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利物浦体育助力城市更新的实践与启思

2022-11-22 23:18杨祯妮孙淑慧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利物浦足球

杨祯妮,孙淑慧

(成都体育学院历史文化系,四川 成都 610041)

城市更新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而出现的概念。 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且水平高,相应地也较早开启了城市更新计划与进程,涌现出许多成功的做法,其中不乏依托体育促进城市更新的案例,实现了多方面实际效用:重塑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再生、带动城市转型、增加城市国际影响力、助力城市体育产业集群或功能区的打造与发展、建设旅游目的地、促进就业、吸引人才与投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1]。 英格兰默西塞德郡的首府利物浦即为其中之一。 利物浦曾是英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城市,是重要性仅次于伦敦的海上贸易中心。 英国某时尚杂志在2003 年的专题介绍中称“利物浦是英格兰北边的一颗明珠,是传统与前沿的相交之地”[2]。然而历史上利物浦作为英国传统工业城市中衰败的典型,是一个被遗弃在过去的城市。 城市亟需重新发展,利物浦通过体育助力城市更新,在20 世纪末经历了再生到复兴的过程。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其增长速度超过了英国平均水平[3]54。 200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利物浦海上商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市历史被重新包装,为一个更繁荣的未来创造了可能性。 该市近20 年的重建因获得2008 年“欧洲文化之都”称号得以巩固,使当地经济发展空前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更新的概念随之而起。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与2000 年的数据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7.67 个百分点[4],在20 年间保持了高速增长,目前处于城镇化的中高级发展阶段。 因此,为应对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面临的种种弊端,包括城市更新在内的一系列面向城市的复兴运动逐步启动。 对于新一轮城市更新而言,来自国家层面的规划是强大的助推剂。 2020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5]。 2021 年3 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6]。 这些话语与表述,从理念上确认了城市更新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涵。 本文旨在梳理利物浦体育助力城市更新的相关实践及可资借鉴之处,为促进体育在我国城市更新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城市更新理念的兴起与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改革的方法,城市更新的概念可追溯至19 世纪的英国,是工业化城市的日益拥挤与不良卫生状况的反应。 二战后,城市更新被视为应对城市衰败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1954 年,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将城市更新的概念引入其《住房法》(The Housing Act),指出“城市更新的基本目的是改善与更新社区,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城市经济需求”[7]。 在1958 年的第一届城市更新国际研讨会上,城市更新概念首次得到相对权威的界定,包含对房屋的修缮和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区的改造,以及大规模都市计划的实施等所有的城市改善行为[8],显然这一阶段“城市更新”主要是物化更新。 直到20 世纪的60 至70 年代,雅各布斯(Jane Jacobs)发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开始系统地反对当代城市大规模简单粗暴的物质更新,主张渐进式的小范围更新[9]。 20 世纪90 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被引入城市更新的政策之中,使这个在早期仅聚焦于土地使用和实体规划的物质性更新,开始逐渐参与社会政策、区域重建、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项目中。 法国于2000 年公布的《社会团结与城市更新法》(Solidarité et Renouvellement Urbain),提到“城市更新是一种推广以合理利用空间与能源、复兴衰败城市区域、提高社会混合特性为特点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10]。 而日本的城市更新则强调过程更新,其都市再生本部于2002 年发布《都市再生特别措施法》,并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化在2005 年和2010年两次对该法进行修订,试图通过强调地区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特征,构建具有日本特色的城市更新理念,达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地区经济社会活性的目的[11]。 正如英国城市更新协会(British Urban Regeneration Association)前主席拉德(Jon Ladd)所指,城市更新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愿景与行动,它协助城市解决问题,并试图使一个地区的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状况得到持久的改善[12]。

