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下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研究

2022-11-21 09:37张海民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预警信息化大学生

张海民

(河南科技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长期以来,虽然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的重点一直聚焦于大学生群体的安全问题,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高度普及,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渐趋复杂化与多元化,严重增加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一些高校校区位置比较偏远,周边地理环境复杂,本身安保力度也不强,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面临较大隐患。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自我意识强烈,但缺乏团队协作经验与社会交际经验,在遭遇挫折或是受到网络一些不良思潮影响时,很容易受到心理损害。另外,在网络环境下,诈骗团伙的诈骗手段也不断升级,网络诈骗、电信诈骗层出不穷,严重危害大学生群体的财产安全。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引领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在许多不同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如何基于大数据技术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将各类型的大学生安全事故扼杀萌芽之中,已然是各个高校与社会、政府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大数据技术在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中的作用

在当前时代中,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是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助推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也是许多院校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发展的方向。大数据在当前时代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促进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思维的转变

基于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首先要树立理性的安全管理与预警思维,才能更好地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交换与分析,进而保护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安全与利益,保障学校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行。依据大学生产生的数据能够处理并预测大学生的行为变化与心理习惯,更好地为大学生安全管理服务,这就好比在古代,人们用计数计算时间的变化来划分气候节气、一年四季,体现了数据能够更好地为人类生存与生活服务。在当前阶段下的安全管理与预警事务当中,过于重视以人为主导的各项主观因素,需加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转变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的指导思路,形成全面衡量、综合归纳、数据指向的安全管理认识,让工作人员以各类数据为基础开展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用具有实证性与指向性的数据实现现代化的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有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在整合、分析数量繁多、类型多样的数据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形成数据指向的安全管理思维,实现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思维的积极转变。

(二)促进大学生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投入的复杂系统性工程,只有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体系,才能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方位发展,保障高校各项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也是平安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就不仅仅局限于防火、防盗和防伤害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防控边界已然被突破,各式各样的新型网络犯罪手段开始侵害大学生的安全,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局面,既有传统安全威胁,又有非传统安全威胁,安全威胁正在日益呈现出高度的复杂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特点,构建依托大数据技术的全方位安全管理与预警体系已然刻不容缓。基于大数据技术来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夯实大学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石,推进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能有效促进大学办学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

虽然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仅仅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能够促进高校自身实现更好地发展。如果一所高校都保障不了自己院校学生的安全,那么就很难有更高更远的发展了。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管理,能够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全面地构建和谐社会[2]。基于大数据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大学教育回归本义,高等教育在开展教学时,主要是依据国家制定的人才发展战略,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只有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开展的首位,才能让广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得到良好的保障,让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拥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从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只有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才能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保驾护航,促使高等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回归本义。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也能够改善高校教学质量,促进高校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兴趣培养越发重视,只有依托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管理,让大学生能够加深对于当下社会形势与社会治安状态的理解,才能够让大学生规避更多不必要的社会风险。

二、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阶段下,许多院校的安全管理与预警在制度方面都不是十分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主体职责权限模糊、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缺失以及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方式落后等方面。

(一)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主体职责权限模糊

在全国教育事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院校缺乏对于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的深刻认识,没有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将发展与建设的重心放在了教学、科研和师资等领域,过于追求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大学生安全管理方面,虽然设立和加强了保卫部门的安全巡查力度,也设立了一些诸如宣传教育、治安管理、消防管理与出入口规定之类的管理方式,但是也仅仅是依据上级文件要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不同院校也有不同的安全管理部门机构设置方式,导致在真正出现大学生安全问题前有关部门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预警,一旦出现大学生安全事件,在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时不同部门的职责权限也相对模糊。以往传统的大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往往由保卫、学工部、团委与消防等各个部门与人员构成,实际运转起来十分分散,不具备充分的协调运转能力。实际的校园安全管理力量主要是学校保卫部门的人员,他们与学工部、团委及辅导员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与协调,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模糊的主体职责权限会增加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处理的难度,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难以将所有主体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欠缺全员参与的联合防范机制[3]54-58。

