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1949~1965)

2022-11-26 12:01钱倩倩
关键词:血吸虫病安庆

钱倩倩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安徽省是深受血吸虫病危害的省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庆地区有螺面积占安徽全省面积的57.2%,安庆地区所属县市包括安庆市区、怀宁、桐城、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贵池、东至都不同程度上遭受血吸虫病的侵害。学界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血吸虫病的研究已成果颇丰,但主要集中于池州与徽州地区。安庆地区作为安徽省内血吸虫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却较为薄弱。通过对安庆地区血吸虫病防治个案的分析研究,能够以加深对于安庆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了解。

一、安庆血吸虫病流行原因

“血吸虫的传播涉及人和脊椎动物宿主、中间宿主钉螺以及它们共同生存并能完成传播的外界环境”[1]。安庆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不仅与安庆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紧密联系,也与当地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自然因素。第一,水系发达。根据钉螺分布的地理环境和地形特点,安徽全省疫区分为以江、洲、湖滩为主的湖沼型流行区,以河、沟、水田为主的水网型流行区,以山丘为主的山丘型流行区三种类型[2]470。安庆地区跨长江南北,东南起自皖南山地,西北延至大别山区腹地,中间为沿江坦荡平原,南、北山地间平原过渡带为起伏的丘陵、岗地,地貌上有明显阶梯状特征[3]112。安庆地区丰富的地貌造就血吸虫的三种类型在安庆地区均有分布。全区18 条水系,40 个大小湖泊,22 个大小江心洲都有钉螺分布[2]1106。区内湖泊河流众多,分布密集,水草繁密,土壤肥沃,这些都为钉螺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第二,气候适宜。温度能影响钉螺的活动及寿命,适合钉螺活动的温度在10℃~25℃之间,钉螺最适宜的温度是13℃左右,30℃以上或10℃以下时钉螺活动就会减少[4]。安庆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等特点,平均气温14.5℃~16.6℃。大别山区的岳西年均气温14.5℃,为最低,沿江地区16.1℃~16.6℃,宿松、望江高达16.5℃和16.6℃,为全省年平均气温最高点[3]125。合适的温度对于钉螺的繁殖、活动及延长寿命十分有利。除了温度以外,降水也是钉螺生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安庆地区降水量在1 253~1 535 毫米之间,南部大于北部,山区大于沿江。南部东至降水量1 535.4 毫米,为本地区最大,北部桐城降水量1 253.6 毫米,为本地区最小。沿江地区降水量多在1 300~1 400 毫米[3]128。这种湿润的气候,使该地区的土壤更加潮湿,有利于沿河沿湖草类植被生存,客观上也为钉螺的生长提供了栖息地以及食物来源。

第三,洪水泛滥。安庆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梅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带来疫水泛滥,钉螺随水流四处蔓延,导致钉螺面积扩大,易导致血吸虫病感染率的上升。有研究表明,洪涝灾害后长江下游洲滩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迅速扩大,且钉螺面积与感染性钉螺面积的增长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长江洪水增加了钉螺的扩散,同时也增加了污染。[5]例如,怀宁县一般每年五月初雨季来临,江水倒灌,湖水一片汪洋,一直持续到11 月中旬为“水淹期”,最高水位16 米左右,沿湖及皖河北岸冲叉很多,沿湖、河、15~16米以上为基本农田,14~15 米间为随潮田。[6]135岳西县在1951、1953、1954 和1955 年均连降暴雨,导致洪灾发生,土地被毁,人民痛苦不堪。洪水过后,为了重建家园,人们不得不与疫水接触,造成血吸虫病的感染率上升。

