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课堂细节 让小学数学教学更给力

2022-11-17 03:51黄福源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教学细节小学数学

黄福源

摘 要:打磨教学细节,是保障教学更有效的举措,也是缔造有效学习的得力之举。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细化操作引领,助感知积累;还要重视优化探究过程,促感悟加深;更要关注精准问题引领,助思考深入等。通过扎实的举措引领学生兴趣满满地投入知识形成的探究学习中,使其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从而让他们主动动手操作、积极地合作分享、大胆地质疑问难等,让学习真正有效。

关键词:教学细节;课堂细节;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3-0091-03

Polishing classroom details make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more powerful

HUANG Fuyuan  (Shicuo Primary School, Zhangzhou Taiwanese Investment Zone,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Polishing teaching details is a measure to ensure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and a powerful move to create effective learning. Therefore,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refine the operation and guidance to help the accumulation of perception; they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optimizing the inquiry process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percep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guidance of precise problems and help them think deeply. Through solid measures, students are led to be fully interested in the inquiry learning of knowledge formation, so that their learning potential can be stimulated to the maximum extent, so that they ca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operate, actively cooperate and share, and have bold geological questions, etc., so that learning is truly efficient.

【Keywords】Teaching details; Classroom detail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細节是成败的关键,也是彰显魅力的重要元素。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细细打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教学的着力点聚焦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中,让他们真正成为数学知识形成的探究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者;也应着眼于他们的学习质量,以及数学思维、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等发展上来,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成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让数学课堂成为他们数学综合素养积淀的理想殿堂。

1.细化操作引领,助感知积累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符合他们思维特征的有效学习举措。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十分关注操作实践的细节打磨,特别是操作目的的预设与掌控务必要细化。力求通过精准的操作引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操作学习感知,形成更为有效的实验感悟。同时,也让学生在一个个精细化的操作引导中进行更为有效的探究活动,能够形成更为丰富的学习感知,促进他们相应的学习反思,使操作真正成为有效学习的强劲助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思量操作实验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实效性等诸多要素,灵活地给予实验学习引导,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积累起更为丰富的学习感知,为提炼、抽象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给予精准引导,激发猜想

教学之初,首先引导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与梳理,指导他们回顾常见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习过程,使有关图形的认识、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经验有效激活,为他们利用这些知识经验进行合情猜想打下基础。通过回顾学习,学生会对梯形的知识更加清晰,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理解愈发透彻。所有这些回望,都会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厚实的基础与支持。其次,组织猜想。“现在手中的图形是什么?猜猜它的面积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会根据教学的推进,仔细观察学具——梯形,努力从自己的知识库中寻找梯形的素材,以便进行相应的学习猜想。最后让学生发表想法,有学生提出可能与它的四边长度有关;也有学生提出可能与梯形的上底与高有关系;还有学生说应该是下底和高有关系。不同的猜想,无形中会给学生以启迪,也让他们猜想的视角有效扩张,为更合理的猜想与思考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2)指导猜想研判,初见感知

“你们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问题要求学生把猜想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猜想也需要有根有据的,不是肆意而为,也不是天马行空,得符合学习需要。于是学生就把自己的理解与思考纷纷抛出来,以引起全体的共鸣,让猜想越来越接近学习的目标。“因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很相似,所以我认为它的面积与四边有些关系的。”话一刚落,就招来质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四边有关系吗?是与底和底上的高有关系的。”同学的否定,也就给学生以更多的启迪,让他们明白研究梯形的面积光考虑四边的长度是错误的,是行不通的。“我感觉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着联系的,所以它的面积与上底、高有关系。”“梯形更像三角形,只不过切掉了一个顶角,所以我认为是它的下底和高有关系。”学生的不同猜想尽管不太符合知识的规律,但是它们都能展示学习思考的活动过程,有了思考的力量,这些都会为学生更有效的实验提供借鉴,提供经验支持。

(3)尝试实验,积累感知

尝试实践,验证猜想,是取得学习突破的必由之路。为此,在学生不同的猜想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验证猜想活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于是,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尝试性实践活动。一部分学生利用上底与高去推想,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梯形除去上底构成的平行四边形以外,还多出一个小三角形,从而感悟到这个猜想是不完美的。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利用梯形的下底进行实验,也发现了问题,那就是下底构成的平行四边形远比梯形大,梯形比平行四边形缺少了一个三角形。其间,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梯形中找出一个最大的长方形,发现会多出左右两边的2个不太一致的三角形。于是,他们又把这2个三角形进行分割处理,也能得到一个大一点的三角形,这就与前面的思考相一致了,也会对学生探究梯形的面积方法多了一个新思考。不同的尝试实验,尽管没有达成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这些实验现象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这就为后续学生的积极推想积累了丰厚的经验。由此可见,给予学生必要的操作学习引领,会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激发,也会让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释放,致使整个学习活动平添了许许多多的思考因素,让数学学习多一份智慧。

