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跨媒介阅读的探索

2022-11-25 03:58
新课程 2022年31期
关键词:媒介微课中职

江 瑛

(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福州)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境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文段阅读都无法理解。究其根源,主要是中职生的阅读量太少。他们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几乎没有阅读的习惯,或者习惯阅读网络“快餐文学”,缺乏足够的阅读思辨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渠道。2010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和方向。结合目前的阅读环境和学生不断变化的学情,教师可以尝试探索跨媒介阅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以提升中职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了解掌握媒介特点,探寻适合的阅读方式

(一)多种媒介信息的阅读价值

传统阅读的阅读者在接收文字信息后,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将文字信息进行自我内化重组,理解并进行联想,从而产生对所阅读文字含义的领会。网络时代的多媒介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对文本的直接解读,则另有优势。现今中职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思维都与网络世界的特点密切相关,形式各异的信息以吸引受众为主要目的,并且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吸引关注和热度,这恰是多媒介信息的优势之一。

除了网络文字之外,目前的网络交流还存在大量的图片(表情包)、音视频等形式,这些不同媒介能够提供给阅读者的是多种形式和角度的阅读信息。这无疑为原先拒绝阅读或是阅读能力差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帮助。正是多媒介信息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拓宽了阅读受众的范围,更进一步让阅读实现“有教无类”。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吸收相应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至少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关注度。

(二)探索媒介信息的筛选整合

既然在传统纸质媒介之外,还存在众多的媒介可提供各具特点的阅读信息,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就应当充分了解和考虑各种媒介在阅读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媒介对阅读思维的影响甚至是变革。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浮于表面形式的“信息化”之外,更应该思考的是不同媒介信息阅读方式的差异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范围,结合各种媒介信息的优势。传统纸质阅读指向单一,缺乏反馈,而电子阅读的互动性却是即时的,这些阅读对象会在接到受众反馈后,在短时间甚至是立刻进行调整,用以满足阅读者的兴趣,从而能够稳定阅读者甚至吸引更多的阅读者。这种互动反馈优势在阅读教学中使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拓宽阅读范围的目的。当然,无论阅读对象以何种形式和面貌出现,都需要指向文本的深度阅读,即阅读的本质,同时也是跨媒介阅读的基本支点。

二、融合媒介结合学科,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一)微课设计,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1.形式灵活,时长较短,适合中职生阅读心理特点

微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教师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较为积极的作用。目前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可将微课划分为11类,其中语文学科用得更多的主要还是“讲授类”。但实际上,“讲授类”的微课与教师实际上课并无二致,只不过将课堂搬到了互联网上。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其中的改进,至少对于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反复观看,直至理解。但这样的微课,它的实际意义就相对有限了。因此,我们开始探索,是否语文微课除了“讲解”还能有其他的作用?

微课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我们是否还记得启蒙期的孩子们初识文字时的状态?学龄前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知识都是以图画为主,慢慢地会接触简单的文字,继而文字量渐渐增加,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绘本”。大部分孩子都是以这种方式接触阅读,并渐渐接受阅读的。这种方式包括了大量的“画面”、简单的“文字”以及适当的“声音”(一般刚开始家人都会为孩子讲读)。“声”“画”“字”构成了孩子们最初的阅读世界。

语文微课除了可以讲解基本知识点外,也能够以“摘要阅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成为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助力。中职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类似于早期接触阅读的孩子。教师可以尝试着将微课内容设计为“阅读摘要”,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内容用简洁生动的文字、画面、音视频进行呈现。这样的方式对中职生而言,应该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将他们的目光吸引到文本阅读中来。当然,中职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有较差的,自然也有其他水平的,同样能够通过这样的微课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传统教学资源在时空上的单一化与局限性,束缚了阅读教学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则为教育实践的突破提供了可能。”而跨媒介电子阅读作为如今阅读教学的新方式,则更应该将单一的文字转变为多彩的跨媒介“文本”,应时代需求,更应学生需求,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改变阅读教学的沉闷气氛。

2.学习媒介优势,吸引受众,提高阅读兴趣

信息时代中,中职生接触到的多种媒介信息各具特色,但它们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都以最大限度吸引点击量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各种媒介不断寻求受众热点并用各种方式去迎合。比如,这几年的“网络十大热词”,如“标题党”、短视频夸张的演绎等。

教学中,教师大可放下对这些流行现象的部分成见,去思考和探索它们的优势,如语言表达形式和整体呈现方式的优势。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设计以阅读为目的的微课时,可以适当结合媒介这方面的优势,紧跟热点,但无须迎合。阅读微课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微课中,博“点击量”,在这一方面,教师与新媒介创作者们不谋而合。

在类似“快看电影”的网站中,创作者往往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一部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浓缩,进行二度创作。制作精良的“快看电影”,既可以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介绍电影的主要情节,让受众判断是否有兴趣选择观看,又吸引他们去观看完整的原作。语文阅读的微课,自然可以借鉴这类方式,既将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同时又隐去关键信息,从而吸引学生在线下或者线上进行完整的阅读。这样,就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了。

