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问对》战略研究的四种境界观

2022-11-21 19:20庞小条
孙子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靖乐舞境界

庞小条

著名战略学家钮先钟教授指出,从事战略研究的学者需要讲究研究方法。于是,他将战略研究分为四种循序渐进的境界,认为依照这一完整合理的程序方能逐步深入并登堂入室,成为一位真正合格的战略思想家。〔1〕297《唐李问对》(又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卫公问对》等)是中国战略思想史上一部经典著作,其突出特色就是,通过考辨兵学源流,对中国战略传统中的重要概念、范畴、经典案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这种探讨同样呈现出历史、科学、艺术、哲学等不同境界。现在,我们参照钮先钟教授提出的上述四种境界,对《唐李问对》之战略研究〔2〕进行简要考察。

一、《唐李问对》战略研究的历史境界

“战略研究的第一种境界是历史境界。研究战略必须从研究历史入门。在历史境界中,研究是以经验为主,而其理想目的则为‘通古今之变’。”〔1〕304

战略之历史研究是《唐李问对》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考诸《问对》,唐太宗李卫公君臣引用的商周牧野之战、周郑繻葛之战、秦晋河曲之战、汉匈祁连山之战、漠北之战、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战、秦晋淝水之战、隋唐霍邑之战、李靖平突厥之战等战例,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经验的探讨。以史鉴今,研究战略史的目的,是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就像《问对》通过“李靖平突厥”“诸葛亮七擒孟获”“晋马隆讨凉州”“唐太宗破宋老生”等战例,就是要对现实的问题,即“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3〕1的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由此可见,《唐李问对》战略研究的目的是达到“通古今之变”的境界,从而为现实战略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二、《唐李问对》战略研究的科学境界

战略研究的第二种境界是科学境界。历史的流程是由变化的事件组成的,科学是从多变的事件中发现不变的事理,而战略研究的科学境界就是以“识事理之常”为其理想。进一步说,必须先通古今之变,然后始能识事理之常。通古今之变的原因,就在于识事理之常。〔1〕307

《唐李问对》引用战例并没有停留在经验的层面,而是通过总结战例本之质以得到普遍性的理性知识。例如,唐太宗李卫公君臣通过对诸葛亮七擒孟获、西晋马隆讨伐树机能、李靖平突厥、隋唐霍邑之战等战例的分析,得出了战争要“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3]5的普遍性结论。

如果说科学境界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思维倾向的话,那么唐太宗李卫公君臣皆以科学境界为基本的战略原则。首先,他们都反对迷信的术数。李靖曰:“后世庸将,泥于术数,是以多败,不可不诫也。”〔3〕73因为“庸将”“泥于术数”而多败,所以智将取胜必须要遵循理性原则。其次,尽管他们都反对术数,但是并不反对在理性的层面上运用“术数”,即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而仅仅将“术数”作为工具来使用。这里,战略之主体始终是以理性思维进行战略决策的。“太宗曰:‘阴阳术数,废之可乎?’靖曰:‘不可。兵者,诡道也。托之以阴阳术数,则使贪使愚,兹不可废也。’”〔3〕87尽管唐李君臣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使贪使愚”,“玩弄愚兵政策”,“是《问对》的封建性糟粕,是必须批判的”〔3〕127,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时代,他们能通过把握当时人性规律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的行为,所达到的就是一种理性境界。

三、《唐李问对》战略研究的艺术境界

战略研究的第三种境界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就是“创造之境”,艺术境界没有任何一定的法则可供遵循,是“游走于章法之外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固定的模式”,〔4〕处于一种“微乎微乎,至于无形”〔5〕129的状态,这是其与科学境界之间最大的区别。〔1〕307-310历史经验和事理知识具有某种程度的确定性,即使是常人经过学习也能较容易地把握。但是,在战略实践中,仅仅通过历史和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限的。战略是“对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6〕79。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战略主体发挥创造性,而可供遵循的先例和知识却少之又少。所以,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就是要达到战略的艺术境界。

《唐李问对》通过讨论秦王破阵乐舞的深层内涵,极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战略的艺术境界,并提供了战略家达到艺术境界的训练方案。

李靖曰:臣窃观陛下所制破陈乐舞,前出四表,后缀八旛,左右折旋,趋步金鼓,各有其节,此即八陈图四头八尾之制也。人间但见乐舞之盛,岂有知军容如斯焉!

