院墙的方正,亦是消隐自身,成就玉玲珑对院落空间的绝对统领性(图13)。二是延续地脉,掇石立峰“一拳代山”连绵不绝,共同指示山际水缘的空间意象,并于醒目处托出主景。东部重修完成时,玉华堂院东未经扩建,尚有粉墙为界,谷音涧口假山富体积感,种植亦较今日更为完整(图14)。堂前东望,积玉水廊半隐谷音涧后,在山石托举之下逶迤而出,高下微折,天光树影映照粉墙之上,望之仿若“山阴道上行”;而后水廊尽端弯折向西,将视线指向南岸石岛,并聚焦于主景玉玲珑。出涧、游山、观峰之间,地脉隐而未绝,虚实互映,意象浑然一体。

图13 玉华堂水院今景之虚实互映图Fig.13 The current solid-light relationship in the water yard of Yuhua Hall

图14 第二次重修后玉华堂院东景致Fig.14 Scenery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water yard of Yuhua Hall in 1980s after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2.2 韵律铺排构思

虽是小园主静,空灵为旨,对景经营之外,必辅以游览行进间的节奏顿挫;一是动以出静,二是气势完整。豫园东部既以数处轩堂对景组织控制了主要视线,韵律铺排便充分结合空间表意特征,各自匠心经营,令信步周游,生趣盎然。

2.2.1 对比以出意

东部整体疏朗的布局下,以细部变化、感受抑扬等手法在多尺度、多层次上构成对比,托出特质,丰富体验。

三处轩堂对景主空间的营建中,景面经营确立了各自基调,复济之以池岸关系的细致比较考量,令神情气韵愈加完整生动。九狮轩前平台凌水架空而设,当游者行至池南,回首反顾,广台深影之下不见水之去由,与平台南望的深远意象暗合。登会景楼可观石峰立岸之平远,出楼向南行至池畔,湖石驳岸傍水成矶、成滩,低平几与水面相齐(图15);玉华堂前以石筑高台衬奇峰硕秀,亦是对虚实互映之空间主旨的再现(图16)。游赏行进间,三处细部关系处理以对比出意,空间之深远、平远、虚实经岸线形态及池岸关系的重现提示得到强化,有涉笔成趣之妙意。

图15 会景池周今景水岸低平Fig.15 The current close-to-water shore of Huijing Pond

图16 第二次重修后玉华堂前石筑高台Fig.16 The stone terrace in front of Yuhua Hall after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老君殿一区则以局部收束配主景简远,是空间抑扬对比的典型。该区建筑位置自公所时期便已布定,60年代修复时将其纳入园内,但至80年代重修前,始终孤立于园林东隅。80年代重修中,增设“寻幽”月洞门与谷音涧假山,老君殿前石壁高耸,成一临崖清凉小院。其时,涧间有飞流淙淙“通过山谷,发出绵邈的回音,园林中有了奇妙的多样变化”(图17);假山攀檐凌壁,虽界墙而止,气贯不绝,较今日景况更具“截溪断谷”之奇势(图18)。会景楼一区意蕴平远冲澹,当游人过“寻幽”向东入小院,跬步之内而与主体空间意趣顿殊,自成佳致。东部理景中,尚有西端假山及老君殿西两进小院,是于园界处将视域极度压缩(图19、图20);待步入主景区,眼前所见骤然宽广、饱满,收豁然开朗之效,亦是以空间对比出意的佳例。

图17 第二次重修后谷音涧飞瀑Fig.17 Waterfall in the Guyin Valley after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图18 第二次重修中老君殿前假山之攀檐凌壁Fig.18 The leaning-against-wall rockery in front of Laojun Hall in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图19 西端假山今景中极度压缩的视域Fig.19 The current narrowed field of vision in the west rockery

图20 老君殿西侧小院今景中的狭长视线Fig.20 The current long and narrow view in the tiny yard west of the Laojun Hall

2.2.2 设伏以引胜

东部游赏组织上,则围绕重要观赏对象铺排伏笔以“引”景,形成序列节奏。玉玲珑石姿态奇巧,初代园主潘允端形容其“盖石品之甲,相传为宣和漏网”[9],甚至“因以名堂”[9]。东部重修中,陈从周先生不但围绕这一重要点景梳理了玉华堂一区景致,更本着“小园景则宜引不宜泄”[10]原则,以数处精当伏笔在经会景池、过百尺长廊、穿谷音涧分别向南至玉玲珑的三条游线行进间,建立了视线与路线的指引性(图21)。会景楼西南,折桥与月洞门共同指示远处石景,视点居低,更显奇峰亭亭;又有“引玉”题额点化,辞旨清明(图22)。“引胜”院墙以南,狭长视线通向百尺长廊尽端,一立石微微侧倾,指向玉华堂前赏石广台(图23);穿谷音涧至积玉水廊,见“积玉”石隐约廊后,行至哑巴院,目光随游径微转,玉玲珑石峰赫然眼前(图24)。移峰立石,意在“玲珑”,寥寥数笔,令玉玲珑石虽位于游线尽端,却有意透园墙之力。

