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的意义与路径探析

2022-11-20 13:55张鹏举吉林省柳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书育人 2022年17期
关键词:校长师生课程

张鹏举 (吉林省柳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高质量教育建立在普及、公平、有质量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不同于教育以往发展阶段的新理念、新形态、新格局,集中体现在学校品质的整体提升上,聚焦在学校文化建设和改造上。”[1]在此背景下,立足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打造学校品牌,发展特色办学,应是一条富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学校发展之路。

一、文化立校的意义

(一)注入灵魂,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源于学校师生的文化认同,内化并归属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文化是一种力量,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的自我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血脉,学校因为有了它才有生命力,才有独特的形象和性格,这就是“灵魂”的作用。有一句话“三流学校是校长治校,二流学校是制度治校,一流学校是文化治校”,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也曾说,“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时代的发展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必须思考的生存与发展战略。

学校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化、本土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灵魂,即要有自己的自我文化。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实现文化立校,也都应该追求文化立校。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软实力”, 学校文化软实力,一旦与学校物质硬实力有机结合,就会刚柔相济,形成强大的综合力量。

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学,建校110 多年,培养了6 万多名学子,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科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军事家、艺术家,被誉为“鄂西北人才的摇篮”。襄樊市第五中学的做法就是坚持文化立校,110 多年代代传承。这所学校的主流文化就是“五个坚持”,即坚持发扬五中人精神,做到文明、振奋、求实、创新;坚持“理想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长、成功的乐趣,让每一个家长都能得到子女成长、成才的喜悦,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坚持“四个崇尚”的学风,即崇尚礼仪、崇尚科学、崇尚创造、崇尚一流。在更具体的层面上,干部、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全校上下文化氛围厚重。可以说,这所学校已真正实现了文化治校,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很好案例。

(二)打造品牌,形成特色,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中国现在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创造大国,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创新人才,而缺乏创新人才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教育体制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那么且看我国当前校园的特点,特别是中小学校,是千校一面,培养的中小学生就像是一个模子里造出的产品;缺少个性,没有个性的学生怎么能谈得上有创造力。文化立校的意义就在于为打破这一困境提供了一条可借鉴之路。我们不是要学校去办文化,而是要从文化的高度去办学。每所学校应有自己的文化,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特色是生命力,更是竞争优势。有文化个性的学校才有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专长的学生;能培养出有专长学生的学校,才可能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2015 年,发生这样一件事就很令人深思。当年3月份,浙江卫视《我看你有戏》的录制现场,其中一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传播系的选手,引起了台上导演冯小刚的注意。他评价说:“中国这些大学太有意思了!这都哪跟哪啊?在农业大学学传播!”一旁的张国立调侃道:“应该是播种系吧?”他们的言论引发了人们热议,节目官方回应称,冯小刚和张国立是就高校乱设专业的现象发声,希望培养更专业、对口的人才。这件事也给我们带来启发,办学要有文化品牌,要有特色,要培养有个性有专长的人才,否则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会被社会认可,学校自身也不会有长久生命力。

而吉林省通化县快大镇中心小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成功的案例:这是一所乡镇小学,她把满族剪纸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民俗文化,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特色。该校成立了“春蕾少儿满族剪纸协会”,编写了《少儿满族剪纸读本》校本教材,全校班级每周二都有一节剪纸课。由学校申报的“长白山满族撕纸”2013年被列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也在2014 年被评为“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化满族剪纸传承基地”。至今,学校已培养出剪纸能手3000 余人,师生剪纸作品还在北京举办了展览。

二、文化立校的路径

(一)校长文化引领是关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校长是学校顶层文化的设计者,是文化办学的推动者,校长的文化观、管理观、价值观、办学风格等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创造,可以说学校文化就是校长文化;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校长责无旁贷的是学校文化的引领者。

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引领,首先是对学校教育思想的引领。校长必须确立先进的、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校长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正确的办学思想转化成为全校干部与教职工的教育思想,并成为全校的统一认识。最终把这统一的认识落实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一切活动之中。

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引领必须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校长的办学实践更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我们不能只凭主观愿望,更不能头脑一热就提出一个想法或口号,这有可能将给学校的文化建设带来重大损害。

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引领必须要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办学思想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因为每所学校所处地域不同、历史的积淀不同,条件不同。要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必须防止搞形式主义、防止搞花架子,要将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拒之门外。