第四,水田种植面积广泛。水稻是区内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城乡居民主食作物,其产量约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80%,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2%左右[3]452。水稻种植离不开水,由于水田内潮湿阴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同时田中开凿沟渠,适合钉螺生长,钉螺往往较为密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利设施还不完备,水田耕作区一般靠近旧河道以及旧灌溉区,河道弯曲狭窄,水草茂密,容易形成钉螺片区,增加危害。根据研究表明,水田面积与钉螺面积呈正相关关系。[8]水田的大量种植加速了安庆地区钉螺的繁殖和疾病的传播。

2.社会因素。第一,较差的卫生环境。人畜粪便是农田较好的肥料,但血吸虫病是通过人、畜粪便传播的[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庆地区经济情况较为落后,粪便是农作物重要的肥料之一。由于缺乏卫生常识,粪便随处置放,无人负责,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处理。农村地区的猪圈、鸡窝、羊圈与牛棚堆满了动物粪便,无人闻问。这些粪便成为了农作物肥料,直接被投入农田,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与新粪直接接触也加大了其感染率。安庆地区渔业捕捞业发达,较多船只在血吸虫流行区域作业,船上渔民感染率较高,但是渔民对于粪便缺乏管理办法,有的直接排入水中,污染水体,也加大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第二,传统的生产方式。安庆地区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但是由于建国初期生产力落后,农业生产不得不使用大量的人力和畜力。耕地、插秧、除草、放牧等不得不与疫水直接接触,加大了农民血吸虫病的感染率。例如,怀宁县在1964、1966、1967、1969 年发生多起集体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每个季节的发病人数、男女比例、职业比例各不相同,在1964 年血防站住院部收治的342 例急性血吸虫病人统计分析:五月份为49.7%,六月份为48.0%;农民90%,工人0.3%,学生4.7%,牧童4.1%,干部0.7%;男性78.7%,女性21.3%。感染方式主要是打湖草[6]136。据吴益生等于1955~1958 年对安庆专署医院545 例住院的急性血吸虫病人的分析,其中97%是初次感染者,大部分是因参加修堤、插秧、打草、抢收、捕鱼、汛期抢险等活动[10]62,传统的生产方式增加了人们接触疫水的机会,导致了其感染血吸虫病。

第三,防范意识的不足。安庆地区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人们大多临水而居。一些居民缺乏卫生习惯与卫生意识。平时妇女做饭、洗衣、洗菜用水直接来源于河水。家庭日常生活中马桶便具等用品直接在河边洗刷,污染了水源。夏季天气炎热,人们热衷于在河中洗澡和游泳。春秋农忙季节,农民忙于抢收抢种,直接饮用河中冷水或者不做任何防护,身体直接与疫水接触。例如,1958 年4 月,安庆市区第一、第五中学学生因去石门湖游泳发生急性感染126 人[11]1583。1958 年,北京赴皖医疗队一位护士,穿着鞋袜在怀宁洪镇偶然失足踩了浅水,也发生了急性感染[10]63。可见,正是因为安庆地区居民对于血吸虫病防范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血吸虫病相关知识的匮乏,使血吸虫更加有机可乘。

二、安庆地区血吸虫病产生的危害

1.人口大量死亡,村落荒凉。血吸虫病在安庆流行已有百年。解放前,未加防治,流行成灾。桐城为历史上血吸虫病严重的流行县之一,境内大沙河、挂车河、孔城河三条水系和沿湖沿江一带均有疫情发生。民国期间,罗岭、晓棚两地因血吸虫病流行形成“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50 多个。晓棚、硖墙村民国初年有200 余人,至建国前夕,仅存3 人。罗岭五庙咀,抗日战争时期有5 个自然村落,计74 户239 人,到1949 年仅剩1 个村落39 户72 人,其中65 人患有血吸虫病[12]710-711。望江县杨湾乡的窑头村,1891 年前有18 户百余人,到1949 年,因大肚病死绝了11 户,只剩下7 户26 人,其中有5 户是从外地买小孩来传宗接代的,以后也都是晚期血吸虫病人;沈家墩原有40 多人,因患血吸虫病全部去世,后迁来陈姓一家3 口改村名陈家墩,到1949 年陈家也全部死于血吸虫病,成了无人村[10]71。由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萧条,自然灾害的频繁以及卫生条件的不足,安庆地区一直饱受血吸虫病的严重摧残。血吸虫病威胁着安庆地区的人民健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得以有效缓解。

