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思政课讲好红医精神的基本思路

2022-11-26 12:01张舒蔡胜
关键词:先辈医学院校医疗卫生

张舒,蔡胜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红医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中,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保障,同时也是新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源泉,对医学院校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思政课作为医学院校铸魂育人的主渠道,理应承担起讲好红医精神、引导医学生向革命先辈看齐的责任。因此,医学院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讲深、讲透红医精神的丰富内涵,促进红医精神和思政课有机结合,帮助医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感和使命感,为培养优质的医学人才打牢基础。

一、准确把握红医精神的丰富内涵

准确把握红医精神的丰富内涵是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前提。红医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红医’与红军战士共渡难关,铸就而成的坚忍意志和坚定革命信念”[2]。思政课只有充分把握红医精神的丰富内涵,将其讲深、讲透,才能加深医学生对红医精神的理解和领悟。

1.“政治坚定”的革命信念。“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思想灵魂。一方面,“政治坚定”意味着无论面临任何困难和危险,红医队伍都要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并没有巩固的后方,红医队伍既要跟随部队运动作战,又需要在缺乏医药物资的条件下进行伤员救治。即使处于这种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红军医生仍然秉持坚定的政治信念,严格按照党规定的“官兵一致”原则,尊重和救护所有的伤病员,彰显出红医队伍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负责。另一方面,“政治坚定”是一句庄严的承诺,是红医队伍不惜为革命牺牲自我的信念。医疗卫生工作在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始终是一条重要的战线。组成这条战线的有革命队伍里土生土长、自学成才的专家,有经历过各种曲折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也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国际友人。戴济民、傅连暲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加入革命队伍,白求恩、柯棣华作为外国友人将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各不相同,但都秉持为革命牺牲自我的信念。正是在这种“政治坚定”的革命信念影响下,红医队伍为党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技术优良”的专业素养。“技术优良”是红医精神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技术优良”是红医队伍尊重医学规律,尽最大努力挽救革命同志生命的专业要求。在敌人实行严密的封锁政策、医疗物资紧缺的状况下,红医队伍“既采用传统的中医方法预防痢疾等感染性疾病,又严格遵循西医的理念,将使用过的棉花、绑带经过严格消毒后使用。”[3]1934 年广昌战役时,面对突然暴发的疟疾,医务人员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亲自配置奎宁注射液,不仅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从未因药品质量问题发生事故。即使在这种艰苦条件下,红医队伍在革命战争期间也创造出了“接近于二次世界大战发达国家战伤治愈率的优秀工作成绩”[4],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技术优良”是红医队伍对培养精湛医术、练就过硬本领的不懈追求。在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建校之际,学校就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将“技术优良”作为办学方针之一。因此,红医队伍从成立伊始便始终如一地保持“技术优良”的理念,这在我军后续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上也有所体现。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不但大量培养青年医生,同时也兴办高级班和研究班,提升干部的业务技术水平;在卫生工作方面,连队和其他伙食单位设专职卫生员,保障饮食健康安全,推动卫生工作的正规化。由此可见,形成“技术优良”的专业素养是红医队伍矢志不渝的追求。

3.“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无私奉献”是红医精神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无私奉献”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作为由无产阶级组成的红医队伍,自始至终都在坚持这种原则。他们在革命战争期间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医疗卫生战线,不是为自己谋利益,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幸福。施斯金在《共产主义道德概论》中指出,“共产主义伦理学教导劳动者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看作是自己个人利益的最高表现,因为如果没有人民的幸福,真正的个人幸福也就不可想象。”[5]红医队伍正是怀揣着这种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我国的医疗事业才得以在不同的阶段蓬勃向上发展。另一方面,“无私奉献”是红医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克己奉公、无私无畏的道德彰显。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同底色,不少红色医生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三军团卫生部部长何复生牺牲在调查伤员救护、转运情况的途中,陈复汉、石恩锡等红医烈士也都牺牲在救治伤员的战场。也有的红医队伍身处艰险环境,开展救死扶伤的工作。第二次“反围剿”途中,红三军团总医院医务处主任饶正锡每天都带领医务人员翻山越岭,为分散在群众家里的伤员换药、找粮食,而他们自己却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正是他们怀揣着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处处舍己为人,将一切奉献给医疗事业,党的革命事业才能如火如荼地开展和进行。

