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设计视域下隆昌夏布非遗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2022-11-16 08:52刘玲玲陈凤虎宋好
湖南包装 2022年5期
关键词:隆昌夏布生产性

刘玲玲 陈凤虎 宋好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021年5月,文旅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根据非遗特点和存续状况,实施分类保护。加强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积极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应用[1]。隆昌夏布编织工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体验式消费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也给传统夏布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完善文化传承中的用户体验,借助服务设计的思维,使夏布文化在生产实践流通中得到保护和发展,这将对于推进隆昌夏布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隆昌夏布发展现状

1.1 隆昌夏布概况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平纹布,古语描述为“御冬足大布,粗细以应阳”[2]。它是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经过打麻、绩麻、晒麻等12道工序制作编织而成。四川省隆昌县素有“夏布之乡”的美称,作为华夏文明的第一块遮羞布,其发展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四川省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文化特色。

自唐朝发展至今,夏布编织已经成为隆昌县的特色产业,产品畅销日本、缅甸等60多个国家,年产量40万~50万匹,产值高达9 000万元,形成了集绩麻、织布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逐步提高,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涌入市场,传统手工夏布失去了流通销售的基础,隆昌夏布文化的发展和工艺的传承也面临极大的困境。

1.2 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模式现状

2017年,文化部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共建高校、企业、机构、传承人等多方协同发展模式。对濒危传统工艺项目加快实施抢救性记录,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等[3]。目前学术界对于隆昌夏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理论和项目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尚未见到促进隆昌夏布编织工艺发展传承生产性保护的研究成果。基于文献综述和社会考察,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的模式主要有3种。

(1) 家庭作坊:“家庭作坊式”是手工业类文化传承最为传统的一种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世代相传,生产规模较小。传承人往往需要同时担任设计师、生产者、销售者等。这种模式主要以满足自身需要和用户小批量定制为主,生产速度缓慢,并且由于传承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产品的工艺性和创新性方面都有待提高(图1)。

图1 “家庭作坊”运营模式

(2) 公司+农户:“公司+农户”的模式是传统的家庭作坊与现代企业的融合发展,是家庭传承转向社会传承的过渡。公司通过向农户订货,以解决机械生产产品单一、没有特色的问题;而农户根据公司提供的设计方案为其生产加工,也能够解决自身创意局限和销售渠道的问题。但在现实的生产经营中,公司往往会以利润为导向,通过压缩农户生产成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迫使产品品质大打折扣。而为了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同行抄袭,公司也不愿意将方案创意、设计规划等产品开发流程与农户分享(图2)。

图2 “公司+农户”运营模式

(3) 政府+传承人+基地:“政府+传承人+基地”的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完善夏布产业链。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能依托基地设计创新、技术完善的优势,实现更有效的文化传承。但由于存在传承人数量较少、培养难度大、周期长等问题,很难确保夏布在实现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坚守文化的原真性和整体性[4](图3)。

图3 “政府+传承人+基地”运营模式

2 隆昌夏布的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

2.1 传统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模式的问题分析

隆昌夏布编织工艺是传统手工艺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优秀文化和娴熟技艺,是历代传承人生产经验的积累。无论是夏布产品的生产属性、商品属性还是市场属性,都应该成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关注点。

(1) 传承环境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依靠“人”来实现。一方面,编织工艺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早已被固化,传承人习惯了原有的目标和模式,不愿意跳出传统的思维与社会实际结合,导致编织工艺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脱节;另一方面,夏布编织工艺具有技艺性高、时间周期长、工序繁多等特点,而工艺的传承保护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如精通技艺的手工匠人、产品设计开发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等,技术的局限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匮乏致使夏布制作工艺难以持续传承。

(2) 产品缺乏创新:夏布产品是基于时代背景和民族特色而产生的[5],无论是其外在功能还是内在文化,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随着生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夏布产品已经不能被人们认可和消费。产品设计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也极大地削弱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3) 市场影响薄弱: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和品牌影响力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渠道,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隆昌夏布却鲜有宣传。不少作坊、生产企业还是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观念[6],对市场环境和营销模式分析不足,严重制约了产品可识别性和市场影响力的构建。销售渠道也仅仅停留在宣传单、报刊、电视上,尚未挖掘或开发一些新兴的如微信、微博、线上直播等多元化互联网途径,产品销量难以提升,品牌影响力薄弱。

