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术语范畴化与翻译研究

2022-11-19 17:30赵丽梅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素问黄帝内经范畴

赵丽梅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黄帝内经》里有很多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概念,它们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经验集结和分类认知,是经内化、沉淀并存储于医者心智中的思维成果,反映了不同对象之间的共同特征和相关联系,对它们的翻译需要译者在不同文化间对概念输出方式做出选择,而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代入这一选择过程,可以对概念做出更合理、更符合语言事实的解释与语际转换。本文选取李照国英译大中华文库《黄帝内经·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的译文,进行范畴化及其翻译分析。

1 范畴化与翻译

面对物质世界的千姿百态和经验世界的纷繁复杂,人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分类,以便有效存储和利用知识,“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进行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过程”[1]。在范畴化过程中,人倾向于只注意感知对象的某些特征,从而以最小的认知投入提供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好似家庭成员,要么整体相似,要么细节相似,它们以反映基本属性的原型特征为中心”[2]构成了一个个范畴成员。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可以指“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如椅子),或者一类事物(如家具)及其包含事物。从广义上说,范畴与概念等同,但严格来讲,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而概念指在范畴基础上形成的词语的意义范围”[3]。

根据以上观点,“范畴化”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而“范畴”则是储存于人脑中的认知概念。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认知造成范畴化和结果范畴的差异。“英汉语言的范畴虽然存在很多范畴直接对应的情况,不过也有相当多的范畴所表征的意义不同,特别是激活的读者联想不一致”[4]。这就要求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考虑范畴背后的生成机制,在守护原文独特认知的同时又考虑译文的认知习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转化。

《黄帝内经》里有一些高频词,它们是医者认识自然、人体或世界本质等最基本的层面,是医者对其认知进行范畴化的有力载体,它们创造的意象能反映整个范畴特征。对这些范畴化高频词的研究首先应该对其字源进行考查,这是因为汉字是基于“依类象形”思维方式的语言符号,古人以熟悉的事物为素材,通过构造字符来表达可以感知的经验或意义,考查字源正是对“字”所象征的范畴进行原型和范畴化过程的追溯。本文将以“淫,厥,经”为例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

2 “淫”的范畴化与翻译

“淫”最初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概念。它的古字形由“氵(表示水)”和“侌(表示正在萦绕的很多雾气)”构成,有“多雾气,多雨水”之义。《说文》有证:“久雨曰淫。”此外,“多雾气,多雨水”常引发“浸入”,这是“淫”的另一个本义,《释名》有证:“淫,浸也。”《黄帝内经》分别以“淫”的两个本义为认知参照点,把“淫”从自然域映射到中医域,既作为“因邪气、阴津过度而引起的病变或病变因素”的统称,也是对“邪气、阴津从一空间到另一空间转移”的概括。例如:

(1)《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害淫溃。”

(2)《素问·完命全形论》:“留淫日深。”

(3)《灵枢·五色》:“其随下至胝为淫。”

(4)《灵枢·病传》:“淫传绝败而不可治者。”

(5)《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6)《灵枢·邪客》:“邪得淫泆,真气得居。”

以上的“淫”分别指:(1)久雨;(2)致病“邪气”;(3)白淫(带浊病);(4)(邪气)过度侵入;(5)(精气)濡润;(6)(邪气)泛滥。它们共同以“淫”的特征为原型,彼此在意义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使“淫”的边缘得以扩大,逐渐形成概括性范畴。

翻译的时候,首先考察“淫”在英语里所对应的认知,参考《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可以看到,“淫”对应着“①excessive;extreme(过度的,极端的)②unrestrained;undisciplined(不受限的,散漫的)③adulterous;licentious;lewd;lascivious(不贞的,放纵的,淫秽的)[5]”,这些具有近似认知的形容词是对“淫”的有限认知,可见,“淫”作为中医的独特范畴在英语里属于零对应。对于这样的认知空缺,翻译的时候可以通过意译进行范畴替换,例如:

(1)选用与译语读者认知习惯相符的范畴:excessive rains

(2)选用符合现代医学表达习惯的范畴:the pathogenic factors

(3)选用西医概念:leukorrhagia(白带过多)

