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贫困女生学校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22-11-16 13:09彭君芳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案主社会工作者个案

彭君芳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市场化、信息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日益增多的女性成为受益者,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高校中贫困女大学生这一“隐藏”着的特殊弱势群体在增多。已有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不良问题越来越严峻,如何帮助他们与学校环境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对于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相比于男生,她们在生活、心理上压力更大,女生就业难这一事实也让她们面临更大挑战,影响着她们的学校适应。

贫困女生在学校适应方面面临着哪些困境?她们有着怎样的需求?如何在实务层面开展行动,促进她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怎样的实务介入模式和路径能够帮助提升学校适应?这些问题是本文着力回答的重点内容。在本研究中笔者将前人研究与实务经验相结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专业方法,评估高校贫困女生这一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现状及需求,并开展实务介入,通过在介入行动中研究、反思和总结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摸索有效的实务介入路径,以期在学校这一社区环境内提升贫困女生学校适应,促进其成长与发展,同时也为高校社会工作在这一服务领域积累实务经验。

二、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高校贫困女生学校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高校贫困女生的相关研究。国内多数研究关注贫困女生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心理层面,指出贫困女生人际关系敏感,自我认同低,心理健康水平不高。[2]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关于贫困女大学生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高校贫困女生由于经济困难,承受着强烈的自尊心与极度的自卑心理,她们常常过分压抑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堪忧。[3]廖冉等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进行调研,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在日益升高,而很多研究结果支持“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女生”,其中与性别有关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是其主要影响因素。[1]邬瑶瑶在研究中指出,高校贫困女生不仅在就业分配中处于劣势,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更弱、更在意他人评价、更为内向,除物质帮助之外,也需从心理层面上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受助需要。[4]

其二是高校贫困女生学校适应研究。从性别视角专门针对高校贫困女生学校适应的全面性研究较少,缺乏对贫困女生学校适应状况的关注。不区分性别的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困难所带来的适应性影响呈现两面性,一部分贫困学生在环境中提升了抗逆力,发展出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适应较好,同时有一定比例的贫困生存在心理适应不良的状况,如自卑、攻击性,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5]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男大学生在人际适应、角色适应维度上显著优于女大学生。[6]按照卢谢峰版适应量表,在“环境的总体认同”维度,男生也强于女生,女生在面对新环境时适应期会更长,不适应的情况也会更多。[7]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观念依然存在且对女大学生造成影响,应该更加关注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8]

其三是高校贫困女生学校适应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大体分为个体主观因素及外部客观因素两大方面。主观因素包括贫困女生自身的个性、自我意识水平、成就动机等,有研究认为自我同一性(或自我认同、自我概念)是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最主要内因。[9]外在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方面,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因素。女生在消费观念、内容方面比男性的要求更高,超前消费、攀比心理等也给她们带来压力,贫困导致她们生活压力更大,影响其学校的生活和人际交往。[4]高校贫困女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男生,进而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10]有实证研究指出高校贫困女生社会支持总体较弱[11],进而影响其创新能力,其中的研究数据显示贫困女生所获得的学校支持弱于非贫困女生、贫困男生和非贫困男生,来自高校的正式社会支持尤为重要[12]。肖群鹰等人关于高校贫困女生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提出,社会支持对贫困女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为改善其社会支持利用现状,应该着重强调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的方法帮助其建立和拓展社会支持网络。[13]

综上,以往的研究描述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现状,相比较于男生,贫困女生在心理、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更多的适应不良;学校适应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需要从内外因素两方面着手促进高校贫困女生的学校适应;在介入方面,以往研究主要针对贫困女生学校适应的某一个维度,如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缺乏对贫困女生学校适应的整体性研究及行动介入研究。本研究针对高校贫困女生学校适应,开展多维度的社会工作介入行动研究,以探索有助于其学校适应整体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三、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高校贫困女生

本研究所指的高校贫困女生,为在学校注册登记过的贫困生库中的高校本科女生,她们能够提供当地政府出具的贫困证明,由学校审核批准,通过一定标准进行甄别,在库内接受资助。

