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新政背景下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策略研究

2022-11-25 22:22陈培友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双减体育课

栾 楠,陈培友

1 前言

1.1 “双减”政策

为切实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线上与线下培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既要搞好学习,也要搞好身体,但“减负”不是“减质”,要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负担[2]。

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严重遏制了学生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极其不利于当代学生的健康成长。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3]显示,大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总体得到明显改善,各项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心肺功能水平不断提升,营养不良现象得到持续改善,身体素质水平出现好转,但问题依然严峻,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并且一直以来体育都不被受到重视,从小缺乏体育锻炼的培养,使得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养成。而“双减”政策的出台,明确指出学校除了要减少学生作业总量与做作业的时长外,还要广泛开展课后服务,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了非学科类课程在学校课后服务的发展,助力补齐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短板。

1.2 体育课后服务

早在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基于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迟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并结合“双减”政策指出,鼓励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兴趣类课后服务,为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各地各学校纷纷开始实行课后服务工作。近年来,国家下发了许多有关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等系列相关文件,并将体育科目纳入小升初与初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范围,以及中考体育分值逐年增加等重大举措,一系列行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体育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在学校课后服务建设中,体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更应积极参与到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中去,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意见》明确指出,课后服务必须坚持学生家长自愿原则,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所以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要在丰富体育课后服务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保证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吸引学生与家长积极主动参加到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中去,学校与教育局相关部门任重道远。

教育局相关部门应鼓励各学校摒弃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使“一校一品”特色与体育课后服务相结合,制定一校一方案,进行专一性、深入化的特色教学,建立富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后服务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形成自身体育课后服务品牌特色,增强学校体育品牌的建设[5]。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及国家相关体育政策的大力支持中,为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提供足够的时间与制度上的保障,为体育课后服务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强大基础。但由于新政策的出台,学校开展体育课后服务同样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教师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组织管理难度大、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等问题,给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带来严峻的挑战,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措施或方式方法以供参考,为了便于学校更好的开展体育课后服务,本研究为此提供了策略建议与具体实施方案,为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社会参考价值。

2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的作用与困境分析

2.1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的作用

2.1.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为学生减轻了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甚至考试次数也在相应减少,学习与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减小。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增加了学生的运动时长,使学生体验到全领域的运动项目,并能掌握各项目基本技术动作,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童年生活更加愉快美好,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升;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使终身体育观念深入学生与家长的内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缓解家长心理压力

“双减”减轻了孩子负担的同时,对家长也是一种减负。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节省了家长和学生疲于奔波在各培训机构间的时间,同时,课后服务由政府补贴,家长仅承担少部分费用,节省经济支出,时间与金钱的双重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双减”政策出台后,课后服务的出现使得家长在工作期间不用担心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且回家后家长无需再为孩子辅导作业,能够有自己的时间;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学生营养不良、肥胖及近视率的发生率,通过体育锻炼使得孩子抵抗力得到增强,身体更加健康,家长对孩子健康的担心也会一定程度的降低,心理压力下降。

2.1.3 提高教师“一专多能”的素质和素养

教师仅负责一个擅长项目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专项技术水平,并通过向一系列校外优秀组织、机构及人才等的学习,丰富自身课堂教学形式,掌握新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自身水平。并且引入多种体育项目后,教师也能学习许多其他项目的教学方法,开拓眼界,巩固“一专”,丰富“多能”,提高教学本领。同时,教师通过参与体育课后服务,也增加了经济收入,适当缓解个别教师家庭的经济压力,并且相关措施与政策的支持解决了教师们的后顾之忧,相关激励政策也激发了教师积极进取的心理,充分保证体育课后服务质量,促使体育课后服务发展愈来愈好。

2.1.4 大部分学校整体教学实力得到增强

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使学生在小升初以及体育项目学业水平测试中表现的更加优异,增强学校整体体育实力,为运动队发掘潜在人才;并且社会资源的介入使各学校内“群英荟萃”,共同为学校的体育课后服务发展注入强劲力量,使得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机制更加完善,学校整体的体育教学质量及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其他学校也会向优秀学校借鉴经验,学校知名度无形之中得到提升。

