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30”高中太极拳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2022-11-22 01:23林圣腾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习练太极课间

林圣腾

(福清元洪高级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得以保留至今并仍产生影响的特定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1]但在现代与传统文化的交替中,随着信息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一切都“快”起来,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粹”。它具有虽动犹静、长效慢练的特点,在崇尚和平的时代里,其武术功能弱化,养生健身功能凸显,所以受众群体以年长者居多,青少年鲜少。而跆拳道、街舞、拳击等项目因爆发力强、易于上手、视觉冲击性强等特点,受到许多青少年的青睐,且趋向低龄化,其风头盖过中华传统武术。现阶段,独生子女仍然居多,其中一些青少年成为叛逆生、娇宠儿,传统美德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知识欠缺、责任感缺失,缺乏谦和与耐心等品质。而太极拳充分吸纳了太极学说、宋明理学等成果,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本、“和谐”为用的隽永意蕴,从道德层面对人的精神升华有着重要意义。2018 年福建省高中体育与健康水平合格性考试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列为必选项目(现为选考项目),明确了太极拳在青少年体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这既是新时代的新要求,也是强化学科地位、保障全面育人的重要举措。福州市教育局将于2022 年11 月26-27 日举办首届福州市中小学生武术操、高中太极拳比赛,这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时代要求的积极呼应。

笔者参加工作直至2002 年9 月师范学校转制成普通高中之前,13 年间都在教中师生学习太极拳;从教33 年来无间断习练太极,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真理,坚信习练太极拳定能提升学生对社会不良思想的抵制能力,提升防护能力,提振学生精气神。5年前,欣闻高中体育学考将太极拳列为选项,就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行太极拳教学,以激发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与内生动力为基石,逐步构建起了一套太极拳教学理论,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课堂实录荣获2019 年度教育部优课,[2]并被推送到“学习强国平台”;[3]创编并领演第32 届[4]、第34 届校田径运会开幕式高中生千人太极拳演练,场面壮观,亮点荟萃,再次被推送至“学习强国平台”;[5]笔者也因为“创编‘魅力太极拳’,身体力行推广素质教育”而入选2021 年“中国好人榜”。[6]现虽年近退休,但仍愿不遗余力地推广太极拳教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培根铸魂尽绵薄之力。

一、高中太极拳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是福清市进修学校体育中心组成员,对本地区21 所完中学校调研发现,2021 年全市高中体育“学考”总人数7078 人,只有4 所学校选考太极拳,总人数为887 人(其中女生占516 人),占比为12.5%,及格率100%,优良率超80%。具体如下表:

表1 福清市四所学校高中体育“学考”太极拳选考情况统计表

通过走访、电话询问及主管部门查档等调查表明:所有选考太极拳的学生从未学过太极拳,选考原因是任教体育教师“会”太极拳,考后多数同学感觉“超值”。福清一中是名校,学习成绩好,学生更容易接受太极拳的传授,且男生选考太极拳超过女生。本校选考太极拳235 人,有150 人是两年前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年级3 个班学生,其中85 人是通过“生生相授”学会的。2022 年高中体育学考选考太极拳还是前年的四所完中。可喜的是本校573 人与福清一中765 人(其中59 人是篮球队员选篮球项目外)全部选考太极拳,及格率100%,优良率超过80%。乙校、丙校与前年相差无几。

调研结果显示,福清市21 所完中有17 所学校无法实施太极拳教学,其主要制约因素是:专业太极拳师资缺乏(12 所)、太极拳教学系统不完善及大课间集体常练缺大场地(7 所);而具备条件的学校对太极拳教学欠重视,存在理论层面认识高度不够、缺少独立论证思考,教学流于形式、浮于动作模仿导致学生兴趣缺失等问题(13 所)。笔者认为,要改善现状,首先树立师生互信,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近年来基于本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创建了“13-14-30”高中太极拳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13-14-30”太极拳教学模式

二、“13-14-30”太极拳教学模式构建思路与策略

推动太极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必须转变“虚教学”现象,不空谈太极拳意义,而应回归生本化课堂。

(一)搭建师生“互信桥”