2 “败”于体育,成于体育—— 利物浦“体育助力城市更新计划”历程

2.1 利物浦以体育振兴城市的背景

利物浦是英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现代城市革命的见证地。 利物浦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在20 世纪初达到巅峰,然而20 世纪下半叶英国贸易定位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欧洲,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去工业化进程,严重打击了利物浦核心产业的发展,导致其经济衰退,从而造成城市大萧条。 20 世纪80 年代,利物浦从“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港”[13]衰落为英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4]。 史学家马瑞纳(Sheila Marriner)认为,利物浦是“肆意破坏和亵渎的代名词,高犯罪率、社会贫困、住房条件恶劣、污浊的空气与河流、高失业率、衰败的码头系统以及大面积的工业废墟”[15]1。 利物浦大学原城市史研究员默顿(Jon Murden)指出“在经济崩溃、社会不景气和政治争议的情况下……利物浦总能以其体育事业为荣”[16]。 利物浦的体育历史可追溯到19 世纪初,田径、拳击、体操、橄榄球、游泳和网球等运动都在19 世纪末足球出现之前蓬勃发展,并一直保持强势。 足球运动是利物浦发展的主导力量,它和城市的发展深刻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是利物浦城市精神的重要名片。 1989 年发生的英国体育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希尔斯堡足球惨案,使利物浦球迷被指控为足球流氓,使利物浦沦为“民间恶魔”的故乡[17]425,这种片面的认知使城市形象一落千丈。 在全球化进程与英国宏观政策背景下,利物浦于20 世纪80 年代启动体育措施促进城市更新。 该市有扎实的体育基础,但同时存在如足球流氓般污名化的体育形象,致使以体育助推城市的更新行动机遇与困难并行。

2.2 利物浦以体育助力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

城市更新涉及在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层面对城市进行建设。 一方面,在实现城市更新的诸多措施中,以“体育”振兴城市是一种创新实践,同时也促进了体育社会功能的多元化。 利物浦经过长达40年的实践探索,于城市经济复苏的同时成就了其非凡的体育文化,是英国乃至世界的足球之城。 除了埃弗顿和利物浦足球俱乐部的卓越成就外,利物浦足协经营着800 多个会员俱乐部,组织过50 个附属与认可的联赛[18]。 该市还发展了赛马、网球、高尔夫、拳击、体操、游泳等高质量的体育赛事,拥有各类体育组织、体育管理机构、基层俱乐部和慈善组织。另一方面,体育又为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6 年,对英国20 个大城市的健身中心保有量的研究表明,利物浦的人均休闲与体育中心数量位列第一,每10 万城市人口中拥有4.3 个健身中心[19]。 可见在体育助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体育文化的繁荣,而体育的建设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更新:1)推动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通过挖潜当地传统体育文化,延续城市文化脉络。 2)优化城市供给结构,完善城市区域功能。以建设体育场地的创新方式盘活城市存量建设用地。3)推进城市经济转型。 以体育产业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城融合,从而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利物浦以体育助力城市更新的历程回顾