4.“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本质。一方面,“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红医队伍的主要责任也是关照伤病员的生死安危。毛泽东曾多次指出,“伤病员的救治关乎部队的战斗力,必须将伤病员的看护作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6]中央苏区时期,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红军队伍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伤病员。党和红军领导人高度重视伤病员的治疗康复工作,并作出了“一切为了伤病员,保证伤病员及时出院”的批示。红医队伍在贯彻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从医护治理和人文关怀两方面入手。在医疗物资短缺的状况下,多数伤员的情况谈不上得到应有的治疗。但是红医队伍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轮值看守,让每个伤病员都得到了恰当的护理。同时,采取心理疏导、读书读报的形式为伤病员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既保障了伤病员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另一方面,“救死扶伤”也体现出了党领导下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理念。中国医科大学军医第十四期学员毕业之际,毛泽东为他们亲笔书写“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题词。这一题词,“把传统医学伦理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了有机结合”[7],成为激励红医队伍为革命事业建立医疗卫生战线的重要精神力量。纵观革命战争史,红医队伍始终作为“革命的人道主义者”,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5.“艰苦奋斗”的不屈意志。“艰苦奋斗”是红医精神的重要支柱。一方面,“艰苦奋斗”是红医队伍身处艰苦环境下,开辟医疗卫生战线的坚持。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医队伍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医疗物资也非常紧缺,但他们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革命创造良好的条件。每当部队转移到新地点,红医队伍会在当地宣传卫生知识,给群众普及卫生观念,改善偏远落后地区的生活环境。医疗物资短缺时,医疗部与军工部合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制简易制药设备,生产所需药物,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做好医疗卫生工作。另一方面,“艰苦奋斗”是红医队伍对吃苦耐劳的革命传统的继承。吃苦耐劳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领导下的红医队伍更是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即使敌人对我党根据地实施严密封锁,医疗卫生事业在红医队伍的运作下仍然稳步发展。缺乏教学设备和教材时,红医师生采取自制自写的方式加以解决;药物紧缺时,红医队伍寻找中草药进行替代,以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战胜一切困难。在这种“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不屈意志下,中国革命才最终取得胜利。

6.“勇于开创”的价值追求。“勇于开创”是红医精神的制胜法宝。一方面,“勇于开创”是推动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党的领导下,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勇于开创”便是这个过程的鲜明特色。土地革命时期,针对部队多发的痢疾、疟疾、疥疮、下肢溃疡等疾病,红医队伍因地制宜,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针对部队卫生问题,将医疗卫生责任落实到队伍干部身上,政治工作和卫生工作相互配合,建立健全个人卫生制度等,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医队伍特有的模式。另一方面,“勇于开创”是红医队伍直面困难的精神武器。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困难挑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红医队伍充分发挥“勇于开创”的精神,克服困难和挑战。1946 年,西满三角地区发生鼠疫,死亡数万人。在当地原伪满卫生员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时任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校长的王斌同志提出“我们共产党对待困难,从不因袭前人和别人的方法,束缚自己的手脚。科学的方法和群众的结合才是我们的拿手本领。”[4]在他的带领下,红军卫生学校的师生们与当地的防疫人员,在疫区严格隔离病患者,对疫区进行消毒,并且号召群众消灭跳蚤和老鼠,拔出疫源。仅过了两个月,东北地区便恢复了正常。卫生部还就此组建了长春鼠疫研究所,大力加强专业工作队伍和科研建设,推动了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讲好红医精神的价值意蕴

红医精神诞生于党领导下的红医队伍建设医疗卫生战线的伟大实践中。讲好红医精神,对医学生、思政课、医学院校而言具有重要价值。

1.有助于医学生勇担时代责任,提高专业素养。讲好红医精神,是推动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追求高水平专业素养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1]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讲深、讲透红医队伍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环境中,依然秉持“政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技术优良”的专业素质。让医学生在学习红医历史的过程中,继承先辈遗志,肩负时代责任;并树立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赓续先辈事业,攀登医学高峰。一方面,秉持“政治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医学生成为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前提。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会自觉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坚决贯彻党的政治路线,为党和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鞠躬尽瘁。作为向优秀医务工作者看齐的医学生,必须要学习和吸收红医精神,体会红医先辈是如何在革命战争年代,凭借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祖国人民的热爱,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以此来培养坚定的政治信仰,牢记使命担当,肩负时代责任。另一方面,追求“技术优良”的专业素养是医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的动力。对于医学生而言,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从事医疗卫生行业之本。医学事业永无止境,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中才能提升专业水平。因此,通过思政课讲述红医队伍即使在危机四伏的战争时期,仍不忘相互交流经验,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让医学生领悟到“红医队伍‘技术优良’的专业素养意味着能挽救更多生命”的学习理念,促使其追求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

