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自我到照亮生命的写作课
——《照亮生命的写作课:启迪学生发现自我的作文实践智慧》的启示

2022-11-23 10:37王照年李怀振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案例生命作文

王照年 李怀振 徐 丽 郑 敏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照亮生命的写作课:启迪学生发现自我的作文实践智慧》一书(以下简称《写作课》),是一部致力于中小学作文写作教学指导的专著,也是一部凝聚作者范秋潮老师二十余年写作教学实践经验的力作。从其相对应的学科教学领域来看,该书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指导完全适配;再从其所针对的教学对象相关教育理论而言,该书又与中小学生写作实践紧密切合。该书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基础,而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写作课》的精要及其启示

所谓精要,一为精华、精髓所在;一为要义、要旨所存。这是自古以来一本好书被普遍认同的关键要素。由此观之,《写作课》确实可称为一本好书。该书整体架构分为“四课”,从四个不同角度探讨中小学作文写作教学基本方法与实践路径,且各具精要而又给人良多启示。

“第一课”,是以“踏上教师的自我发现之旅”为宗旨,紧紧围绕写作教师“自我认识”“个人意会作为”“自律”[1]三个主题分三讲逐次展开。显然,这是基于指导教师“教”的角度,进行反观自我、发现自我;是先把写作教师的自我认知作为考察对象,深入探究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发挥出什么样的主导作用,才会将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既做到教学相长,又兼顾因材施教。

“第二课”,是以“启发学生发现自我”[1]为导向,立足于学生学习写作的“学”的角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师道尊严形成的先天优势,鼓励学生敢于毫无保留地正视自我、关照自我、反省自我,勇于敞开心扉地描述自我、展示自我、实践自我。毋庸置疑,这是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并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写作诉求的前提下,确定其写作教学目标,进而有序展开整个活动过程,实现彼此之间深层次的、完全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的沟通与合作。这不仅是师生之间携手追寻人生意义、见证生命价值的创造性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目标一致、协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中小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强调教师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应当常常站在学生角度,反复考量其处于不同阶段的写作目的该如何确立并得以实现,留意其观察周边人物往来与事态变迁的兴致情趣该如何激活并得以持续,关心其自我成长与关爱他者幸福的人文情怀该如何涵养并得以提升,关注其应对生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该如何形成并得以强化。进而又该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或浓缩为一杯美酒,细细品味生命应当可以达到的高度;或激扬出万顷碧波,慢慢领略生命应该可以拓展的宽度。尽管这一切最终是要落实到用文字顺理成章地表达,但这完全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至多也不过是对工具的巧妙运用。如此一来,作文已不再是学生的拦路虎,沉浸在写作中的学生虽然要在内心深处充分体会、感知人世间的悲与喜,但终究会舍弃小我、胸怀天下,达到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的超然境界,尽情享受着写作过程的快乐。若要再刻意讲究一下写作的周边环境,恰如清人黄遵宪所谓:“明窗敞流离,高炉爇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3]足见,这确实是在忠实地实践我思故我在、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理念。究其精要:一种真正能够展现个体极具生命力度的写作实践,也是最走心而又最真实、最深入而又最有效的写作结果。

“第三课”,坚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开展写作系列命题设计。坚持“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启迪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原则,采取“自传背景理论下的系列命题设计举例”的方式,设立相互交错又相辅相成的三类命题或话题,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清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1]之间的深层关系。该书精心设定主线的宗旨在于:启示教师要在写作命题的安排中,潜移默化地逐级推进学生发现自我,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我;在进行写作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四课”,是以皮亚杰的“心理格局”说及其“对习作点评的启发”为据,并以自身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习作点评的教学案例举隅”及其“指导策略”为例,旨在化解当前“中小学作文模式化问题”[1]。这不只是作者多年从事写作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更是将其所蕴含的教育理论加以提炼、提升后形成了一种可学、可测、可评价的操作方案。其要义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提供了实际教学中操作性强而又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二是提出了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三是更新了对写作教学的定义。

总之,该书以“照亮生命的写作课:启迪学生发现自我的作文实践智慧”命名,既倾注了作者长久以来对写作课本身的深刻领悟,也蕴含着其对学习写作的学生,甚至是有志于写作者的殷切期盼。从经验的角度看,作者认为写作课的价值不仅在于教会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更在于写作教学作为一门具有人文色彩的课程,可以直至灵魂深处,达到照亮生命的目的。再从定义的角度看,作者认为写作课不只是写作技巧、文字表达上的传授,而是在于通过教学写作的过程启迪学生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该书的独到、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在总结自己多年写作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撇开惯常写作技巧层面,转而从心灵引导角度出发,对写作教学各个步骤做分层剖析,发掘写作课的价值所在,培养自尊、自爱、自律、自主、自信、自强的主体性人格[4]。

