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破“五唯”破在哪里?

2022-11-19 01:44郑庆贤
教育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凭论文人才

●郑庆贤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改进教育评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育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以下简称“五唯”)。[1]从此之后,如何破除“五唯”顽疾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

一、“五唯”问题的提出及其表现

“五唯”问题由来已久,一直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纠正对象。自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讲话以后,“五唯”问题以整体的形式出现,成为国家层面必须解决的难题。尽管“五唯”问题同属教育评价范畴,但其成因、实质、表现形式、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唯升学、唯分数”是一个老问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是被纠正的对象。“唯升学、唯分数”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其主要危害有学生学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不足、体育运动时间不足、近视率上升、肥胖率上升等。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国际评估项目PISA2018(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四省市作为中国的参评整体)的调查结果,我国学生每周校内课堂学习的平均时间为31.8小时,在所有参测国家和地区中排第4位。[2]中学生每周参加课外补习的平均时间为21.4个小时,在参与调查的经济体中居于第8位。[3]我国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2021年,国家卫健委就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暑期学生健康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指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 。[4]据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复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小学生为6.5%,初中生为14.5%,高中生为11.8%,而大学生为30%。[5]“唯升学、唯分数”倾向源于我国学历社会的负面影响和招生考试制度的不合理规定。在学历社会中,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职称评审、岗位晋升、就业、工资待遇、社会声望等都受学历高低的影响。[6]学历出身不仅影响个人的就业单位,而且影响个人的收入水平;学历层次越高起薪越高、越容易从事管理技术类工作。[7]我国招生考试科目以笔试为主,“题海战术”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有效手段。面对“学习成绩差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本科,没有本科文凭就很难获得高收入”的社会现实,家长为了确保自己的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便为其报大量的课外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个别重点学校和民办学校利用招生政策漏洞四处“掐尖”的行为,加剧了“唯升学、唯分数”问题的负面影响。

“唯文凭”问题主要存在于职称晋升和人才招聘中。职称晋升中的“唯文凭”问题表现为低学历的高技能人才无法评职称。人才招聘“唯文凭”问题属于就业歧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单位在招聘时设立学历层次门槛,在招聘信息中列明“非本科生免谈”“非研究生免谈”等条件;二是单位在招聘时论出身,如设置“非985免谈”“本科学历非‘985’或‘211’免谈”“拥有海外留学或博士后学习经历优先”等条件。文凭不等于能力,“唯文凭”问题片面关注文凭本身,忽略文凭背后的品德、能力等文凭所无法传达信息;打击了学历低而技能高人才的积极性,也埋没了一些本科学历非“985”“211”学校而科研能力突出的硕士和博士。

教育评估制度在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中起着“指挥棒”作用,指导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方向。“唯论文”的主要问题是,论文和课题在教师评估和高校评估中占比过大,影响了学校教书育人功能发挥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评估和高校评估过多考量论文数、课题数,甚至将学术论文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门槛,导致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减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钻研,不利于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能力。另外,“唯论文”还影响了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一是“唯论文”让很多在短期内发表论文的教师获得利益,挫伤了那些长期坐冷板凳、做基础性自然科学研究的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国家的原创性科学研究。二是“唯论文”降低了高校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降低了高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政府决策等社会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与“唯论文”相似,“唯帽子”问题也源于教育评价制度导向,并且主要存在于高等教育领域。一是高校评估存在简单数“帽子”的情况,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学术头衔作为评估指标,确定高校学科排名、基地申请、评优评奖,最终影响高校的资源分配。二是“唯帽子”倾向引发“抢人大战”,有名的高校为在评估中保持优势,依据“帽子”给人才明码标价,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挖人,加剧了高校的“马太效应”。三是很多“帽子”都是终身制, “帽子”只是评价人才当时的学术成就,不能评价人才获得“帽子”之后的学术成就。很多人带上“帽子”后失去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其社会贡献度快速下滑。

二、教育破“五唯”的进展及其样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之后,国家开始全面部署破“五唯”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破“五唯”的文件,科研领域首当其冲。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等五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问题,修改涉及上述“四唯”问题的政策文件、考核评价和管理系统,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出台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使用的意见,[8]纠正高校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问题,不再将SCI论文作为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学科和学校评估、职称评聘、考核奖励、学位授予等事项的量化指标,扭转功利化的评价导向。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发布通知,在教育领域重点清理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奖励、人才项目等活动中涉及“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做法。国家密集出台的破“五唯”文件,基本扭转了科研领域“唯论文”倾向。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9]从国家全局的层面部署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这次教育评价改革一共部署了22项改革任务,涉及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5类主体;破“五唯”是此次教育评价改革的工作中心和工作重点,与其直接相关的任务有17项。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明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也指明了破“五唯”工作方向和实施路径。一是“破”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和科学成才的观念,并改革德体美劳评价方式和招生考试制度。二是“破”重论文和课题而轻教书育人倾向,“立”师德师风、潜心教学、理论创新、社会贡献之新标准。三是“破”人才称号功利化倾向,“立”人才称号学术本性。四是“破”名校学历文凭至上而轻视真实能力的用人观,“立”品德和才能优先的人才使用机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设计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框架,教育部门需要在这个框架下将其中的要求细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措施,并且在实践中检验这些措施,最终形成立足当下时代、面向世界未来,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发布之后,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开始细化破“五唯”的具体举措。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10]从学生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活动、社会服务贡献、传承创新文化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六个方面综合评价高校的发展成效。其中,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评价学校学科建设的成效。高校“双一流”建设评估不唯排名和数量指标,更加注重高校服务社会贡献实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低学历的高技能人才搭建了晋升路径。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等文件,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平台评审、科研奖励、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导师遴选、学位授予、绩效分配、学校考核、资源配置等方面淡化论文的权重,探索从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和同行评议。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学术头衔等数量指标,主要评价学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成果、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不唯“分数、升学”,从价值导向、组织领导、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等五方面评价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五方面评价学校办学质量,从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方面评价学生发展。[11]

