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主要功能、实践指向

2022-11-23 20:59刘雪璟

刘雪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昆明 65003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7版。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凝聚思想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汇集行动力量的强大作用。深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部,探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指向,能够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以及持续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提供科学的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内部包含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并由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相对完整的系统。基于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定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并非平面化的关系存在,而是“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立体式关系网络,由一个核心和多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核心与多个要素的矛盾运动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持生命力的内在驱动。其中,一个核心指的是内核圈层,多个要素按照与内核圈层的现实性关系大致包括中间圈层和外延圈层,三个圈层是由中心衍射而纵横互动联结的整体。

(一)内核圈层

内核圈层是以反映本质属性为核心,同时反映核心理论、核心目标、核心价值、核心主题、核心主体等为一体的中心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圈层里,其核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提供逻辑论证、学理依据和认知基础;核心目标是符合理论依据的追求旨归,即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包括实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核心价值是为实现目标而构建的价值观念体系,主要关涉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予以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核心主题是围绕核心理论、核心目标、核心价值,并与时代发展诉求充分结合的阶段性任务,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处于首要或关键地位,是解决某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抓手;核心主体是促使以上核心内容得以实现的主导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带领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主体,核心主体地位的保障巩固、能力的培育发挥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实效,核心主体对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的掌握和运用事关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核圈层的核心要素及其要素关系共同起着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根本性作用,任何与之相对立的核心要素都极有可能颠覆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在稳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中,要加强对核心要素的充分把握和正确运用,防止“堡垒从内部瓦解”。

(二)中间圈层

中间圈层是围绕内核圈层展开的观念实践运动,是推动核心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认同,从而增强内核圈层吸附力的现实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51页。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中,而非真空地带,不免与“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产生显性的激烈斗争或隐性的反复较量,这一矛盾运动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间圈层里,话语、媒介、舆论是三个关键要素。其一,话语作为思想观念的载体,最直接地具有表达—解释的功能,通过话语表达和话语阐释来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促使内核要素得以接受、化为认同、转为实践。其二,这里讲的媒介意指狭义的信息传播工具,大致包括通信类、广播类、网络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起着传播—接受作用。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内核要素的关系形态正发生嬗变,核心主体如何使核心理论、核心目标、核心价值、核心主题在网络空间里保持生命力,是一个持续性的意识形态议题。中国共产党着眼网络这个“最大增量”,提出必须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注重加强对互联网的领导和管理。(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6版。其三,舆论作为社会心理、社会态度、社会意见的总和,对意识形态的地位及其影响起着反映—评判作用,或成为巩固其地位的“助推器”,或成为消解其影响的“分离器”,“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8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间圈层的话语、媒介、舆论要素在与内核圈层各要素的相互融合中,逐步演变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权、管理权的掌握。因此,在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中,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要素的辩证认识和合理运用,抢占话语制高点,守住前沿阵地,主动引导舆论,优化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运动范围。

(三)外延圈层

外延圈层是确保中间圈层有效服务内核圈层良性运作的机制体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我完善、不断巩固和持续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外延圈层里,主要包括教育机制、工作机制、安全机制、责任机制、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等多方面,并按照意识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规律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工作实践、安全维护实践、责任落实实践等多重服务社会主义实践的活动。这些机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要素的作用发挥。其中,意识形态教育机制主要体现在国民教育系统中,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形成较为系统的意识形态教育链。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达到“认同、热爱、服务社会主义”的目标。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与国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关联和融合中,即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确保两者在有机统合中互促共进。意识形态安全机制主要是针对由意识形态斗争而引发国家安全问题的机制设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乎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社会主义人民群众权益的实现。意识形态责任机制主要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安全维护等方面责任的落实。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责任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的格局。(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55页。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旨在推动以上机制发挥持续性作用,既在空间镜像上形成“常抓不懈”的状态,又在时间纵轴上形成“久久为功”的态势,坚决守住意识形态的阵地和防线。

总之,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立体式关系网络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个圈层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即通过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从而巩固其一元主导地位。同时,对“多元”观念集群部分采取既兼容并包又积极争取的态度,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四)意识形态结构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关联互动

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基础在观念层面的能动反映,内在结构必然与经济结构密切关联。一方面,经济结构决定意识形态结构,经济结构的内部要素及其要素序列直接决定意识形态结构内部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关系形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服务于公有制经济结构,当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结构发生调整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做出适应性调整,才能促使两者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结构反作用于经济结构。意识形态内部结构的要素发生序列变化或关系演变时,往往隐喻着某种社会需要亟须被关注,某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从而指向某种利益关系需要被调整,以此倒逼经济结构中不合理成分的革新,甚至是破除旧有利益关系的藩篱。因此,“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意识形态与政治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意识形态结构与政治结构同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8页。可以说,意识形态为政治主体及其政治实践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观念价值体系,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辩护、整合、支撑、引导等功能,借助国家机器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意识形态内部结构的要素作用会直接影响到政治结构的要素及作用,意识形态结构稳定,即内部要素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正常运行,政治结构就相对稳定;意识形态结构内部出现紊乱,政治结构必然要做出调整。政治结构的调整既可能是意识形态结构调整的结果,也可能是意识形态结果调整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关系,推动和巩固国家政权的发展。因此,要从政治安全的高度对待意识形态问题,以防改弦易辙、改旗易帜,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要避免因意识形态防线失守而沦陷为“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的牺牲品。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