二、独到的写作教学课定义及启示

写作能力训练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锻炼好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因为写作既是表述自我认知、自我心灵思索的一个特殊途径,亦是促进认知自我、认知他人、认知世界的一个契机。而写作教学课,顾名思义,就是要以课堂形式通过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引领学生实现上述写作目的。

中小学生作文教学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如何进行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观点也是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书籍、文章更如雨后竹笋一般增长。现有写作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文章、书籍等),或倾向于写作文体研究,或注重于作文构造形式与语句词汇的运用,或侧重于学生主体的研究,往往都是从总结、分析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情况入手,探求能够适合为其教学的内容。长久以来,写作教学基本上没有固定教材可依据,写作教学课展开不但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而且教学对象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对于教师而言,实际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性。正如该书认为,多数写作教师都接受过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训练,虽然对写作教学并不陌生;但是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依然会被学习写作的学生具有的多元化、个性化问题所困扰。如何才能找到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并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我们当前及今后都要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

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课中,不仅要从共性角度出发,采取措施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引导;而且还要从个性角度出发,认真思考、分析不同个体之间个性差异,力争制定出符合不同个体的培养方案。于是孙绍振在为该书作序中,以十分中肯的态度对此予以评议:“写作课是手工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是一把新锁,批量生产的钥匙是难以奏效的。”[1]透过该书提供的相关案例,我们清楚地认知: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问题相当复杂,势必要求从事写作教学课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应对举措,甚至为了增强实效性,需要进行适度的介入与干扰、采取必要的诱导与矫正,也是理所当然的措施。

写作课不能进行产业化、粗枝大叶式的展开,需要教师精耕细作,用心去关注并保护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且,在教授写作的同时,教师要用心灵去发现学生、认知学生,启迪学生不断地去认知自我、净化心灵。这也正是该书对于写作课予以独特定义的关键所在。该书将教授写作与对学生心灵引导相结合,多次提到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有温度的写作教学,照亮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该书通过典型案例的解析,既展示了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应该深入每个同学的心灵深处,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也阐明了应该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和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而借助点评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既阐述了习作点评的基本原理,也提供了可行性实践策略;既与学习者分享了可以仿效的成功经验,也点明了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可见,对于教师而言,不管是教学生学会写作,还是教学生修身立命,都要明确成长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于关照自己的内心,发现真实的自我,追寻进取的道路。

三、写作课程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论及启示

写作教学是一门类似于手工作坊式生产过程的人文课程。这门课程虽然有基本的知识结构、操作方法和理论体系,但实践中绝少有完全相同情境可以复制,也不会有现成的教学案例可以直接采用。由于课程进行中,正在发生的种种情况是否得以有效解决,完全取决于教师认真观察做出的正确判断,以及由此所形成行动决策。尽管课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双向建构的,可是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好统筹教学的整体安排,还要有区别地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引导。因此写作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课程进行的主动性,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去思考怎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大多数人的写作命题,怎样通过课堂导入语引导每一位同学产生写作表达欲望,并进一步挖掘出可供表达的素材;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能够掌握课堂学情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判断出问题核心所在及该选择怎样的适当方式去妥善解决问题。此外,在阶段性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具备能够通过分析每一个学生所完成的作文草稿和学生自身的状况与表现制定出适合每一个人的后续引导方案,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可见,在写作教学课中如何启迪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课程内容的核心与目标,而达成这一目的,确保写作课程有效发挥的核心却是教师,这便是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性的体现。尤其是该书行文不做刻意虚饰,尽量保持着材料最真实、最原始的记载,旨在客观地体现运用相应策略之后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及其结果。其中,既有对方法运用得当而颇见成效的方面进行深层分析,也有对方法使用不当而收效不佳的方面深刻检讨。总之,这些案例有效地证实了写作教学中始终要关注的主体是学生,其写作行为及其目的反映出的内心世界更是关键。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首先要踏上自我发现的旅程——教师首先应该对自身有清醒的认知并能结合的教学经验构建自己独特的写作教学风格;然后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教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与展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写作,力求适时适度地促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体会、感悟生命存在的真谛。

