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的三重逻辑

2022-11-26 12:01吴宇晴吴秀云
关键词:医科医学培育

吴宇晴,吴秀云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所衍生出的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民族气魄的先进文化,红医精神作为中国红色卫生文化的构成要素,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医战士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精粹,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创新发展战略、教育强国战略的综合并举,新医科人才培育已成为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新医科建设是国家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四新’之一,旨在培养卓越医生和医学创新人才。”[2-3]当前,为落实新医科人才的培育要求,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红医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规律,深入挖掘红医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育人价值。

一、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的价值逻辑

红医精神是中国红色卫生文化的价值内核,积淀着广大医务人员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激励新时代医务人员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红医精神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与思想资源,为涵育新医科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与内容指导。

1.价值生成:把握红医精神育人的历史脉搏。红医精神源于中国革命的红色实践。在中国革命初期,毛泽东就意识到强大的医疗部队是维系军队生命力、战斗力、组织力的重要保障,指出“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4]是巩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三大条件之一。[5]随着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红军队伍进一步扩大,对红医人才的需求也日渐攀升。1931 年,毛泽东首次提出要以培育“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6]为办学宗旨,在各红色革命根据地先后开办了工农红军卫生学校与医护培训班,通过合格红医的规模化培训,在较短时间内就为各红色革命根据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远大理想、革命情怀、无私奉献、医术精湛的红医力量。1932 年,为提高革命根据地的医疗质量,要求提升红医队伍的整体素质与革命意志。朱德进一步细化了红医的培育目标,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培育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满怀的阶级热情”“救死扶伤的工作精神”“精湛的医疗技术”[7]的红医人才。红医精神在红医队伍培育中不断生成、发展、成熟,与中国革命斗争历程交相辉映,是凝结在中国革命精神中的重要元素。把握红医精神涵育人才的历史脉搏,挖掘深埋在红色记忆中的育人资源,为新医科人才的培育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与思路借鉴。

2.价值定位:探寻红医精神育人的时代意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红医战士在纷繁复杂的革命斗争环境中淬炼出伟大的红医精神。新时代的红医精神既体现为具有民族情怀、民族气魄、民族力量的伟大民族精神,也展现为具有时代风貌、时代特质、时代引领的伟大时代精神,在探寻红医精神育人的时代意蕴时,必须对新时代红医精神的多元价值进行精准定位。“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8]红医精神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中诞生,烙上了不可抹去的民族印记,其底色是不可淡去的鲜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红医精神承载着广大红医战士的民族魂,是红医战士坚定信念、积极奋战、砥砺前行的精神境界、精神人格、精神活力的生动写照,红医精神既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广大医务人员抗击新冠疫情时强调,“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9]伟大抗疫精神是红医精神血脉永续、守正创新的历史转化与时代发展,是红医精神在新时代指引广大医务人员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时代精华。伟大抗疫精神是红医精神生成、演化与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红医战士白衣执甲、丹心为矛、逆行出征的生动诠释。红医精神的时代意蕴深刻丰富,为涵育新医科人才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补给与浓厚的人文熏陶。

3.价值旨归:参悟红医精神育人的内在机理。对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内在机理的充分参悟,有助于切实把握红医精神的价值旨归。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的价值指引具有先进性。在中国革命的红色实践中涌现出包括红医精神在内的诸多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0],指引着中国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医精神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价值孕育中无不渗透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1]辩证法的批判性与革命性,使红医精神在涵育新医科人才的价值指引中闪烁着真理光芒、价值追求中融合着斗争基因。红医精神承续着中国红色卫生文化的基因谱系,面对新医科建设与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种种挑战,迫切需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2]人民既是斗争历史的缔造者,也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真正主体,红医精神在涵育新医科人才的价值回归中鲜明地体现了人民性。红医精神的人民性源于广大人民的革命实践,既是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丰富发展。总之,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的价值指引富有先进性、价值追求彰显斗争性、价值回归饱含人民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新医科人才涵育体系的价值支撑。

二、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的目标逻辑

梳理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的价值逻辑,有助于厘清红医精神与新医科人才涵育之间的价值生成、定位与旨归。新医科建设意蕴丰富,对强化红医精神的涵育实效提出了崭新的时代要求,必须提升新医科人才“五术”的培育水平即“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13]