2.2 基于服务设计的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策略

隆昌夏布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需要关注到夏布产品开发的全流程(图4),借助生产、销售和流通等手段,保持文化的原真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让夏布编织工艺真正融入到当代物质财富的创造中,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表演。服务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并不局限于只关注单一的触点或某一服务阶段,而是立足全局和整体[7],综合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将用户体验和文化传承融入到服务流程中。当前隆昌夏布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研究应该从以单线产品为核心的研发转变过渡到“产品+服务”的多元化渠道供应。通过在夏布文化传承保护过程中用户对其生产销售和流通的服务体验感知,探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融合体验氛围,来形成完整的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的服务设计思维流程(图5)。

图4 隆昌夏布产品开发旅程图

图5 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的服务设计思维导图

2.2.1 服务设计导入生产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大量机械化产品流入市场,人们对科技、机械的盲目追求也使得很多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生产性保护的目的在于保护,而不是将非遗资源发展成产业[8]。机械生产的规模化和高效性确实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经济效益,但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精致及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也是机械生产所取代不了的[9]。因此,一种理想的生产形态就是将手工与机械结合,守住核心工艺流程,以生产促保护,在最能体现文化底蕴和生产者创造力的环节依旧沿用传统的手工制作,而一些基础性的工序如原材料的准备等则可以交由机械来完成,从而实现产品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交汇融合。

此外,在夏布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设计者对隆昌夏布文化了解较少,设计浮于表面,致使产品简单、平庸。文创产品开发,第一属性是文化,其次才是产品。贺州瑶族文化发展滞后,民族影响力薄弱。贺州学院立足地方传统的文化特色,构建瑶族知识网络,形成文化元素IP库,借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扶瑶织梦”,以现代设计方式重新激活民族文化传播。项目团队以瑶族元素创新设计的瓷器、箱包及现代瑶族服饰等产品多次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展出,大大提升了贺州瑶族的知名度。因此,对隆昌夏布的产品设计开发需要系统化梳理文化知识,同时联结利益相关人,让设计师与手工艺人在生产过程中一起讨论交流,提高产品品质和设计创意,从而达到迎合市场的目的,这也符合服务设计“共创”的原则。

2.2.2 服务设计导入销售和流通 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产品型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冲击[10],用户对隆昌夏布品牌认知的局限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夏布文化认知的不足。服务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11]。比如广西壮族文化品牌米洛甲,具有以花为联结文化形象、以女性为审美视角的美学特点,将壮族女性蕴含着的博爱包容精神注入现代化创新设计,打造了富有广西地域性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构建隆昌夏布非遗品牌,精准定位用户群体,结合用户喜好和非遗特征,将夏布工艺的文化元素潮流化、现代化,通过创新的现代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非遗品牌形象,建立用户消费忠诚度。

销售渠道单一、推广手段落后也是影响隆昌夏布发展的重大难题。近年来,互联网市场的不断扩大使非遗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年轻的态势”,销售推广渠道的多样性也焕发了非遗的活力。面对疫情的冲击,传统的零售行业举步维艰,销售模式亟待升级转型。故宫文创迎合“互联网+非遗”的新型模式,产品从实物销售向文化服务提供转型,从单一的线下实体门店到线上活动的延伸,发展互联网思维,以新媒体产品为首要渠道打造了一系列文创产业体系。基于服务设计的思维,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重塑“人、物以及场景”的关系,将隆昌夏布的销售模式由传统的实体店产品买卖转向全渠道的服务供应。线上通过文化资源整合,搭建如APP、微信小程序类的交互平台,向用户展示品牌文化、工艺流程等。依托产品引流和全域营销,打通手工艺人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渠道;线下完善产品服务线,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场景体验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引导消费者保护和发展隆昌夏布文化。