2.学校适应

适应,顾名思义,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平衡。生物学上的“适应”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如达尔文所说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心理学上的“适应”用来表示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社会学词典》中,将适应行为解释为个人通过社会化适应环境而产生的行为。无论是生物学、心理学或社会学,都对“适应”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比较一致的阐述,即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的平衡性。[14]学校适应是社会适应维度下的一个分支。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和研究,加里·W·拉德(Gary W.Ladd)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学生在学校这一情境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15]方晓义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学校适应是指学生无论自身条件优劣,都能够客观认识并不断积极调整自己的行动,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环境;学校适应既是调整的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在其编订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学校适应被操作化为七个维度进行测量,包括人际关系适应(获得同辈群体支持、人际沟通和交往情况),学习适应(专业认同、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调整),校园适应(大学作息、业余生活、宿舍等校园环境的适应),择业适应(毕业之后的规划和职业目标的确立),情绪适应(情绪管理),自我适应(自我认知与接纳,包括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理性的了解和能够悦纳自己的优缺点),以及满意度(个人对大学生活的总体满意情况)。

笔者赞同方晓义等学者的学校适应架构,并从这七个维度对高校贫困女生在学校适应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本文将贫困女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定义为:贫困女大学生在学校这一情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从而达到与学校环境平衡与协调的状态。

3.整合型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学科,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学校社会工作是专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专业知识和方法,运用于高校这一特定场域中,为学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获得适应今日与未来生活能力的专业性服务活动。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在实务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根据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可将助人过程大致分为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六个阶段(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螺旋上升的),能够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基本步骤指引。[16]18-67在实务介入中,以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作为基础理论依据,综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多种方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多层面着手对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提供服务,提升她们的学校适应,笔者在本研究中将该服务模式称为整合型社会工作服务。

之所以采用该模式,是基于以往有关高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介入研究发现,高校心理咨询、团体辅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提升学校适应,但由于大学生学校适应是个综合体,如能配套学校其他主题活动和安排则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17]相比于非贫困学生,贫困学生更容易存在心理问题,应该更好地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平等待人”等理念,运用到构建个别辅导与个案工作的协调机制、构建团队辅导与小组结合的向心力机制、构建社区和学校相结合的联动机制等介入方法中。[18]而高校贫困女生这一群体在学校适应方面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且学校适应呈现多维度,各个维度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学校适应所面临的问题及特殊需求,本研究针对学校适应的七个维度进行整合型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期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在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总体得到提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本研究的问题是:高校贫困女生群体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她们有着怎样的需求?如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其提供适切的服务?怎样的实务介入模式有效?而如何更好地为高校女生提供服务需要进行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行动研究是最好的研究方法。部分学者将行动研究定义为一种研究方法,被誉为“行动研究之父”的勒温(Lewin)就非常强调行动研究的科学性。有学者把行动研究视为定性研究方法之一,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强调情境性、具体性;也有学者把行动研究作为与传统研究不同的研究范式进行单列。[19]行动研究具有对行动进行研究、为行动而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等含义。行动研究与常规研究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研究者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局外人”的角色,研究与行动之间的边界变得特别模糊。行动研究相信研究即实践,研究者即是行动者,行动本身也是研究的对象。我国台湾学者夏林清主张,行动者总结自己实践中的经验,在行动中做研究,以研究结果指导行动,行动和研究合二为一。[20]总的说来,行动研究是一种方法论方法,原则上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只要对改变有用。[21]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有着相似的实用取向特质,也被认为是最贴近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22],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应该采用的理性策略[23]。

本研究为实践者行动研究,研究思路为:研究者(实践者)基于社会工作实务,结合行动研究,基本遵循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的基本步骤,接案、建立关系,与服务对象反复讨论、对话,确定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契合的服务目标,并研究采用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开展行动,通过主体性而非外部“第三者”评估的方式反思行动效果。在此基础上,推动和优化下一步的行动,最终期望提炼出有助于提升高校贫困女生学校适应的理想模式和介入路径。本研究将杰拉尔德·苏斯曼(Gerald Susman)的五阶段行动研究模型[22]与社会工作通用实务模式的基本步骤相结合,形成个案介入与行动研究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个案介入与行动研究架构

在研究中,笔者注重在行动过程中收集资料并开展社会工作需求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量表、评估卡片、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本文的个案研究不是定量研究的逻辑,不追求个案的代表性,而是个案的“关键性”或“例外性”,也可以说是个案信息的丰富性,是否足以否证某个理论或支撑提出新的理论。该行动研究持续三年,直接或间接服务高校学生总数在10 人以上。在行动中发现,有一名个案所面临的情况最为复杂,因此笔者针对该案主进行了整合式社会工作介入,最终发现该服务对象学校适应总体性获得很大提升。在本次研究中将对该个案介入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四、需求评估与介入策略

