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2022-11-22 17:43王律欣
山西青年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教育

王律欣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教育乃国之大计。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意义。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发展经济,还要思考如何走好教育之路。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认为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关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举措,并在学习中,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为国家更好地实施教育事业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向,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建设教育强国任重而道远。做好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事业,必须要理解新时代提出的时代使命,必须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扛起教育改革发展事业的伟大任务。探索如何激发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这对我国是非常重要的,我对此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认识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一)认清本科教育的四个阶段

许多人都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高中才是拼命学习的阶段,而大学则是无忧无虑的阶段。有些中学教师和家长会为学生传递这样一个理念——“现在你努力地学习,只要你考上了大学,到时候就轻松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其实是完全错误的。虽然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学生努力考上大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旦上了大学,学生就可以尽情放纵。即使到了大学阶段,孜孜以求地学习仍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本科教育有四个阶段,分别为“成型期”“形成期”“关键期”和“达成期”。“成型期”是第一步,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还要帮助他们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前20年的小初高教育中,学生面对的都是学习,环境较为纯净,但是进入社会工作之后,环境会变得复杂许多,除学习能力外,需要我们具备更多方面的能力,而这期间的过渡,便是大学。因此,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需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有自己的人生准则和清晰的奋斗目标。我们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三观,不随波逐流,做一个独立品格的人。

对世界拥有基本的认知后,来到了“形成期”。在这个阶段,高等教育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拥有基础能力——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需要培养学习能力,还包括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自主力、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坚强乐观心态,等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需要涉及的内容。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好的国家,大部分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我们应当珍惜国家社会和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一切学习资源,毕竟在大学试错成本比较低,是成长的好机会。

第三阶段为“关键期”。本科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质量,没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毛坯和种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之国家的发展会受到影响,因此,本科教育至关重要。[2]

最后一个阶段是“达成期”。据统计,全国有1200多所高校毕业生,其中本科生占比87%。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大量的人才供应,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宏伟目标将难以实现。由此可见,本科的高等教育与未来国家各方面的进步都息息相关,小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指数,大到社会和国家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综合指数。因此,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以下重要判断——“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认识到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外,我们还要学会反思,不断进行改进。第一,是资源投入不到位,其中包含领导精力、学生精力、教师精力和教学资源等。第二,是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问题。一些评价指标还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人财物方面的一些政策机制还没有完全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来。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八个首先: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尽管教育部门和老师在努力地优化教育,其重点还是在学生自己的能动性上面,作为学生,我们需要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刻苦学习,真正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教育观念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用终身学习的观念武装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永不落伍的话题。在意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大学生初来乍到时就澄清这一点,让他们树立危机意识,适当为他们施加一些学习的压力,对他们的学习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而且应当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真正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就读本科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中等教育的延伸与深造,甚至可以衔接更高水平的学习阶段,比如:读研究生,读博士,出国留学等等。特别是那些刚刚来到学校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从高中的门槛跨过来,一只脚跨入了大学的门,另一只脚即将迈向社会。可以肯定地说,大学是每个人的人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那么将来走入真正的社会,要么会很难适应工作环境的压力与变化,要么很容易误入歧途、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要么走上并不适合他们自己的工作岗位,然后碌碌无为、一直到老,无法为社会需要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所以,每一个高等院校都应该本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并且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教育教学方式,多开展一些思想教育活动。

思想教育还要结合大学生他们所感兴趣的社会内容对他们进行思想方面的开导。大学教师在上好专业课的同时,也可以提醒大学生留心周围的社会热点问题,多讲述一些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好人好事,比如中国的时代楷模。辅导员还可以让班长和其他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或者整个学院的同学开展“如何形成正确的三观”座谈会,或者“我身边的英雄人物”“中国感人事迹”等主题的演讲比赛,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正能量,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地发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与信念

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样的道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光明的前途,民族就有复兴的希望,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所以,高等院校如何灵活有效地引导当代的大学生铸就坚定而积极的理想想念、养成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迈好、迈稳踏入社会之前的“第一个步伐”,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大学校园可以采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手段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在组织文体活动方面,也可以纳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歌舞表演的时候,可以让他们考虑加入“长征精神”“科学精神”等内容,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学校园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注入更多的崇高理想的气息,不管是从精神方面的氛围入手,还是从物质方面的氛围入手,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大学生自己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理想不必非常崇高,但一定要对社会有价值。在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之后,就不应该优柔寡断、无所事事,不应该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而是要朝着自己理想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