结合英国与利物浦城市更新策略、体育规划发展的背景与历程,将利物浦以体育助力城市更新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 世纪80 年代,英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逐渐从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 英国政府于1980 年颁布《地方政府规划和土地法》 (Local Government Planning and Land Act),通过创建半公有化的城市开发公司(Urb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鼓励私营机构对城市投资,进而促进城市废弃土地的开垦[20]。 1981 年至1986 年共建立了6 个城市开发公司,其中一个便是于1981 年成立的默西塞德郡城市开发公司(Merseysid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其负责修建了托克斯泰斯体育中心(Toxteth Sports Centre),推出了国际花园节(International Garden Festival),实现了利物浦滨水区数公顷荒废土地的再生,其部分场地在活动结束后被用作体育与休闲娱乐[21]。 同时,利物浦当局开始注重利用体育解决城市内部的骚乱和动荡[22]72,成立了失业者足球联盟(Unemployed Football Leagues),并在1984 年第一次发布有关体育与休闲活动的声明,强调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中的体育元素[23],如在克罗克斯特斯、加斯顿、斯佩克、沃尔顿地区建立了4 个新的体育中心,城市进入体育与休闲设施扩张阶段。 第二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英国城市更新的目标从单向维度逐渐拓展至经济产业复兴、社会全面发展等多元维度。 英国政府在1994 年成立“大型活动支持小组”(Major Events Support Group),以协助地方政府举办大型体育赛事[24]74,利物浦成为1996 年英格兰欧洲杯的8 个主办城市之一。 1997 年上任的工党政府以“第三条道路”(Third Way)作为其核心执政理念,体育在政策中获得一种新的、更明确的突出地位[25]。 同年利物浦发布《走上正轨》(On the Right Track)体育与休闲活动战略规划[26],并在1999 年成立了“利物浦愿景”(Liverpool Vision)城市更新公司,将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作为其社区战略目标[27]。 利物浦在该阶段更加重视通过体育赛事实现城市复兴这一理念,并确定了体育对居民健康的积极作用。 第三阶段是进入21 世纪后,英国政府在2000 年颁布《城市白皮书:未来,我们的城镇》(Our Towns and Cities-the Future-the Urban White),凸显了文化、休闲、体育运动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经济结构的重要性[28]。 利物浦成为英格兰体育局12 个“体育行动区”(Sport Action Zones)之一,获得大量发展体育的资金[29]。 2002 年英国政府发布《游戏计划》(Game Plan),强调利用体育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居民身体健康、推动终身学习[30]。 2005 年,利物浦启动《利物浦活跃城市》(Liverpool Active City)战略和行动计划,旨在“让更多人,更活跃,更经常地锻炼”[31]。2017 年,利物浦打败伦敦和曼彻斯特等强劲对手,被评为“英国最伟大的体育城市”[32],并在2018 年获得“全球活跃城市”称号[33]。

2.3.1 重视体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性 重视文化的作用是当代城市更新的主要趋势。 利物浦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首先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生产上,体育特别是足球已经成为这种新发展模式的关键产品[15]23。 1989 年,利物浦足球俱乐部在希尔斯堡球场进行足总杯半决赛时,发生了一场极其严重的踩踏事件,导致96 名利物浦球迷死亡、766 人受伤[17]20。 惨案发生后,利物浦遭到全国报刊的“恶评”[34]:《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专栏作家麦凯(Peter McKay)指责利物浦球迷“为了参加比赛而自相残杀”[35];《太阳报》(The Sun)更在头版捏造球迷扒窃受害者财物并殴打急救人员等恶劣行为;虽然《泰勒报告》(Taylor Report) 指出“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南约克郡警方控场的失败”[36],但涉事警察没有受到任何起诉,更无法改变虚假新闻产生的意识形态。 像利物浦这类城市,在城市更新和复兴进程中其首要步骤是改变其固有形象,重塑城市体育文化。 面对铺天盖地的无端指责和不公正的裁决,受害者家属、球迷、俱乐部和城市组成了强大的抗议联盟,通过长达20 年的不懈努力,惨案的真相在2012 年大白于天下,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利物浦球迷没有任何责任,实际归咎于警察的失职。 当时的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代表英国政府向受害者家属道歉。 正义之战的胜利对利物浦体育形象污名化的改变是非常关键的,这一过程重新营造了舆论氛围,并彰显了利物浦坚韧的城市精神,从而有助于后期广泛宣传城市的体育文化和体育故事,引导市民树立积极乐观、坚强自信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增强了社会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优良传统。