太极拳是需要集专业技法、领悟能力、内外兼修等于一身的体育运动,非一朝一夕之功,本就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难以长久坚持,更谈不上较好地掌握要领、传承传统内涵。高一学生新来乍到,对新环境会产生美好向往。“13-14-30”太极拳教学模式的引入部分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强调务必从“1”高一年新生着手,首课就要架起师生互信的桥梁。从新生开始学习太极拳,抢占先机,能有效分散多数男生对球类的偏好,快速点燃其对太极拳的兴趣。笔者在“接受—兴趣—融入”太极拳情景创设三部曲的教学实践基础上,[7]通过开展大型太极表演、太极知识宣传、大课间常练、课外“碎片化”勤练、兴趣社团活动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让新生感受太极拳的独特魅力,让太极拳学习从“走过场”变为“主动乐学”。这一阶段,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此,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增强自信心,创设机会再现太极拳的精彩,在力与柔的幻化间,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师的爱戴与信任,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热度,搭建起师生互信互重的稳固桥梁。

(二)习练焕发新活力

“乐学”后,才会“常练”。高中三年根据不同时期展开学情分析,创编魅力太极,贯穿大课间为主阵地这一条主线,以太极社团引领课外活动,做到常练勤练,力求动作娴熟、熟中生巧。在习练过程中,既要培养独立性,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增强习练太极拳的效果,这样高三选考太极拳才能水到渠成。

(三)融通学科提素养

太极拳中蕴含的哲思覆盖面极广,小到克服挫折心理,大到增强文化自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专业技能与运用方式不同,但最终都有育人的共同教育目的。只有让太极拳融于生活、融于学科,才能让其文化内涵得到最大的延伸。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三方面,需要通过体能、运动技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等内容的融合与有效教学来实现。太极拳教学通过运动技能系列和专项体能的训练,引领学生亲近传统文化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此,笔者提炼创建了“13-14-30”高中太极拳教学模式。其中“1”是指高一新生习练、“3”高中三年:高一乐学,高二魅力太极拳,高三选考太极拳;“14”为每周4 次大课间,大课间的“216”法九分钟常练,“30”为每天“碎片化”半小时勤练。

三、“13-14-30”太极拳教学模式解构

“13-14-30”太极拳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重视以学定教,让高一新生习练,贯穿高中三年,遵循“乐学—常练—勤练”的循序渐进过程。

(一)“‘1’‘3’”解构

1.高一打好桩基,提振精气是前奏曲。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只有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才能臻于教育的最高境界。高一半期考后,体育教学要完成两项重要任务;一是每班选拔30 人,参加校田径运动会开幕式的千人太极拳表演活动;二是要完成体育达标测试。因此,采用太极拳与田径双教材科学搭配教学。九月以田径教学为主,太极拳“备”单式及专项基本功练习为辅;十月以太极拳教学为主,田径教学为辅。这样,既能保障既定教学目标的完成,又能交替变换教学内容,让新生在体育课堂上体验“换口味”,保持对体育课的持久兴趣。为了激发新生习练兴趣,笔者创编了“13-14-30”“三好”顺口溜:“高一乐学高二魅力高三考,校园氛围真美好;课间常练不怕扰,人多气足功效好;课外勤练强健早,自律自强习惯好。”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练好太极拳的信心悄悄潜入人心。

高一要打好基础,必须练好太极拳架,在姿势、动作上力求规范,切忌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教会”就不再安排太极拳专项教学,不搞课课练,以免让学生产生“倦怠”心理。为此,笔者归纳了“一看二备三习练”的教学方法。

一看。坚持互信激趣原则,首先架起师生信任之桥。首课利用多媒体播放太极拳视频等。视频配以动听的音乐,让身姿轻灵、服装飘逸、气质高雅的太极拳感染、调动新生的向往之情。其间插播笔者部级优课、入选学习强国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和校运会开幕式大型太极拳表演的精彩片段,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变原本遥不可及的传统太极拳为触手可及的时尚太极。接着,每人分发一张“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知识手册,以便更快地掌握动作名称、动作分解及要领。