(4)-(6) 选用动态名词或动词:extensive transmission;nourish;disperse

这样的处理取决于不同文化间范畴的存在与否,若原语文化中的范畴在译语文化里不存在,则可以考虑选择符合译语读者认知习惯的范畴进行替换,替换中尤其注意对细微差别的不同描摹如(4)-(6),避免一概而论。

3 “厥”的范畴化与翻译

“厥”也是源于古人对大自然和自身劳动产生认知后形成的概念,由“厂”和“欮”构成,前者表示“石崖”,后者意为“上半身憋气(发力)”,所以,“厥”的本义为:石块;憋气发力,采石于崖。《说文》有证:“厥,发石也。”《山海经》也有证:“厥为泽溪。”古代采石是接近体力极限的劳动,为了发力而憋气的过程中常引发气堵甚至昏倒,中医认为这是“气逆”所致并以此为认知参照点,对“厥”进行跨域映射,使其成为“与气逆相关的病机或病症范畴”,这也就是“厥”在《黄帝内经》里的原型义项。例如: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则厥,厥则腹满死。”

(3)《素问·经脉别论》:“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这里,(1)“厥”正是指“气逆”;(2)“厥”分别是“寒”的结果和“腹满死”的原因,表示:手足冰冷(的感觉);(3)“厥”是“气逆”造成的病症,指“晕厥”。它们彼此在语义上具有家族相似性,即相似而又有别。

范畴化的纵向维度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层级关系,在《黄帝内经》里,“厥”是一个基本层次范畴或类属层次范畴,其下有多个下位范畴,二者构成“种类包含关系”。例如:

(4)《素问·生气通天论》:“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5)《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6)《素问·本病论》:“民病痹厥,阴痿失溺。”

(7)《素问·五脏生成篇》:“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

(8)《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

以上句子里由“厥”构成的概念是基本层次范畴“厥”的下位范畴,它们通过“厥”的特征而被感知,比“厥”更具体,词汇数量更丰富,对它们的掌握需要更细致的专业知识。

从认知范畴观视角,“厥”的翻译同样始于对“厥”的英语认知。参考《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可以看到,“厥”对应着“faint,lose consciousness,fall into a coma[5]”,有“昏倒、失去知觉、突然昏倒”之义,用它们转换“厥”虽然含义相似但显得拖沓且不专业,所以,翻译的时候,需要根据语境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转换,例如:

(1)“厥”意译为:adverse flow of Qi

(2)“厥”意译为:cold limbs,the cold sensation of the limbs

(3)“厥”替换为:syncope(西医术语)

(4)煎厥:Jianjue(syncope caused by hyperactive Yang that scorches Yin fluid) 薄厥:Bojue(syncope caused by disorder of Qi and blood due to rage)

(5) 痿 厥 :Weijue (dysfunction,weakness and coldness of the limbs)

(6) 痹厥:Bijue(numbness and coldness of the four limbs)

(7)厥疝:Jueshan(accumulation of adverse flow of Qi in the abdomen)

(8)清厥:Qingjue(adverse flow of cold Qi)

“厥”的下位范畴(4)-(8)“在外国人看来玄而又玄,对其进行生硬翻译会显得不洋不中,使读者无法领略中医的真正含义”[6],所以,翻译的时候,既要能守护中医概念的独特性和医学概念的准确性,又要尽量“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与语言表达,才能保障译文的可读性”[7]。为了二者兼顾,采用“音译+释义”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种结构“组合成一个既接近作者意图,又能被读者理解的翻译形式”[8],能最大限度地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作者共通的心理图像。

4 “经”的范畴化与翻译

“经”仍是源于古人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认知而形成的概念。“经”的繁体由“糸”和“巠”构成,前者表示“丝线”,后者意为“绷直”,所以,“经”的本义为“布设于纺织机上纵向绷紧的丝线”。《说文》有证:“经,织也。”

以此为认知参照点,《黄帝内经》对“经”进行延伸,用以隐喻自然现象或沟通人体的“路径”,例如:

(1)《灵枢·逆顺肥瘦》:“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

(2)《素问·离合真邪论》:“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3)《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4)《灵枢·脉度》:“此气为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5)《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

