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扫描与超声诊断用于子宫腺肌病中的效果分析

2022-11-30 03:43任宇虹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肌层内膜准确率

任宇虹

(绵阳市中心医院超声医学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一种常见的良性慢性妇科疾病,然而它也表现出一些恶性肿瘤特征,包括侵袭、迁移和异常增殖。子宫内膜直接侵入子宫肌层,多能性苗勒管残余物错位可能导致AM的病理发生。尽管其发病率很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因此目前还没有治疗该疾病的特定药物[1]。许多失调机制被认为与子宫腺肌病的发展和症状有关,包括性类固醇信号、子宫内膜增殖和侵袭性以及异常免疫反应。性激素信号异常,特别是高雌激素血症和随后的孕酮抵抗,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这就是各种抗雌激素药物被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病相关症状的原因。其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正在迅速崛起,最近的研究报告了有效的病变消退和症状缓解[2]。然而,AM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知之甚少。临床在实践中发现,单独应用任何一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联合诊断方式在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中更具优势[3]。为了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水平,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20例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诊断,患者年龄为27~56岁,平均年龄(45.98±8.11)岁;观察组采用磁共振+超声检查,患者年龄为29~57岁,平均年龄(46.16±8.09)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个人出现经量增多;②进行性加重痛经;③患者有经期周期紊乱以及经期改变等症状。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子宫畸形患者;③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急性生殖道感染者;⑤既往治疗过卵巢癌、卵巢囊肿、卵巢肿块、子宫内膜癌者;⑥既往行子宫手术者;⑦过去5年的妇科恶性病变、盆腔炎、凝血试验异常者;⑧母乳喂养和当前妊娠。

所有患者均被告知RFA和其他手术选择的潜在风险和效果,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均统一接受治疗干预,且签订了书面知情同意书,患者无异议。本次两组资料相关指标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超声检查,患者首先进行经腹部超声检查,检查前叮嘱患者多饮水,使膀胱充盈,然后患者取仰卧位,应用超声探头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全面的扫查,着重观察患者的子宫情况,包括大小、形态、子宫肌层厚度、回声及子宫内膜位置、回声等。对病灶区域进行搜寻,记录肌层回声信息,重点对病灶边界进行分析,患者完成二次扫查之后,经超声影像对其病灶区域血流状况进行分析,进而展开综合诊断。

观察组接受磁共振+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和对照组一致,本次所有MRI检查均由Avanto 1.5 MRI(德国)进行。MRI检查: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检查。第一步:车身线圈用作发射器和接收器线圈。序列:矢状位和轴向T1、T2和STIR以及冠状位T2自旋回波和STIR序列,轴面预对比中使用脂肪饱和T1加权,静脉注射总计20 mL钆基造影剂(钆葡胺:Dotarem),并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25 s内和3 min后进行T1fat扫描,使用3 min后的冠状动脉后对照序列。图像被传输到PACS,并使用PACS工作站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本文主要对诊出准确率、图像状况展开分析,在患者做完检测后开始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出准确率比较

观察组检查AM的准确率为93.33%(56/60),4例漏诊;对照组检查准确率为76.67%(46/60),14例漏诊。两组检出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图像分析

本文共检测出两种类型的子宫腺肌病:弥漫型(子宫腺肌病的病灶分布在整个子宫,图1)和局限型,也称为子宫腺肌瘤。图1为弥漫性子宫腺肌病:矢状位T2加权图像;交界区增厚,形成界限不清的低信号区,伴有点状高信号肌层病灶(白色箭头)。当它影响消化道区域时(图2),均为局灶性子宫腺肌病:矢状位T2加权图像;交界区局部不对称增厚,形成低信号强度的模糊区域(黑色箭头)。诊断发现交界区增厚,厚度超过12 mm,其中包括最大连接区厚度与子宫肌层厚度之比超过40%,如局部区域连接区相对增厚,子宫前部和后部连接区最大和最小厚度之差超过5 mm。交界区界限不清、T2-orT1加权序列上存在高信号强度病灶(图3)以及从子宫内膜基底带辐射到子宫肌层的高T2信号线性条纹。图3为局灶性子宫腺肌病:图3的A轴T2和图4 B轴T13D FS加权图像,在T2和T1 3D FS加权图像上显示嵌入的明亮病灶,显示出血病灶(白色箭头)。主要与交界区的月经期效应、绝经后状况、激素避孕的使用和短暂子宫收缩的出现有关,结合区的厚度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特征,并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月经期间的子宫会显示交界区明显增厚。子宫腺肌病的MRI检查最好在增生晚期进行,避免月经期。在大约30%的绝经后子宫(图4)和使用避孕药物的妇女中,交界区测量加大,降低了MRI诊断的敏感性。图4为局灶性子宫腺肌病,图3的A轴T2和图4 B轴T13D FS加权图像,在T2和T13D FS加权图像上显示嵌入的明亮病灶,显示出血病灶(白色箭头)。