太宗曰:昔汉高帝定天下,歌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盖兵法可以意授,不可以言传。朕为破陈乐舞,唯卿已晓其表矣,后世其知我不苟作也。〔3〕51-52

第一,基于秦王李世民成功的军事实践而创作的“破阵乐舞”,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呈现。

第二,可以用语言描述历史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艺术境界必然是“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意蕴丰富,不是单纯的语言所能表达的。所以,此即“兵法可以意授,不可以语传”〔3〕52意蕴之所在。

第三,流变是“破阵乐舞”内蕴的艺术精神。艺术精神不是僵化的,而是流变的,以此蕴藏了无穷的韵味。“破阵乐舞”源自八阵图“四头八尾”之制。战场上,“八阵图”之阵法,不是固定的阵法摆在那里,而是随敌人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以此战胜敌人,所以充满了无尽的创造性。《问对》中“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3〕8“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莫测,斯所谓‘无形’欤”〔3〕11“或潜九地,或动九天,其知如神,唯陛下有焉”〔3〕56“其实兵形象水,因地制流,此其旨也”〔3〕58等等阐述,皆充满了创新性和创造性。

第四,如同画家进行创造性的创作前必须进行无数次技术性训练的道理一样,“破阵乐舞”表演也要进行无数次的排练,才能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阵法的现实运用,同样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重视训练,不仅是《问对》的重要思想,而且也是进入艺术境界的必经路径。在《问对》中,李靖强调,要达到“形人而我无形”的艺术境界,士卒必须要熟习教阅之法。“若士卒未习吾法,偏裨未熟吾令,则必为之二术。教战时,各认旗鼓,迭相分合,故曰分合之变,此教战之术耳。教阅既成,众知吾法,然后如驱群羊,由将所指,孰分奇正之别哉?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是以素分者教阅也,临时制变者不可胜穷也。”〔3〕9-10

第五,“破阵乐舞”以艺术融入哲学之境。四种境界中,每一种境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总结历史经验构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科学规律,艺术的创造性境界要“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跳出规律本身的束缚”〔4〕,艺术境界更进一步即是哲学境界,艺术境界中也包含了某种程度的哲学意味。钮先钟指出,唐太宗创作“破阵乐舞”颇有哲学意味。〔7〕220-221这种哲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战略的价值取向。唐太宗引汉高祖“大风歌”,暗示在天下安定之后,也要居安思危;〔7〕221无论是天下未安之前,还是天下安定之后,皆要以天下整体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大战略价值追求,则需要战略家们持续性地发挥创造性。二是忧虑国家安全的“破阵乐舞”和象征壮盛军容的“八阵图”之间,存在深刻的辩证关系。“破阵乐舞”的创作灵感源于“八阵图”,二者的内在精神是相通的。

四、《唐李问对》战略研究的哲学境界

战略研究的第四种境界是哲学境界,而哲学境界是趋向于“天人合一”之意境。研究战略的最后目的,就是要达到超凡入圣、学究天人的灵感境界,其理想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1〕315战略哲学不仅“需要从哲学的层面理解和把握战略的本质,而且需要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角度把握战略的实施路径”〔8〕。《唐李问对》战略研究的哲学境界,充满了最为丰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性色彩,在现实的战略实施路径上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进行了深度融合。其“道”的境界,是《唐李问对》战略研究的哲学境界。钮先钟指出,在《问对》中,“李靖认为‘道’的境界最高,用现代术语来说,即所谓‘哲学’的境界,研究兵法能达到此种境界,则可谓登峰造极”〔7〕225。

《唐李问对》重新解释并深化了《孙子兵法》“道”的含义。《问对》中,太宗问李靖:什么样的兵法最为深妙?李靖将《孙子兵法》“五事”分为“三等”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将“五事”中的“道”定位为最深妙的境界。不过,《孙子兵法》与《问对》对于“五事”涵义的解释是非常不同的。《孙子兵法》“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5〕4。其中,“道”的意思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5〕4。一般来讲,“令民与上同意”只是战前动员的基本操作而已,并不能构成战略的最高境界。就像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指出的那样,“此中人以上之资,皆可学而至”〔9〕274。《问对》“三等”战略境界是:“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将法”〔3〕93。其中,“夫道之说,至精至微,《易》所谓‘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是也”〔3〕93。经过李靖诠释的“道”,体现了《问对》最高战略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若《易》之所言,非上圣之资不可企而及也”〔9〕274。