2.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力短缺。血吸虫病是对人民群众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患了血吸虫病的人若不及时治疗,身体受到损害,劳动能力也逐渐受到影响,到了晚期,骨瘦如柴,腹中积水,形成了大肚子,受着病痛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再也无力参加生产劳动与工作了[13]。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以下简称疫水),都可能感染血吸虫病。在流行区,病人大多数是农民,且多为青壮年劳动力[10]59-60。1964 年怀宁县十大洼村18 个劳动力在石门湖抢捞湖草,全部发病,稻熟时节只好雇工收割。同年9~10 月份,怀宁洪镇公社651 人到冶塘湖捞青饲料,发生急性感染183人[10]65。劳动力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支柱也是国家建设的力量,劳动力的丧失对于国家与家庭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血吸虫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但使人们丧失劳动能力,而且阻碍着青年人的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其十分不利于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3.人民经济财产遭受损失,经济负担重。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不仅严重危害广大农民的健康,而且常引起家畜大批死亡,影响农业生产。[14]牛染病之后,身体逐渐瘦削,精神萎靡,轻度感染都要减弱劳动能力三分之一。这对当时我国农业生产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损害。不少地区由于严重的急性感染,还造成牛羊的死亡。[15]1956年宿松污池畜牧场引进耕牛1 292 头,半年内因急性血吸虫病死亡416 头,有的牛倒毙在湖滩草场。剖检死牛,在肠系膜静脉中发现大量血吸虫成虫[10]63。据1956~1958 年调查,宿松木梓乡畜牧场和日新村的黄牛、水牛感染率分别为51.1%和34.2%,枞阳连城湖的黄牛和猪的感染率分别为60.5%和34.2%。除了耕牛以外,一些家畜如猪、羊等也都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对象,这些家畜的生病以及死亡,给本不富裕的家庭以及公社又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安庆地区血吸虫防治方法

1.建立防治机构,开展调查研究。尽管建国初期安庆地区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积极将消灭血吸虫病纳入议事日程。安庆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建立防治机构为中心,积极开展多项调查,为彻底消灭血吸虫提供研究上的准备。

安徽省于1950 年即开始组建防治专业机构,培训专业人员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的调查和防治[2]461。1952 年安徽省在安庆市成立安徽省第二血防所,承担皖南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3 年安徽省第二血防所改成为安庆血防所。1954~1955 年,安庆血防所重点调查了贵池、望江等地山区、圩区和丘陵地带的钉螺分布情况。1958 年统计,全区(含安庆市、铜陵县、青阳县)有螺面积39 887.14 万平方米,其中湖滩有螺面积占86.5%[3]1109。通过对安庆地区疫情的调查,了解到安庆地区疫情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防治工作做充足准备。

为了全面控制血吸虫病,安庆市区以及各县地也都建立了血吸虫防治机构并逐步开展调查工作。1952 年10 月,怀宁县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站,1953 年,怀宁县又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各流行区、乡亦同时建立了防治委员会,选区建立了防治小组[6]137。望江县于1952 年11 月在吉水镇建立县血吸虫病防治站,1955 年4 月成立望江县委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1956 年改称望江县委血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6]595。安庆市于1953 年设茅岭中心血防组。1956 年1 月市委成立消灭血吸虫病五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卫生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11]1588。

各县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后即着手调查本县的疫情流行情况。潜山县于1955 年6 月抽调医务人员64 人、中学生191 人组成调查大队,开展钉螺普查。9 月,山东医防大队郑志云等8 人在梅城、周庵两区查出钉螺阳性率为8%~10%。此后每年的4、9 月均组织查螺[17]826。太湖县于1956 年2 月对血吸虫病进行调查,发现姑塘、大石、桃铺3 个乡和徐桥、城关两个镇有钉螺繁殖和血吸虫病流行[18]667。