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是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而展开的,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一)辩护功能:为社会主义制度予以合法性辩护

合法性,即合乎“法”的规定并依照“法”的规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合法性是对“法”的认同,这种认同在于意愿性服从而非强制性服从。制度合法性即对制度的认同,使社会主体在制度框架内进行社会实践,意愿性服从一定的制度设计,并参与制度的维护巩固、健全完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法”的规定的历史产物,其合法性诉诸充分的辩护,以达到增进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目的。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在观念层面的集中反映和具体表达,这种辩护必然要借助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一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生成的历史性辩护。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中生成,“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2页。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发展的产物,炸毁资产阶级政权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3页。二是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辩护。社会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以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根本途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旨归的制度体系,在其制度框架内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行动”,(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1页。这就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合法性基础,在认同主体范围上远超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三是为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现实性辩护。“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9页。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治国理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实现国民意志和维护国民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确保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四是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持续性辩护。“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27页。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具体问题和具体过程进行调整、完善、创新、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原则与具体实际在结合中获得生命力和保持活力。因此,加强对社会主义制度合法性的科学阐释,有益于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向社会治理效能的转化,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层次认同。

(二)整合功能:为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思想性整合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9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伴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运动而形成和发展,只要两者斗争不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由此衍生的多元社会思潮,以及多元社会思潮在社会思想领域内的精彩纷呈:“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98页。从世界政治文明的历史演进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多元社会思潮竞相角逐的趋势更加明显,对国家政权的影响程度越发深刻:“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21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作为整合社会思潮的承担者,需要对社会思潮进行主动引导和有效整合。一是对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义、真义、要义的“红色地带”进行坚决地占有,并着力打造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主张、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主阵地,不断巩固拓展,扩大社会影响。二是对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黑色地带”进行精准识别、辩证批判、有力回击,压缩敌对势力造谣传谣、散布杂音、蛊惑大众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三是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进行甄别和明辨,“对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不能靠行政、法律手段解决,而是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28页。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演化。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在社会思想领域发挥把握主动、增进一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思想性整合功能,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凝魂聚力,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三)支撑功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性支撑

意识形态生产及其实践展开,既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也是“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5页。因而对人类历史活动和现实社会实践具有能动性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作用集中体现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6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国防、外交等各领域各方面事业的建设发展,予以精神层面的动力支撑,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凝心聚魂、强基固本、统一步调的作用,进一步提振社会精神风貌、增强社会精神感召、形成社会精神合力。一方面,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内在诉求看,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3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共同铸就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最终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明是标志人民高质量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体现国家和民族强盛的重要指标,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看,一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思想共识,不断扩大多种精神形态的共识部分;二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强基固本,促使多种精神价值追求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及其实践要求而展开,在精神滋养和精神磨砺中形成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拼搏和奉献牺牲的强大精神合力;三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步调,形成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的精神文明形态,同时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

(四)引导功能:为社会主义运动做出方向性引导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2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具有“旗帜”性质。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旗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并在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自证历史趋向性。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看,只有选择和坚持代表历史正确和反映人类进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在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中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发展。世界范围内几个典型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演进可以明证。一以古巴社会主义运动为例。美国借助“东欧”剧变并采取系列封锁手段,试图瓦解古巴政权以来,古巴共和国主要缔造者菲德尔·卡斯特罗高度重视思想领域的安全建设,菲德尔·步斯特罗以“拯救祖国、 革命和社会主义” 为原则和口号,强化古巴共产党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将古巴从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转变为一个团结的现代国家”,(21)韩欲立:《论卡斯特罗的遗产和古巴社会主义的更新》,《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有效抵御了美国“和平演变”的策略,为古巴社会主义运动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思想上团结统一的基础。二以苏联社会主义运动为例。戈尔巴乔夫以改革之名揭开苏联政变序幕后,在“公开性”原则下兴起自由选举制度和总统制,提出“社会主义主权国家联盟”主张并宣布各加盟共和国独立。这场“来自上层的革命”,实际上终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主导地位,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势必坐实。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为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不断探索并从整体上摆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既在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引导、立场引导、原则引导,确保了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又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完善、创新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8版。历史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政治号召力和政治动员力,并在更高认识程度上形成了坚定的政治意志,(23)宋惠昌:《意识形态问题十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第36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引导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复兴、从低迷走向振兴、从低谷走向昌兴提供了政治引导作用。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指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和主要功能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的方向和道路,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战略性工作,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工作,必须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及其安全维护,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