在战略实施路径上,“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3〕93实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全统一。刘寅注解云:“聪明睿智,圣之四德也。聪是无所不闻,明是无所不见,睿是无所不通,智是无所不知。变化不测之谓神,勘定祸乱之谓武,不杀者,言不用威刑而服万方也。此神圣之极致,而常人所不能学也。”〔9〕274“聪明睿智”的最高层次就是“神”。“神”能从根本上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大势,而不让天下事物向任何风险方向发展。可见,“聪明睿智”达到了工具理性的最高境界。勘定祸乱之谓武,武而必杀,“杀”则意味社会失序,这就和“聪明睿智”相矛盾。就是说,“聪明睿智神武”必然“不杀”。“不杀”照顾到所有事物和人类的利益,使其发展变化既符合宇宙整体利益,也符合自身的利益。所以,“不杀”达到了价值理性的最高境界。综合言之,在最高战略境界上,“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统一起来了。

《问对》战略研究的哲学境界特别强调价值理性的实现,这是中国战略文化的基本传统。“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重心在“不杀”上,“不杀”是评价战略研究哲学境界的根本性标准。理论上讲,“不杀”就是按照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本性生长,既代表了天地人整体利益,也代表了每一种事物的利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即使产生矛盾,战略家也会将矛盾消弭于无形之中,从而不会通过“杀”来解决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达到这种“圣神之极致”“不杀”境界的,只有“尧舜”等上古先王,即使“汤武”等儒家称道的古圣先王也很难达到这种最高的“不杀”境界。

“《书》称尧之德曰,乃文乃武;称舜舞干羽,而有苗格;此神武而不杀者也。”〔9〕277《尚书·大禹谟》描述尧的功业曰:“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10〕27即是说:帝尧将“圣”“神”“武”“文”等德行综合融汇到治国实践中,于是帝尧就以广大深远、运行不息的盛德而尽有四海,成为天下的君主。《尚书·大禹谟》描述舜的功业:“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10〕36帝舜时期,三苗不服,舜命禹征伐三苗,伯益劝说禹要以德感化三苗之民。于是,大禹就整顿队伍,班师回朝。帝舜亦有感于伯益之言,从此大兴德政,不以三苗之民的顺逆为意,而让那些执干戈的和执羽毛的人在帝庭阶前跳舞。结果七十天后,三苗人民前来归顺。由此可见,尧舜以“德”治理天下,没有运用武力征服手段解决问题,而使天下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

“汤武”的正义革命,依然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成汤伐韦、伐顾,平昆吾、夏桀之乱,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武王诛纣、伐奄,驱蜚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此圣武而以杀者也。其视神武不杀之事,而汤武犹以为病焉。”〔9〕277在中国历史上,汤武革命的性质是以正义著称的,《周易·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11〕,商汤赶走残暴的夏桀,周武王讨伐无道的商纣,都是以稳定天下秩序为目的,符合天下人的利益,所以他们的功业受到自古及今的推崇。然而,以《问对》“聪明睿智神武不杀”作为评价标准来看,他们的战略实践还是有瑕疵的。因为“革命”必然涉及到“杀戮”,尽管这种“杀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总而言之,“聪明睿智神武”是对战略主体能力的描述,这种能力使战略主体的战略实践与宇宙变化规律完全相合,体现了最深的工具理性。这种工具理性必然包含有深层的价值理性,于是战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交融、完全统一。战略实践中的“不杀”体现了价值理性的人文关怀,这也是《问对》“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之哲学境界的落脚点。

【注释】

〔1〕钮先钟著:《战略研究入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6年版。

〔2〕这里的战略研究指的是《唐李问对》对战略理论的研究,而不是后人对《唐李问对》战略思想的研究。

〔3〕吴如嵩、王显臣校注:《李卫公问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

〔4〕严鼎程:《战略研究的境界》,《解放军报》2019年6月4日第7版。

〔5〕任俊华、赵清文:《孙子兵法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6〕段培君主编:《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页。

〔7〕钮先钟著:《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新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段培君等:《无障碍国家战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40页。

〔9〕[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

〔10〕李民、王健译注:《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11〕杨庆中编著:《周易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页。

猜你喜欢
李靖乐舞境界
中国古代乐舞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艺术作用研究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Staff development:an essential segmen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李靖的气度
李靖的气度
论龟兹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影响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