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代价值及优化路径

2022-11-21 12:1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红色教学

王 春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红色电影作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特征,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教育素材,丰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且有助于发挥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功能。

一、红色电影融入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文化呈现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兼具商业、艺术、教育的多种功能,其中教育功能在建构人类意识或精神方面有独特的效能。[1]红色电影融入新时代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升思政课的价值观引领力、意识形态感染力和情感亲和力,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有独特的价值。

(一)提升思政课的价值观引领力

提升思政课的价值观引领力,是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独特价值。这种价值观引领力主要通过影像造型与历史史实相结合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将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观影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政治生活发展走向。[2]

要深入挖掘红色电影的“思政”价值,将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赋予其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突出政治导向的使命。以《建国大业》为例,影片通过还原重庆谈判、三大战役、进京赶考、开国大典等历史重大事件,凸显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及光辉历程,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和科学内涵。在影片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及民主爱国人士悉数登场,让青年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峥嵘光辉的岁月,一起回忆那段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红色电影采用艺术的形式,让党和国家的政治理念潜移默化地进入青年学生的脑海,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今日幸福生活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的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进而增强青年一代对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使青年一代坚定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的信念,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二)增加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感染力

提升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感染力,是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二个独特价值。恩格斯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3]崇拜人民英雄是人民群众的最朴实行为。这是因为人民英雄往往是先进思想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时代的楷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红色电影是宣传人民英雄、塑造人物形象的绝佳方式。

榜样具有感染力,人民英雄的榜样性具有无穷的感染力。作为真善美的化身,人民英雄往往能引导青年学生向善向美,点燃青年学生心中的梦想。当前,“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4]红色电影根据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激励青年学生投身实践,形成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风气,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以电影《焦裕禄》为例,影片介绍了焦裕禄同志在河南兰考县工作的点点滴滴,展现出一个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向榜样学习、靠近、看齐,以榜样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以先进事迹锤炼道德品格,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三)提高思政课的情感亲和力

提升思政课的情感亲和力,是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独特价值。思政课是否具有情感亲和力,关键要看思政课能否打动人心。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加工、艺术升华等艺术表现方式,红色电影能够塑造革命英雄无所畏惧、维护国家民族尊严的光辉形象,并将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内涵深入青年学生心中,从而打动人心。当思政课通过红色电影这一载体打动青年学生,使革命的、红色的精神被青年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后,就会“引起教育对象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对未来共同的认知”[5],从而形成直指人心的凝聚力。以《红海行动》为例,这部以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通过具体的故事细节、生动精美的影像彰显了中国军人过硬的军事素质、专业的战术配合和不畏牺牲、永不放弃的顽强精神,传递着深刻的爱国热情。影片中的一句话“红海行动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所有人绝不能伤害一个中国人”,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对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底气,让身在异乡的中国侨民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作为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电影,《红海行动》让无数莘莘学子产生情感共鸣,使青年学生切身感触到祖国的强大,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精神内涵与精神实质,大大提升了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红色电影融入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

发挥红色电影的德育价值“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转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学生自我提升的现实需要。”[6]红色电影真正融入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保持一致,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达到互恰,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实现互补。以上三点目标要求,为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目标指引,为引导学生实现把党的理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目标提供了新思路,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红色电影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应保持一致

红色电影作为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在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向学生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应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或者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同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红色电影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形式不一样,但在教育主题上应呈现一致性。以《战狼2》为例,该部电影讲述了中国军人只身一人深入非洲战乱国家营救中国医学专家和中国公民的感人故事,充分彰显出党和国家的强大实力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让青年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给予的安全感,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这部电影弘扬的主题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谋而合,实现了“教育同属、教育同向、教育同促”的一致性。

