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研究

2022-11-17 21:37赵小芳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塑造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

赵小芳

摘 要: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体系尚处于发展期,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有着最为迫切的需求。基于这一点认识,小学各科教师不仅要在课内知识的教学上追求精益求精,更要充分挖掘课内的德育资源,并利用其引导学生实现思想品德的优化。文章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出发点,阐述了强化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思想品德塑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3-0208-04

A study on shaping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in the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ZHAO Xiaofang  (Xincheng District Primary School, Yongdeng County,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thinking mode and cognitive system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ir cognition of external information, and they have the most urgent need for correct ideological value guidance.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teachers of various subjects in primary schools should not only pursue excellence in the teaching of in-class knowledge, but also fully tap th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class and use them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proposes specific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shaping of ideology and morality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Shaping

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张张白纸,要在上面绘制一幅怎样的画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进行的思想品德塑造。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无疑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多角度和高强度的改造与完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了解社会风貌、形成人文情怀具有重要意义。若要切实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德育功效,任课教师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特征并以之為依据对教学策略实施动态调整,同时还要立足于课程设立的初衷,进一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富含的思想品德塑造资源,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

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思想品德塑造的重要性

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同时也为使自身的教学工作更能迎合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客观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进一步明确思想品德塑造和引导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作为开展一切具体工作的先决问题,切实规范小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向,强化小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蚀、挖掘内部道德潜能、弘扬优秀道德文化和保持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与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个人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不断推动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塑造与升华。小学是学生奠定思想意识基础的重要时期,不但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生涯,更与学生的未来生存、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现代教育提高了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品质。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塑造思想品德,不但可以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和知识内容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和概念,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确保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中成长,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养成优秀的个人品质和行为意识。

2.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思想品德塑造的具体策略

(1)体现思想品德塑造工作的针对性

为了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作用发挥至最大,任课教师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道德教育观念。教师应广泛探索和把握与学生交流的任何机会,并仔细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基础、个性、爱好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在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标准上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总体原则,使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都能得到最为合适的塑造。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来到课堂,以日常对话的方式和学生聊一聊今天的学习感受,或者谈一谈昨天在家里都做了什么有趣的事,还可一起就最近发生的一些时事要闻互相交流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性格是否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强弱、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有学生对一件事情的思维模式等。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塑造时要更加注意考虑学生情绪与隐私,多采取私下约谈等方式开展工作;而对于性格开朗、乐于交流的学生,教师则可多通过和该学生的课上对话作为教学载体来强化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与趣味性,同时也让这名学生在进取心和表现欲的作用下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品德优化成果。同时教师要提高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敏感度,了解每个学生特有的行为表现,随时进行沟通交流,时刻掌握其心理变化,对有可能影响其心理的因素做出预想,以确保能为此类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教师通过对学生看法的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将学生进行大致分类,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来相互带动。例如,性格活泼的学生可以带动性格内向的学生,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带动性格独立的学生,从而改善学生之间的整体氛围。

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状态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心理素质的偏差,由此可见,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同样重要。而教师想要体现思想品德塑造工作的针对性,不但要掌握了解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课堂之外的多个方面。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家访,通过观察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与家长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成因并做好分类记录。当学生行为表现出现变化时,教师可以通过记录来分析、猜测学生变化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帮学生找到症结所在,将问题及时解决。德育包含了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因此所教授的内容也相对复杂多样。由于小学生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对复杂的知识点很难清晰明确地掌握,因此教师就需要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变得更加详细、更加具体也更具有针对性,以便让学生在每次课程结束后都能有所收获,避免鸭子听雷、囫囵吞枣的情况出现。

(2)融入生活和文化元素优化思想品德塑造效果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一直是核心组成部分,古人对人类的社会道德做出了不同方面的诠释,并以此为基礎衍生出了很多社会现象、文化活动和优秀的道德人物。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早期阶段,思维和理解能力尚不成熟,对很多抽象性的理论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消化,尤其对传统道德教育更是感到抵触乃至反感,而对符合自己生活经历或具备足够新鲜元素的事物和活动却很感兴趣。基于上述两点认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塑造时,务必要转变传统的理论输出教学模式,积极地在课程内容中融入符合学生日常生活、趣味取向和认知层级的生活与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得以在更具亲切感、新鲜感的场景下生动而灵活地理解正确的道德含义和行为要求,同时也可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性和普遍作用性。比如,在讲解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这一课的内容,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一讲“曾参杀猪”“尾生抱柱”的故事以及成语“一诺千金”的典故,同时通俗地解释一下古人对“信”这一道德内涵的理解;其次,教师可结合学生经历过的一些生活场景或物品,如商店中出售的贴有“免检”标识的商品、骑共享单车时所享受的“免押金”服务,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借阅刊物等,引导学生体会诚信对个人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影响;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孔子“人无信不立”这句话的含义,并让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如今,学生所接触的信息不再仅限于课堂或书本,而是通过更为丰富的互联网等方面来摄取。那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观看如《典籍里的中国》《功勋》等视频,让学生能充分了解我国历史的变化以及普通人为祖国所做的不普通的贡献,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来逐步渗透正能量的思想,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能了解并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思想,然后用现代学生熟悉的事物、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正确思想品德的理解。在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哪些行为或思想是正能量的表现,正能量能为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些什么,并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正能量的人、事、物,讲讲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以及如果是亲历的是自己会怎么做等。当学生能善于发现正确的思想品德表现,从而就会下意识进行模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优秀的思想品德。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少自我管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对事物的理解仅凭个人经验,很多时候要后做才能知道对错。那么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尝试,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为学生讲解抽象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了解德育的概念和内涵。例如,在讲解“环境保护”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美丽的大自然或海洋生物的视频或图片,再为学生播放被污染的环境和海洋的视频或图片,同时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对比来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会污染环境,而哪些行为可以保护环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想到垃圾随意堆放、汽车尾气、化学原料排放等污染环境的行为,而保护环境则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方式来完成,接着教师再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开展“爱护环境,从我做起”活动,借助自身的地理位置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如带领学生植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等。如果地处有水资源的城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清理河道垃圾、海洋垃圾等,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又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火灾、水灾等危险情况的处理过程,先带领学生了解火灾、水灾的危害以及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然后再为学生讲解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和发生危险情况要如何处理,同时还可以开展逃生小演习,带领学生演练火灾逃生,学会自救。在切身的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德育的教育内容,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