综上所述,目前教育破“五唯”工作正处于开局阶段。国家从全局层面统筹谋划破“五唯”工作的整体框架,以国家文件的方式指导教育部门的破“五唯”工作。破“五唯”未来工作重点是基层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将国家破“五唯”文件精神落实到位。从实施效果来看,教育部门“唯论文”问题基本得到纠正,“唯文凭、唯帽子”问题有所缓解,“唯分数、唯升学”问题的纠正措施还需要实践检验。

三、推进教育破“五唯”工作的建议

教育破“五唯”是教育评价制度的一次改革,它不是全盘否定现有的教育评价制度,而是在消除现有教育评价制度过分简单与片面弊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评价措施,做到“破”中有“立”,构建一个与中国当代人才培养发展需求相适合的评价体系。

(一)破“唯分数、唯升学”:构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招生考试制度

破“唯分数、唯升学”不是不要“分数”和“升学”,而是要解决招生考试制度导致的教育异化问题,核心是解决“考什么?怎么考?”问题。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就是将学生从超长时间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是调整招生考试科目,将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纳入中考,在确保学校师资合格的前提下逐渐将音体美提高到与语数外同等重要的地位;用考试科目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学生从长时间的机械性记忆中彻底解放出来,让学生可以在体育场上进行锻炼,在音乐教室练习唱歌,在美术室安心画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科目之间来回切换,解决近视率上升、身体素质下降的难题,实现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二是建立超常学生选拔制度,按照学科类型组织超常学生考试,为超常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机会,防止常规招生考试制度埋没超常儿童。三是严格执行学区制,基础教育学校必须在学区内招生,不允许任何基础教育学校拥有跨学区招生的特权。四是建立以小升初、中考成绩为依据的生源分配制度,按照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将新招学生平均分配到学区内的初中或高中。不允许任何初中或高中进行“掐尖”。

(二)破“唯论文”: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

破“唯论文”的关键是解决论文和课题在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评价、升职等方面占比过高的问题,构建以教育职能发挥和服务社会实效为核心,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为分类的教师评价制度,让擅长教学的教师、热衷社会服务的教师、长期从事基础科研的教师都能获得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

基础教育构建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是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从结果、过程、增值三个维度评价学生发展状况,以学生发展状况确定教师的工作绩效。二是建立以教学时间为标准的教师工资晋升制度,教师只要年度考核合格,就能获得一定比率的工资增幅,鼓励教师安心教学。

高等教育建立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核心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在高校营造潜心研究教学、默默从事科学研究、积极参加社会服务的学校氛围。一是建立以教学质量为基础、以教学时间为标准的教师晋升制度,将学生满意度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辞退教学不合格的教师,为教师创造安心教学的学校环境。二是建立以实效为核心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专项奖励制度,对做出重大科技创新、社会效益的教师给予高额奖励,对没有实际价值或价值低的论文给予轻微奖励,营造淡泊名利、长期潜心科研的学校环境。三是设立专门科研岗,为不擅长教学而具有超常科研天赋的教师提供科研机会,防止遗漏科研能力超常的专业人才。

(三)破“唯文凭”:建立按能力选拔人才的选聘制度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低学历的高技能人才获得上升通道,“唯文凭”问题主要存在人员招聘和干部选拔两方面。破“唯文凭”要解决教育单位在人员招聘、干部选拔两方面存在的看文凭、论出身的问题,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人员招聘和干部选拔工作中合理地使用文凭。一是招聘工作不能“唯出身”,不能将留学经历、“985”“211”学校学习经历作为筛选人才的前置条件,向所有符合岗位招聘条件的人员敞开大门。二是用人单位需要确定每个岗位的文凭要求,确定每个岗位的合适文凭,鼓励符合文凭要求的人员前来应聘,不得聘用低于或高于岗位文凭要求的人员,避免人才浪费。三是建立以能选人的干部选拔制度,干部选拔任用不设置文凭门槛,降低文凭在干部选拔中的影响力,将有能力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

(四)破“唯帽子”:建立终身制和聘任制相结合的人才称号制度

破“唯帽子”工作的核心是让“帽子”回归学术本位,解决“怎样戴帽子?怎样摘帽子?怎样戴终身帽子”的问题,实现学术帽子的能戴能摘。一是建立人才称号终身制度,设计终身人才称号标准,为在社会、科技进步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授予终身人才称号。二是建立普通人才称号聘任制度,教育部门设计普通人才称号聘任条件,以五年为周期,对单位工作人员的成果进行评价,根据工作人员的成果情况授予相应的人才称号。

猜你喜欢
文凭论文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法国推出在线文凭证明服务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