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为自己大学四年制定学习计划和各方面的发展目标,这样不至于大学四年过得浑浑噩噩。而且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就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千万不要等到毕业之后再做打算,那时在就业方面会遇到更多困难。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点不容忽视。

(四)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学本科这个阶段,教师仍然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选择科学有效并且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有的大学生适合自学,有的大学生适合与同学合作学习,在交流讨论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有的学生喜欢在思考问题后向老师请教,有的学生喜欢冥思苦想,自己研究。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并且让自己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就是好方法。固然,教师应该帮助每一位大学生都具备自我反思的态度和能力,能够和同伴、专家进行讨论,有跨学科的思维,能够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具备自学的素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塑造更优秀的自己。

在教会大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核心”“以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为重点”,不能够盲目地用自以为是的方式为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知识。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多方面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同频共振。

美国的重点是“回归本科教育、重塑本科教育”;英国是高度重视卓越教育,而中国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公平和质量作为主要追求、着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缩小与世界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3]

我们需要在学习其他国家教育优点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都在改变,世界在瞄准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所以我们更加不能懈怠。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就是要与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同频共振、相向而行,要在更国际的基础上更中国。

三、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道德教育”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没有道德,或者说道德水平低下的民族,势必会被世界所打压,无法在高举人类现代化文明旗帜的大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一点容身之处。

自古以来,中国便非常推崇“德”,甚至可以溯源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经得起推敲和打磨的道德素质的中国学生,不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接力赛跑队员”,也不可能是真正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就像君子和小人同样拥有扎实的学识,但君子比小人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君子比小人更受社会的欢迎,更能成为有用之才的道理一致。

“德”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大公无私、追求真理,也包括感恩祖国和社会、孝顺长辈、有廉耻之心、人格健全、意志坚定、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等最基本的素养。

德育也是如此。中国未来的青年必须要具备这样的“德”。当然,光有“德”也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德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为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把“德育”置于首要位置,将“德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始终,并将“德”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之中。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知识竞赛、趣味运动会、文艺汇演活动、“三下乡志愿者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劳动能力的增强。

四、密切关注新一轮教育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侧重于应试和考试,数千年以来的儒学教育,尤其是科举诞生以后的儒学教育,能够经世致用的极少。实际上,这种情况在科举之前也有出现,当时儒学的教育过于理想化。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脉相承,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有高考的存在,应试便成为了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试教育成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我们曾经陷入了教育的误区,没有对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足够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所以,我们应该将关注点放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上,要更多地关心、重视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带给学生怎样的学习内容、应该为学生传递哪些有发展价值的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高等院校应该怎样转换教学方式、教师要怎样更新教学方法、大学生应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大学生应该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如何、大学生有没有真正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应该怎样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等一系列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应试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教学的考查机制变得更加灵活了。以往的教学往往都是关注于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要求学生大量地去背诵历史知识。可是这么一来,学生难以理解历史的本质。近年来,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大大减少,教师更多地倡导学生去思考历史、去发现历史、去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历史知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与此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考试,这里以高考为例。过去的高考和历史教学一样,都是背诵部分很多,学生往往把知识背诵、默写下来,就能得到高分。这样的大学生在上了大学以后,问题就会体现出来了,毕竟学习是强调思维的,死记硬背不妥,只有在理解之后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有成效。在高考改革之后,题目中对于材料发掘的占分直线上升,而那些只需背诵书本就能解答的题目,基本上都已经消失了。这种变化,反过来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得以往那种古板的教学方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改变了,选拔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根本性的改变。

五、书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为了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和党做了很多工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这是继985、211后新的大学标签,也是每个学校建设的目标。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到了五个坚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进一步明晰了发展的方向。高校需要做好“八个一”:落实一个根本任务,坚持一个根本标准、突出一个基础地位、强化一个基本抓手、培育一流质量文化、下好一步“先手棋”、完善一套协同机制、打造一支育人队伍。[4]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只有培养一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更好地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这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所有高校和每一位大学生的责任。近几年来,教育活力得到了巨大的激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体制的革新。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条路走下去,那么教育的活力一定能够获得很大程度的激发,我相信在各方的团结下,我们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教育方式只是一种手段,把学生培养成才是主要目的,而这也是教育者从事教育事业的初衷。只有坚持这样的初衷,坚持书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我国的人才选拔机制才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持,我国的教育活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猜你喜欢
大学生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