(3)重视家校合作在思想品德塑造中的作用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更依赖于家庭和家长的付出,这是不容置疑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则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小学生的基础道德理念和行为认知均来源于对家长行为的模仿和解读,同时小学生的居家表现也能更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道德水准和行为准则。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完善学生思想品德优化的过程中,务必要积极建立并保持和学生家长间的沟通,一方面从家长那里了解到更多关于学生个性特点的信息,另一方面掌握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情况,更主要的是将学校和自己对学生思想品德塑造的思路、内容、环节和具体执行措施分享给家长,从而形成一种家校联动、内外互补的良好教育格局,使学生能在更多场合受到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积极的思想指引,这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优化将大有裨益。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建立一个以德育为主题的微信群或QQ群,定期分享一些关于家庭德育方面的精品文章或优秀教案,将学生在校生活中一些道德方面的“高光时刻”用镜头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家长,同时借助这个平台,邀请学生家长对德育工作谈一些建议和意见。对暂时存在道德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可通过私信的方式及时和家长做沟通,了解学生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学生一旦进入校园后所有的教育工作就全部由教师负责,因此极少参与学生的教育过程,尤其在思想品德方面更是容易忽视。而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意识立足点不同,教育理念也有差异,这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不同的影响。同时,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部分家长更在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会依据学生的文化知识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学习的好坏,而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教育,很少会列入考试范围当中,因此家长会将其视为无用的知识学科,认为只要学习了即可,而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塑造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时,家长会以占用知识学习时间为理由而让学生放弃学习。为了能解决上述的教育问题,首先就是家长和教师要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由教师在学校教育,由家长在家中进行巩固。同时家长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将其与知识文化放置于同一位置上,通过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的双向教学模式,为学生建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环境。另外家长要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以自身为典范带动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尊老爱幼、爱心帮助等内容,家长要身体力行地行动在前,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意识。而在与教师教学理念不同的时候,家长应先对教师予以尊重,不要急于否定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先和教师沟通,然后同学生一起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理性地判断教学的对错,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家校联合工作,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注意沟通的及时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速度很快,不论是接受能力还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都在成倍增长,那么为了避免出现小疏忽导致德育教学效果降低,就需要教师和家长注重教学中的小细节,时刻保持德育的状态,通过课堂中或生活中的小事来渗透德育内容。教师也可以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为学生打造全面立体的教育环境。首先教师和家长之间要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明确在学生教育问题上教师与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然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思想、接受教育的方式等方面来制定符合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教学计划,这样既能符合不同的家庭环境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而家长要积极与教师沟通学生在生活中和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配合教师的德育要求,与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而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家长所提出的建议,与家长共同规划学生的德育方案,建立个性化的家校共育环境。

(4)利用实践活动增强思想品德塑造效力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无可避免地感到厌倦,而对具有一定参与感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则比较感兴趣。另外,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道德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很多地区都存在着大量具有极高德育价值的社会单元,这些也为教师户外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结合这些事实和条件,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趣味取向和能力水平以及課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广泛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这样既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同时也通过多种形式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的表现元素,更可借助学生在活动中的盎然趣味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思想品德塑造教育的质量和速率。比如,对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与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周边街道,观察交警指挥交通、疏导车辆的工作过程,并可鼓励学生为交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学生亲身体会秩序对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意义。又如,对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地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来到当地的党史博物馆,和学生一起通过聆听讲解、观看藏品,直接感受革命先驱为民族独立与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再如,在讲解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时,教师可提供“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性大于统一性”和“发展与环保的统一性大于矛盾性”这两个辩题,组织学生根据辩题和所学知识开展一场辩论赛,让学生在材料准备和赛场比拼的过程中丰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固定的课堂环境与枯燥的文字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逐步降低学习兴趣。为了确保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开展实践小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创建相应的社会场景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还是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一课为例,公共生活主要是指人们在公共空间内的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因此,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属于公共生活中的一部分。而群体生活是具有一定规则的,包含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多个内容,那么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这些规则内容来为学生创建相应的实践场景,如将课堂作为社会生活的缩影,为学生举例说明在午休的时间如果有同学没有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在大家休息的时间大吵大闹,那么作为被影响的自己会有哪些情绪;如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是否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并在课堂中为学生开展场景实践或者设置一些学习障碍,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绪变化,使其能学会换位思考,对身边人的情绪感同身受,进而领会“公共生活靠大家”的具体含义。

3.结语

总之,在当今大众化的道德素质教育中,教师在小学德育法律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同时及时跟学生家长做好沟通,要通过多方努力,在小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方面做到言传身教、家校合一,这样才能提高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强爱萍.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才智,2020(04).

[2]万希燕.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

猜你喜欢
塑造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