由于安庆地区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血防站初步掌握了各县疫情流行的基本情况,但是到了1959 年底,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些血防站被裁撤,工作计划被打乱。1962 年,安徽省委血防领导小组召开血防会议,总结几年来的工作,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安庆地区的血防机构得以重新恢复与重建[19]353。

2.多措并举,严格防治。1953 年起安徽省在调查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方针:“两管(管粪、管水)为主,全面开展治疗”[10]196。1955 年3 月,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指出血吸虫病是安徽省地方病中对人民群众危害最烈的一种,要求流行区各级党委要把防治血吸虫病视为“严重的责任”,作为党委“经常的重要任务”。[20]1955 年6 月,安徽省第一次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安徽省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从1956 年开始,在5 到7 年内基本上消灭对我省人民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制订了“一年准备,四年战斗,二年扫尾”的防治规划[10]196。虽然,防治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情况,但是可以看出安徽省政府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心,对于安庆地区血防的动员工作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安徽省政府的指导下,1956 年安庆地、市联合召开防治血吸虫病动员大会,提出“边准备,边战斗,三年内在全市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计划[11]1588。在此计划与指挥方针下,防治血吸虫病有了系统性以及规划性,为消灭血吸虫病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为防治血吸虫病,安庆地区开展了以下多种方法。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在卫生知识不普及的情况下,大部分群众不了解血吸虫病带来的危害性。安庆地区一些群众甚至认为血吸虫病与鬼神有关,为破除迷信,地委组织宣传教育,开办培训班,宣传科学知识,严格做到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严格宣传培训。怀宁县制定了初步工作计划,让群众懂得防治血吸虫病的科学知识,动员群众同血吸虫病作斗争,并分别在重疫区十里乡、泉水乡建立防治试验区进行试点[6]135。通过扩大对于血吸虫病知识的宣传,流行区的干部和群众都认识到血吸虫病的危害,懂得防治方法[19]352。

第二,开展查螺灭螺工作。查螺是灭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调查钉螺的实际流行情况之后才能为灭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条件。安庆地区首先利用各地血防站掌握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之后积极动员各地开展灭螺工作,为灭螺采取了多种方法。在调查安庆地区钉螺的流行情况后,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多种方法,“在冬天,主要是结合水利冬修和农田水利工程,组织群众消灭钉螺。在没有冬修工程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也采取清沟、土埋、火烧等办法扑灭钉螺。”[21]。因为脚踏实地地开展查螺灭螺工作,有效地降低了钉螺密度,提高了群众抗击血吸虫病的积极性。

第三,实施粪管水管工作。建国初群众卫生知识薄弱,不良生活习惯众多,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对于居民健康而且对于环境卫生都产生不利影响。加强粪便管理不仅能杀死血吸虫卵,切断传染途径,而且能够增积肥料,增加肥效,是消灭血吸虫病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有效措施。[22]安庆地区自50年代初,就将粪管水管列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一环。怀宁、贵池、桐城、望江、宿松等县大力兴建新厕所和贮粪池,拆除破粪坑、破厕所,同时开挖新水井,改善水源。各县都实行了粪便专门管理,其中望江县城关镇还建立了粪便管理合作社,粪便集中贮存、专人管理,并建立粪管和收粪卡制度。粪管水管工作的开展不仅对于血吸虫的滋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对于当地群众的卫生习惯也具有明显的改善,同时对防控血吸虫病的传染也效果明显。

