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家庭教育策略

2022-11-17 13:58刘莉朱成刚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策略

刘莉 朱成刚

摘 要:随着时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提升自我价值成了学生能力提升以及综合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贯彻、落实家庭教育的实践影响作用,通过家庭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有效实现,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因此,本文以初中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对提升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家庭教育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家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3-0004-04

Talking about the family educ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self-wor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U Li  ZHU Chenggang  (Haica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era, improving self-wor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students'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ontinuouslyimplement the practical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ter promote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students' sense of self-worth through family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moral quality and behavior habit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junior high school home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duct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home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to enhance the self-wor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worth; Family education; Strategy

基于現阶段的家庭教育视域,初中教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探究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实践路径,在这种融合教育的背景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本文对提升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家庭教育的实践路径产生了以下见解。

1.基于家庭教育视域下,提升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实践意义

(1)深化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生活就是最好的德育课堂,能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热爱劳动。基于家庭教育的有机引导,学生能从中发现生活、热爱生活,学会自己解决生活问题,感知劳动乐趣,习得生活技能。教育生态的新风让教育回归本质,教育不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而是真正用德、智、体、美、劳育人和塑人,让家庭教育不缺位,发挥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与家长深入探究家庭教育对学生自我价值感提升的影响,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宽容,使家长意识到和孩子良好沟通的重要性,积极肯定孩子的优点,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帮助孩子提高抗挫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课程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意识,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3)树立学生的正确劳动观

家庭教育视域下,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那么孩子就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巧,保持劳动热情,同时养成劳动习惯,发现劳动的价值。因此,家长千万不要觉得让孩子劳动是浪费时间,其实孩子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过程,就是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绝佳方式,进而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勤劳幸福的基石。

2.基于家庭教育视域下,提升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实践路径

(1)深化价值内涵,提升家长教育认识

“无条件的自我价值感”无关学生的能力和成就,也无关与他人进行比较,它其实就是感觉自己值得活着,值得被爱、被关心,值得在世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指的是个体感受到他们的价值取决于他们做的事情或某种特定方式的行为,通常是满足其他的人的需要的行为。简单来说,“无条件的自我价值感”就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挺可爱的,而“有条件的价值感”是从内心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前者源于自己“是什么”,而后者源于自己“做什么”。这两种自我价值感的区别非常大。“无条件的自我价值”可以让一个人充分发挥有机体机能,趋向“自我实现”;而“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的习得则是心理障碍的种子。一个有太多价值条件的学生,不能对自己的经验保持开放、不能接受自己的感受、不能活在当下自由地做出决定,除非他能按照这些条件价值标准生活,否则他就不能善待自己,认为自己有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保持和增强机体的力量,但由于外界价值的影响,常常为了变成一个他人眼中有价值的人,离自己“实现趋向”的力量越来越远。个体把这些价值观念当作自己的价值观,他的行为受到他人价值观念的支配。当内化了他人价值观念与内心真实意愿相矛盾时,个体违背内心迎合他人,导致自我概念模糊,从而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一代初中生的教育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部分就是以外部认可的价值条件为准,把学生教育成符合这个标准的另外一个人,一个所谓完美的、正确的、不犯错的、立于高阶层的存在。但是教育最终的结果应该还是以人为中心,还原学生本真的面目,人本主义称之为以人为本。基于以上的误解,教师很容易想到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力求完美”,只要把自己修炼到更高、更强、更优秀的地步,就可以拥有高的自我价值感了。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家长认识到:只要孩子更高、更强、更优秀,就可以拥有高的自我价值感了。但是否真的如此,或许,在达成目标的那一瞬间是快乐的,是充满了自我价值感的。但是,很快地这种自我价值感就会消失。于是,为了维护这份高自我价值感,不得不立马冲进下一个目标。即使是过五关斩六将一次次地晋级,但是内心仍旧希望追求更好的结果。

