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课程“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22-11-28 06:27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六位一体应用文教材

陈 进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很多高职院校、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应用写作》这门公共基础课,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虽然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并不从事文学创作、新闻采编、语文教学这些中文学科的专业性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谁都离不开应用文写作,甚至学生在校园生活期间,也要写作毕业论文、请假条、通知等。所以,应用写作是一门绕不过去的技术技能,也是高校一门绕不过去的课程。美国学者E·D·小赫尔斯指出:“写作在大中学校的学科中应有自己的地位,它不是另一个学科的某一部分,而本身就是实践性知识的一派分脉。”[1]但是,目前来看,《应用写作》这门课在很多高校有边缘化的倾向,很多院系出于压缩课时、腾笼换鸟给别的课程的目的,不太愿意开设这门课。在他们看来,应用写作课程产生的效益比较低,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不够。

之所以有这种偏见,其实是在很多高校,《应用写作》授课效果并不理想,远远没有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多学生是一讲就懂,一听就会,一写就错。有的虽然能把握形式要求,但是下笔却言之无物。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应用写作》课程的大多数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纯粹的课堂理论讲授,并不是应用写作课程最好的教学方式。虽然有的教师也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但是这种练习缺乏现实语境,大多是对照格式“依葫芦画瓢”,也不可能真正达到现实应用的效果。

然而,应用文写作又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用人单位表示,新录用的工作人员普遍文字水平较弱,撰写的各类文稿不堪卒读,甚至在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一些工作人员视起草文字材料为“豺狼猛虎”,躲之不及,互相推诿。很多单位表示,他们非常看重职工的应用写作能力。

出现问题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实际上,应用写作这门课的重要性远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技能,它的背后蕴含着很厚重的社会文化属性,甚至蕴藏着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用写作的不尽如人意,也深层次反映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部分“三观”问题。如果说文艺写作是自由的“灵魂写作”,那么应用文写作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尽管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接受过漫长的语文教育和作文训练,具有一定的功底,但是这种规范性的写作,对于他们而言,还是非常新奇和陌生的。由于“00 后”的青年学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有的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较少考虑考虑别人,这也影响到表达的规范性、对话性等。所以,实际上,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的功底几乎是一张白纸。余秋雨认为:“写作实际上构成一个现代人人格素质的重要部分,没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就很难算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人。”[2]所以,我们要上升到育人的高度来看待这门课程。

首先,应用写作的政治性要求机关思维。应用写作,尤其是机关公文写作,很多时候要在党委政府精神、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展开,需要写作者高度重视政治性。这种政治性需要作者具备良好的机关思维,善于从机关工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谋划工作。

其次,应用写作的对话性要求规范思维。应用写作的成果不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而是即时和对方进行沟通交流,在写作表述时要充分考虑到对方阅读理解的准确性、便捷性,这就要求作者起草时候具备很强的规范性,有的要在国家公文处理规范的法治轨道上进行,有的要遵从长期以来社会各界约定俗成的格式准则。如果在应用写作中部注重规范表达,写得文白相间、掉书袋、朦胧歧义,不利于对话的展开,甚至对工作造成极大的损失。

第三,应用写作的社会性要求专业思维。人是社会的产物,没有能离开社会的人。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世界的快速变迁,今天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专业性就意味着过去那种笼统的、泛泛的写作已经行之不通。这也对应用写作提出了专业性的要求。“书写今天的现实,对作家写实能力的要求很高。今天社会发展呈现的必然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3]

从新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来说,政治性、规范性、社会性、对话性,都是基本要求。所以,学好应用写作,前提是必须具备这些素质,也能强化这些素质。从学校、教师来说,也要上升到课程思政的高度,来看待这门课程,重视这门课程。

如何让应用写作这门课更好地发挥效能,如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1970 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正式提出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整个世界是由千差万别的系统构成,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通过探寻系统之间的规律,寻求合力,实现共谋发展,产生最大化效益”[4]。协同学不仅是一种物理学理论,也对观察整个世界具有新的方法论意义,可以引入各种领域作为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上好《应用写作》课,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要我们运用协同学的方法,调用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包括实体课堂、网络平台、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跨学科资源,来实现协同育人,才能更好地达到目的。

一是课堂上注重教学实效。改变过去课堂上那种单向度的教学、“填鸭式”的灌输,采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写作的状态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认识到“只有学好才能写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写作的成果来检验教学的实效。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应用文写作大多比较简单,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而相对具有难度的应用文写作,其内容又大多和学生日常生活无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不妨采取一种情境设置、角色扮演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诸如设置一场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确定部分同学扮演会议主持人、参会人员等,课前让这些同学为座谈会做好准备,提前写好主持词和发言稿。

二是借助网络平台提升互动性。今天是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甚至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阵地,塑造“三观”的主要方式。在学习方面,大学生们非常擅长利用信息化资源,比如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论文来追踪学科前沿热点,通过学习通APP 来获取课程相关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课堂来拓展学科知识视野。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以及大学生的网络偏好,将更多的应用写作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并通过网络实现大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