1.“救死扶伤的道术”是红医精神的职业特质。在革命战争时期,救死扶伤作为一种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始终引领着红医战士积极践行医者使命、勇于承担医者责任,及时有效地为一线红军伤员提供救助与补给,对维系红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 年,为鼓舞红医战士支援前线,毛泽东指出要以“民族革命的卫生工作精神”为力量支撑。1941 年,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第十四届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14],将“民族革命的卫生工作精神”上升到“革命的人道主义”高度,这一思想转变展现出毛泽东对红医精神的充分肯定与高度弘扬。如今,广大医护人员在抗击新冠疫情时始终秉承着“救死扶伤的道术”精神,自觉深入到群众一线,与人民群众统一战线、众志成城、合心抗疫。同时,站在国际人道主义立场,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5]这些无不彰显着当代中国红医“救死扶伤的道术”精神,为推进人类抗疫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

2.“心中有爱的仁术”是红医精神的伦理品质。仁医精神是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思想精粹,“心中有爱的仁术”正是红医精神的伦理品质。仁医精神源远流长、意蕴深刻,是仁心与仁术的融合再生。药王孙思邈认为医者要奉行“仁义之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16]仁心是恻隐心、慈悲心、博爱心,红医精神经过血与火的红色洗礼,既吸收了其他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核,又结合各时代的积极因素生长出自身的精神特质,红医精神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时代性、发展性。白求恩精神是红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求恩同志身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7]怀抱着一颗仁心飘洋过海,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奉献一生。同时,医者仁心向内生长,外化为技艺高超的医者仁术,拥有精湛的仁术正是成为仁医的必备条件。承续中国医学伦理传统,医者仁术结合时代精神逐渐分化为“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以及“方法科学的艺术”,“三术”的生成发展从技术层面丰富扩展了红医精神的思想内涵。

3.“知识扎实的学术”是红医精神的理论素质。红医精神的知识内核既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也汲取了西方现代医学的积极成果,呈现出“中西医结合”的时代特征。在革命战争时期,红医群体构成复杂,引流渠道多元,主要包括上级委派、地方动员、俘虏改造、随军起义以及自主培养等途径。党的自主培养是合格红医的主要育人途径,为进一步完善红军医疗卫生体系,提升红医的理论素养,要求红医积极学习中西医知识。中医是自主培育合格红医的主要知识来源,中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8]中医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依存转化的辩证思维,讲究人的调理与养生,关注人本身的社会心理属性,是合格红医人文涵育的主要思想源泉。西方现代医学则以工具理性为指导,注重样本实验与理论分析,区别于中医的“社会医学模式”,西医更强调人的生物属性,讲究逻辑推理与演绎分析,理论色彩浓厚,是提升红医学术水平的重要理论来源。中西医学的混融生长,形成了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红医人才培育链,为当代新医科人才的优化培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4.“本领过硬的技术”是红医精神的实践资质。红医进行临床实践的基本要求是练就“本领过硬的技术”。在革命战争时期,红医战士即使身处恶劣的战时环境,也始终保有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以及增强自身本领的专业追求。为提高苏区红医群体的技术本领,中央“发起组织中华苏维埃卫生研究会,广泛征求全国医药卫生人员入会,开展医药卫生研究。”[19]同时,中央通过开展红医函授培训、创办红医专业刊物、设立红医奖惩机制等举措,为苏区红医练就“本领过硬的技术”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在这一时期,技术本领已不单纯呈现自然状态,而是被赋予浓厚的革命色彩。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分两个方面,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谁人去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20]医学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分支,从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为阶级社会的物质存在所决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医迸发出强烈的革命热情,不仅表现在技术领域自觉练就过硬本领,更体现在政治领域自发形成革命认同,红医战士向红色革命者自主转化,增强了中国革命的群体凝聚力。

5.“方法科学的艺术”是红医精神的创新潜质。红医精神是中国革命时期红军战士的整体精神写照,白求恩作为红医中的特殊成员,不仅是医术精湛的杰出外科医生,更是跨越国别与种族界限的国际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在援华抗战期间始终心系中国人民,不畏牺牲、无私奉献、呕心沥血,丰富发展了红医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了白求恩精神。在参加中国革命前,白求恩曾在加拿大、美国求学。在求学过程中,白求恩由于受到西医传统的特殊影响,对医疗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有着天然的追求。白求恩一生科学成果累累,是实至名归的外科“艺术家”,曾发明创造了20 多种手术器械,并开创人工气胸法、成立战地输血队,同时建立“马背医院”、发明“毕普”药膏,极大地改善了战争时期的部队卫生环境,保障了红军伤员的及时救护与科学医治,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白求恩精神的求真、求实、求新充分展现了红医精神的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为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人才培育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与科学的方法引导。

三、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的实践逻辑

新医科人才培育是激活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内生活力的重要基石,红医精神的职业特质、伦理品质、理论素质、实践资质、创新潜质构成了新医科人才培育的目标体系,对当代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