(一)服务个案学校适应情况及需求评估

该服务对象大一入学参加学校的新生心理普查时发现异常,经学生辅导员转介至社会工作者处。案主的基本情况如下:

小G,女,19 岁,大学一年级新生。一家四口,家中还有爸爸妈妈和妹妹。妹妹年幼,在家乡读高中;父亲常年身体不好,在家陪伴妹妹;母亲因生意失败,外债金额较大,家庭经济困难。本人第一年学费主要由亲戚朋友相助才勉强凑足,但生活费依然是个问题,常常会担忧下一顿伙食费的来源。因刚入学,学习、生活尤其是经济压力造成很大的适应问题。经济贫困是主要原因,但同时也伴随情绪控制障碍、焦虑等情绪问题。

为帮助行动者客观了解服务对象的学校适应现状和服务需求,社工采用了以下测量评估工具。

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

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包括四种心理健康相关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是其中之一。它尝试从适应的角度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所达到的水平,相对于国外量表,该量表针对中国大学生而制定,实现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的 “本土化”。量表的题量适中,操作相对简单,信度和效度都较好。①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再测信度系数为0.996;结果效度、同时效度及效标关联效度也都得到了验证,并证明较好。参见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一文中关于量表信度与效度的详细介绍,载于《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2005年第3 期。在本研究中,笔者选用了该量表对服务对象学校适应情况进行测量。

该个案测量结果为:适应性总分100 分,其中人际关系适应维度13 分、学习适应22 分、校园适应18 分、择业适应15 分、情绪适应12 分、自我适应11 分、满意度9 分。除满意度维度题量较少,为5个,其他维度题量在8—10 个不等。从服务对象得分情况看,该服务对象学校适应总体不良,需全面进行改善,其中人际关系、择业、情绪及自我适应这四个维度尤为需要关注。

2.“高校贫困女生社会支持系统及需求评估卡”与访谈

为进一步了解贫困女生在哪些方面面临困难并阻碍了她们的学校适应,在本研究中使用“高校贫困女生社会支持系统及需求评估卡”。该卡片由项目组①此处的项目为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高校贫困女生弱势处境和社会支持研究”,项目编号:15BSH064。设计研发,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基于SWOT 量表原型,通过深度访谈形式了解贫困女生的个体需求,有助于在介入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该评估卡有分别针对个体和群体两种形式,在本案例中,笔者采用的是针对个体的形式。借助该评估卡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到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需求见表1。

表1 个案社会需求前测

由表1可知,该女生“非常需要”“很难获得”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伙食补贴、生活费和零花钱、转诊、国家奖学金、医药费报销、校外打工等方面;“比较需要”“很难或不太容易获得” 的需求包括自我调节、深造、关爱、休闲、免费培训、辅修、自信、自我认知等方面。

通过评估了解到: 服务对象在学校适应方面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个人和学校环境两个层面。从个人层面而言,服务对象所面临的主要是情绪问题,如焦虑、情绪失控、缺乏自信和自我认知等;从环境层面而言,服务对象面临的主要是资源缺乏问题,如经济支持、校外打工、教育培训和深造,以及就医转诊、医药费报销等方面。这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同时着手进行服务介入。

(二)服务目标与介入策略

本次服务的总目标为:帮助案主在学校适应各个方面总体提升,尤其在人际关系、择业、情绪及自我适应四个方面有所改善。

依据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念和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制定了整合干预策略,见图2。

图2 针对服务对象的整合干预策略

由整合干预策略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者力求打破专业方法的割裂,在介入过程中将服务对象看作是在社会环境中的完整个人,综合开展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介入;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采用个体—学校—社会的联动模式,整合利用多方资源,从七个维度帮助案主提升学校适应。

(三)整合型社会工作服务介入

1.个案工作:情绪适应维度的介入

个案工作为社会工作中一对一的个别服务方式,该介入方法与心理咨询有相似的地方,但从处理的问题看,个案工作处理的问题不及心理咨询处理的问题严重,通常为焦虑不安、抑郁等一般性情绪不适或心理困扰。②参见百度百科词条“个案工作”,https://baike.baidu.com/item/个案工作/3636691?fr=aladdin。研究表明,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下的个案工作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进行情绪管理。[24]案主情绪适应维度的需求和困难主要体现在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方面,案主容易焦虑,自我调节能力差,这一点在需求卡片中也被提到。社会工作者通过个案会谈的方式引导案主进行不良情绪宣泄和自我调节,在沟通中遵循个案工作中尊重、同感、真诚等原则,给予案主无条件的关心,鼓励案主表达感受,倾听案主目前的困扰及其所面临的压力,并对案主的处境给予理解和接纳。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运用优势视角,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如,社会工作者在会谈中会这样进行回应:

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你还考上了大学,家里人一定很为你自豪吧?

