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确立”的三重维度和重要意义

2022-11-23 20:59
关键词:两个确立马克思主义历史

李 刚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都 61007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5版。这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引起了学术界强烈反响,认为其鲜明表达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高度认同和支持,(2)韩庆祥:《用“根本问题”解释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逻辑及精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11期。认为全会提出的“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本文基于“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时代观和人民观的三重维度分析“两个确立”,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无论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是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都从史论统一的视角客观分析党的领导核心及其指导思想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深刻感悟“两个确立”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两个确立”是历史选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两个确立”是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党的领导核心问题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其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为什么“两个确立”具有这样的政治优势和作用呢?因为这是党史的经验和历史的选择。从百年党史来看,每到重要历史阶段和重要历史关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党的领导核心问题的认识上,一般是通过党的重要会议等政治方式来总结失败教训以增长智慧,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历史中吸取力量,在历史选择的政治觉悟上展现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和特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非常重视政党的领导核心在重要历史阶段和重要历史关头的决定性作用,并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论述。马克思曾经强调:“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37 页。恩格斯针对巴黎公社的失败指出:“巴黎公社的灭亡遭遇是缺乏集中和权威的结果”,(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75 页。并强调 :“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37 页。列宁在总结党的杰出领袖对党的意志统一的历史作用时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6)《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42 页。这些真理性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都得到了实践检验。

在建党初期,由于党处于幼年还不够成熟,特别是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在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思想路线的领导下,致使大革命在强大的敌人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暴动的革命失败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濒临绝境,党长期在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思想的领导下,给革命根据地和白区革命力量造成极大损失,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形成,标志着毛泽东同志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这应该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个确立”的萌芽形式,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虽然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有一个从不稳固到稳固的过程,党确立领导核心的意识也处于政治上的自发状态,但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摆脱了错误路线带来的生存危机,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焕然一新之路。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杨家岭举行了长达近一年的六届七中全会。这是党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重要的政治会议,全会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历史性决议即《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自觉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先河。也就是每隔几十年,每到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和重要历史关头,党就会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智慧力量,而且在每一次党做出具有集体智慧结晶的历史性决议之后,党和人民都会在维护党的领导核心过程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并取得长期的一次又一次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那就是党的领导核心及其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政治问题。从党的历史上的前两份历史决议的内容来看,其危机管理意识十分强烈,问题导向思路十分清晰。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作出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旨在从自创建以来党所面临的数次生存危机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汲取智慧力量,着眼于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机械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照抄照搬俄国式革命道路,还是立足中国国情,走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思想上行动上给予政治解决。最后,在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也为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基础,紧接着党的七大召开,彻底克服了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思潮,把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完全统一在毛泽东思想之下。由此,全党统一了思想、统一了意志、统一了行动,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过程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提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作出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即《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旨在从自建国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汲取智慧力量,着眼于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这需要在思想上行动上给予政治解决。最后,面对党内的不同声音,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同志进行了公正评价,对毛泽东思想做出充分肯定。他认为,这“涉及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是照抄照转照搬毛泽东同志的原话就行了,还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4页。这种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邓小平同志后来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由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党统一了思想、统一了意志、统一了行动,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消灭贫困的胜利,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中国人民从此开始富起来了。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进入新时代。党清醒地认识到,外部环境出现新的风险挑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等方方面面遭遇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在这危急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解决和办成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和大事,推动党和国家取得了非凡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在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因此,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到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再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两个确立”,体现了我们党在重要历史关头对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及其所创立的科学理论的政治自觉,这是百年党史的历史使然和历史选择,对于我们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不断增强危机管理意识,明晰问题导向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两个确立”是时代呼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两个确立”的灵魂在于科学的伟大的指导思想。伟大思想是时代的呼唤和精华,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紧紧围绕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百年党史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领导和理论创新工作,面对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中的时代呼唤,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党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满足社会和实践需要,在思想上展现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和特点。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他与恩格斯从应邀参与对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开始,就特别重视思想建设,强调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坚持把科学理论贯穿于党的章程和纲领之中,贯彻到最实际的无产阶级运动全过程。为了强调科学指导思想对党的重要作用,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我们现在只想指出一点,就是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8)《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2页。他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9)《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0页。毛泽东十分重视思想的巨大作用,他强调:“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0)《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5页。这些真理性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实践上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正确分析时代形势,顺应时代呼唤,满足社会和实践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创新,否则,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就更谈不上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胜利。

