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网络平台建设策略研究

2022-11-19 15:11周琳张杭
现代英语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英语课程思政

周琳 张杭

(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一、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英语课程具有覆盖广、跨度大、学时长等特点,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重大,形势严峻。高校英语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课堂的重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到立德树人,为打造全方位、全覆盖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环境提出新思路。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课程思政”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多数专业课教师将知识传授等同于育人,具有教书就是育人的刻板印象,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没有意识到所有教师都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学校将论文、专利、项目等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衡量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受此影响,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多数专业课教师仅注重知识传授、学术性探讨及科研,部分教师选择少部分融入课程思政,少部分教师甚至选择完全不融入,导致学生难以学习与专业课内容有关的思政知识。这表明多数高校教师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忽视对所教授课程思政资源及素材的挖掘,忽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应承担的思政育人的重任。

问卷显示,学生普遍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多数学生表示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十分模糊,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较低。多数学生将个人发展作为学习专业课程的主要动机,忽视自我提升思政觉悟。部分学生不主动听取教师讲解的思政内容,甚至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国家社会文化的对外全面开放,少部分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因此,为培育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必须深入贯彻高校英语课程思政。

(二)课程思政的开展方式不合理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较为明确的制度性规范和相关配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专业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部分高校专业考核机制缺乏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育人的考核和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既未纳入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也未将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衡量指标。自课程思政改革以来,各高校对其实行意义的认识逐渐加深,对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也在大幅提升。但由于相关方针策略宣传不当、政策措施传达出现偏差,部分教师对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缺乏认同感,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彻底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仍采用“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实际上,只有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过程、品格养成等方面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是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不存在直接联系。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对于专业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教学设计等各项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做到在保证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保证思想教育内容不重复,内容系统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这对于专业课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实践中,教师很难把握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辩证关系,同向同行育人效果并不显著。

(三)整合性资源的英语课程思政平台缺乏

当前,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以教材为主要载体,而以往编撰的教材更加注重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缺乏与中国文化传承有关的内容,英语课程教学也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就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严重缺乏思政相关的内容,甚至“德育”“思政”等词汇少有出现。英语教育与思政教育独立性强,资源分散,教师在实行课程思政时单打独斗,未形成核心力量,不能将英语与思政教育资源并重同行,将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使其事半功倍,达到效果最大化。

由于专业背景制约和专业知识优先的教学环境,专业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政教学技巧等方面均存在短板,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被边缘化,大部分英语教师不能充分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思政素材,无法在英语教学中巧妙地开展思政教育。针对英语课程思政素材的挖掘、选择和整合等方面的问题,仅仅停留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只是简单提及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未能提出一个整合性资源的英语课程思政平台设计,导致实践中缺少科学性、可操作性。

三、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网络平台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高校师生的“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培养学生思政意识的主导力量。教师作为主导者需精确把握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关系,并形成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先入为主地将课程思政当作教学过程中的附加环节,而是将其作为教育的实质与必然要求内化于心,便会逐渐对加强自身的建设,做到主动实施思政教育,保证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进行,从而提升学生对思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增强其文化自信。

为此,应首先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引导专业课教师形成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识——其核心价值在于专业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的完美融合;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认识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意识到所有教师都是思政教育的主体,都应担负起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回归教育本身,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知识传授、专业思维训练与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中。

其次,教师自身具备思政意识是深入贯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石。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的能力,夯实强化自身思想政治基础。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思想言行的主导群体。达者为师,言传身教。教师要授予学生知识,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学习活动,强化自身的思想品德并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发挥好为国育人的主导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二)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专业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教材为核心、结合实际案例的模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质量偏低。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忽略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等实时问题,没有结合现有的思政教育素材,用真人真事教育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正视社会问题,端正学生思想,正确对待社会问题。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表面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内在德性修养的培育与强化。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自身文化自信的培养并不冲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对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及时解读学习中所涉及的西方文化,并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教师可以用英语给学生推送时事新闻并进行时事教育。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批判性导入中西方文化,进行新时代中国时事教育,将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育人效果达到最大化。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性学习西方文化,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浸润和洗礼中健康成长,并能将其融入英语语境中,从而提高自身英语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实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学生们不仅可以辩证学习并掌握西方文化,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建立跨专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机制

各专业深挖课内资源并拓展延伸课外资源,交叉利用各专业间的教学资源,使跨专业资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实现英语教学资源与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下,强化协调跨专业课内课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英语与思政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机制,形成课程思政的整体合力。

首先,要充分挖掘英语教材蕴含的思政元素,打破传统教学单元壁垒,发挥整体教学功效,实现课内资源效用最大化。高校课程思政可以以教学要求为依据,打破学科界限,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核心,以分析事物本质、寻求其规律为目的,各专业教师以“微课”为传播媒介,统整学科知识点。其一,整合优秀的师资力量,各专业教师制作“微课”视频,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深入讲解某一专业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问题核心,理解其思想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二,将“微课”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观看其他教师教学视频,有效消灭知识盲点,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自身课程思政水平,切实实现跨专业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其次,依托网络、人力、教材等资源,遵循准确性、实用性、系统性原则,建设与时俱进的高校课程思政资讯平台。高校成立该平台建设专门小组,制订详细的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高效的资源数据整合建设团队,搭建课程思政平台建设框架,完成该平台建设工作。高校应根据建设方案,详细分解任务至各团队,加强协同合作。各团队制定负责项目建设的具体方案,教育资源团队依据方案深入挖掘思政素材,经过资源审核团队的优化、筛选,在技术团队的指导下将资源上传至该资讯平台。同时,高校也应当制定明确的规范管理制度,落实奖惩激励机制,进行阶段性建设小结,依据得失及时调整建设工作的内容与节奏。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吸纳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专业教师参与,集思广益,优化思政资源挖掘路径,为平台建设提供优质素材与思路。建设完成后,将收集到的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可在线上进入平台获取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贯通。同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及时改进。为保障该资讯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确保课程思政资源的持续更新,切实推动该资讯平台建设工作。

(四)构建微传播时代的英语自主学习、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系列的传播媒介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表达自我的途径。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传播平台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置身于一个新媒体的微传播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应贯彻加强“微传播”教育管理模式,打造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教育管理新方式。

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走进学生生活,拉近师生距离,这样不仅能了及时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方便快捷的社交软件,了解学生价值取向,加强师生沟通和情感交流,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课程管理方面,高校实施“互联网+课程”教学模式,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设计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满足师生实际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将相关教学材料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参考学习;也可录制教学视频,调取重难点内容,提高学生思考能力;还可借助问卷星等服务平台,进行教学效果在线调查,为学生学习效果提供在线测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课堂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其实质是把思政教育教学贯彻到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要通过不断增强高校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出明确的制度性规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等途径,充分挖掘英语课程的思政元素,切实增强英语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打造全方位、全覆盖的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新环境,设计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整合性资源英语课程思政平台,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专业课英语课程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英语笔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