2.优化探究过程,促感悟加深

(1)回望,唤醒积累

分数意义的学习是基于分数初步认识的积累之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就得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回顾,以便学生进行相应的迁移学习,使学习活动有根可循,有据可依。在这里,教师就需要把握好学习的发展区,科学地设计回望环节,以期激活认知、经验与方法积累,为新的探究提供强劲的动力。一是引导利用学具自创分数。教学伊始,教师就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纸片创造出一个分数。于是学生就会把已有的分数学习运用到分数创造中,有的做出[1/2],有的是[1/3],有的[1/4]、[3/4]等。同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考分享出来,让学生对分数的由来印象变得更深刻。活动不仅有利于学习经验的激活,还能深化对分数的认识,使分数初步认识学习变得厚重起来。二是解读分数由来,深化学习。此时,教师还得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反刍,“[1/2]是怎么来的?”学生很自然地把分数的学习运用到问题回答中来,“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它的[1/2]。”通过交流,使平均分的理解不断深化,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

(2)探究,感悟本质

分数意义学习的关键点就是建立“1”概念,让学生把单一的个体、一个整体等都浓缩成“1”,形成一个抽象化的单位1,这样就对分数的概念形成起着促进作用,也使分数的意义建构达到一定的深度。一是再度感悟整体。前面的创造学习仅是从一个物体开始的,这对学生建立分数概念来说是不健全的。为此,教学中还得细化一个整体的复习引导,因为他不仅是复习巩固的需要,更是学生抽象出“1”的需要,所以教师还得花些力气在这一教学上。首先,引导学生把一摞本子、一堆苹果、一盒饼干、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平均分成2份、3份、4份等,其中的1份或几份都用什么来表示,从而帮助学生唤醒一个整体的认识。其次,引导学习比较。让学生联系前后的分数复习,学生就会自然地感受到被平均分的对象在变化,由一个变成一群了,使“类”的感觉得以萌发,这些分析和思考为学生提炼单位“1”积累了基础。二是领悟建立“1”。单位1的建立与形成是需要学生把大量的实例进行高度抽象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得细化这一过程的探究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感知、感悟、提炼、深化的学习体验情境。首先,引导学生解读这样的现象。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是苹果的几分之几;把1箱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是苹果的几分之几;把1堆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是苹果的几分之几等。学生会在思考中发现结果都是三分之一。这样的结论必定会让学生很疑惑,为什么都是三分之一呢?这些三分之一的意义是一样的吗?其次,解答疑惑,促进感悟加深。疑问是深入探究学习的催化剂。所以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利用摆圆片或摆小棒等活动体会上述的思考,并在具体的操作探究中发现,尽管都是三分之一,但是对应的部分量却是不一样的。经过分析、比较和思想交互,学生终于感悟到“1”的神奇之处,它不仅是1个,也可以是2个,甚至是无数个,单位1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体。至此,学生对“1”的学习探究就到了理想的预期,也形成初步的概念,这就为顺利地推导出分数的意义提供了思维支持。

3.精准问题引领,助思考深入

问题是学习的润滑剂,更是催化剂,所以在教学中预设的问题要精准、要有的放矢,方能起到助推思考深入、促进学习的基本目的。为此,在问题审计层面,教师还得重视问题的启迪性,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习思考更加敏捷,更有實效,使数学学习有效化程度不断提升,也让课堂教学智慧连连,意蕴悠长。

(1)以问促回顾

为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新知探究基础,就得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巩固,从而使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等得以激活。一是引导回顾,整理小数除法知识。“经历这阶段的学习,它们都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很自然地整理好这一阶段的除法学习。进一步明确商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验算方法等,使除法计算经验、思维方法等得以唤醒。二是反刍咀嚼,复习商不变的规律。教师应设计合适的问题,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该性质。同时,也有机地引导反刍元、角、分;厘米、分米、米以及小数的计算单位等知识,让新授所能涉及的知识点都在一个个问题中得到应用。

(2)以问促探究

“看屏幕上的习题,它有什么变化?”学生会在比较中发现原来习题是34÷25,现在变成了34÷2.5,除数变成了小数,这就会引发学生更多的遐思。一是引导尝试,积累感知。“那该如何进行计算呢?”于是学生各显神通,进行不同的尝试学习。有学生把原题目变成有单位的元或米的等,通过转化变成340角÷25角等,使除数变换为整数,又可以利用既有的知识、经验去研究,从而实现问题的突破。也有学生利用小数单位的组成知识进行了思考,原题目变化为340个0.1÷25个0.1,又回归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习了。经历不同的尝试展示,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思考有了一个大致的模型,那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这样才可以顺利地进行计算。二是组织辨析,形成感触。不同思考的学习辨析,也让部分学生获得了新的灵感,“这不就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十倍吗?所以计算这类习题不需要这么麻烦,直接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转化就可以了,”“那你认为以谁为核心去转化呢?”教师的追问可谓是点睛之问,学生必定能将探究的焦点聚集起来,并在不同的思考交互中领悟到,只要除数变成整数,就回到了原来的计算了,所以应该以除数为核心,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直至除数成为整数。

4.结语

综上所述,要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给力,教师既要关注资源的灵活选用,又要打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细节,通过细节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有效、有吸引力,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活力,更富智慧,更具理性。同时,也让数学课堂教学更能彰显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思想,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小学生和谐生长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刘红霞.“打磨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具魅力[J].读写算,2014(19).

[2]季国栋.打磨细节,向“数学味”的深处漫溯——执教“交换律”的实践和思考[J].江苏教育,2010(04).

猜你喜欢
教学细节小学数学
关注细节研究 成就精彩课堂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聚智慧于细节,展精彩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