(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缺失

当前的大学生主要以00年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为主,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受到了家长和老师贴心的关照与指引,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经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但是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很差,容易轻信他人。大学生淡薄的安全防范意识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对一些院校以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不感兴趣,不重视这类教育活动,或是抱有众多的学校安全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由于自己本身对有关安全防护知识的了解很不充分,因此学生在真正面对一些安全事故的时候很难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迭代,移动手机支付已经完全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虽然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极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4]。在大学校园中,常常会有一些来历不明的人员借送礼物、促销的名义吸引学生扫码,实际上则是依托信息化手段窃取学生的个人信息或进行手机存款的盗刷,很容易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方式落后

将大数据与其他信息技术应用在大学生各项事务的管理中在今天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依托大数据能够有效分析、排查与预判大学生的各项安全隐患。一些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的工作中,主要采用的还是基于多部门联动进行校园巡查、监控视频、人员汇报与安全教育的平面化管理模式,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虽然会在现场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但是形式化的色彩还是比较浓重,很难探知深层次的安全问题。一些高校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预算不足或是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安全管理与预警方式落后,数字化投入的力度不足,也难以拓宽新兴技术的运用领域范围。组成校园安全管理系统的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与身份识别系统等众多系统多是在较大时间跨度下分批次建立的,自成体系的各个系统为校内安全管理与预警的一体化建设增加了难度,也就不能够形成一套针对大学生安全隐患的系统化的数据支撑。智能化与信息化程度低的传统大学生安全管理没有将大数据技术充分利用起来,也就不能感知非常隐蔽的大学生安全威胁,导致对已经出现的安全威胁、事故的处置能力不足,在大学生安全的管理与预警上存在滞后的现象。

三、大数据技术下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面临的挑战

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主阵地,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文化知识,还要能很好地保证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让学生充分提升自我。但目前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还面临着环境复杂化、数据整合困难、人员素养偏低等挑战。

(一)大学生安全管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复杂变化

在当前阶段的大学生安全管理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高校普遍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只有让学生学习足够的安全知识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规避各类安全隐患。然而当前阶段下以开展安全讲座、举办安全演练为主的安全教育采取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对于增强和改善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收效并不明显,主要是完成上级任务为主,学生在这种安全教育方式下难以有效树立起安全意识,也难以有效培育自身的安全技能,长此以往,大学生安全教育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当下这个信息社会当中,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已经被信息化网络技术完全渗透,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当中,这其中既包括良好的网络发展机遇,还包括复杂的网络环境挑战,这种复杂网络环境为一些不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机会,学生在这个复杂的环境当中很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的受害者,学生的财产安全、心理安全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安全管理和预警工作时,应当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网络安全教育的实际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5],依托大数据技术不断让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适应新时代的复杂变化和需要。

(二)数据整合困难,“数据孤岛”仍然存在

大学生在校园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会积累源源不断的大数据,有关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所形成的分析结果能够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迅速和精准的安全教育与安全预警服务,能够显著降低大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信息孤岛”是指计算机系统在功能上不关联、在信息上不共享、与流程应用脱节严重,这是造成数据孤岛的主要原因。在高校信息化取得阶段性成就之后,不同职能部门自己的系统、数据如同一个个孤岛,与内部其他数据之间缺乏关联性,难以进行连接互动,难以将数据库进行有效的兼容[6]。在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中出现的一个新挑战是在数据整合方面出现困难。一方面,高校的绝大多数大学生主动提供和分享安全数据的意愿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这类一手数据积累速度极快,具有的灵活性和具体性能提供准确的检测信息和描绘信息,但是获取的难度大、成本高。高校所统计的数据信息大多来自于不同职能的部门,由于不同部门依据不同的数据收集规则来建立数据库,所需要的数据种类不同,再加上部门保护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进行数据的主动让渡还是被动开展数据共享,都难以高效率地将不同级别的学生数据进行整合。

(三)对数据管理人员有着更高要求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信息管理中,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进行管理活动的开展。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高校管理人员能力存在参差不齐、大数据思维较为缺乏等问题,无法进一步满足当前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及时找出危害学生安全的各类要素。例如在对大学生生活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并未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在学生行为约束方面,管理者过分强调宿舍卫生或对学生违规行为的惩处。这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安全管理和预警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使学生产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抵触心理。这要求管理者进一步树立大数据管理思维,同时具备对大数据管理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但是当前高校负责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的相关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信息化素养较低,安全意识也较为薄弱。如果数据管理者缺乏必要的信息安全意识,那么当学生进行各类应用平台的数据输入时,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进行信息窃取[7]。同时广大教师也无法引导学生树立反诈反骗意识,无法帮助学生有效识别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这些都是未来高校数据管理人员需要加强的部分。