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基于城市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在保留城市独特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有价值的变化。 职业球队是职业体育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也是最具文化元素和可塑性的体育文化组成部分。 “足球之城”利物浦依托其职业球队成功地打造了足球文化。 利物浦足球俱乐部是英国足球历史上和欧洲乃至世界最成功的俱乐部之一,通过对英格兰足球1888/1889 赛季至2021/2022 赛季共133 年的顶级联赛历史积分榜统计(截止于2021 年10 月18 日的数据),利物浦足球俱乐部位居榜首[37]。 球队共赢得19 次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是获得欧洲杯冠军最多的英国球队,并在2019 年夺得世俱杯冠军[38]。 球队在20 世纪70 至80 年代收获的巨大成功是对城市衰败的一种补偿,在工业萎靡、高失业率、社会贫困的背景下,足球的屹立不倒成为城市的一种认同感。 俱乐部标志性的红色球衣在这20 年间被凯文·基根(Kevin Keegan)、肯尼·达格利什(Kenny Dalglish)和伊恩·拉什(Ian Rush)等英国体育界知名人士穿在身上[3]43。 足球文化的打造更体现在希尔斯堡事件发生后,《你永远不会独行》从队歌演变为对逝者的悼念,之后更成为球队开赛前的传统仪式,表明无论比赛在世界哪个角落进行,球队与希尔斯堡受害者始终站在一起。 2015 年,希尔斯堡纪念碑上“永恒之火”的形象与数字“96”(意指希尔斯堡足球惨案中的96 位受害者)被设计在球队的所有球衣上,从视觉上强化了对希尔斯堡事件的记忆。 利物浦足球俱乐部和安菲尔德球场是城市记忆的场所,讲述了受害者、俱乐部、球迷和一个城市更新的力量与决心。 正如学者法雷德(Grant Fareed)所指出的“世界上没有其他哪个地区拥有如此出色的球队,它与其支持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39]。 利物浦已成功构建了浸润着历史、骄傲、坚韧和勇气的优质球队文化,推动了以足球为中心的体育文化传播,以全新的体育文化重塑了城市品格、融入了城市血脉。

2.3.2 更新和建设体育空间,促进城市区域发展在城市的更新发展过程中以土地的循环利用为主,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创新,盘活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同时释放低效用地的潜力。 英国许多城市将体育空间的打造作为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期带动城市区域经济的复兴和社区的再造。 进入后工业时代,利物浦面临开发陈旧滨水区的艰难问题。 此外,老旧的工业城市形象也制约了城市的功能再造和活力再生。 20 世纪90 年代,利物浦成立了全英第一家城市更新公司,计划对滨水区实施改造,包括建造一个新的超级体育场,以及配套的休闲和旅游设施。最初的方案是打造一个豪华的设有55 000 座的体育场,作为埃弗顿足球俱乐部的新主场,但由于资金链缺失而被迫终止[40]。 该区域最终建成了一座大型室内竞技场——玛莎银行体育馆(M&S Bank Arena),标志着利物浦的更新达到了顶峰。 自2008 年开馆以来,该体育馆成为颇具代表性的新城市地标,为整个英格兰西北部660 多万人口提供服务,吸引了700 多万游客参加了近4 000 场活动,并为大利物浦都会区(Liverpool City Region)创造了16 亿英镑的经济效益[41]。 另外,利物浦还在城市多个区域兴建现代化的体育场地。 以瓦弗特里体育公园(Wavertree Sports Park)为例,其包含利物浦水上运动中心(Liverpool Aquatics Centre)、利物浦网球中心(Liverpool Tennis Centre) 和瓦弗特里田径中心(Wavertree Athletics Centre),以及众多体育与健身设施。 同时整合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资源,该市目前共开设了13 座名为“生活方式”(Lifestyles)的体育休闲活动中心[42],配备丰富的体育与健身设施,并提供急救知识和多个运动项目的教学服务,优化了市民体育健身场所。 利物浦优质体育空间的更新与建设使其能够摆脱过去工业时代的陈旧面貌,投射出一个跨时代的形象,形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仅盘活了城市体育场地资源,还完善了城市区域功能,促进了城市区域的更新发展。