3 基于服务设计的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平台设计实践

3.1 服务定位

服务设计不是解决个体的问题,而是塑造一套服务系统,考虑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12]。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平台的构建需要围绕产品营销、个性定制、教学建设和文化传承4个方面(图6)。借助“互联网+非遗”发展的优势,建立新的产品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制度、情境体验、营销推广等一系列内容,形成文化传承与用户体验的双循环线,为夏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产品营销平台实现夏布产品的全渠道推广,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向用户展示产品用料、技艺及工序等,引导用户完成感官体验的元素转化;个性定制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进行产品DIY定制,将用户个性的自我表达与手工艺人精湛的技艺结合,实现夏布产品的创新;教学建设平台通过为用户提供产品编织、制作流程视频,激发用户动手参与体验的热情,实现线上平台向线下实体体验工坊的客户引流;文化传承平台以普及夏布文化的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联合传承人讲好品牌故事,增加用户黏性。

图6 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平台构建

3.2 服务蓝图设计

基于服务设计的思维,将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系统的服务流程划分成若干步骤,明确服务接触点,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核心,推动传统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构建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的新模态,绘制服务蓝图(图7)。通过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虚”与“实”的无缝融合,打通夏布文化生产性保护的多渠道通路。以图形可视化的方式将用户行为、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联系起来,描述用户理想的服务模式,揭示整个服务流程中的系统交互关系[13]。一方面,APP端借助视频、直播等形式普及夏布文化知识、推广精美产品,以实现从产品销售和流通的角度保护夏布文化;另一方面,提升用户体验,用户既可以在线下工坊体验生产制作流程,也可以在线上观看夏布编织工序、定制个性产品,从而在夏布产品的生产中促进文化的传承。

图7 服务蓝图

3.3 生产性保护系统设计

3.3.1 服务设计系统打造 该系统以传统手工艺人和用户为中心,协同设计师、体验工坊、农户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综合考虑相互之间信息、物资、服务、资金等的流动[14]。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实现隆昌夏布文化传承和用户体验的双线闭环。借助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店、快闪店等普及和推广夏布文化,吸引用户前往线下工坊参与夏布编织与产品制作体验,从而打造隆昌夏布文化发展、工艺传承、产品销售、用户参与体验和产业形态升级的生产性保护服务系统,绘制系统图(图8)。

图8 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平台服务系统图

3.3.2 生产性保护平台设计 通过对隆昌夏布生产性保护的服务定位,厘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模式,设计开发隆昌夏布APP,打造集文化传承、产品销售、教学建设和用户参与式体验于一体的生产性保护平台。隆昌夏布APP作为非遗传承的载体,其交互界面的设计应该关注到视觉呈现、功能属性和交互体验3个维度[15],结合美术学和设计学的相关原理,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APP的信息架构及界面设计如图9所示,包含发现、市集、定制、教程以及我的5个功能模块。隆昌夏布的发现模块由文化介绍、品牌故事、传承人物和预约体验组成,主要面向用户普及宣传夏布文化知识,提高夏布文化认同感,为线下体验工坊引流,完成服务模式的转变;市集模块是为用户提供的夏布产品选购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定制模块面向用户和设计师进行产品私人定制服务,用户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也可以选择设计师发布的设计方案,实现客观产品实体与主观情感意愿的交汇融合;教程模块由图文教程、视频教程、半成品教程、材料工具等组成,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向用户展示夏布产品制作流程,用户可以跟随教程一起学习动手制作产品,增加体验感和成就感;我的信息模块主要是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以及交易订单的流程监控,同时用户可以申请认证设计师身份,发布创意设计方案,为夏布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图9 隆昌夏布APP架构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目的是守住传统工艺的核心工艺流程,以有效传承非遗为前提,根据现实需要,寻找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以服务设计的思维介入隆昌夏布的生产、销售和流通中,构建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服务体系,探索隆昌夏布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模式。基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模式的优势,从文化传承、产品营销、教学建设和用户参与体验等方面,拓宽文化服务的渠道,设计开发隆昌夏布网络平台,搭建生产性保护服务系统,实现夏布文化传承和用户体验的双线闭环。

猜你喜欢
隆昌夏布生产性
《莲峰》焕发生机蓬勃的文化力量与自信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夏布遇上扎染
西江月·庆祝国庆69周年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隆昌大规模绿化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