1.构建红医精神涵育医学职业伦理的生态体系。马克思认为“分工是一种特殊的、有专业划分的、进一步发展的协作形式。”[21]医学作为特定的社会职业领域,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系统,积累了宝贵的从医实践经验,生成了特殊的医学职业伦理。红医精神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蕴涵着丰富的医学思想、切实的伦理关怀以及积极的职业引导,对涵育新医科人才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第一,深化医疗体制变革,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职业伦理涵育生态。聚焦新医科建设与新医科人才培育,将红医精神的时代特质融入医学职业伦理的培育生态,推进传统医疗体制的深刻变革,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人才培育模式,是新医科人才培育生态体系构建的基础工程。红医精神中蕴含着革命人道主义与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特质,为新医科建设下医疗体制的变革深化提供了精神引导,要求打破医疗服务的供需失衡、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医疗体制的完善优化。在中国医疗体制演化进程中,呈现出交织着政府、医院、社会、公民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医监、医生、医保、患者之间利益自洽的庞大利益格局。为推进新医科建设、变革新医科体制、培育新医科人才,必须承续革命时期红医精神涵育的优良传统,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责任,完善医院主体的激励机制,优化患者就医的社会保障,兼顾资源配置的公正效率,从根本上推进医疗体制变革,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建设道路。

第二,优化医患管理系统,打造医患关系和谐的医学职业伦理涵育体系。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认为和谐是矛盾的特殊状态,只有“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2],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红医精神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医疗领域的时代结晶,对优化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和谐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医患作为矛盾双方,一直处于矛盾的斗争与转化中,医患之间由于群体矛盾的特殊性呈现出情绪性、突发性、累积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为理论依据,及时修正医患关系间的薄弱环节,设置科学合理的医患管理程序,做好医患管理危机的应急预案,创建正确处理医患管理危机的特定流程,将医患管理危机处理经验进行归档整合,形成医患管理经验的数据反馈系统,为推进新医科人才建设,构建医患关系和谐的医学职业伦理培育体系提供保障机制。

第三,挖掘红医文化资源,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医学职业伦理涵育环境。红医精神在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融于各类文化载体中,凝结成丰富多彩的红医文化资源。红医文化资源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献研究资源如红色医史、红色医学等以及实地考察资源如红色医院、红色医校等,也在红医精神融合物质载体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有利于引导医学生潜心修炼仁医仁术,自觉生成仁德仁心,坚守正确的医学职业伦理观,真正实现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的“润无声”。红医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拓宽医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医学生的人文底蕴、增强医学生的伦理意识。通过挖掘红色医史中蕴藏的教育资源,开发红色遗迹中承载的历史记忆,利用红医精神中蕴含的思想内核将红医文化融于课堂建设、校园美化与医学实践中,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医学职业伦理环境,为红医精神涵育新医科人才提供重要的人文环境。

2.推进新医科人才培育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23]红医精神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红色卫生文化的精神成果,在新医科建设的新背景下,红医精神“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实现新医科人才培育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第一,结合医学理论传统,丰富新医科人才培育的理论成果。红医精神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其理论传统也呈现出“中西医结合”的色彩,革命时期的医学理论融合了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的思想精华,为新医科人才培育成果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启迪。中西医融合是推进新医科建设,培育综合性、复合型、应用型医科人才的必由之路,将中医以人为本的目标理性同西医线性思维的工具理性相结合,有助于拓宽中西医学科边界,创新中西医融合理论,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中医注重人的心理特质与社会因素,强调整体健康观,中医厚植中华红色卫生文化的思想土壤,融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一体,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西医强调形式逻辑,借助先进技术开展样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与演绎归纳生成规范化的诊疗标准,形成的医学理论具有科学性、学术性、精确性。将中医的“望远镜”同西医的“显微镜”相融合,设置中西医融合学科,开展中西医融合教育,创建中西医融合体系,为新医科人才培育提供重要的活动载体,进一步完善新医科人才培育的理论体系。

第二,加强临床规范培训,深化新医科人才培育的临床实践。在红色革命时期,红医的医疗技能培育主要以“干中学”为主,红医在救助红军伤员中汲取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助力红医在恶劣的战时环境中快速提高自身的医疗本领。为深入推进新医科建设,提高新医科人才的培育质量,医科院校以及综合院校必须规范医学生的临床培训,强化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临床培训基地的建设是深化新医科人才培育的基础工程,各院校必须加大对建设临床培训基地的财政投入,改善培训基地环境,配齐必要教学设施,增加医学著作储备,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临床模拟中心。同时,强大的临床师资队伍是建设临床培训基地的智力支撑,为提高临床培训基地的师资队伍质量,还须完善临床教学的管理制度,优化基地教学的激励机制。以国家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育目标设置考核标准,将教师考核同教师带教表现、职称绩效、奖金薪酬挂钩,为培训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不断完善培训教师的遴选制度,从根本上把握培训教师的质量与数量,为新医科人才临床实践的深化提供成长平台。