2.1.5 促进国家体育建设及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将体育课后服务建设与“一校一品”教学特色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党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充分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将逐渐减少,未来社会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使学生逐渐回归好动的天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促进“一校一品”体育建设,使各学校形成自身体育课后服务品牌特色,加速“传统体育”向“新时代体育”的转变[6],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促进体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并且,“双减”政策的出台为中小学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及政策支持,提供给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大展身手的空间[7],使得人们对于体育的重要性认识更上一个台阶,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不同新颖项目的引进与传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缓解了教育的压力,社会也会从注重分数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转变,学生不再是一个刷题、考高分的“机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以及中国的教育观念与方式也会逐渐发生转变,未来文化分数不再是学生的“命根”,学生学习压力减小,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也会促进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逐步完善,增强学校体育综合实力,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为学生后续参与体育锻炼与技术动作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为国家和各省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提升国家体育综合实力与国民体质健康,最终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使国家综合实力愈来愈强。

2.2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的困境

2.2.1 学生层面困境

学生前期体育项目基础知识积累较少,知识面较小,对各项目的认知表浅,此时让学生过早的“定项”,学生与家长“非专业”的项目选择,致使学生在本就过早化的“定项”中更加缺少科学理论依据与专业判断,无法达到项目选择最优化效果,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进程,其最终结果注定也是不理想、不科学的。到了后期学校各项目教学完成后,学校全领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会导致学生出现“见一项爱一项”的现象,并且同学间易产生盲从心理,在选择专项时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选择的影响,对自己学习项目兴趣意愿认知模糊,无法做出正确选择。

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竞争性较强且项目技术动作难度较大,由于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伤害个别身体素质差、身体肥胖等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心理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严重者会产生心理疾病等问题。

2.2.2 家长层面困境

“双减”新政策下,体育课后服务新模式的开展,使得家长对其教学效果、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外聘师资水平等方面产生诸多质疑与不信任[8],出于对孩子的未来考虑,焦虑情绪油然而生。此外,在家长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分享时,也易产生盲从心理,“盲目跟风”让孩子学习别的家长口中“好的体育项目”,不考虑孩子的意见与感受,不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孩子的负担。并且孩子对于喜爱项目的模糊认知与表述,使得家长无法根据孩子的描述确定孩子真正擅长的领域,无法帮助其做出正确判断。

2.2.3 教师层面困境

教师自身有许多教育系统内部及外部等的工作负担,还要定期进行听评课[9],并且“双减”政策的出台,体育课后服务需要教师的指导与陪伴,使得教师大部分的空余时间被占用,备课、进修、照顾家庭的时间受到压缩,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工作压力骤增,疲劳状态下的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难以保证;并且财政补贴较少,教师心里不平衡,作为课后服务的主要力量,教师心中的不满也会使得隐形问题层出不穷。

2.2.4 学校层面困境

由于许多学校是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新开展的体育课后服务工作,本着学生家长自愿报名参与的原则,在体育课后服务开展前期,出于对新教学模式的不信任,以及教学内容与项目新颖性不足,许多家长处于“观望”态势的情况较多,前期工作开展难度大;并且前期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习的体育项目可能会出现项目选择分散不均匀、项目人数分布不均衡现象,导致学校组织可操作性难度增大;在前期学生对体育项目基础知识积累较少,对各项目的认知表浅,在学生及家长还未全面认识与了解各项体育项目时就让学生过早的进行体育专项学习选择,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很可能是最大众化、最“常见”的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例如篮球、足球、田径等,而“小众”体育项目,例如击剑、曲棍球、冰雪等在前期选择时容易出现此项目“无人问津”的现象,不利于“小众”项目的普及与发展。

体育课后服务开展后,场地使用率大幅增加,学校场地设施维护经费负担大大加重,并且全领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校缺少新颖体育项目的教学器材,部分学校配套设施跟不上,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需要,校方压力急剧增大。同时,开展体育课后服务势必需要大量不同项目的体育专项教师,而学校内原有的体育教师数量无法满足课后服务的需要,教师资源严重缺乏;通过引进社会资源介入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来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学校缺少对此类“编外人员”相关管理制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学校整体课后服务质量也会降低。

2.2.5 国家层面困境

国家缺少对学校“双减”及课后服务相关政策的落实以及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总体建设的实施与推进程度的评定,缺少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建设质量效果评价体系与对相关学校与负责人的奖惩制度的制定,导致各学校开展体育课后服务的整体效果与进度无法保障,不利于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同样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3 对策分析