(6)《素问·至真要大论》:“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

以上句子里的“经”分别指:(1)水道;(2)江河;(3)子午线;(4)-(6):人体经脉。

在纺织过程中,“经”与“纬”相对,“经”是主线,静止不动却能掌控纬线的穿梭运行,它的确立关乎着织物的优劣,《说文》有证:“经静而纬动”。随着技术的发展,纺织机退出历史舞台,“经”的原始义逐渐被淡忘,在原始义上引申出来的“主线、常道”成为它的本义,《经典释文》有证:“经,常也,法也,径也。”《黄帝内经》以此为认知参照点,用它隐喻“重要学术理论”等,例如:

(7)《素问·著着至教论》:“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8)《素问·著着至教论》:“以彰经术,后世益明。”

(9)《素问·徵四失论》:“循经受业,皆言十全。”

这里的“经”分别指:(7)发病规律;(8)医学之道;(9)医经。通过“经”的隐喻,中医有规可依,有据可查的科学性得以凸显。

根据以上两组例子,可以看到:从“具有线条性、方向性和沟通性的存在”到“重要学术理论”,“经”的原型发生转移,词义由此演变。(1)-(6)词义边界清晰,(7)-(9)词义边界较为模糊,但它们都以“经”的不同特点为核心,与“经”构成“种类包含关系”。

同样,对于“经”的翻译,首先需要考察其在英语里的认知。参考《新世纪汉英大词典》里,可以看到,“经”作为名词时对应着“①(纺织)warp纱线;②unchanged law/rule/principle:不变的法律/法规/原则;③classic,scripture,sutra,canon:经典,经书;④menses,menstruation:月经;⑤(书)road:路;⑥(中医)channel:经脉;⑦(地理)longitude:经线[5]。”可见,“经”在英语里也是一个具有分类功能的范畴。所以,翻译的时候,可以根据语境,直接选择既有的表达,但选择时必须考虑到其所蕴含的背景知识和概念结构所激发的联想,尽量把大类范畴“经”转换成最能被感知到的范畴,也就是说用既有表达直接代替“经”:

(1)“经”直译为:the water passage

(2)“经”直译为:rivers

(3)“经”直译为:the meridian

(4)“经”直译为:the major tunnel或 the Channels

(5)“经”音译+释义为:Jing-River(Acupoint located on)the Yin Channel

(6)“经”增译为:(Qi of the)Channels

(7)“经”增译为:the general principle(of pathogenesis)

(8)“经”直译为:the theory

(9)“经”增译为:(the theory discussed in)the cannons

以上各“经”在自然域、中医域和学术域里的多指性说明:范畴原型是动态的,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生转移或分裂,翻译的时候要有变通的视角,不能拘泥于一个既定原型而不自知。

5 讨论

通过对字源和多指性的考查,可以看到:“淫,厥,经”在《黄帝内经》里已经游离最初所指而有了新的原型义项,它们基于“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是古人在对自然(社会)现象与人体体验进行类比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且结构相对稳定的范畴。这一从客观到主观,从具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指到归类的过程正是“淫,厥,经”的范畴化过程。在这一过程里,产生了大量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下位范畴,翻译的时候,首先考虑对其原型(与本义具有共同特征的语义)进行溯源,对范畴成员的家族相似性做出关联,从而形成对范畴的整体理解,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范畴所在的语境做出理据性解释[9]。然后,根据认知文化性与中医独特性对范畴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翻译。翻译中既要强调对原语原生认知的接近与传递,又要重视对译语认知的把握与关照,尽量从心理通道和联想机制方面,对范畴做好从原文到译文的自然转换在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多维度适应”[10]。

综上所述,除了“淫,厥,经”,《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范畴化概念,“它们大多言简意赅,极富概括性、抽象性与模糊性,即使在同一个字里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内涵”[11]。从字源上对原型进行溯源并判断它们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认知存在,然后用音译、直译、意译等方式进行范畴转换,其中“音译+释义”被证明兼顾了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汉语进入英语外来词的行列,并维护中医术语的文体原始气质与色调”[12]。可见,从认知范畴观视角解读翻译过程,可以将翻译从语言转化行为提升为一种跨语言的认知活动,因为这种活动聚焦于语言的认知基础,所以,这也是从文化本源上探讨中医翻译的一种尝试。

猜你喜欢
素问黄帝内经范畴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黄帝内经》“酒伤”理论析要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