第三,促进医教产研协同,探索新医科人才培育的交互模式。“医教产研”是在传统“医教协同”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新医科模式,强调“医学”“教学”“产业”“科研”之间的交融共生,是新医科人才培育的交互模式,医教产研协同要求实现综合院校及医学院校同附属医院、实验基地、新兴企业等主体进行创新联动。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为服务“三地一区”建设,安徽医科大学以红医精神为思想指导,构建高质量的思政工作体系,以党建领航激发医校新动能,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人人会讲、太极拳人人习练、黄梅戏人人传唱、创新创业人人参与等活动,助力培育大国良医。同时,注重教研融合,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创新平台,采取“学院+中心”的医教产研协同模式打造新医科中心,积极融入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产学研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强化附属医院建设,促进医研结合,致力于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医教产研协同的新医科人才培育交互模式。

3.探索新医科建设下红医精神育人的创新路径。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所引领的新方向、新潮流与新领域的三重洗礼下,新医科建设应运而生。新医科建设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坚守红医精神的内在本质,又结合新时代的创新特质,不断发展着现代医学建设的新理念、新结构、新质量。

第一,融合红医精神的涵育理念,以新理念谋划新医科发展。在新医科建设中结合了新时代的创新特质,融合了红医精神所传达出的求真、求实、求新的培育要求,发展出创新型、科技型、综合化的新医科培育新理念。理念变革是实践优化的先导,创新理念是激发新医科发展活力的内生动力,创新理念既体现在跨学科的交叉互融上,也蕴含在高等医学教育本身的动态发展中,强化“大健康”“大学科”“大专业”意识,为“大国计”“大民生”“大发展”服务,以新医科建设引领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科技是实现创新的技术手段,新技术革命引领着智能医学与生物医学纵深互融,形成“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的良好专业发展前景,通过对健康医疗数据系统、医学图像识别系统、医疗机器人诊断系统等AI 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给予新医科建设强大的技术赋能。新技术革命为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的加快建立提供了切实可能,在严守老牌院校的医学专业建设质量基础上,发挥综合性院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建立“医学+X”多学科共融平台,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切实培育仁心仁术的新医科人才。

第二,拓展红医精神的内容结构,以新结构优化新医科培养。红医精神涵育人才以道术、学术、仁术、技术、艺术等“五术”为培育内容,适应了革命时期对医学人才的特殊需求。新时代以服务国家、社会、人民的需求为实践导向,不断优化新医科人才培育的新结构,着力培养研究型、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为加强新医科建设的综合管理与统筹规划,必须完善医科院校及综合院校的学科建设布局,加大培育全科医学人才的支持力度。各院校必须坚持以需定招,稳步增设招生专业、合理确定招生计划、科学调整招生规模,强化高校附属医院与医学研究中心对研究型医学人才的联合培育,将附属医院与科研中心进行系统规划,着力提高新医科人才的研究能力。新医科作为“四新”之一,为培育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必须着力推进新医工、新医理、新医文的学科融合,接轨国际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提高新医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医科人才,建设一流医科重点实验室,完善医学生临床实习制度,优化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建设,着力提升新医科人才的临床水平。

第三,丰富红医精神的时代要求,以新质量引领新医科建设。将红医精神融于新医科人才培育全程,着力强化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仁心仁术的意识以及科研诚信的操守,提升医学人才的培育质量。通过积极的政策宣传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从源头上提升医学生的入学质量。综合院校及医科院校必须严把“过程关”,优化高等医学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挖掘红医精神中的思政因素,加快推进医学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加强新医科人才的意识形态建设、医学伦理教育以及职业素养培育,从根本上端正医学生的学习、科研、就业态度。此外,在学期考核上,考核内容设置既要注重基础医学理论、高等医学前沿、学科融合问题的学术考察,也要强调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巩固提升,不断提升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国家住院医师培训之间的衔接水平。在医学生就业上,必须引导医学生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意识,通过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细化住院医师的考核标准,突出住院医师业务工作能力的考核要求,择优挑选住院医师骨干开展从医经验交流活动,推动新医科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培育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