3.1 学生、家长层面对策

3.1.1 提供项目科学选择依据减轻学生与家长盲从心理

每个项目的教师在该项目学期中和学期末对每个学生做出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身体素质水平、学生自身与本项目的结合分析、适宜项目选择推荐等,为家长提供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情况报告以及专业的体育项目选择建议供家长参考,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便于学生后期有目的的加强欠缺方面的素质练习,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水平与运动能力,并且通过教师的客观综合评价,家长和学生在项目选择时有了清晰的认知,帮助其做出科学的、适宜的、最优的体育专项学习选择,有效解决学生与家长的盲从心理现象,减轻心理压力,实现项目选择最优化。

3.1.2 降低课程学习难度保护“特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趣味性游戏教学这种“玩”的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参与变主动投入,寓教于乐,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体育项目知识与技术动作,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乐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后服务中去。并且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要充分考虑个别身体情况与身材“特殊”、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的心理,避免由于教学内容设计难度大,导致此部分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抵触参与体育课后服务,为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语言及行为上的鼓励,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上体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2 教师层面对策

3.2.1 实行弹性工作制与绩效制度补贴全方位缓解教师压力

参加体育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应实行弹性工作制,给予教师灵活安排其余时间的空间,适当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减轻工作负荷与压力,给予教师绩效工资奖励及补贴,调节教师心理失衡,并且将教师参加体育课后服务的表现纳入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各地有关部门或学校相关组织,应当错时举办每年教师各类进修及其他必要活动,避免由于教师研修活动安排过于集中,使教师缺少研修活动准备时间与精力,导致教师压力过大,影响教师自我提升,学校应及时缓解教师焦虑情绪与压力,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3.3 学校层面对策

3.3.1 开设服务课程体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开展前期,学校可以组织体育课后服务“首批体验班”,组织学生统一试听2-3节课,着重突出课堂教学特色,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知识,由家长根据孩子的反馈考虑是否报名参加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学校在此期间要及时收集学生试听效果与反馈建议,完善前期准备工作,迈好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开展的第一步。

3.3.2 降低学校组织可操作性难度促进体育项目全面均衡发展

以班为单位,9个项目为一轮教学,各班按照不同的项目学习顺序,交错学习一遍所有学校可操作、可教学的体育项目,教师根据所擅长的专项负责一个项目的所有教学,深入贯彻落实学校体育课程“教会、勤练、常赛”的新工作要求,两周10次课为一个项目教学周期,在全部项目学习结束后,选择1个专项、2个副项进行后续的系统学习,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特长的发展。学校全领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增加对所有体育项目的基本认知,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的组织操作难度得到相应降低,对“小众”体育项目也起到间接宣传作用,促进体育项目全面均衡发展。

3.3.3 优化现有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社会资金助力配套设施维护建设

充分改造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增大现有场地利用率,将其使用率最大化,并可通过社会公益募捐、体育彩票公益金以及政府适当补贴等方式,用于解决学校场地设施维护经费问题,“负担减下去,配套跟上来”,充分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配套硬件设施,切实做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保障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正常开展。

3.3.4 社会资源介入弥补教师匮乏

学校可以通过访问家长和学生,收集几个口碑较好的培训机构或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由学校或教育局出面,对相关组织、机构与人才进行审核、考察等环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引进人才,扩大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与建设。以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及学校现有体育教师资源,三者结合组成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主要教学队伍。

3.3.4.1 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

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自身有着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优秀的教学团队、专业特长与特色课程设置优势,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紧密,口碑较好,校外培训机构可以为学校量身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使其优质课程能够下沉到学校中去。由政府经费补贴、家长支付少部分费用来建立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教师资源短缺问题,家庭经济支出减少,经济压力减小,培训机构在校内也能够宣传公司品牌形象,增强品牌影响力,发展客户群体,降低广告宣传等揽客成本,可谓一举三得。

3.3.4.2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自身有着优秀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以及系统的体育训练体系,可以作为外购俱乐部的方式出现在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舞台”,与培训机构共同承担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主要教学任务,使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专业作用,发现和帮助培养体育人才,丰富青少年业余体育文化生活,较为完备的体育训练体系能提供给学生专业化的训练方案,为学生积极参与业余体育训练打下基础,为俱乐部培养更多的专业运动员,使得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也有了新的未来发展模式与施展才能的空间。

3.3.4.3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

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经过多年以来的训练以及在校期间对于体育专业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项目技术动作学习,综合能力强,并且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上具有创新能力。高校可将体育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放在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中进行,为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注入新鲜血液与能量,同时使大学生可以提前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角色上的转变,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后续进入学校工作积累经验。