听起来你每天的时间都好紧张啊! 周末还要外出兼职,可是你还主动承担了班级的好多工作,真的很好奇你是如何做到的?

尽管你自己现在吃了这顿都担心下一顿的着落,可是你还惦记着家里的妹妹和生病的父亲,还想着如果发工资了给家里寄点钱回去,真的是心地善良又很孝顺。

在这个过程中,案主通过倾诉、哭泣等方式释放了情绪,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学会了控制与管理情绪。

2.小组工作:自我、择业、人际适应维度的介入

小组工作也称为团体工作,以往很多研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小组活动设计,并将它运用于大学生群体,在提升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25]、人际交往能力[26]及就业能力[27]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笔者通过大一新生“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来提升案主在自我认知、目标确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三个方面的学校适应。该小组设置了七次主题活动,每次活动一个半小时,每周一次。根据前面的文献综述,可知自我认知是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主要内因,因此小组五次活动以“自我”为主题,其余两次围绕学涯生涯规划开展。通过同辈群体的交流互动,对改善案主的人际交往现状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小组具体活动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小组活动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该小组组员呈异质性,并非全部为贫困女大学生。该小组因为成员的家庭经济状况、性格、年龄与经历等的不同,会为大家提供不同角度和立场的看法和体验,小组分享呈现出多元而平等的讨论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组员的成长。事实也证明在该小组工作中,案主在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交往、同辈群体支持等方面收获较多。尤其社会工作者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协助创造的真诚、温暖、轻松的小组氛围和安全信任的小组环境,非常触动案主。案主表示这种归属感与被接纳的感觉,培养了自己的安全感,也增强了以后面对困难的信心,在小组后期学涯生涯的规划中还提升了专业认同感,有助于自己确定大学学习目标。特别是其中一名组员与案主成为好朋友,在大学生活中给予了案主很多鼓励和支持,成为案主非正式支持中的有力载体。

3.社区工作:校园适应、学习适应、满意度维度的介入

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帮助服务对象,是学校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学校社区工作认为也可以将学校视为社区,开展研究和实践。[28]研究发现大学生在高校获得的外部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学校适应水平也就越高,相反,则学校适应水平越低。[29]因此,在学校环境层面,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增加案主的正式与非正式支持,以提升其校园适应、学习适应及满意度。

(1)正式的社会支持

国家、学校等正式的支持在缓解和消除女大学生贫困方面具有很大作用。正式的物质支持主要体现在国家的助学贷款、学校的奖助金等方面。社会工作者在了解相关政策基础上,积极鼓励案主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与学院辅导人员一起为她提供帮助,使她顺利申请到了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助学金。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案主经济上的困难。

(2)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笔者通过链接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资源,帮助案主成功应聘上距离学校较近且与专业相结合的带薪兼职工作,这既可以帮助其增长经验和能力,又可以缓解其经济压力。此外,社会工作者还与案主宿舍同学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给予案主关心与支持; 针对案主觉得吃力的个别课程,增进案主与任课教师沟通,并帮助其获得支持。

在学校环境层面,社会工作者以间接服务为主,扮演了“中间人”、资源链接者等角色,帮助案主缓解经济困难,增强了案主的学校支持系统,有助于其校园适应、学习适应及满意度的提升。

五、介入过程与效果评估

服务完成后,笔者从介入过程、效果、服务对象满意度三个方面对本次介入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一)服务过程评估方面

个案工作上,服务对象从最初会谈时的拘谨到后期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从初期的常常流泪、情绪激动到之后的会谈能够平和进行; 小组参与上,服务对象起初有点担心浪费时间,到后期对参加小组活动的期盼以及结束时的恋恋不舍; 总体而言,整个服务过程比较顺利。从服务对象的信任提升、参与积极性、状态改变方面可以看出,服务对象收获多,服务的介入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服务效果的评估方面

笔者再次使用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前后测结果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案主学校适应各维度分数都有提升,学校适应总体性得到提升。