教师与家长应共同开展主题教育“了解学生,提升自己”,通过“右手手指生长”的游戏进行破冰,引领家长相信天道酬勤。教师可提出问题:“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引发家长思考。什么是孩子教育的关键?一是学习成绩方面,学校是专家,家长要选择相信学校和教师,配合学校管理。二是家庭教育,这是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几个案例的呈现,让家长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非常看重父母、亲人、教师、朋友等对自己的看法,这是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认知的重要途径。自我价值就像人生剧本,每个人都会带着这个剧本去演绎它的人生,家长在评价孩子时应多用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将来即使遇到一些挫折,他也能一笑而过。学生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最主要的困惑,同时青春期的孩子不是有意在和家长作对,他只是想表明自己是有个性和立场的。面对孩子,家长该如何做,教师应给家长提几点建议:第一,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认可孩子的感受和情绪。第二,接纳孩子的感受,寻找孩子内心需求。第三,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心里无法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好不好。但有部分学生可以笃定感知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当学生发现自己无条件的价值,即自身的价值不依赖于任何事物时,不再向外界求得认同而看待自己的价值时,学生可以激活自身的直觉,自由地創造自身的价值,自然会以更高的价值重新进行调整,治愈所有出现的问题,当学生真的建立了“无条件的自我价值感”后,才能更好地做自己。增加“无条件的自我价值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让学生开始体验到自己的本身价值,并将这种能力纳入自我结构中,是健全人格的必要部分。

(2)落实价值理念,优化融合教育意义

“双减”之后,学生的大部分作业都能在学校完成,但到家后就开始磨蹭,还剩下的一点点作业拖拖拉拉,效率很低。“双减”背景下,大多数家长开始强烈地意识到时间管理能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孩子能在学校保质保量地完成大部分作业,到家后却开始拖拉磨蹭,家长应想到不同的环境对孩子时间管理上的影响,而不是先责怪孩子不懂得抓紧时间。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提高行动效率。

第一,劳逸结合,调整蓄能。劳逸结合,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行动效率,反而有助于其能力和效率提高。在学校,学生的活动安排丰富而有规律,常常处于学习状态中,到家后,让学生拥有适当的放松时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每天到家后,家长先让孩子休息15~30分钟,共同参与一些家庭活动,与家人聊聊天分享这一天的酸酸甜甜,或者做一点他喜欢的事情等,这段放松的时间其实就是一个调整蓄能的时间。第二,共同约定,规划时间。适当休息之后,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孩子一起约定一段完整的学习时间。在这个学习时间内,请孩子静心专注地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在学习时间内可以安排5~10分钟的休息。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在休息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检查反馈,鼓励孩子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让其在实践中学会更恰当合理地规划时间。第三,正向反馈,提高效率。在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提高行动效率的过程中,孩子出现“计划和行动存在较大落差”的情况也很正常,毕竟任何学习成长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当落差出现时,家长的正向反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时家长可以以关心的态度指出问题来取代批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或帮助孩子一起进行分析调整,鼓励孩子积极行动起来,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当孩子能较好地规划时间、保持效率时,家长也不要忽视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将会为他们增加成长的动力。

家长可以在平时跟孩子聊聊“双减”,让孩子了解“双减”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减少他们的作业和培训负担,当大家不再紧盯着分数时,每个人成长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就会显现出来。困难和挑战是人生的必修课,不会因为“双减”而改变。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家长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孩子正视困难并勇于接受挑战。

第一,培养胜任力。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孩子来说,“成功是成功之父”。每一次成功的经验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胜任力,拥有胜任力的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接受挑战,也更有可能战胜困难。因此,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好的表扬可以让他们更清楚地知道并掌握取得成功的方法,同时更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第二,正视成与败。当然,挑战并不一定能成功,胜任感也并不一定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上,因此,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当面对失败时,家长要积极正向地引导孩子,把失败看成一个普通的结果,不带批判性地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比如,是因为不够努力,还是因为方法不够正确,抑或是因为计划不够周全等,引导孩子关注自己能改变和掌握的部分,那么只要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失败就会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无论成败,最重要的是它们所蕴涵的积极价值。第三,同心向未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既是领航人,又是同行者。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家长要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给予他们力量,指引他们方向;家长也要成为他们忠实的伙伴,与他们一起同心同行,互相支持。这就需要家长适度放下一部分作为家长的权威,以更加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当然,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的未来成长中充满各种挑战,家长的未来也是如此,因此有原则地和孩子一起并肩同行,一起“升级打怪”,相信家长和孩子都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3)多元理念结合,促进自我价值实现

自我价值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要素构成。准确地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基础,精确地划分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由此才能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获得成功的自我体验,也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处理问题,获得成功感,并提升自我价值。自我价值还体现在自我控制上,自我控制避免了极端现象的发生。劳动是快乐的,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价值感,这可以为学生带来自信、自尊与自强的品质。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人人都渴望被肯定,因为这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如果缺乏价值感,意味着自身定位与社会认知出现了偏差,自己的付出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这间接导致了自卑与自弃。家庭是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自我价值的主要场所,在家庭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第一,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光荣和喜悦。劳动本应是光荣和喜悦的,但孩子对劳动的认识却与之相悖——惩罚替代了光荣,痛苦替代了喜悦。每当孩子犯了错误,打扫卫生就成了惩罚孩子的手段,家长的做法使孩子无法将劳动与光荣联系在一起。孩子对劳动的认知偏差与家长脱不开干系,使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光荣和喜悦,家长需要做出改变。第二,引导孩子把劳动看作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重要方式。劳动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方式,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孩子通过劳动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自我肯定,也由此提升了自我价值。第三,引导孩子在自我享用劳动成果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分享。分享是一种不贪的精神,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是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内容。