2.3.3 加强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进城市经济业态转型 城市更新的过程包含城市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城融合的推进。 2012 年,利物浦当局发布《利物浦城市中心战略投资框架》(Liverpool City Centre Strategic Investment Framework),明确指出城市更新转向服务业、文化产业、创意及旅游产业等方向[43]。 利物浦结合自身体育特点,构建了体育与旅游、体育与艺术的交流,加强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成功激发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利物浦1984 年举办的国际花园节、高桅帆船赛(Tall Ships Race)共吸引了338 万名游客,是通过旅游创造投资收益的首个举措,现在体育旅游已经成为该市更新举措的一个既定组成部分[24]103。 在英国,足球旅游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英超球队所在地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 根据英国顾问机构“安永”(Ernst &Young Global Limited)针对英超2016/2017 赛季的经济与社会影响的研究,共有68.6 万人为了参观其中一家英超俱乐部而来到英国,并在逗留期间产生了5.55 亿英镑的开销[44]。 利物浦受益于此,其地方经济发展以足球为导向,成为以足球为主题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根据2021 年6 月29 日统计局研究部(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发布的数据,国际游客在2019 年对利物浦的访问量超过84 万人次,是英国访问量第五大城市[45]。 埃弗顿和利物浦俱乐部庞大的球迷群体刺激了当地体育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球迷前往这两支球队的主场朝圣,并购买球衣、徽章和围巾等周边产品。 2011 年,英格兰西北部研究服务机构(England’s North West Research Service)的报道显示,与足球相关的旅游产生了约19亿英镑的收益,占利物浦GDP 的10.1%[46]。 同时利物浦积极开设沃克艺术美术馆(Walker Art Gallery)、利物浦博物馆(Museum of Liverpool)等文化机构,并依托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和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开办摇滚马拉松(Rock & Roll Marathon)、利物浦马修街音乐节(Liverpool Mathew Street Music Festival)、非洲奥耶音乐节(Africa Oyé)等活动。 2015 年,利物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音乐之城”的称号[47],进一步强化了其“音乐天堂”的定位,进而提升了城市品位与影响力。 利物浦由一个衰败的工业城市转变成全球知名的时尚、艺术、体育和文化之都,从传统产业转向休闲娱乐和服务行业,城市的更新能力得以提升。 可见加强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积极推进经济业态转型,对城市的更新产生了积极作用。

3 利物浦“体育助推城市更新计划”的启迪

3.1 视“体育”为助力城市更新的重要依托

为改变衰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利物浦从20 世纪80 年代起着手制定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将体育与城市更新战略相结合。 利物浦是英国最成功的足球城市之一,拥有埃弗顿和利物浦两大英超豪门俱乐部,两支球队共赢得了28 次英格兰顶级联赛冠军、12 次足总杯冠军、6 次欧洲杯冠军和4 次欧洲超级杯冠军[48]。 球队优异的成绩吸引欧洲联盟杯、欧洲超级杯、欧洲杯比赛在该市举办。 利物浦以其核心体育运动项目为依托,形成了长期、可持续的赛事资源发展结构。 2016年,该市两支职业足球俱乐部与利物浦当局共同启动了“Parklife”社区体育发展项目[49],计划在当地建立12 个“3G 球场”,以支持草根足球的发展。 利物浦成功将“体育”融入了社区功能的更新与完善,形成了以职业足球赛事为龙头、基层足球为基础、现代化运动场地为支撑的多层次发展体系。 利物浦拥有非常丰厚的体育文化和崇尚运动的传统,因此将体育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动力和支点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从良性角度来看,体育在提升城市全球影响力、促进城市再生、带动城市转型等方面发挥独特且关键的作用。 第11 届亚洲运动会、第29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大力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还留下了“水立方”“鸟巢”等新城市地标建筑,优化了城市功能分区。 但不可忽略体育在城市发展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因素,例如存在耗资巨大的体育场馆在赛后被闲置的情况。 我国城市应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打造城市体育空间,并注重后续利用,充分挖掘体育场馆多功能综合运营。 通过多功能场馆的建设增加城市承办赛事的能力,带动贸易会展、文艺演出、旅游观光、会议办公等活动的开展,以刺激新的消费空间的生成。 同时,加强体育设施与城区空间改造的结合,提升体育场馆周边区域土地使用效能,用酒店、商业、文化娱乐、住宅等项目取代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进一步美化并提升城市区域环境。 成都近3 年修建了天府奥体城、东安湖体育公园等重大体育场馆。 这些优质场馆既适用于大运会等国际赛事,又将在赛后进行循环利用,承接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赛事,加速体育消费中心的形成。 东安湖体育公园的图书馆是大运会的媒体中心,赛后将改造为城市图书馆和档案馆,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加强体育设施与城区空间改造的结合,成为城市文化景观,从而加快城市功能的更新与提升。 此外,以体育助力城市更新不应只停留在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改造层面,还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城市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可增强举办地的虹吸效应,调整城市区域性经济结构,推动城市内循环和周边城市外循环,加速完善城市规划,服务于城市长远发展战略。 深圳龙岗区的大运新城依托优质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第26 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承办,成功打造了以体育、商业文化为主,覆盖教育、居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城市复合功能区,推动深圳东部区域的发展。 后大运时代,该区域定位为“国际大学新城”,并递进式发展成“东部中心核心区、城市新客厅”,起到了对东莞、惠州的辐射作用。

