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数学I 卷压轴题剖析与价值指引
——以“2021 年全国新高考数学I 卷第22 题”为例

2022-11-22 01:23王淼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四性压轴极值

王淼生

(1.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2.福建教育学院数学教育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5)

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实施,一线教师既要全面把握宏观层面: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为什么考”的“一核”及“考什么”的“四层”外,更要密切关注微观视角:“怎么考”的“四翼”[1].毋庸置疑,高考压轴题,尤其导数综合试题永远是高中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2021 年新高考数学I 卷第22 题的剖析,凸显命题专家在导数压轴题中有效落实考查要求中的“四性”——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及创新性,从代数层面给出多种解答,揭示试题几何背景,诠释问题本质为极值点偏移,追寻专家命制导数压轴题的历程,彰显高考的引导、导向作用,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及命制试题指明方向.

一、重现高考真题——落实高考评价体系

2021 年全国新高考数学I 卷第22 题(导数压轴题)如下:

已知函数f(x)=x(1-lnx).

(I)讨论f(x)的单调性;

(II)设a,b为两个不相等正数,且blna-alnb=a-b,证明:2 <

评注:本题短小精悍,内涵丰富.主要考查函数定义域、单调性、导数、极值点偏移及不等式证明等重要知识,突出考察代数变形、推理论证等数学能力,重点渗透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着力提炼换元、构造、分析、综合等数学方法,逐步提升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全面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四翼”要求.

二、基于代数视角——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一)对于(I)而言——凸显“四性”中的“基础性”

对函数f(x)=x(1-lnx) 求导可得f′(x)=-lnx.可以得到f(x)在(0,1)上为单调递增函数,f(x)在(1,+∞)上为单调递减函数,如图1 所示.

图1

评注:函数单调性(或单调区间)属于函数最基本的性质.求导是判断函数单调性最基本的方法.命题专家将单调性(或单调区间)设置为导数综合试题第(I)问,呈现低起点、易入手、多得分、好心态、建桥梁的特点.低起点是为了鼓励所有考生敢于下笔.不含参数容易入手,是为了激励所有考生能够下笔.多得分是为了奖励勤奋好学的考生,实现人人都可以学到相应的数学.好心态是为了勉励所有考生热爱数学,消除恐惧压轴题而直接放弃的心理.建桥梁是指第(I)问为第(II)问铺路搭桥,既能拾级而上,又能各显神通,优化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磨砺考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善于创新的能力,凸显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四性”之一的“基础性”中的“基”的本质含义:基础知识、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基本路径、基本得分、基本分值、基本思想、基本功能.

(二)对于(II)而言——彰显“四性”中的“综合性”“创新性”

至此,已知条件:m(1-lnm)=n(1-lnn)与求证结论:2

设0

(1)先证明:m+n>2.

分析1(分析法、综合法与构造法):

这正是②式.

分析2(分析法、同构法与构造法):

将④代入③式右边并整理得到

⑤式两边结构相同,于是构造同构函数:g2(x)=x2-2xlnx,则上述⑤式等价于

g2(n) >g2(m).

由于o

分析3(结论法、放缩法与综合法):已知条件为等式m(1-lnm)=n(1-lnn),而求证结论为不等式m+n>2,适当放缩是实现等式向不等式转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将熟知不等式:lnx≤x-1 进一步加强为以下结论(限于篇幅,证明过程略):

必须指出图1 正是这样得到的,否则难以画出精准的图1.其实,我们应该也必须承认:平时不少作图或多或少借助了极限(即图形走势)概念,其本质就是洛必达法则.