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引领还必须要旗帜鲜明。当前我们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思想和价值观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哪些现象我们是赞同的,哪些现象我们是反对的,校长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校长都要发挥具体的引领作用。

要实现校长文化引领的作用,前提是校长一定要有立德树人的高度和文化育人的深度;并能确立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校长要能站在为党育人、为国树才的定位,进行文化引领,以文化滋养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校长还要能抓住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以高尚校训引导优良校风、学风和教风;以人本、有序、公平、效能的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校长如果没有这种高度、深度以及治理能力,校长的文化引领就会沦为一纸空谈。

(二)培养师生文化自觉是基础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培养师生文化自觉就是要全校师生对自己的学校文化要有全面的了解和认同,并能在其文化影响下自觉开展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

培养师生文化自觉首先是要让师生了解学校自我文化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校历史积淀下来的反映一定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反映一定思维方式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以及反映校园心理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等,这些东西必须要让全校师生了解,特别是要加强对入学新生和新入职教师的宣传和熏陶。

要让师生认识自我文化的特点和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关注学校历史上形成的显著个性特色,加以继承和发扬。学校的自我文化是本校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这种形成必须经历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学校文化的连续性,就体现在传承上,学生要年年相传,教师要代代相传。

要对师生就学校文化中的理念、行为、思维方式加以提倡和诱导,各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提倡和诱导的办法,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中去;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必有所成。

(三)塑造师生精神文化是核心

学校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景、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等。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它必须诉诸于师生员工的情感和精神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立校过程中,要以精神文化为引领,塑造全校师生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带动学校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全面发展。

塑造师生精神文化体现在:对内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教学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为此,我们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让师生心情舒畅地工作和学习;让师生心甘情愿地把该做的事做好;让师生心平气和地处理好各种矛盾;让师生心存高远地规划专业发展和学习发展;让师生彼此心存善意地看待对方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的一员,才能使师生具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师生对学校的依恋度,进而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优良的育人环境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就会具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她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师生文化同化过程中,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进取的力量,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四)构建学校课程文化是重点

美国学者博洛廷·约瑟夫认为,课程文化即课程取向上的文化。我们从广义上来讲课程文化就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一切经验的过程。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课程与教学层面, 实质性地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并将三者联系起来”,“课程就是一种机会, 一种学生发展的机会、一种教师获得表现和发展的机会。”[2]课程文化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学校育人途径的重要载体,构建学校课程文化已成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构建学校课程文化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和方向性,我国现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课程建设,特别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课程建设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体化。构建课程文化要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相一致,脱离课程与教学谈学校文化,是文化立校的误区。

构建学校课程文化应坚持课程统筹、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尊重学校核心文化的基础上,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建构本校的课程体系,要体现综合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和开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足而自由的空间。同时我们要清楚,构建课程文化不是疏食饮水的那么简单,需要分年级分学科分性别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需要我们循序渐进,需要我们传承与创新。久而久之,学校便会形成以课程为中心的文化方阵,这也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基础部分。

(五)打造校园环境文化是推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的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巨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该是随便安排的。”“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就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教科书。”[3]它对师生素养的提升、情操的陶冶、心灵的美化、灵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都有着独特的滋养作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校园环境文化应首先要对校园内外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包括校内各功能区的文化主题确定及文化氛围的营造等,然后再进行包装打造。我们不能为了局部的所谓的美化工程而随意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校园里每一个角落环境设计布置都要符合学校的精神文化,无论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教室、寝室,还是学校甬路、运动场,包括厕所、卫生角等细小之处,都要考虑进去,统一规划,上下关联,内外兼顾。

打造校园环境文化应追求教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将精神文化物质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由铸魂到塑形的过程。打造校园环境文化就是在打造学校文化的特征符号。那么,校园内每一个固化的物质符号,就都应渗透学校的精神文化,彰显学校文化特征。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应成为学校的一个个精神符号。校园内应处处是美景,处处是文化,育人氛围浓厚,育人润物无声,从而实现通过外化环境文化来内化师生文化内涵的目的。

最后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传播与浸润是潜移默化的,它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开发校园文化资源,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凝结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凝练为学校精神,并外化为师生的行为与习惯。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结出硕果。学校创造了自身的文化,反过来文化也创造了学校。

猜你喜欢
校长师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