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园本特色课程构建的行与思

2022-11-21 08:38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南郊分园郑子华
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园本民俗文化民俗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南郊分园 郑子华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承发展工作,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延续中华文脉、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民俗文化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真实生活,也与儿童现在的生活状态有所关联,并以潜移默化、脍炙人口的形式存在于儿童日常生活中。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打开的国门让所有人都开阔了眼界,由此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别是幼儿,逐渐被外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喜欢迪士尼之类的卡通动漫、爱吃洋快餐,却对本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对自己所生活地域的民俗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而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悠久、品类齐全、记忆精湛、品格独特、不断创新等特点才是我们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受到重视。近年来,民俗文化越来越深受学校及幼儿园的青睐,民俗文化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在充分实现它们各自的教育本体功能外,产生了“1+1>2”的效应。

一、民俗文化园本特色课程构建的意义

自古就拥有“文献名邦”美誉的莆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有妈祖信仰、莆田春节“五日岁”习俗、冬至习俗、元宵游灯跑火、莆仙戏、九鲤灯舞,等等。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以及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教学的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源,为体验式民俗文化的特色课程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中,我园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出发,选择并利用了民俗文化的各种资源形态,吸纳了富有本土地域色彩和民俗特色的优秀文化,引导幼儿及教师体验式学习,使他们在与优秀民俗文化的互动中积极探索,全面发展。同时,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知行合一”教育思想,以体验式学习为主,游戏为基本法、注重民俗文化的内容构建紧贴幼儿生活的课程。另外,在课程构建的实施探索中,不仅关注民俗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注重民俗文化在课程实施中的整体渗透,更注重寓教于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生活真实自然的体验场中对幼儿成长真正起到多重的作用,发挥了原本特色课程的价值。

二、民俗文化园本特色课程构建的行动探索

(一)民俗文化园本课程构建内容的择选开发

课程构建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我园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充分考虑幼儿全面发展的五大领域目标,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纲领性文件等要求,选择和开发园本特色课程。首先,尝试从儿童的真生活中发现、从探究的真问题中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以促进幼儿发展,如主题活动“莆阳书院”。其次,开展从幼儿实地买书参观再到了解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三清殿”的前世今生的活动,也充分选择了尊重幼儿感兴趣、能促进个性发展、愉悦学习的内容。最后还选择了幼儿所在地域文化中明显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俗文化,体现多元文化特色的内容,如社会活动“送秋”,展现莆田独特的中秋节出嫁的女儿带着礼物回家看望父母的风俗,帮助幼儿了解孝文化。我们始终秉承着“七彩学园 快乐博娃”的办园理念,以儿童为中心,构建有据可依、以园为本、立足幼儿、体现五大领域均衡整合的体验式民俗文化园本特色课程。

(二)民俗文化园本课程构建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园本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多重的角色身份:既是课程学习领悟开发的研究者,也是承担课程实施的任务的实施者。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更新、专业发展意识的增强、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教育成就感的获得,都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最大的获益者。我园从实际出发,抓住“体验式”这个关键词,让教研形式丰富多样,取得实际成效。通过体验式教研(如走进博物馆、庙前宋城民俗一条街、老蒲鲜等)、实操性教研(走进场馆体验游戏玩法、莆仙小吃制作、车鼓队演奏等)、层层分级式教研、三园联动教研、结对园教研等形式丰富的教研形式,教师将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最终转化成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又富有特色的各项活动。由于教育集团中部分教师调整回总园,部分总园教师调整回分园,给教师队伍的成员也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想法碰撞。在这种体验式的教研中,教师都转变了教育观念,参与度高,研讨兴趣变浓,能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勇于创新,为每项组织的课程活动注入了新想法、新动力。课题组成员们逐渐有了主动研究的意识,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氛围,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也收获了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多篇案例集、活动集等。其中活动设计“家乡斋菜”获省级奖,还有多篇教师的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园本课程的体系构建

经过反复实践、总结,我园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班级主题活动、全园场馆体验、传统节日大型活动参与等形式内容丰富的特色园本课程。

1.民俗文化特色主题活动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幼儿教育必须紧密贴合日常的生活,可见,教师应当从日常生活中尽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能够满足幼儿好奇心的课程内容。我园的体验式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内容选取也注重贴近幼儿生活、适合幼儿的心理成长。我们将幼儿喜爱的文化资源和形式贯穿在幼儿的生活中,在引领幼儿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发挥文化教育的功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比如,我园开展了莆田传统民俗文化特色明显的主题活动“过厝”(莆田话,与乔迁同意)“做四月”“家乡的面条”“莆田风味小吃”等。以“过厝”主题活动为例,第一,在语言领域,幼儿通过诉说可以锻炼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我家过厝了,过厝要准备什么东西?要举行什么仪式?”,由于这一习俗是发生在幼儿自己家或者亲戚的事情,幼儿熟悉,所以愿意与同伴分享所见所闻,并与同伴诉说所见到的过厝的热闹场景。第二,在社会领域,教师可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让幼儿了解“过厝的习俗”,感受家乡文化的多样性,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三,在健康领域,通过参与课程游戏“滚担盘”,可以锻炼幼儿滚、挑、扫等动作技能,发展肢体动作协调性,培养合作能力。第四,在艺术领域,通过美术欣赏活动“房子”,可以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受房子的建筑之美,色彩之美。此外也可以通过手工活动“灯笼高高挂”、泥工活动“搓面条”等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第五,在科学领域,通过科学活动“莆田四大名果”,调动幼儿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认识“龙眼、红枣”这两个的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