(四)新冠疫情、网络诈骗等复杂因素危害学生安全

在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因素的影响,各个院校的安全管理与预警体系的建立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大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与各级管理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高校借助信息化手段围绕疫情防控对大学生实施了更加高效的出行管理、健康管理与生活管理,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安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8]。高校校园中大学生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来源于全国各地,这给传播能力强、影响范围广的新冠病毒提供了容易传播的生存环境,高校疫情防控的难度可想而知。传统的学生安全管理方式在收集学生的动态信息方面不具备优势,耗费大量时间所收集的信息往往面临着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的风险,面对形势多变的防疫情况难以准确、实时地反映学生的动态情况,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存在着数据收集困难、同类信息被反复收集与信息利用率低下和信息浪费等现实问题。日益智能化的犯罪也给大学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许多不法分子会依托互联网平台对大学生进行诱骗,日益升级的诈骗手段使得电信诈骗具有了精准化的特点,他们凭借佣金刷单、冒充客服、就业推荐、抽奖中奖、领取礼品等由头来骗取学生的钱财,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让越来越多没有防备意识的学生上当受骗。互联网也让一部分学生深陷网络贷款的漩涡,便捷的取款流程让部分学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逐渐欠下自己难以偿还的大量网络贷款,为了偿还贷款一些学生不惜去借钱、骗钱,严重的还款压力破坏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带来了精神心理方面的巨大问题。基于此种现实困境,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实现大学生的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已是大趋势。

四、大数据技术下强化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的措施

在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背景下,高校要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校教育管理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理念与思维,加大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电子设备的引进力度,还要提高广大师生和教学管理者的信息化危机意识,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大数据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优势。

(一)完善大数据安全管理的顶层设计

管理者要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的顶层设计。要对各类数据的来源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和行为系统的有效统合。要进一步增强数据共享效率,扩大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在制度层面,高校要充分认识自身管理与建设的发展现状,构建满足自身院校教育发展需求的管理模式。教师也要加强教学管理与规划,要利用大数据安全管理优势,重新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同时推动“教学研”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9]。另外,为了更好地保证高校大学生安全管理预警的有效性,管理者还要加强矩阵建设,要积极构建负责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的权威性机构,完善大数据信息管理制度;要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发展现状,加大学生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违规违纪学生,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惩处,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广大师生对于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强化大数据防控思维

理念与思维是实践的先导,科学合理的理念与思维能够对现实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唯有真切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在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转变,思维工作的转变是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时代到来的重要前提。大数据思维作为一种指导人们创新发展的方法和理念,能够让大数据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这种思维方式是对以往传统重打击轻防范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扭转,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中融入大数据思维,将大数据思维与实际工作相融合,将对大学生数据收集整理的重视拓展至对大学生数据整理的分析,挖掘大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也就是树立用数据说话、从整体出发的思维,整合分析高校内外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数据,基于成熟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实现安全管理和创新,进而对可能的安全问题发出预警。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人员要树立关联性的安全管理思维,解析数据之间隐含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为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有效实现对安全管理隐患和漏洞的预警与防范。

(三)加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引进

高校应当在现有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加大信息化技术、电子设备的引进力度,为构建网络安全管理平台做出努力。在当前阶段下,大多数院校都具有自己的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并定期维护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布置安全管理任务,推进安全管理工作进度,但是现阶校园安全管理平台还存在着建设不成熟的问题,尚未能够实现统一化管理大学生的安全信息。许多高校频繁出现一些网络诈骗、病毒链接的问题,常常会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很多危害。虽然一些学校基于新形势的发展设置了网络安全防火墙,但是所起到的安全管理能力仍旧有限[10]。只有将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合理运用,完善统一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平台,提高对于日常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才能早发现、早干预和早预防各种来自于非传统领域和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有效提升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智能性、实效性。具体而言,可以加强在信息技术引进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和保障,降低对于那些信息化程度低的安全管理领域的建设投入,完善和优化各个大学生安全管理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短板,结合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升级和改造原有的安全管理系统,实现让各个安全管理系统之间高效率传递和安全管理资源共享[11]。