在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听命于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科学和透彻,过于机械和僵化,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大革命最终走向失败。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指导下,照抄照搬苏联经验,脱离中国实际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惨重损失。与此同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社会基层,不断进行调查,不断总结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盲目照搬,对中国革命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认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1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2页。“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12)[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王恩光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第47页。从而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极大满足了社会和实践需要,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最终在实践上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实现了中国迈进社会主义大国的伟大飞跃。党的八大以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有了正确的初步成果,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而是体现在对发展的需要和现实的落后之中。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由于党的这些具有理论创新的思想成果处于自发状态,未经实践的充分检验,在党的“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片面认为冒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于是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同时,由于对1957年的整风运动中阶级斗争现象的过度反应,党的思想路线发生逆转,造成了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最终形成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而导致“文化大革命”,严重脱离了社会和实践需要,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灾难。后来,在“真理标准”大讨论影响下,党破除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路线的禁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召开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由此,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开启了新的思想自觉历程。

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进行了正确转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实施改革开放。一方面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及大势,并顺应时代潮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自觉主动发展。可以这么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立形成、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问题,不断探索研究和不断开拓进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最后统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过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思想自觉的过程,在实践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思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政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1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5版。不断进行开拓创新和理论创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促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次“新的飞跃”与上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提法上一样,但内涵却有所不同。一方面,二者虽同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量变阶段,但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百年奋斗目标已发生变化,目前已完成量变阶段中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如果一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完成大的阶段质变,突破国家富强、祖国统一和人民幸福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就会实现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因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两个确立”的统一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上的思想自觉,必将在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什么和怎么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过程中产生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两个确立”是民心所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行动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前面所讲的“两个确立”的政治优势和思想力量,能否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动能,取决于民心向背,也就是说,“两个确立”只有在民心所向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量。从百年党史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心向背问题,为了党自创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人民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不断满足人民需要,在实践上展现出愈发坚强的行动自觉。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9页。毛泽东曾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5)《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因此,民心向背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和行动自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不断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断担当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达28年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从此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屈辱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中国开启了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完成土地改革,进行民主改革,实行男女权利平等,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实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和巩固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但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在行动上自觉地坚持下去,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致使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以阶级斗争为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左”倾错误思想下的贫穷,使党历来强调的民心向背受到严重挑战。邓小平在“北方谈话”(16)1978年9月,邓小平从朝鲜访问归国后,到东北三省及河北、天津进行调研,一路上他发表了许多重要观点,史称“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由此开始吹响一场解决人民贫穷问题的战斗号角。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党在理论上重新明确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在实践上领导人民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不断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实现历史性突破,消灭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统筹把握“两个大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下一个新征程,取得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能创造这一切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一切重大风险挑战。面对国际上各种各样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覇凌行径,我们坚决斗争、巧妙应对,在斗争与合作中维护了国家尊严、捍卫了国家利益;面对敌对势力各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我们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坚决打赢了思想战、舆论战;面对党内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我们以刀刃向内、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根本性扭转了过去一度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的状况;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抗击疫情的大考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果断拍板武汉“封城”,到全党行动、全国动员,再到科学统筹,高超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恢复了经济正增长,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各种斗争只会越来越严峻。只要我们坚定拥护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全党就有了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中华“复兴号”巨轮就有了掌舵者,面对惊涛骇浪我们就能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贯通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每一个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不管所处层级是高是低,不管所处地域是近是远,不管是什么样的部门和单位,都要以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指引,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到把“两个确立”体现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做到把“两个确立”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言行上。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才能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只有这样,任何艰难险阻才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任何风险挑战才阻挡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两个确立马克思主义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实践要求
“两个确立”和“两大奇迹”的内在逻辑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