三是在校园实践中提供应用写作平台。从“三全育人”的角度来说,课堂之外的整个大学校园都是育人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校园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写作机会。比如,在重大校园活动举办中,布置学生承担主持词、新闻等部分文稿起草的工作,并且由专门教师进行把关审核,既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也对学生的写作实践进行指导。比如,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公文管理,强化校园学生组织的工作规范,严格学生组织的公文表达。在学校相关部门设置文字类勤工助学岗位,过去一些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大多是让学生打杂,虽然能够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但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并不是很大。可以优化勤工助学岗位的职责,提升岗位的专业性,通过面向校园公开招聘考核的方式,选聘那些文字水平相对较强、作风比较踏实的大学生进入这些岗位,从而得到更多的文字锻炼。适时举办大学生应用写作竞赛,布置灵活、实用并且具有时代性的竞赛题目,进一步激励大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是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实战应用性。社会是广阔的“田野”,是最大的课堂。没有经过社会历练与检验的知识技能,都有可能是“屠龙之技”。同时,学校的人才培养也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输出。今天的高校不是与世隔绝、自我封闭的象牙塔,和外界社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有很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既有校方推行的顶岗实习、跟岗实习、暑期实践,也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兼职、外联等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与社会的对话能力与写作能力。要加强和实习单位的对接,请求实习单位重点加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公文写作考察与指导,将本单位一些材料交由实习学生来起草处理,通过实际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五是调用跨学科资源,提升课程理论性。我们在反思很多课程教学缺乏实效的时候,都能总结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重理论缺实践”“重理论缺应用”。实际上,就目前应用写作课程建设,或言学科建设而言,理论同样匮乏。目前的各类《应用写作》教材大多只是对相关文体进行定义,给出格式与形式,指出容易混淆或出错的地方,再进行举例说明,更像是应用文写作的说明书,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严重缺乏理论支撑。格式规范就像行业标准,很难想象一门课程仅靠行业标准来支撑,这就像食品类专业,不可能仅仅靠食品安全标准就实现人才培养。这就导致,实际上教师在讲授应用写作课程时也难以通过理论将知识点拎起来,这门课也并不好讲。而且这些说明里还存在很多理论上的吊诡。比如,在概论应用文时,说应用文与文艺类文章不同,没有情感性,在后续章节讲到演讲稿时,又称演讲稿具有情感性。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教材编写人员不严谨可见一斑,但最本质的是,应用写作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存在严重短板。加强对应用写作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迫在眉睫。从整个中文学科来看,理论的庞杂、丰富、深刻,使得中文学科成为一个极其成熟的学科,虽然中文学科里的很多理论不能直接套用到应用写作上,但不妨进行合理化用。比如,文学理论里的“文如其人”理论,可以用来注解讲话稿写作的风格色彩问题。比如,“缀段性写作”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启发工作总结、计划等文体的谋篇布局。

另外,应用写作并不完全依赖写作学的知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对很多学科的知识都有涉猎。比如,写一篇社区工作的总结,很有可能要运用到社会学的知识。写一篇起诉状,很有可能要运用到法学方面的知识。写一篇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也很有可能运用到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领域的知识,单凭文字处理技巧和写作格式规范,很难处理好这些应用文写作。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形式和内容结合的过程。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就显得空洞空虚。只有内容,不在意形式,就显得粗糙粗鄙。在中国古代文论里,文章的形式叫“文”,内容叫“质”,两者都很重要,《论语》里就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心雕龙》里也阐述过文与质的关系“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应用文写作也要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写作技能,更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就是说要成为“博雅”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强化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但是,因为《应用写作》课程的课时有限,授课教师的知识面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协同育人。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需要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统筹协调多学科、多课程的培养方式,把“博雅”人才的培养目标分解、融合到各个课程中去。

六是通过校企(行)合作,对课程教材进行改革。今天很多《应用写作》教材存在很大问题。一是缺乏学科理论支撑,通篇犹如说明文,对相关文体做个简单的介绍。二是选取例文质量不高,有的例文本身就有问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有的例文严重和时代脱节,相应表述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应用文实际上是时代性非常强的文类,术语概念、表述方式往往几年之后就会更新。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对教材体例进行改革,采用语文教材式的形式。语文教材本质是作品的选本,通过选取那些语言优美、文学性高雅的文学作品提供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来提升学生的汉语语感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和文学水平。这种学习方式实际是人文学科最有效的基础入门路径。今天,大学生面对应用写作,很多也处在尚未入门的“门外汉”阶段,此时仅仅传授他们格式,很难真正起到实际作用。而且,作为入门起步阶段,语感非常重要。语感的形成,是需要阅读、朗诵大量优质公文才能获得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应用写作的教材当作语文课本那样编写,选编出那些思想纯正、文辞典雅、逻辑严密的公文,诸如领导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稿、地方五年规划、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等,通过对这些公文的讲解,既让学生通晓了相关文种的格式规范,又锻炼出了学生的公文表达语感。由于很多这方面的公文并不面向社会公开,高校教师自身也很难独自起草出这样高质量的公文,所以在教材编写时,要引入党委政府机关的力量和资源,请他们将那些不涉密的公文授权给教材编写者编入教材。另外,由于公文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每隔几年还需要对选文进行更新。

猜你喜欢
六位一体应用文教材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关于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
构建有效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高校大学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学语文“六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刍议
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探讨
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工作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