二备。备步法,拳诀为“其根在脚,发于腿”。太极拳前进步俗称“猫步”,迈步如猫行,看似轻灵,实则要控制好身体重心的虚实转换。在大课间常练中继续强化走“猫步”。备手法,拳诀为“形于手”,如掤按、搂推、架推、云手等专项练习;备腿法,左右蹬脚练习;备单式,第一式起势至第二十四式十字手。单式拆招对练最易产生内在学习动力,拆招技巧变化多端,教师要发现机会,善于设疑,启发思维,互动探究。当学生对所习练的内容产生兴趣之后,“要我学”就变成“我要学”。笔者创新了“备”单式搞定太极拳相互教学法。学生先“见招”再“拆招”,让学生观摩示范招式攻和防的意义,每讲解一招就以力学杠杆原理进行启发思维教学,加深对所学招式实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强化动作名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野马分鬃攻腋下:分解动作一右手上托左推对方左肘、二进左肩贴紧对方左腋下、三两臂前后分展,随进步之势,顺着对方的臂下直向腋下托击,一击制敌。“拆招”防身实用,增进友谊。熟练后与其他组相互教学。“二备”以形散而神不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田径教学的准备活动、身体素质练习部分,在趣味游戏“玩乐”中不断强化。结合考一考、比一比,“备”规范,记更牢。(见表2、表3)

表2 “备”的具体内容

表3 创新“备”单式搞定太极拳相互教学法

三习练。单式达到标准要求后,串联成套。单式“备”得越充分,组合串联越顺畅,高效地教会新生完整“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新生初学太极拳套不宜讲得过于深奥,直观就好。示范时,教师要有“硬核”,动作精稳,应有行云流水之韵,且不厌其烦让学生跟练、纠正,再跟练,就是汗流浃背也保持微笑,以鼓舞士气。教师要融入学生之中,表情内敛,言谈举止风趣幽默,陪练尽展“硬核”。学生初步掌握整套动作与运动方向路线后,口令指导要过渡到结合有带口令的音乐伴奏。半期考前后新生融入高二、高三大课间去跟练“催熟”。“催熟”过程要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其他课时的准备活动及身体素质练习部分纠正强化。随着深入习练,学生感受到太极的细致韵味,懂得力量得当运用,在日复一日、一遍遍的用心锤炼中,不断深化对太极的认识、理解与价值发现,收获日益坚强的意志,快速提升身心素养。习练者会发现自己不仅行为举止优雅,连脾气也好了,讲话都显得和气、彬彬有礼,让同学、老师感受到不一样的自己。

2.高二感悟魅力,表演活动是主旋律。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其美学价值倾注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民族精神,它的表演特性、观赏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美好感受,引发学生对太极内涵文化的感悟。为此,高二仅以开展表演与比赛活动促提升。大课间“常”练为一条主线,鼓励学生参加一场年级比赛、一场开幕式表演。吸收优秀的球类队员加入太极社,甄选发展“太极宝贝”。这些身体素质好的优秀学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而这些可爱的“太极宝贝”,则在中学生篮球联赛中场休息时闪亮登场,引起轰动,提升宣传效应。比赛表演活动的排练还可以让表演者之间密切合作、相互指正,形成集体意识,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对太极拳意义与锻炼价值的认识。在目标任务明确的排练中,去琢磨、领悟太极拳动作变化规律和运动特点,做到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协调自然。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从依赖教师跟、帮、带,到主动性日益凸显,成为学习的主人。邀请家长来校观看太极拳表演,既增进亲子关系,又扩大宣传面,带动更多人关注、参与,覆盖课堂内外。

表4 高二开展太极拳大课间练习、表演活动及比赛情况

3.高三自主探究,选考太极拳是减负赋能。教师应做学生的“引路人”,要起到方向指引作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三阶段的练习,着重劲力运用与意念、呼吸与动作的结合,领会意、气、力内外合一,学会在舒缓平和的动作中调节自身,解除疲劳,醒脑清神,促进身心发展,提高学习效率。练习一遍6 分钟的太极拳有氧运动,看似柔和,实则调动全身机体,微出汗,避免了剧烈运动产生的大体能消耗及意外伤害事故。太极拳“松”和“静”。腹式呼吸配合劲力,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调节大脑供氧,改善睡眠质量,缓解高考压力,起到减负赋能的功效。同时,建立合作小组交流探究,学会“互鉴提升”。在交流中,克服浮躁心理,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于陶冶道德情操大有裨益。高三大课间可太极拳练习、课间跑或自主活动“三选一”,让学生体能发展多样化,满足多种生理需求。令笔者欣慰的是,2022 届高三毕业生体育学考全部选考太极拳,且成绩优秀。