(二)红色电影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应达到互恰

红色电影题材选取紧紧围绕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榜样人物和事迹,旨在通过文艺形式将党在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时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舍生忘死、赴汤蹈火所做出的伟大牺牲、伟大贡献进行重现,帮助学生弄清“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根本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革命斗争史、艰苦创业史、改革创新史,进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汇聚成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电影的取材及教育价值与实践教学内容及目标高度契合和融洽,进而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来源。以《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两部电影为例,这两部电影根据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改编而成,通过震撼的战争画面及故事情节,带领青年学生重温抗美援朝的艰苦岁月,提高了青年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了解研究,弥补了理论上的单一性与枯燥感,进一步弘扬了抗美援朝精神,增强了青年学生的骨气、志气、底气,实现了青年学生净化心灵、提升思想的目的。因此,红色电影与思政课实践课教学内容应达到互恰。

(三)红色电影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应实现互补

把红色电影融入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当前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为青年学生持续提供精神给养的现实需求。红色电影作为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特色载体,具有其他教育载体所无法媲美的独特功能,其通过深度挖掘典型事迹和榜样人物,借助先进的拍摄技术,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发展、体现国家进步、彰显中国风格、回应人民呼声的精品力作,实现更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7]也正因为红色电影的融入,极大地改变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传统模式,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全面、丰富,不断拓展实践的广度与深度,让青年学生在正确认识其中时代价值的基础上,引起情感共鸣,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进而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因此,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会实现两者互补。

三、红色电影融入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红色电影要在融入思政课实践教育上取得成效,要在具体实现路径上下更大的功夫。

(一)明确融合主题,精准功能定位

实践主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的灵魂,是实践教学的“探明灯”。只有明确实践主题,才能保证实践方向不偏离、实践标准不降低,最大程度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红色电影创作选取的题材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有所差异,凸显实践教学主题确立的重要性。要善于结合思政课的内容选取相应的红色电影。例如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确立为实践主题,可以通过观看《秋收起义》《井冈山》等红色电影,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道路确立的背景和正确性;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翻身作主人”为实践主题,可以选择《建党伟业》《南昌起义》《长征》《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红色电影,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作出的艰苦卓绝的抗争,深刻体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以“读懂中国共产党”为实践主题,可以选择《长津湖》《铁人》《十八洞村》等,彰显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只有将红色电影内容与实践教学主题相结合,才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突出针对性、提高时效性、彰显时代性,才能使学生达到“知识的参悟、能力的锻造、德性的养成”的育人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精确实践选题,创新融入方式

精确实践选题,创新红色电影融入形式,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更灵活、内容更生动的重要途径。为保证学生实践选题有高度、有深度,教师要当好“教练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既要积极主动加入红色电影片段,帮助学生了解电影所述历史史实,增强学生对红色电影的了解和认同,加快学生实践选题的确定;又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结合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引导学生选取相应的选题和红色电影。例如对理工科学生,可以选择《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等表现科学家生活的红色电影,学习前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始终怀揣爱国之情和牺牲精神,坚定学生胸怀“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的理想信念,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红色电影对学生的德育功能和导向作用。同时,教师根据思政课内容和教学目标,在确定实践主题基础之上,针对历史不同阶段筛选相应时期和题材的红色电影并建立经典红色电影资料库,为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料收集提供范围和便利条件,保证实践教学方向正确、目标明晰。此外,为避免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模式单一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主题不偏离的前提下,自主创新实践形式。例如通过微视频形式对红色电影中精彩部分进行翻拍,或截取红色电影中的精彩片段进行配音表演,在亲身演绎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清楚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增强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社会、感悟社会的自觉性,加深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与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评价体系,推广实践成果

要评价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构建有针对性的科学评价体系,组建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的评价队伍,结合学生实践展示,从实践主题、选题主旨、内容选取等方面进行基本评判,根据实践成果的创新性进行综合评判,最终对实践成果进行“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划分。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和认同,积极探索建立分层分级的评价体系,选取优秀实践作品向校级及更高层次进行推荐评选,通过以赛促评、以评促进等方式加快实践教学工作创新,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投身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新路径,让学生在有知、有料、有趣、有味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思政课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思政红色教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