第四,进行查病治病工作。安庆地区1952 年首次开展查病工作,根据查病结果对症治疗疾病。由于建国初期医疗技术水平的不足,查病方法主要利用综合查病方法,利用粪检和免疫诊断进行确定病情。例如宿松县,1953 年6 月,在大王庙和祝家旁开展粪便直接涂片检查,同时在城关、佐坝、程集三个区内进行个案体征调查,共查出病人909人。1955 年,应用沉淀孵化法粪检17 万人,查出病人4 342 人。1956 年增加“抗原”皮内试验查病。1958 年,全面改用“抗原”皮内试验,查出病人2.7049 万人,检出率达5.6%[7]588。安庆地区经过不断调整和试用,治疗方法也不断改进,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除了对人进行查病治病,对于耕牛也进行了普查、管控和治疗,专人进行管理,减少了耕牛接触传染源的机会。

在安徽省委和安庆地委的严格要求下,安庆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采取了多种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

四、成效与不足

1.防治效果明显。安庆地区自发现血吸虫病以来人民群众饱受疾病折磨,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破坏。从1949~1965 年,党和政府严格防治疾病,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灭螺方面,1956 年以后,桐城、潜山、宿松、枞阳、望江、贵池根据各自的情况先后进行了火烧、药灭、开新填旧、铲除草皮、水田改旱、开荒造田、围垦湖区以及低矮圩区引洪药浸等措施,经检查效果良好。[3]125经过一系列的灭螺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钉螺面积的扩大。在治病方面,安庆地区治疗血吸虫病人32000余人,灭螺2 亿平方公尺,已出现了太湖、潜山两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同时基本做好预防工作,控制了流行,缩小了疫区,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23]血吸虫病流行区疫区面积明显缩小,疫区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健康得到改善,生产获得了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2.防治工作曲折。由于安庆地区疫区面积广,疫情复杂,防治工作更加艰辛,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血吸虫病防治经验与知识,造成防治对策不当,导致工作进度缓慢。1958 年以后,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影响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也出现“浮夸风”。首先是血防指标过高,“中共安庆地委血防领导工作小组最近订出了‘三年(争取两年)消灭我区血吸虫病的规划’……规划中规定:在一九五八年消灭至德、望江、太湖、潜山、青阳五县的血吸虫病,实现一百一十个无血吸虫病的乡;一九五九年消东流、怀宁、铜陵、桐城四县的血吸虫病,实现七十四个无血吸虫病的乡;一九六零年(争取一九五九年)消灭贵池、枞阳、宿松三县二十一个乡的血吸虫病”[24]。其次是成绩弄虚作假,安庆日报对于太湖县血防报道中阐述,“由于领导决心大、干部群众劲头足,立即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血防高潮。在四月四日基本实现了无螺县,经地委验收,灭螺质量达到甲级标准。截至四月十五日,全县已治好病人一千八百四十名,所有能用药剂治疗的病人都治好了;粪管水管达到了百分之百,从而消灭了全县血吸虫病”[25]。高指标,要求过急,违背了客观规律,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使得一些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陷入停顿,螺情疫情回升。1964年中央召开第九次血吸虫病防治会议提出“从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出发,应当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集体经济,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工作相结合”[26],安庆地委和血防小组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与教训,调整了规划,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重新得以恢复。

安庆地区作为安徽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地区之一,从流行原因上看,血吸虫病的流行不仅与安庆地区温和湿润的自然原因有关,也与人民对血吸虫病知识匮乏和人民生活环境等社会原因密不可分;从血吸虫病产生的危害来看,血吸虫病不仅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动物也是血吸虫病的重点感染对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安庆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采取粪管水管、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等多种综合性防治方法,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

总而言之,1949~1965 年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安庆地区的血吸虫防治工作虽有曲折,但由于安庆地区党和政府对消灭血吸虫病的高度重视,安庆各地机构得以建立;人民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得到了增长;生活环境有所改善,防治效果有了显著进步,1949~1965 年安庆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对于当今的卫生防疫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安庆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鱼殇
《送瘟神记》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几点思考
拖拉机司机的“网络艳遇”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天价地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