分析6(变量法、分析法与构造法):因0 1)代入①(引入新变量t,将问题转化为关于t的函数,这是处理极值点偏移问题的常见策略)可得

分析8(分类法与构造法):由于0

(i)当1

构造函数:g9(x)=2x-xlnx-e,求导可得g′9(x)=1-lnx>0,则g9(x)在(e-1,e)上递增,于是g9(x)

评注:本题是一道融极值点偏移、同构变换、构造函数与不等式证明于一体的经典案例.回顾上述分析1 至分析8 的逻辑推理过程,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触类旁通,又连接不同层面、纵向的融会贯通,还揭示极值点偏移问题隐藏的解题规律,处处体现分析法、综合法、放缩法、同构法、构造法等数学方法的完美结合,将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四性”之一的“综合性”中的“综”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分析3 的加强结论、直捣黄龙与分析8 的巧妙拆分、各个击破,以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将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四性”之一的“创新性”中的“新”演绎得赏心悦目.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①还可以等价变形为:

三、揭示几何背景——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数学是研究代数与几何的一门科学,上述论证方法都是侧重代数视角,若从几何视角该如何考察呢?由图1 及第(I)问的结论可知函数f(x)在(0,1)上单调递增,在(1,e)上单调递减.通过作图发现:当x∈(0,1)时,函数f(x)图象恒在经过点O(0,0)与A(1,1)的直线y=x的上方,即x(1-lnx) >x;当x∈(1,e) 时,函数f(x)图象恒在点B(e,0)处的切线y=e-x的下方,即x(1-lnx)

图2

评注:数缺形时少直观.史宁中先生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而不是“证”出来的,这是对培养直观想象素养的最佳诠释.正如数学教育家克莱因感叹:“数学不是依靠在逻辑上,而是依靠在正确的直观上.”命题专家正是凭借直观图形的灵感,从而命制出这道经典试题.

四、坚守极值点偏移——培养数学建模素养

求证结论:

上述⑩式意味着什么呢?如图3 所示,这正是典型的极值点偏移问题,且极值点偏移在1(即为函数f(x) 增减区间的分点)与(即为直线y=x与y=e-x交点的横坐标)之间.极值点之所以产生偏移,就是源于函数图象增减速度不同而形成.事实上,由第(I)问的结论及图3 可知,函数f(x)=x(1-lnx)在(0,1)上为单调递增函数且增速快,在(1,e)上为单调递减函数且减速慢,因此极值点1 偏左,故有1-m2.尽管函数f(x)=x(1-lnx)只有一个零点e,但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我们也可以将0 看作另一个“ 零点”,于是同样由图可以看出,即m+n

图3

事实上,借助三阶导数也可以确定极值点偏移情况.

正是因为三阶导数恒为正数,说明极值点1 向左偏移.由图2 可知,作直线y=p(0

m

⇒m+n

评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将函数从代数中分离出来,并将函数作为高中数学课程四大主线(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之一且排在四大主线之首,就是为了突出函数特殊地位,强调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彰显函数是数学教学永恒主题.正如章建跃、任勇等数学名家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的,无论在函数教学上花再多时间、再多精力都是值得.极值点偏移不仅是函数与导数综合试题中的关键问题,处处渗透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等一系列思想方法,而且解决极值点偏移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数学建模过程,时时昭显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四性”之一的“应用性”中的“用”:应用函数与导数知识,利用各种数学方法来分析并解决问题.极值点偏移问题有利于培养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这正是近些年来高考命题专家锲而不舍地反复考查的缘由.可以预测,极值点偏移问题也是未来各级各类考试中的热点、重点与难点.

五、追寻命题依据——引领教学方向

命题专家正是借助图1、图2、图3 的直观性,再利用函数f(x)=x(1-lnx)满足的条件:f(m)=f(n),然后经过适度“包装”(此处包装即为换元:m=并“故意”调换顺序,从而得到blna-alnb=a-b.这种命题套路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正是专家命题的心路历程,恰好与我们解决问题的流程相反.[2]

2021 年全国新高考数学I 卷具有特殊意义与价值,不仅是未来命题的风向标杆,而且是今后高三复习的指路明灯.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21 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中所指出的:“试题突出数学本质,重视理性思维,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稳步推进改革,科学把握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关系,科学把握数学题型的开放性和数学思维的开放性,稳中求新,对深化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四性压轴极值
构造辅助函数妙解压轴小题
中考压轴题
十种解法妙解2020年高考导数压轴题
通过函数构造解决极值点偏移问题
例谈解答极值点偏移问题的方法
极值点偏移问题的解法
一道耐人寻味的中考压轴题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