图3 学校适应各维度前后测得分折线

服务结束后利用评估卡对其需求进行后测,发现“非常需要”“很难获得”的需求变化最大,具体项目从之前的伙食补贴、生活费和零花钱、转诊、国家奖学金、医药费报、校外打工等方面变成了休闲,大多数需求得到了满足。具体前后测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社会需求卡片前后测结果

同时,通过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笔者发现案主学校适应各个维度都有提升。

1. 个人认知与调节能力获得提高,自信心增强,人际关系更为协调,对大学毕业后的目标更明确了。案主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情绪控制能力增强了。由于担任了班干部,处理班级事务以及协调同学关系的能力比之前有了提高。奖学金的获得也极大地提高了案主的自信心,表现在案主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锻炼身体,案主也表示很多老师和同学夸她比入学时更漂亮了。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案主表示想继续攻读研究生,而这一想法按照案主的原话来说,是“在大学刚入学时想都不敢想的”。

2. 学业进步,大学生活满意度提升。案主的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的力度都得到了增强,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业余时间增加。案主起初为了挣钱多处奔忙着兼职,甚至为了兼职而逃课,无暇顾及学习。现在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加之案主坚韧的品质,成绩提升很快,因此成功申请到奖学金,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服务满意度的评估方面

笔者通过访谈和满意度问卷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案主对笔者的服务非常满意,很感激笔者一直以来对她的帮助。

由此可见,之前所设立的介入目标基本实现,也显示出该介入是有效的。

六、总结与反思

在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中,我们需要明确社会工作服务的四大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促变系统和行动系统。[23]研究发现,整合型社会工作服务介入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但是在具体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

(一)服务对象的识别与发展

根据服务对象求助意愿,可以将服务对象分为主动求助与被动求助两类。在该行动研究中,服务对象除一例为主动求助外,其余服务对象都是社会工作者主动识别或通过转介加入的。因此,如何在高校中将“潜在”服务对象识别出来并成为“现有”服务对象,对于工作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事实上,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恰恰是这类工作能够将学生的很多问题防患于未然,相较于补救性工作,此类服务也更有意义。

(二)社会工作者作为改变媒介系统的“尴尬”角色

社会工作者作为“改变媒介”,联合了与服务对象有关的辅导员、学生工作者参与到该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识别、服务提供、资源整合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校这一场域中,学生工作的主体承担者主要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行政工作人员,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是比较低的,笔者此次行动研究中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被动参与而非主动求助。因此,如何明确社会工作者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角色和地位,让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并组成“改变媒介系统”,服务于所需要的学生; 从大的方面来说,如何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以及如何将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工作中,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行动系统的力量相对薄弱

行动系统是指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也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在整个行动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非常注重联合服务对象一起行动,采用优势视角挖掘案主潜能,这也是本次服务有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在外部行动系统的联合和调动上,笔者囿于自己并非高校专职社会工作者,仍然感觉势单力薄,力不从心。相关调研也发现,有67%的高校缺乏系统性的受助机构。[4]此外,社会工作者与学生工作部门的人员不熟悉,对政策不了解,很多信息的获取和资源的链接借助于个人的私人关系等,都使得整个介入过程中行动系统的力量相对薄弱。

总的说来,在本次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除提供直接服务以外,资源的链接、多种方法的综合、行动力量的整合,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制定介入方案时,笔者拟采用个案工作方法提升情绪适应,采用小组工作方法提升自我、择业和人际适应,采用社区工作方法提升校园、学习和满意度适应。但在实务过程中发现整合型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将这三种方法交融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更有利于贫困女生的学校适应总体得到提升,这也是此介入模式的亮点。为了能够有效开展此类服务,笔者认为在高校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社会工作在服务于高校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时,需充分注意这一群体的求助主动性不强、问题相对隐蔽等特点,应该具备专业敏感性,对适应困难的贫困女大学生进行有效识别和及时介入;其次在高校社会工作中需明确社会工作的角色和地位,从而最大限度上发挥其作用。同时,由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双重身份的限制问题,在开展服务时,由专职社会工作者承担是否更为妥当? 比如,有些高校设立有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室,配备有专职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但在不具备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为基于单一案例的个案介入服务探索和工作经验总结。由于选取的个案数量有限,以及每一个高校及服务对象具有独特性,同时对行动者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也有着高要求,因此本研究不足以支撑服务模式更大范围的推广,后续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展开更多的研究。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之处。

猜你喜欢
案主社会工作者个案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兜底扶贫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贫户的个案考察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