图1 弥漫性子宫腺肌病

图2 局灶性子宫腺肌病之一

图3 局灶性子宫腺肌病之二

图4 局灶性子宫腺肌病之三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疾病,由于缺乏对其定义的共识、诊断上的困难和非特异性症状学,人们对其了解甚少[4]。子宫腺肌病的报告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研究的人群、用于诊断的组织病理学标准以及每个样本中检查的切片数量。因此,多年来报告的子宫腺肌病发病率各不相同,从5.7%到69.6%不等。临床认为,子宫内膜肌层边界的破坏导致子宫内膜的区域性增生及其延伸至肌层。尽管导致子宫内膜浸润的触发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高氮血症以及局部受损的免疫反应涉及异常高HLA2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异常分泌IL-6以及环氧化酶-2(COX-2)过度表达,通过基底层破裂促进内胚层试验侵入的机制[5]。除了局部细胞介导的因素外,许多临床实体似乎与子宫腺肌病有关或一致。这些情况包括:多发性先兆、异位妊娠、各种国内干预措施,如腹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切除术、因排出妊娠残余物而重复刮宫、子宫肌瘤切除术、延长他莫昔芬治疗和剖宫产[6]。

AM的症状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渴望有孩子的女性。由于经阴道超声扫描(TVUS)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诊断成像技术的优化,确诊率呈上升趋势,年轻女性的诊断比例显著增加[7]。尽管如此,AM的临床诊断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其症状是非特异性的。此外,其影像学特征与其他妇科疾病(如平滑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似。此外,影像学诊断标准尚未统一。AM的有效临床治疗也很困难。目前,已经进行了各种临床和药理学研究,以发现AM的有效治疗成分[5]。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AM患者的深入研究的药物。激素类药物,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Mirena和孕激素,已被用于缓解AM的症状。且这些激素疗法长期效果不佳,通常伴有恶心、呕吐、痤疮、不规则阴道出血和骨质疏松等副作用[8]。此外,那些在药物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在药物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接受侵入性手术,这不适合希望保持生育能力的女性。目前临床诊断和保守治疗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AM的发病机制和病因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揭示该疾病的潜在分子机制,这可能为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策略[9]。关于AM的发病机制有许多假说,有两种主要理论被用来阐明其起源。第一个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理论是AM起源于子宫内膜基底部的内陷,其基础是子宫内膜的内陷和迁移能力增强、子宫肌层无力、子宫内膜-子宫肌层界面的免疫活性改变以及激素的异常分泌,此过程类似于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10]。此外,有人提出AM与多个Müllerian残基的胚胎逻辑错位和子宫内膜干/祖细胞分化有关。然而,AM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上述理论均不能解释该疾病的所有表型;因此,需要更多的证据来验证这些假设。此外,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为更好地解释其发病机制提供更好的策略。目前,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临床在实践中发现,单独应用以上任何一种检查方式,诊断效果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两种诊断方式在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中各具优劣势。为了提高临床对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水平,临床建议将两种诊断方式进行联合应用[7]。

本次研究以本院诊治的120例A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AM的准确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数据证实,磁共振+超声检查明显优于单一的超声检查,有利于子宫腺肌的鉴别和诊断。超声本身具有的高分辨率不受肥胖、肠腔气体重复反射以及后位子宫等因素干扰,结合血流信息,可提升诊断准确率。异质性子宫肌层是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更普遍和一致的指标。虽然子宫腺肌病患者中子宫增大的情况几乎不变(93%),但它是非特异性的,并且在多产女性中也存在。考虑到MRI,交界区增宽和异位新生肌层在统计学上是子宫腺肌病更好的指标。增厚的交界区是MRI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更普遍和一致的工具。考虑到病例总数、假阳性和假阴性以及总体准确性,MRI在诊断子宫腺肌病方面优于超声。

综上所述,在AM疾病治疗中采用磁共振+超声检查,可提升其诊断准确率,可推广。

猜你喜欢
肌层内膜准确率
经阴道超声造影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miR-145通过调控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OCT4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机制
子宫内膜病变超声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子宫内膜增厚需要治疗吗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五花八门话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