图21 通向玉玲珑的三条游线Fig.21 Three ways to approach the Yulinglong Stone

图22 第二次重修后“引玉”小景之设伏Fig.22 The foreshadowing of ‘Guiding to the Yulinglong’ after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图23 百尺长廊今景之尽端立石指向玉玲珑Fig.23 The rock pointing to the Yulinglong Stone at the end of Baichi Corridor currently

图24 第二次重修后“积玉”石峰指示玉玲珑Fig.24 ‘Jiyu’ rock as a hint of Yulinglong Stone after the second reconstruction

2.2.3 映带而成章

总析东部游赏特征,除“引玉”月洞门及粉墙,新增园景中有视觉隔挡效果的假山、游廊皆偏于园界墙隅,令空间简雅、整体性强。因此,游览行进中,不同于豁然开朗式的惊奇体验,丰富的景面随游园者视点与视角的转变,在同一空间单元内徐徐展开,有陈先生所言“大刀阔斧”[8]式的清朗。

运匠如此,实与全园游赏时空组织的构思紧密相关。如上文所述,自50年代第一次修复完成后,全园便形成以“荷花池北入园—三穗堂大假山区—万花楼区—点春堂区—东部—内园—环龙桥西南出园”的游线(图1)。若以此序列游园,则自初入园至“渐入佳境”游廊,空间尺度适中,以观大假山景之突出;过“峰回路转”北行入山,迂回谷间,幽深不知所往,为整体空间极收缩一区。东折过复廊至万花楼前一段游线,大量园墙、漏窗紧凑切分空间,穿行其间,左顾右盼,眼前小景应接不暇。至点春堂一区,轩堂俨然,空间稍感开阔。以上各区格局自清代以来便已基本布定,各尽其妙,只是限于用地,于开朗舒展稍有不足。80年代重修后,自点春堂转入东部,简远景致渐开,临池又有波摇影曳,虚实相映,纵向空间上的视觉效果同时得到拓展;向南涉池出涧,数处精当伏笔意指东部游线尽端奇峰玲珑。至此,形成全园游赏感受的华彩片段。却不同于60年代初步修复的“空旷失衡”[9],本次重修真正将东部空间融入全园游览序列:经大假山一区的顿挫,层层递进将游人引入东部胜景,终以内园之修整收拨,片域运笔而成全园之章。

可见,陈从周先生以“空灵高洁”出东部神气,既是对该区域用地相对从容、南北纵向可塑性强优势的尽美阐发,又映带左右,进一步充实丰满了整体游园体验,令园中各区互异互联、相得益彰。陈先生论园林观赏路线“如文章之有起承转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10],东部运匠便是最佳例证。

3 结论与讨论

豫园东部理景是陈从周先生晚年以深厚理论造诣与实践耕耘所出倾心之作,是现代复园、构园中具典范意义的佳例。第一次修复划定园界、布局厅堂,谋定后动,雅韵初现;而第二次东部重修完成后,陈先生所作记中提及本次重修因缘与目的,与董良光先生“复其旧观”[13]的心愿不无联系。建立在既有空间基础上,重修理景便尽处指归于晚明园林“空灵高洁”之神气。融贯于具体营建中,三处轩堂对景主空间各具兴味,面面得宜,出简远之境;韵律铺排则各级尺度并顾,翕合对比令气韵生动,设伏引胜添赏玩意趣;全园意旨上,将东部置于全园游赏时空关系中通篇考量,以其清朗映带左右,落笔成章。无奈21世纪初的扩建中,向东延伸玉华堂一区水面、拆除部分谷音涧假山,致积玉峰“引玉”之妙笔难续,意匠折损,终成憾事。

先生主园,园出如其人;豫园东部得以“空灵高洁”的意境呈现观者眼前,追叙明时雅韵,除因组织管理方委托,其中更吐纳着陈先生深厚难解的园曲情怀。陈先生雅爱昆曲、旗帜鲜明,布局东部时,首先通过强调园中顾曲的功能属性,回扣明代园林的形式特征:要素关系处处留意园中听曲的音响效果,令“万廊亭皆隔水、依水、面水,可以处处皆宜拍曲”,为园林又添一层悠长不尽韵味。其次,是以园景之“空灵高洁”融会曲韵之清丽婉转,表“曲园本是同根生”[13]之传统文艺观,即:以形式(如园中景致安排、曲中身段唱腔等)为直观呈现,而在意味的品读中实现对形式的超越。总括陈先生诸多相关论述,由蕴藉之美而生发的无限境界不仅令园曲相融,更是中国传统美学共通之精神内核。同时,面对其时明轩“园林外交”后掀起的园林领域“中国热”,陈先生以对传统的恭敬之心在实践中摆出鲜明态度:“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的水平,而不是降格迁就”,宣誓了造园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更饱含对传统美学广受理解的认同、传承精华灵韵的殷殷期望,又更进一层,是以园言志。“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先生匠心,当合如此。

注:文中图1改绘自同济大学风景园林系2015级本科生暑期测绘成果;图2源自https://mape.shanghai-map.net/arcgis/rest/services/1948_yx_2000/MapServer?f=jsapi;图6源自1979年《豫园》摄影集;图9、11、12、14、16、17、18、22、24由久保田雅代摄;其余由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豫园重修园林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古典园林美学层级结构模型
江南园林设计中的“海绵智慧”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