3.2 围绕城市自身传统经营核心赛事

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利物浦的足球、体操、游泳、网球、拳击、田径都有了专门的“体育发展官员”和配套的体育设施[22]70。 这六项优先发展的运动专项是利物浦的传统特色项目,并与该市现有的体育赛事一脉相连。 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把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城市更新的根本目标。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试图以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综合性运动会推动城市转型与发展,却忽略了本土特色赛事的打造与经营。 城市在承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应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以自身传统特色运功项目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体育赛事发展体系。成都将承办第18 届亚足联中国亚洲杯赛、2024 年羽毛球汤姆斯杯暨尤伯杯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但在建设赛事名城的过程中,成都特色赛事还应重视自身传统,扎根本市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运营,打造城市的高水品体育赛事。 总部位于成都温江区的四川金强蓝鲸篮球俱乐部,曾在2015/2016 赛季夺得CBA总冠军,有潜力让市民体验到对城市的认同、骄傲与荣光,通过打造“篮球品牌”和“篮球城市IP”为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设增加砝码。 青岛开展的实践就初具成效,“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是青岛2016 年创办的品牌赛事,为“一带一路”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构建了一个以体育、文化、经贸合作为主题的平台,成为青岛的城市新名片。

3.3 深挖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

英国奥林匹克运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19 世纪60 年代举办的奥林匹克体育节展现了英国奥林匹克体育思想和精神文化,其中利物浦举办了六届“利物浦奥林匹克节”(Liverpool Olympic Festivals),其规模虽难以达到国际赛事的标准,却是英国运动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物浦城市更新的过程展现了对体育运动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承并保护了利物浦奥林匹克文化遗产。 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 Heritage)以记录英国体育与休闲娱乐遗产为目标,组织了一个为期10 年的研究项目,并汇编成了一套系列从书,其中《英国奥运会》(The British Olympics)对利物浦奥林匹克遗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现了过去被忽视的利物浦奥林匹克文化。 2009 年,位于托克斯泰斯公园公墓的约翰·赫尔利(John Hulley)坟墓开始进行修复工作,关于赫尔利与奥林匹克的网站 ( www. johnhulleyolympics. co. uk)也同步更新利物浦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些工作的开展是利物浦奥林匹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利物浦发掘传统体育文化的工作,对延续城市文化脉络起到了积极作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国在以体育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缺乏对体育文化把控的现象,从而导致城市特色不够鲜明。 因此,建议我国城市在以体育推动城市更新时,应深入挖潜城市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确定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将体育真正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中。 辽宁有着不凡的足球文化,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成立了该地区第一支足球队,20 世纪80 至90 年代称霸中国足坛,拥有“十冠王”称号。 基于辽宁悠久的足球文化,以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等政策,沈阳于2015年启动“足球之都”战略愿景,使足球文化在该市得到进一步推广,融入城市精神内核,进而推动了城市历史沉淀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同样,成都路跑的推广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成都的越野跑活动始于1956 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越野赛。 1983年举行的新蓉城马拉松比赛更是国内第一个马拉松赛事[50]。 该市在2015 年推出“成都双遗马拉松”自主品牌赛事,是首个连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和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的马拉松赛道。 2017 年启动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马拉松赛事——成都马拉松,并于2021 年3 月获得“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荣誉[51]。 长达67 年的路跑发展历程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营造了具有天府文化特质的体育文化氛围。