劳动不只是做家务,劳动与学习并不矛盾;劳动是一个人对家庭的担当,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更有主人翁精神;劳动让孩子拥有准确的自我评价,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劳动获得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孩子因此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劳动一直都是财富和价值的源泉。对孩子来说,劳动能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因此让孩子每天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很有必要的。也有不少家长在与笔者交流时说孩子喜欢劳动,因为有的孩子把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扫地、倒垃圾、整理物品等当成一种休闲娱乐,这其实是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一个良好开端。当然也有的孩子不喜欢劳动、不会劳动,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更新劳动观念,正视劳动意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孩子从小就能通过劳动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做好,慢慢拓展到为家人、朋友,为家庭、班级、学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他們的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同样也会慢慢形成。第二,共担劳动责任,培养劳动习惯。家务劳动也要参与其中。平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委派,或请孩子主动认领属于自己的专项劳动,比如,倒垃圾、给植物浇水等。但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做之前,家长先提出要求,教以基本的方法,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在做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多多关注,及时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并鼓励孩子坚持。每周可以设置一个家庭劳动日,比如,周末一起做饭,让孩子有机会参与买菜、清洗、下厨、收拾等各个环节,共享劳动给全家人带来的幸福。另外,家长还可以定一天为“下厨日”,由孩子专门承包这一天的一至三餐,家长多多捧场。还可以给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或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参观体验、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加公益劳动等,全面深入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责任感,体悟劳动之美。

在本着“着墨五彩,焕发灵动生命”的教育核心理念下,教师从“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三大版块入手,加强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教育。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五彩少年爱劳动,家务劳动我参与”活动,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家务劳动过程也给学生带来“快乐因子”和满满的“成就感”,这很类似于体育锻炼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也爱上了这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历来都很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借着这次学校组织的活动,很多家庭把劳动教育进一步制度化。比如,学生平时在家里也会打扫卫生,但是没有形成规律。现在,家里特别设立了“家庭大扫除日”,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必须参加,每人分配了相应的劳动内容。在这样有仪式感的特别日子里,学生跟着大人一起为家劳作,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也油然而生。又如,有的家长对用餐前后的家务劳动进行了分工,孩子负责煮饭、添饭、准备餐具,妈妈负责做菜,爸爸负责洗碗。部分学生特别喜欢做菜,家长也经常会让其参与进来,帮忙摘菜、切菜,成为厨房小帮手,让其体会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懂得体察他人劳动的艰辛,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付出。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师与家长对家校共育理念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是感受劳动的快乐。劳动是人类本质特征,它本身就是快乐的,劳动过程中的充实感,看到劳动成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即快乐。二是感知劳动的艰辛。家务劳动事虽小,偶尔为之并不难,难在坚持;洗一双袜子不难,天天洗就不好坚持;擦一天楼梯不难,每周擦就不好坚持。可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好一件小事是不容易的,坚持下来才是最可贵的。三是感恩劳动的人们。身边的一切,吃穿用行、整洁的环境、社会的每一步发展,乃至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成就,都是劳动的结果,我们应感恩劳动、感恩身边所有辛勤劳动的人们。通过开展的“五彩少年爱劳动,家务劳动我参与”活动,改变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存在的错误认知,从认为“孩子不会做”“孩子做不好”“舍不得孩子做”到实践中感受到学孩子在“我会”“我能”的状态中协助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务,并在劳动中让孩子的自信心倍增,收获快乐与成就感。正是通过锻炼提升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看似平常无奇的家务劳动,也是需要有计划、有条例地去完成,并从中体味父母的辛劳,懂得体谅,学会感恩,有意识地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力争做一名合格的“五彩好少年”。

综上所述,基于现阶段的“双减”教育视域,初中教师不断地探究家庭教育对学生自我价值感提升的影响,借助家庭教育的优势,更好地深化学生的价值感以及人生观。由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让学生更健康、更全面地成长。学校也会推出更多家校共育的有益活动,用活动来带动家庭教育,家校共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王冠华,张志勋.浅析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J].科学咨询,2021(03).

[2]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J].心理科学,2002(06).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中学生策略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