把马克思主义置于旗帜和灵魂的地位,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稳定运行和主要功能充分发挥,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首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推动全党全社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任务,依托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等途径,把个人学习和集中学习、专题学习和系统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以“绝大多数”形成“辐射效应”,更加自觉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其次,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思想观念、理论研究、话语方式、媒介运作、宣传工作等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时代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研究好、阐释好、宣传好、运用好。再次,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教学中,融进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转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实效,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第82页。最后,把抵制外部意识形态渗透和抓好内部意识形态斗争统一起来,对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进行正确区分,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立场坚定地批驳谬误,兼容并包地汲取和吸收有益文明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成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武器。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占有支配意识形态资源和组织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国家权力。(25)郑永廷,任志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7期。历史经验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无产阶级政党手中,放弃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国家政权就面临被颠覆的危险。作为掌握并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键主体,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卓越的政治能力,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思想上,以“国之大者”的认识和胸怀,从战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对思想领域的实时关注,提升对形势研判的精准性、系统性、前瞻性,坚持用一元思想引领多元思潮,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政治上,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对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必然性,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拥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从政治战略和政治安全的高度把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职能职责统合起来,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互融共进的工作能力。在行动上,要对重要地区、重要部门、重大时间节点、重大活动等做好意识形态安全维稳工作,在宣传阵地建设、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及其阐释等具体工作中,加强意识形态的动态把握和及时引导,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载体创新,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坚持敢抓敢管、敢于善于斗争,在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中正本清源,在有理有据肃清和廓清多种思想迷雾中固本培元,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主义旗帜不倒、性质不变、颜色不改,充分彰显“党管意识形态”的显著政治优势。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推进意识形态工作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前进的根本推动者,也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主体力量。要坚持尊重人民群众历史重要地位和尊重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的一致性,坚持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一致性,以充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为根本考量,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融入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首先,把改善民生保障和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历史遗留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养老等方面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持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德,促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认同、道德养成、道德实践、道德规范,着力发挥优秀党员的道德引领作用、时代楷模的道德示范作用、英雄人物的道德标兵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正德为先、以德正风的良好氛围。最后,提升社会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造和文艺创作导向,推动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提升优质文化产品和文艺精品供给质量,确保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以厚植民生基础巩固民心基础,以实现利益共享增进价值共识,依靠团结人民群众构筑牢不可破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和空前活跃的多元话语形态,应把握好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宣传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附力。打通多种类型话语形态的壁垒,形成互通有无的良性话语生态,自觉构建反映中国历史、铺展中国逻辑、呈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促使内容呈现由“听得到”转向“听得进”、由“接地气”转向“得人心”、由“亲而近之”转向“近而同之”。首先,构建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表现形式进行逻辑性分析,客观揭示其中的历史逻辑、事实逻辑、价值逻辑,准确识别和精准判断话语背后的思想属性,析事援理地进行话语引导。其次,构建体现历史阶段特征、时代精神风貌、社会最新变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用形象替代抽象、生动替代生硬、明朗替代隐晦,促使话语转化更好地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契合。再次,构建引导社会舆论的宣传话语体系,找准时机、抢占先机、创造机会,积极利用重大主题、重大成就、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热点焦点、难点痛点等开展宣传,把党的方针政策、思想主张、决策部署讲透彻,力求掌握主动、引导方向、把控舆论。最后,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以全球视野和世界思维积极吸纳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注重提议策划、创新议题表达、推动议题解决,打造便于理解和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中国故事讲述好、传播开。同时,积极应对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主动参与网络交锋,旗帜鲜明地守住“红色地带”,理直气壮地打击“黑色地带”,讲究策略地争取“灰色地带”,最大限度地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最大限度地增进目标共识、利益共识、价值共识。

(五)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

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及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持久性安全,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实践养成,还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一是完善并推行学习—教育制度。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主体性与层次性、系统性与重点性、阶段性与长期性的有机统一,以学促思、以思导用,以知增信、以信促行。二是完善并推动研究—阐释制度。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过程导向、效果导向高度统一,促使意识形态研究—阐释的政治性、学术性、社会性、生活性融合呈现。三是完善并实行转化—应用制度。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各项事业,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论、核心目标、核心价值、核心主体、核心主题等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国防等各领域各方面,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融合、两促进。四是完善并施行法制—监督制度。坚持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一体化的推进,在四个环节中充分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目标原则、价值旨归、实践要求,对破坏意识形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对意识形态工作履职不力违规违纪言行绝不姑息。五是完善并实施责任—考核制度。明确主体责任,界分主体责权,强化责任追究,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考核制度,充分利用考核评价的结果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常态化、管理常态化、防控常态化建设。六是健全完善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常观大势、常思大局,预先谋划、赢得主动,加强对社会思想领域变化演变的实时动态监测,敏锐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点,切实提高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能力,不断巩固和拓展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信念、增信心、添动能、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