2.有助于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发挥主渠道作用。讲好红医精神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红医精神作为红医队伍价值观的凝结,契合了医学院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理念需求。一方面,在思政课的讲述下,红医队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能直接作用于医学生医德修养。通过思政课程讲述红医先辈秉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放弃原有的优渥环境,一心投入到党的医疗卫生战线的先进事迹,凝练其为保障党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倾其所有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而促使医学生自觉树立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成正确的医德观念。另一方面,思政课阐述红医队伍“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能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救死扶伤”作为医务工作者一脉相承的职业道德早在唐朝就有所提及,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8]这一思想在红医队伍中充分彰显,红医先辈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仅挽救革命队伍中的同志,而且对敌方的伤病员也施以援手,充分彰显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救死扶伤”的职业价值观念通过思政课来讲述,能够加深医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识,形成正向的职业价值观念。

3.有助于医学院校营造育人氛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讲好红医精神是医学院校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应然之举。一方面,伴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文化的兴盛,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受到极大影响。医学院校亟待需要通过思政课对红医先辈“艰苦奋斗”的不屈意志进行渲染,让医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红医先辈对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怀抱无限期望的情感。促使其领悟到在当下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更应当“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此在校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步入新发展阶段,对医学类人才需求的缺口不断扩大。医学类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医学院校。因此,医学院校要从政策上入手,鼓励思政课教学创新,推动红医精神的宣讲常态化,将红医队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进行讲述,激励医学生向红医先辈看齐,培养其“勇于创新”的价值追求,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基础。

三、讲好红医精神的思路探讨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需要选择恰当路径。当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速发展,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的医德修养成为重要任务。就医学院校的特殊性而言,红医精神对医学人才的道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制定恰当路径,从教师的认知及学生态度、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环境与评价三个方面出发,合力讲好红医精神。

1.教师的认知及学生态度是讲好红医精神的思想前提。第一,思政课讲好红医精神的关键在教师。医学院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做红医精神的主讲人。这就需要其充分研习红医精神,提高理论水平。马克思曾提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一方面,教师要对党的革命历史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串联起红医先辈不惧艰险,建设党的医疗卫生战线的伟大事迹,在大历史背景中探寻红医精神的特点,实现科研与教学工作并行。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坚定政治信念。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教师可以主动参与有关红医精神的理论研讨会,在不同视域下深入了解红医先辈的光荣事迹,以此筑牢对党的信仰,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进而为引导医学生“政治坚定”做出良好表率。

第二,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讲好红医精神也至关重要。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开发和调动其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在构建良性互动课堂的过程中,提高医学生学习红医精神的积极性。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在课程的讲述中激发医学生的沟通兴趣,让学生就红医先辈的革命事迹表达意见、交流观点,对于陌生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在互动过程中理顺红医精神的含义。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将红医精神外化于行,提高大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劲头,追求技术优良的专业素养。

2.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讲好红医精神的关键环节。第一,运用显性教育推进红医精神走进医学院校思政课。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要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思政课在红医精神的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而模范人物是事件的核心部分。思政课讲好红医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发挥红医模范的力量。因而,要深入挖掘革命战争时期红医模范的事迹,通过事迹来凝聚医学生的共识,加强医学生对红医精神的深层次理解。二是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革命战争时期不同领域的模范人物进行讲述,对其精神进行归纳总结,在比较的过程中让红医模范的故事更加生动逼真,加深医学生的印象。

第二,运用隐性教育助推红医精神进入医学院校思政课。“对于隐性教育而言,要在准确把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其融于适当的载体,使教育对象日用而不觉”[10],以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间接影响医学生对红医精神的认知和认同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手段。一是思政课单纯从课堂的显性教育层面讲述红医模范,并不能将红医精神的内涵有效传递给学生,还需要结合隐性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地接受红医精神的熏陶。因此,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将红医精神渗入到学生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医学生去感受和体会红医先辈的辛劳,潜移默化地学习认知红医精神。二是鼓励医学生积极与老红医或其亲属进行访谈交流,接受红医先辈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自觉接受精神熏染,承袭红医先辈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其对红医精神的理解,增强其投身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教学环境与评价是讲好红医精神的有力保障。第一,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医学院校思政课讲好红医精神具有促进作用。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也为医学院校深入挖掘和讲述红医先辈的革命历史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党走过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党取得的不凡成就面前,思政课的理论阐述更具说服力和认同感。因而,医学院校在讲述红医先辈的伟大精神时,如果结合党的百年成就就更易于医学生吸收和转化。

第二,教学评价是医学院校思政课讲好红医精神的重要环节。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医学院校可以采取考查学生课上对红医精神的心得体验、课下对红医志愿活动的具体实践等形式检验红医精神的融入效果。二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医学院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以及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效果感受,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策略加以解决,从而保障思政课对红医精神的讲述效果,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先辈医学院校医疗卫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某综合医疗卫生中心暖通空调设计分析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精致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
“先辈”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