3.3.4.4 民族传统体育协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育也不例外。但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接触越来越少,推铁环、打陀螺、踢毽球等,已经很少出现在零零后中间。为了丰富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增长见识,传承传统体育文化,适当引入有资质的民族传统体育协会以公益的形式进入校园,选择难度系数低、危险等级低的项目进行教学,让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特色项目走进学校、贴近学生,学习传统体育文化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传承下去。以宣传学校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引导相关学校与协会积极参与。

3.3.4.5 高校各社团管理层学生人才

通过在学生内部调查,选取6-8个在学生呼声高的、感兴趣的,并且与体育相关的社团,从高校相关社团的管理层学生人才中引入,例如:社长、副社长、优秀社员等,前期帮助学校组织创建社团,“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管理社团,待社团基本成熟后,由学生自己管理。通过建立社团拓宽学生们的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施展才能的平台与空间,增强社团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与校园文化,为建设美好校园增砖添瓦。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通过加综合测评分来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进去,并为他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平台与锻炼机会,为后期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3.3.4.6 优秀退役运动员

优秀退役运动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高,可以作为客座教授在体育课后服务中对学生进行最为专业的亲身指导,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传播体育人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将在体育课后服务中培养的意志品质迁移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3.3.5 建立健全校内体育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人员监督管理制度

为了避免介入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组织或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质量下滑现象,制定学习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组织机构考核体系,包括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本校教师看课后的评价;建立评估退出机制,对服务水平低下、恶意在校招揽生源等机构或组织实行优胜劣汰制,避免浑水摸鱼,降低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创建体育课后服务质量监察小组,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质量,打消家长顾虑与焦虑情绪。各组织、机构及社会人才也要及时发现并指出体育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商讨改进意见,建立健全体育课后服务机制,使体育课后服务体系在各方面逐步得到完善,从而促进体育课后服务更好、更快发展。

3.3.6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应打破传统体育教学课程模式,重新建立一套与“双减”政策相适应的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后服务新模式[10],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程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运动的兴趣,开足开齐开好每一节体育课,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从而减少对校外培训的需要与依赖;培养并改变学生又“被动”变“主动”,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

3.4 国家层面对策

3.4.1 制定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效果评价挂钩校内责任人相关评奖评优

为了使学校认真落实体育课后服务,并能使其有更好的发展,将体育课后服务开展情况与成效纳入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或年终学校绩效考核中,还可牵涉到学校及高级管理层人员的评奖评优,对在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建设中大有作为或“不作为”的相关人员进行问责并通报,加强学校对体育课后服务的重视,加大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创建与投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开展一系列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水平,以此在各个学校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充分保证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提高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体育课后服务更好的发展,并为打造优质的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而不断努力。

4 结语

“双减”新政出台以后,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但同时也面临许多相应的困境,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困境:学生体育项目选择问题和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对课后服务新模式的不信任、盲目跟风报项目使家长易产生盲从心理以及焦虑情绪;工作压力大、补贴幅度小,教师心态失衡;学校前期开展工作与组织操作难度大,各体育项目发展不均衡,学校配套设施与教师资源短缺;国家缺少对学校政策落实的评价体系构建,易导致课后服务发展速度缓慢。

在提供体育课后服务时,教师应为学生与家长按时提供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与体育项目选择建议供家长参考,帮助其做出选择,减轻学生与家长的压力及盲从心理,并以趣味性游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增强学习乐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保护“特类”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学校应对教师实行弹性工作制与相关政策制度补贴,缓解教师压力,平衡教师心理,做好教学“主力军”的后勤保障。学校应在课后服务开展前期开设课后服务课程体验班,突出教学特色,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开设全领域体育项目教学模式,轮转学习所有学校可操作项目,降低学校组织操作难度,促进各体育项目“齐头并进”;充分改造现有场地,增大利用率,以公益募捐、体彩公益金和政府补贴筹集配套设施资金问题;以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协会、高校各社团管理层学生人才、优秀退役运动员六个方面社会人才的介入解决师资短缺问题,并建立健全校内体育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学人员监督管理制度,包括学习评价体系、组织机构考核体系与评估退出机制、课后服务质量监察小组,充分保证体育课后服务质量与水平。同时,国家应制定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效果评价体系,挂钩校内相关责任人评奖评优,推动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建设进程高质量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双减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中小学校开展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体育课上的“意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讨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