在课程开发中,教师根据“过厝”主题内容,投放相应的材料,让幼儿按照意愿和能力进行自主操作和探索,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在民俗文化中全面发展。例如,在语言区,教师可将过厝习俗的图片、照片制成小书,或是投放与主题相关的书籍资料,可以让幼儿通过翻阅绘本促进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在表演区,教师可以投放担盘、水桶等过厝仪式的道具,供幼儿开展表演游戏。在美工区,教师可以投放超轻黏土等供幼儿制作过厝用品。在益智区,教师可以提供自制的各种房子造型拼图,使幼儿在趣味性拼图游戏中加深对家乡房子建筑的印象。幼儿通过自主选择区域、自由分配角色、自己专注游戏,可以感受本土民间文化内涵。主题活动的开展,开启了幼儿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之旅。

2.民俗文化体验馆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注重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应注重对幼儿做正确的引导,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中六大解放理论是解放大脑、解放双眼、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而我园的场馆体验学习正是解放了幼儿固有的班级课堂学习模式,尝试搭建多元化活动平台,以全园幼儿混龄开展场馆体验的形式,依据幼儿的兴趣、特长等让幼儿选择不同的场馆参与活动。比如,将“水墨轩”课程体验与民俗特色手工内容相结合,开展超轻泥泥塑、水墨画、汉文化古代发簪制作等。为保证场馆体验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班级美工区也应适当投放相应的手工材料,让幼儿也可利用区域活动、一日衔接环节等时间,继续进行体验学习活动。也可以让两个不同年段的幼儿一起参加手工活动,如端午节“编织毛线午时蛋袋”活动,中班幼儿拉线,大班幼儿织网,既让大班幼儿体验哥哥姐姐带领小朋友制作的成就感,也让中班幼儿亲身体验高难度作品的难度,有学习的动力,幼儿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社会性、交往能力也得到发展。在场馆剪彩揭牌仪式上,可以邀请“丝竹轩”场馆里的幼儿舞龙舞狮队来做开场表演,教师也可以表演影子故事“嫦娥奔月”作为欣赏节目,引起幼儿对皮影戏的浓厚兴趣,也为场馆的体验活动注入新意。我园从幼儿实际出发,将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探索自然融入我们的课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为今后的幼儿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民俗文化节日系列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而莆仙的民俗文化是古代中原民俗与当地的历史和生活风尚的有机结合。莆仙节庆习俗“二十五日头”非常特别,既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点,又有当地的鲜明地域特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莆田作为文献名邦,特有的当地人生礼俗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尊重人格、维系亲情、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追思慎远、崇尚先贤的乡土教化。我园以节日文化为切入点开展教育活动,既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喜悦心情,体验节日丰富的活动,又能让课程开展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下潜移默化顺利完成。通过开展民俗课程,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变成一池活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创新,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认知体验、审美体验。我园通过民俗节庆活动,引领幼儿感受、体验美的事物,了解有关节日的习俗,陶冶幼儿的情操。所谓通情才能达理,在民俗文化熏陶下,幼儿将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满月礼,也叫“做出月”抓周礼,也就是“周岁礼”“入学礼”等,凸显“感恩、亲情”教育,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和谐发展;中秋节,爸爸妈妈来园一起做月饼,用各种月饼盒做成漂亮的灯笼;端午节幼儿和教师一起采艾草、煮午时蛋、制作香包,赛龙舟;春节举办“元宵喜乐会”“二月二龙抬头”游园庙会,摆出各个莆仙小吃特色摊位供幼儿自选品尝,体验民俗游戏如“搭桔塔”“摆棕轿”“跳火堆”等,这些民俗文化节日体验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幼儿文化认知,而且在无形中可以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4.家园共育,亲子体验民俗文化活动

幼儿虽然在本土文化环境中,但并不意味着幼儿能自然走进文化。在强势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裹挟下,需要成人(家长、教师)对民俗文化真诚热爱和置身其中,才能有效唤醒幼儿对民俗文化的浓厚情感和积极参与。要幼儿爱上民俗文化需要成人率先垂范和温馨陪伴,民俗文化学习是成人和幼儿共同的一次文化洗礼。一方面,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幼儿进行复习,有利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亲子活动中。

欣赏民俗艺术:我园组织幼儿参观春节闹元宵巡游、民俗博物馆、庙会等,通过大量民俗手工作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历史较悠久的民俗传统文化与手工艺术品,教师以播放视频资料和阅读相关书籍的方式让幼儿间接感受。同时,为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拓宽孩子的欣赏范围,我园动员师幼、家长一起收集各民俗节日里特有的手工艺品,布置成楼道文化,让幼儿随时得到艺术的熏陶。

倾听民间故事:结合民俗节日,整理出一套充满民俗特色的、适合幼儿的民间故事集,包括《民间故事集》《嫦娥奔月》《香囊的秘密》《十二生肖》等。

尝试民俗活动:邀请当地南郊社区有一定手工特长的爷爷奶奶、社区老人、专业艺人、保育教师等组成的“艺人团队”,不定期给幼儿展示“绝活”。如闹元宵时,邀请当地幼儿家长来园表演“妈妈车鼓队”,春节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园演示红团制作;端午,家长助教来园包粽子、煮黄蛋、制作香包等。幼儿园还可以举办相关的亲子游戏活动,如“游戏点亮幸福童年”,以家长作为活动游戏设置的主体,提供多种多样的民间传统游戏,在园内园外有效开展。此外,教师可以开通相关的公众号,发布"父母与幼儿一起畅读经典"等内容,让家长、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结语

我园分类与选择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民俗文化园本学习和游戏课程,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方法,实践发现民俗文化园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师进行园本课程实践的研思能力,也争取了社区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了本土文化教育的实施工作,现已初步建构了一套适合我园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园会多思考、多听课,多积累、多交流、多总结,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对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制定更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方案,完善课程评估细则,真正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园本民俗文化民俗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漫画民俗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