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四个维度

2022-11-21 06:41谭莉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同志马克思主义

谭莉莉,周 丹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5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群众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01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提出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之上升为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方略。2021年11月,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性爆发后,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民立场,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在抵御重大疫情考验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方略。

一、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维度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其深刻的理论来源。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中国优秀传统民本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的人民群众观。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论证了人类对于人类历史形成的重要性,强调和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本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立场所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尊重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阐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即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历史悠久的、涵盖丰富的多种思想的总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其核心是国家应以民众为根本。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提出“立君以为民”“节用裕民”“爱子如民”等思想。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一书中明确界定了民本思想的内涵,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包含了六层含义:民为邦本;民意即天意;安民、爱民;重视民意;民贵君轻;革命思想[2]。纵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他们所倡导的民本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众史观”,其根植于农业经济,还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目的。习近平同志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狭隘因素,充分肯定和体现了尊重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从传统的“民本”到“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提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

(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始终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由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创新发展。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出席在烧炭中牺牲的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八年的历史经验和抗日解放区建设经验后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的观念。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和自由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指导了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强调群众是创造社会的主体,社会是由人民改变的[3]。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推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增速发展蹄疾步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质优量多,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落到实处[4]。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些朴实的话语,更加深刻地诠释了邓小平同志群众观思想情感的来源。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党的建设,2001年江泽民同志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形成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群众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的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的观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并逐步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的价值定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同时也是价值主体,并且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的最高标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权益,注重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的同时,放眼于世界。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首次面向世界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国际环境背景下,得到不断延伸和发展。

二、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维度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中心位置,把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视为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在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革命和建设工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践行了党的执政理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这段历史时期,毛泽东同志以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概念的构建是促成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提出“人民”概念有一个历史过程。从五四时期的“民众”“平民”,到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毛泽东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最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人民”概念[6]。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关于“人民”的概念体系,并成为毛泽东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石。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并且把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尽管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将人民群众当作社会主体,视为社会的真正主人。”[7]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具有更加突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

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明确提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首次明确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首次把这一表述写进了党的文件。同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8]

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我们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式上升为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方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深化和发展。

三、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维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建立和完善为人民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9]。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实现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中国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 109万人;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把扶贫脱贫作为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为了人民、脱贫攻坚依靠人民、脱贫攻坚成效人民评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10]。

(二)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在防控全过程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了新时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史上的又一个英勇壮举。

1.生命至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战“疫”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频繁召开中央高层会议,密集部署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强调加强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提出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党坚持在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有效调集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开展大规模医疗救治,举全国之力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19个省市区对口帮扶湖北境内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和县级市,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这是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的战疫防线,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2.复工复产,体现了中国强大的修复能力和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

2020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提到, “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强调要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的“六保”任务。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保障全国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显示了中国强大的修复能力和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四、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维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要想真正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夯实自身实力,提升综合国力,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着力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深刻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11]。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本质提出的重要要求,又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作出的集中概括;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价值追求,又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历史规律作出的重要论断;既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政治追求,也是具有哲学意蕴的理论探索。”[12]“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部分的灵魂和主线,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13]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场全民战“疫”斗争中,习近平同志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复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020年1月27日,习近平同志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27/c_1125506107.htm.。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观的延续和发展。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是继续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概念,再次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重要实践。

(三)“以人民为中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多次提到“共同体”这一概念,从最早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共同体”,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出现分离的“政治共同体”,最终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无不体现着对社会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关注以及站在人类整体的高度对社会发展的审视与考察[14]。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既是中国人民的一次大考,也是世界人民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同时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中国政府采取有力举措,有效遏制了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态势,并积极向非洲等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技术、人力支持,积极呼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调动全球资源,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构建人类健康卫生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近百年来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为民”思想也都是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而来,具有一脉相传的内在逻辑。“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始终贯穿于这个执政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同志马克思主义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向雷锋同志学习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