3.设计形成系统,由浅入深,稳定阅读对象

当然,一两节的微课让学生调动起阅读兴趣,并不太难。但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应该是系统性的行为,因此在阅读微课的设计中,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设计制作阅读微课前,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和教研集备确定阅读篇目和阅读次序。

在篇目选择上,尽可能融合不同类别类型,而非单一指向文学类阅读。在阅读次序的考虑上,则以“由浅入深”为大原则,或者以较易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类型在先,之后循序渐进地增加阅读难度。比如,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可考虑安排在阅读微课系统的头部,不仅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难度亦较低。同时小说的阅读微课也有较多的媒介资源可以综合运用到其中,如短视频、音乐和字幕等。当学生能够接受并对短篇小说阅读产生兴趣后,再增加中篇甚至长篇小说的整本书阅读微课。以此类推,科技类、新产业类等不同文本的阅读持续增加,就能够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这样的系统设计,有助于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时形成可持续发展,不至于在学生点击观看完一两节微课后就兴趣索然。

当然,在篇目选择上,教师也不必求全责备,设计系统性不代表不能“出错”。推荐的阅读内容在中后期应增加思辨问题,引导学生考虑文本的价值。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到这样的层次时,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就被彻底唤醒,这样的阅读者就能够稳定了。

(二)学习平台融合多媒介信息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1.资源丰富,媒介形式多样,有利于信息时代中职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教学竞赛的推进,“以赛促教—以教促学”的模式将能够整合多媒介信息资源的各类学习平台。无论是“云班课”还是“超星”,以及其他各类学习平台,其共同特点都是整合资源,通过收集学习数据给予教务系统或者教师以相对完整全面的反馈。

各类学习平台综合了多种媒介信息,相较于网络世界不加筛选的“野蛮生长”,更具有规范性。从文本资源到图片、音视频资源,学习平台以线上辅助指导学习为主,资源选择相对规范且指向明确。不仅如此,学习平台不单纯是个“无菌空间”,将学生限定于相对的网络“小世界”中,根据学习需求,教师亦会提倡学生在平台之外的媒介中去寻求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习惯了畅游在信息世界的中职生,对学习平台并不会陌生,基本都能够娴熟地在平台上的各类资源中游刃有余。中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突出的课程,要有“体系性”。因此,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时,教师应在学习平台上设计相应的课程,综合各类媒介资源,将更为系统且深入的阅读学习方式带给学生。

2.有的放矢,全过程教学评价,帮助信息时代中职生提升阅读水平

学习平台的课程设计指向性明确,在阅读指导方面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而这类结合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更具有全过程评价的优势。

中职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全方位系统的培养,混合式学习方式在指导的同时还兼具全过程评价的功能。如课前通过问卷、试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课中则可以结合阅读指导进行项目任务的完成,课后继续跟踪学生的阅读情况,要求学生提交各种方式的阅读心得等。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学习平台可提供的评价方式也不断增加。这些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跟踪需要,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而教学评价这一功能的意义在于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数据支持下高效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教师方能及时跟进并给予有效的辅助再指导。

3.获得成就,提高阅读能力,保持阅读兴趣可持续发展

综合运用各类媒介信息资源,教学目标指向明确,评价全过程并及时进行个性化指导,学习平台能够给予学生阅读能力提升以较多的指导作用。在有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够获得一定的提升。而这个阶段学生拒绝阅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挫败感使然。一旦通过有效途径学生“读懂”了文本,获得了即便是些微的成就感,学生就不再会拒绝阅读,而能够欣然接纳并在系统引导下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语文教师初衷的达成与实现。

三、锻炼学生阅读思维,提升中职语文素养

(一)语言理解与运用

叶圣陶先生在阐释“语文”本义时,明确提出和积极倡导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学思想,他的这些思想构成“语文本义理论”。而中职语文教育是终身语文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有“语文性”(“语”“文”的有机统一)。各种形式、媒介的信息资源运用最终都应该落实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

在信息时代,跨媒介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媒介资源整合交给学生即可,而是融合各种新媒介和传统阅读的优势,尝试探索更多更好的方式去调动和稳定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跨媒介阅读打破了以往传统阅读的单一模式,与时俱进地结合信息时代的各种新生事物。这一理念与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契合的。

新课标强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信息的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了解其特点和规律,理解、辨析媒介传播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由浅入深地提高对纷繁芜杂的信息的收集、筛选水平。跨媒介阅读指导,其范围和作用远胜于传统阅读教学。

(三)审美发现与鉴赏

阅读指导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文本中的意象美、意境美、人物美等这些在传统阅读中都已被证实是有效的。跨媒介阅读则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参照性,不仅是简单地将文字直观化、可视化,还能够为相当部分缺少生活体验的学生提供更真实的信息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审美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参与

中国文化积淀深厚,不仅体现在文字记载中,画作、音乐甚至历史都是需要学生去了解和认知传承的。而目前教育技术发展阶段中,虚拟仿真更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甚至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这样的阅读方式对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参与效果更为明显,更易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顺应信息时代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综合考虑了信息时代的学生特点,立足于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运用多种媒介形式,力争有效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指导,实现可持续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当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仅限于新媒介的小范围使用,尚未能真正将媒介融合方式带入阅读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媒介微课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