(二)“14”解构

1.“14”为每周4 次大课间,筑牢太极拳练习主阵地。学校大课间活动在传统基础上蓬勃发展。太极拳练习能更好地调剂学生紧张情绪,陶冶情操,兼具多种育人功能。集体演练的好氛围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近二千人高中生集体“常”练太极拳,每周4次贯穿高中三年,数百次地融入太极,亲近传统,使太极拳练习成为一种习惯。大课间习练太极拳绝对不能缺失,唯有如此,才能成功地让高三选考太极拳的学生“习惯成自然”。

2.“216”传播传统文化好声音。“216”法九分钟太极拳常练具体实施:2 分钟站势立身中正,身心三调“调身、调息、调心”与站桩;1 分钟原地往返走“猫步”,做到松柔沉静,为6 分钟太极拳练习做最充分准备,也有利于塑造练习者谦和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年段长到位督促。笔者在升旗台上领练,太极社员轮流在中心与四周领演。站位每个月调换一次,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靠近C 位,演练更专注。常练采用笔者录音口令与陶冶情操的配乐,并播放太极有关知识等,让传统文化时时浸染高中生。练习结束,轮值教师精准点评。师生抱拳礼互道再见,让礼仪教育融化为生活习惯。集体演练,相互参照促进提升,避免遗忘动作而卡顿,轻松无压力,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起来。

图2 “216”法九分钟太极拳练习图

3.“30”解构

“30”为每天“碎片化”半小时勤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早晚、课间看似“碎片化”的时间,却可“见缝插针”的利用来习练太极拳基本功、单式或完整套路。这看似容易做到却难,能在时间的浸润中磨炼学生的意志。课内外的教学与自觉习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反复的练习中使动作变得娴熟流畅,就会信手拈来皆是拳。

“碎片化”勤练主体虽是学生,但经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三位一体”的探究参悟,要求学生制定一份可操作性的《太极拳运动处方》,以加深对太极拳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动作要领,领悟太极锻炼价值。鼓励学生录制魅力太极视频分享,促进演练热情。加强太极拳亲子活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关注。

四、多学科融合,实现太极拳内涵的延伸,提升教学质量

核心素养是学科壁垒的“溶解剂”,从体育核心素养入手,通过课内外一体化,加强学科融合,实现太极拳内涵的延伸,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这是太极拳与多学科融合的必要延伸与补充。

(一)与思政学科融合,突出育人内涵

太极拳俗称“哲拳”,是用身体“体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太极拳独特的“推手”运动,就是一种追求“和合”,保持“中庸”“兼容并包”的文化。[8]站桩练身体的稳定性,身心统一,耐得住寂寞的毅力,体悟“天人合一”的意境。调姿“立身中正”更是鼓励学生为人正派有担当。开展太极拳竞赛,可以深刻体会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让步于家国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技能教学时,观看世界体育竞技短视频,从太极拳的历史起源、文化特性、名人事迹等不同维度创设情境,完成学生对国家责任、文化自信的认同,顺势树立起“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太极拳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机交融。

(二)与物理学科融合,科学传承太极拳

倡导太极拳与物理学科结合,不是额外增加体育教师的负担。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太极拳运劲与物理之说,皆丝丝入扣,发乎自然。”[9]教师在分解太极动作时,可以相机结合力学进行讲解,深入讲授攻防意义。如,在推手中运用杠杆原理,摸索支点的方位,改变博弈双方力臂长短变化,双手接触点位前后瞬时的施力变化,扭转劣势,达到“四两破千斤”的奇效。把太极拳与物理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的本质,在不断演练中促进学生对太极攻防意义的理解与探索,提升科学思维。

(三)与语文学科融合,提升习作立意

语文学科离不开写作与表达,笔者在初期搭建互信桥梁时,就要求学生上网学习有关太极知识,期末理论考试论述题需写一篇作文,如《太极拳之我见》等,要求达600 字以上,要求结合太极拳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体验,提升到社会、家国等更高远的立意。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下笔自然如有神。笔者还邀请语文教师修改与讲评。在尝试“作文”练习的这几届,学生高考作文成绩明显提高,这一做法遂得到了师生认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太极“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太极拳就是这个源泉之一。研究表明,以太极拳为轴心,融合多学科,带动学生综合素养渐划成圆,从形与声中彰显魅力,在悟与道中提升品质,形成“实践、实用”的太极拳特色课,将太极拳习练功效转化为一个个成果,反哺实践,可以有效减负提质增效。这是笔者孜孜不倦的求索。

猜你喜欢
习练太极课间
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太极马扎(三)
快乐课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