(四)提升工作队伍的管理能力

高校的安全管理队伍在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发挥着最基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为高校各项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驾护航,可以称得上是校园安全的守护神。伴随着我国高校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水平日益提高,建设学校学生管理队伍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12]。因此,各个院校都应当加强安全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不仅应当设立负责校园安全管理的部门,还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队伍的各项能力建设,从财产安全、食品安全、宿舍安全、门禁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在这其中,培养安全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可谓是重中之重。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是十分迅猛而且瞬息万变的,只有一支专业性强的工作队伍才能保证它的先进性与前沿性。工作人员扮演着大数据技术运用的主体角色,一定要持续性强化自身的信息意识与专业技能。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安全管理,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能力,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数据信息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目前许多高校的技术管理人员的素养与数量都难以满足大数据下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工作的需求,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队伍在大数据理论知识、数据录入、采集与分析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对于高校教育理念、大学生群体特征有清晰的认知,从而能够实现精准、合理的数据分析与场景应用,不仅要提高他们灵活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本领,提高他们对学生管理事务的能力。也可以设置相关岗位积极引入计算机、统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请进一批大数据技术人员助力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大学生安全管理与预警中的基础作用。

(五)提高学生的自身安全意识

高校的安全管理归根结底还是要学生自身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重视起自身的安全才能够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13]。高校大学生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学习,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应当切实将安全管理放在心上,一定要避免在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与困难要做好心态调节;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相信自己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收获光明的未来,尽量不受消极情绪的影响,减少抑郁的可能性;养成出入宿舍随手关门锁门的习惯,重视自己的财产安全,将价值较高的东西放在隐蔽的地方锁起来;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网络链接,收到陌生来电要提高警惕性,注意个人信息与隐私的保护。高校可以推广学生在手机上安装校园安全APP,校园安全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安全APP与学生进行安全数据的交换,定期推送安全信息与安全知识;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有关社会安全主题的教育讲座,组织线上安全知识答题竞赛,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学习安全实用知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安全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消防队、警察局,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志愿者活动等等,在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安全管理的意义,切实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有效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六)创新高校信息化学生管理形式

在当前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信息化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原有数据应用形式,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例如要将大数据信息管理技术用于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形式创新和方法创新过程中。对于管理形式创新,可以从学生信息化管理需求出发,结合高校教育发展现状,实现学生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工作相融合。相关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管理沟通,学生也可以及时向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为优化数据安全管理和学生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要贯彻柔性化管理理念,使学生主动融入到大数据管理实践以及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例如针对学生在参与学生管理教学中发生的不规范行为,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正确自我管理意识。要避免与学生进行直接管理接触,进一步降低学生所产生的抵触心理,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的模式。要实现管理自主权的下放,激发大学生信息化管理积极性,真正发挥出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实际效用。

(七)加强数据管理保障数据安全

在当前大数据技术普及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利用校园宣传教育渠道,加大对大数据管理以及信息预警防控的宣传力度。在高校信息化预警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加大对高水平数据管理人才的引进。要利用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优势,确保在学生数据管理过程中能够及时找出海量数据源信息中的敏感性内容,从而建设用于学生管理信息化预警的专业人员队伍,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大数据技术的利用效率,还能够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学生管理质量。其次,高校管理者要加大对个人数据信息的规范化管理[14]。例如在师生信息的统一录入环节,要制定更加严格的工作管理标准和职责划分,保证信息录入的规范性。要增强相关管理者的大数据信息安全意识,保证师生信息的数据处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管理教师也要发挥大数据管理优势,进一步减轻人工数据处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在数据存储和数据提取环节,高校应该制定出更加严格的数据管理方案以及安全预警方案。例如可以引进更加先进的防火墙技术;及时更新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预警系统;要严格划分数据库信息管理的安全等级,针对不同人群赋予其相应的查看权限和信息共享权限;对于某些机密文件或保密性内容的信息管理,相关人员要提前签署保密协议,严格遵守保密流程,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大数据管理系统的完整性,有效保护全体师生数据安全。

猜你喜欢
预警信息化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