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辩式思维培养的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2022-11-20 05:00江春强
初中生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思维

■江春强

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课堂提问模式单一,缺乏思维性;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不科学,缺乏思辨性。这会导致学生审辩式思维培养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提问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教材情境的挖掘不深,实施追问的技巧不熟。因此,笔者提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三大原则以及实施方式。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三大原则

1.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相统一。

教师在提问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尽量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思考如何进一步启发、引导他们,不能对学生的答案置之不理,也不能脱离教材,“天马行空”;既有充分的预设,又要有灵活的动态生成。

比如教授“爱在家人间”一课,教师现场调查:“你觉得你与父母之间有代沟吗?”学生若回答“有”,进一步追问:“代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当学生回答“没有”,若教师就此罢休,则会给其他学生造成“不用动脑,应付式回答也能完成任务”的误导。此时教师可以表扬这名学生:“这位同学说没有代沟,说明他和父母相处非常愉快,等会儿我们请这位同学介绍他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宝贵经验。”这样,这名学生就要继续思考了。而且,这会让更多学生从中体会到学科思维的魅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相统一。

面向全体即做到问题设计体现新课程的特点,使问题具有梯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关注个体是基于学生智力、性格、心理等先天素质和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的差异,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确保在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比如教授“公民基本权利”一课,教师在处理与人身自由相关的知识时,可以设计如下梯度问题:在生活学习中,你盼望有哪些自由呢?哪些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人身自由呢?能否介绍一下人身自由的内容呢?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设计:××学校要求学生下课不得离开教室,这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了吗?《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下课就能追逐打闹呢?请说明你的理由。

3.审辩式思维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1941年,美国学者爱德华·格拉泽提出了审辩式思维的概念,认为这种思考能力包含三个要素: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角度;逻辑探究和推理论证的学问;运用这些方法的技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要求教师基于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学习新知,通过探究有争议的问题来理清知识内在逻辑。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更要做到价值引领。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出声的思考”不仅要培养学生思辨力,更要树立学生向善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提问:如何正确看待“网红”文化?中学生追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中审辩式思维培养的实施方式

1.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又称苏格拉底式提问,教师在教授学生某个概念时,不是把这个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2.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心理咨询中使用的一种技术,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之所以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设计开放式问题,与思政学科的教学理念有关。教师要通过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聚焦式提问。

聚焦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恰恰相反,聚焦式提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重点。如教师以观看日本东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为背景,引发学生思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可以把“作为青少年,你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些什么?”改为:“从传统文化创新角度谈谈,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2022年我国冬奥会开闭幕式提供哪些创作灵感?”

4.螺旋式提问。

螺旋式提问也就是平时说的课堂提问要有梯度。比如教师在教授“怎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节时,先放一段展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理念的视频,再向学生提问:中国馆的设计融入了哪些传统的中国元素?它又是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的?它对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何借鉴意义?第一问只需要认真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即可回答;第二问要在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材料结论一一对应;第三问引入最终探究的话题,学生作答就水到渠成了。

耶鲁校长苏必德为耶鲁新生发表开学演讲时提出:“一切伟大的发现,都基于提出问题。”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提问、追问、理答与探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会提问,学生才会有“真知灼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花大力气研读课标,研析教材,研思热点,研究学生,巧妙设置合乎逻辑的高质量的有效问题,再通过多维有效且适时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思维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