3.4 不断打造新的体育特色:唤醒城市活力

利物浦根据其在赛马、拳击、体操、网球和橄榄球等方面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扎实的群众基础,积极开发相关系列赛事。 除了一年一度的全国越野障碍赛马(Grand National),还举办欧洲业余拳击锦标赛(European Amateur Boxing Championships)、网球世界杯(Netball World Cup)等。 2002 年利物浦推出网球自主品牌赛事。 利物浦国际网球赛(Liverpool International Tennis Tournament)作为温网的草地热身赛,已发展成为欧洲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网球表演赛[52]。 大量赛事资源带动本土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利物浦还将体育健身视为城市社区更新的重要手段。 该市长期开展路跑赛事,如约翰·韦斯特利物浦春季赛(John West Liverpool Spring)、利物浦半程马拉松(Liverpool Half Marathon)。 同时,支持社区体育组织的建立,以利物浦唐人街为例,该社区的利物浦洪家功夫学校(Liverpool Hung Gar Kung Fu School) 和宝塔羽毛球俱乐部(Pagoda Badminton Club)为在英华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 2018年10 月5 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奥林匹克行动论坛(Olympism in Action Forum)上,利物浦的“全球活跃城市”地位正式确立[53]。 我国在体育助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不断打造新的体育特色,从体育赛事到体育健身各个层面唤醒城市活力。 上海创设的市民运动会始于2012 年,被誉为老百姓自己的“奥运会”。 2020 年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呈现了7 100多场精彩赛事活动,超过1 000 万人次参与其中,195 家企业与社会组织成为运动会合作伙伴,吸引近1.5 亿元社会资金[54]。 在收获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打造了焕发活力的城市面貌。 近年来,为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共同发展,我国许多城市积极鼓励市民锻炼身体,帮助居民享受健康和独立的生活,在体育休闲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但在供给的丰富性上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我国在建设体育场地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城市空地、公共公园、闲置厂房等区域,形成多样化的体育和休闲空间,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场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重庆利用中心城区边角地,打造了92 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以满足市民健身娱乐需求[55]。 成都的健身绿道建设也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市在光华公园、锦城公园、兴隆湖打造了健身绿道,并修建了全国首条主题绿道——“熊猫绿道”,同时推出“成都绿道健身”手机软件,构建了一套以城市绿道为纽带的体育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 结语

城市更新是后工业时代全球城市变革的主要方式,其内涵涉及丰富的城市复兴理念,包含社会发展融合、经济转型、空间重构、文化引领等多个层面。英国利物浦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将体育与城市发展融合,到21 世纪初体育成为其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市民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城市与世界交融的桥梁。 我国城市在以体育助推城市更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体育战略的统筹部署和长远规划,借鉴中西方优秀案例,回顾其发展路径,结合城市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本土资源与普遍的民众心理,并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权衡风险与机遇、缺陷与优势,构建切实可行的体育助推城市更新建设框架,从而促进城市全领域、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利物浦足球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国外城市更新的经验对我国老旧小区改造的借鉴意义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
城市更新
利物浦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