四、丰富的真实案例所架构起来的实用性

身处写作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般都不会为缺少理论指导而感到困惑。相反,他们的困惑在于:相关需要具备的理论都有,可是很难适时适度地将其运用,并解决在指导写作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教学案例,成为其参照模仿或分析对比的依据,会更为直接而有效。毕竟这些教师所缺少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对于教学实际中事态发展的掌控与分析。这些东西又恰恰不是通过单一理论学习所能够解决的。相反,如果一线教师能够通过揣摩相关教学实践的案例,再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与所掌握的基本理论,就会更加容易形成特定的、属于个体的、能够有效指导写作教学的风格,最终实现自己写作教学的目标。

相较于那些倾向于理论指导或是讲求写作技巧的写作教学指导书,《写作课》一书的优胜之处在于: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成功经验与方法,也印证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指导理论。不仅有指导方法与相关理论的相结合,而且逐一列举出系列化的教学实践案例做支撑,体现出丰富多样而又生动鲜活的一面。尤其是该书中凡所阐述有理论方面的文字,从来都不是理论指导先行,然后再举出相关案例为之验证;而是所有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都是在总结大量可行性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形成的,即案例在先,与之相适配的有关理论罗列其后,是一种实践与理论有序有机结合的自然呈现。于是实践检验了真理,理论又将引领实践前行。事实上写作教学实践本该如此,既无法照搬照抄,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反复的验证,才能获得真理。也正因为如此,该书对于指导一线教师的写作教学更具有实用价值。

五、结语

人生一旦处于一晃而逝的辉煌时光中,有人吟诗唱和,有人填词作曲,也有人勒石铭鼎,以期流芳百世而永垂不朽。可是也有更多的人舍弃了形式的束缚,选择了写下极为平淡朴实的文字,忠实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悟。仅存其用生命创造的与众不同而已,后世将此可以看得很轻,忽略却是做不到。就因为这一切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存在属于生命的独白,完全是不经意间从心底走过,留下的如同雪痕鸿影,可能够足以令人难以释怀。或人生一旦处于前路漫漫的逆境中,有人在遭遇到挫折时就发出痛苦的呻吟,可也有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而不屈不挠地砥砺前行;有人在经受到苦难时就发出绝望的哀嚎,可也有人为了完成伟大的使命而不惧艰险地奋斗到底;有人在名利面前向权贵屈服,可也有人为了国计民生而不顾个人安危,抗争到底;有人在生死抉择之际妥协退让了,可也有人为了维护真理而不计个人生死,勇往直前。于是,在衡量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时,又如古人所云:“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5]古往今来,人生之路选择的不同,根源就在于对生命的感悟有别,故有人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受后世唾弃;也有人却把原本极为平凡的生命变得熠熠生辉,而终究青史留名、后世敬仰。对常人而言,生命的短暂与否自然极为关键,可是能否被照亮,进而闪光发热,则全在于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自觉。如果说实现生命的自觉正是从发现自我开始的,那么能够照亮生命的写作无疑是发现自我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然而只要有一支直通心意的笔,就会在思考和追寻中发现自我、照亮生命,完全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提升生命的高度。

所谓写作,从来都不是属于少数精英人士的权利,更不是天纵之才的专利。只要每一个品格健全的人想要去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探究自己独具的心灵,则请拿起自己的笔来,无需掩饰地尽情记录自己内心对生命最真实的表白。于是具体到写作教学而言,只要明白写作的最终皈依,也就掌握了写作课的真谛。在此可以更为直白地讲,写作课所肩负起的责任并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更为重要的应是能够通过写作这一人文活动的实践,启迪学生发现与认识自我、发现与认知世界,进而以自己生命照亮自我健全与自我完善的道路,让生活更为丰富多彩。这不仅是作者多年以来从事写作教学指导已有的智慧结晶,也是其不断为之奋斗的结果,更是我们多年以来进行写作课教学指导活动时梦寐以求的目标。尽管写作课一度被戏称之为手工业,但通过作者源于自我的实践经验以及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写作之精要,就在于完全是为了发现自我、观照生命、关爱世界。当然,这首先要从教写作课的教师做起,然后再用心推及学习写作的学生。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若能如此,则写作教师便能够指导学生最终作出堪称“著”者,其意义之重大虽难以企及不朽的高度,但绝对不缺乏感人至深的鲜活生命力。尤其是有可称为“述”者,其功用之重要虽不足以惊天动地,但足以达到清人焦循所谓的地步,即“述其人之言,必得其人之言;述其人之心,必得其人之道……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已有知之觉之者,自我而损益之;或其意久而不明,有明之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意复明,是之谓‘述’”[7]。如此则何憾之有?

猜你喜欢
案例生命作文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