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综合种养文献综述

2022-12-02 03:52江建雄冯韬
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稻虾种养稻田

江建雄,冯韬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稻虾综合种养是将水稻种植与虾(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澳洲淡水小龙虾、青虾等)养殖结合在一起,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虾,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内经济效益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1]。本文在对稻-虾综合种养实践历史进程初步回顾的基础上,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稻-虾综合种养这一议题的主要研究脉络进行梳理,并结合前期实地调研中的观察与思考,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未来待加强的研究方向及其研究任务。

1 国外稻渔共作研究现状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2]。国外的稻田养鱼在世界重要产稻区特别在东南亚比较流行。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等国,但发展历史仅100多年。印度尼西亚在1860年开始利用稻田养鱼,主要养的是鲤鱼,采用间作与轮作方式。日本在1844年才开始进行稻田养鱼。欧洲稻田养鱼开展更晚一些。1932年,苏联在乌克兰南部稻田中试养野鲤,美国在1950年才开始稻田养鱼,非洲马达加斯加在上世纪80年代才有稻鱼记载,其他各国至今尚在试验阶段[3]。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推进种养结合农业系统,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了畜禽养殖环境,促进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4]。由于种养结合农业系统的价值,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为种植和养殖业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关于国外稻渔综合种养的文献记载并不是太多。本文就孟加拉国、伊朗、越南等一些地区,对于稻鱼综合种养进行研究,其中主要的水产养殖模式是水稻与鱼类的养殖结合。采用稻田进行养鱼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当地的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虽然对于与虾类种养结合的方式相对较少,但是对于稻鱼综合种养这一方式,进行相应的研究,借鉴生产模式等,为后续稻虾发展大有裨益。就孟加拉国而言,Ahmed,Kerstin K, Zander[5]认为,在资源利用、多样性、生产力以及所生产食品的质量和数量方面,稻鱼综合养殖系统优于稻米单一养殖,并提出通过增加农业系统的投入可以实现更高的产量,来进一步发挥稻鱼综合养殖潜力。与此同时,Berg H R[6]认为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综合稻鱼共作可以提供一种有竞争力的水稻单作集约化替代方案。Bosma等[7]通过研究,提出了促进稻鱼系统需要参与性扩展和可持续农业战略的研究方法。Nesar Ahmed等[8]对孟加拉国西南部的稻-鱼-虾综合生态种养模式研究认为,要想进一步推广该模式,需要利益相关方共同制定发展战略。Seyyed等[9]在对伊朗北部地区采用稻鱼种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家庭人数、参与推广教育活动次数等,影响稻田种养产业发展。

关于稻鱼养殖对稻米产量的影响的报道相对较多,Vromant N等[10]认为稻田养鱼方式对水稻产量没有任何影响,升高稻田灌溉水位会促进水稻产量提升。De Sousa AM等[11]认为在灌溉水稻农业中,鱼类除草可替代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同时也大幅度促进水稻增产,这成为了地区对环境敏感地区和三角洲地区资源贫乏的小农农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2 国内稻-虾种养研究现状

我国稻田养殖已有2000年左右历史,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稻田养殖的国家。稻田养殖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以提高稻田产出率并保持稻田良性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种生产模式[12]。

2.1 稻-虾种养模式概况

我国的稻虾综合种养开始于2001年,源于湖北省潜江市农民刘主权的创新尝试,探索出稻田养殖小龙虾的“稻虾连作”模式[13]。稻虾连作模式是种植一季中稻,养殖一季小龙虾。“虾稻共作”是在“稻虾连作”基础上发展而来。稻虾共作模式是在稻虾连作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稻虾共作模式从原来的“一稻一虾”转变为“一稻两虾”,并且在每年9、10月份中稻收割灌水后,将小龙虾放入稻田生长,在第二年5、6月份水稻栽插前收获第一季龙虾,在中稻收割前收获第二季龙虾,这样大大增加了龙虾产量,充分提高了稻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14、15]。稻虾综合种养发展至今,其养殖模式主要分为“稻虾连作”“稻虾共作”和“稻虾轮作”和“稻虾共作+连作”等稻虾养殖模式[16]。目前这些模式因为有较高的综合效益,在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发展迅猛,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份。

2.2 稻-虾模式生产力的研究

水稻的产量受到温度、施肥量、气候、稻种等因素的影响。彭成林,袁家富等[17]在通过稻虾共作模式的研究,长期稻虾共作可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易芙蓉[17]在对虾共作模式,以一季中稻单作为对照,分析其纵向变化趋势和横向变化差异,研究表明稻提高了土壤中的pH;土壤中氮、磷含量,其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也相应的提高了。管勤壮,成永旭等[18]采用Pearson(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法,研究得出稻虾共作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刘全科[19]在稻虾共作模式试验中,研究表明在稻田实行稻虾共作,可以有效控制田间杂草的发生危害,使稻田主要杂草鸭舌草、稗、异型莎草等危害程度显著降低,这和管勤壮,成永旭等[18]相一致。稻虾田杂草得到有效防控,也促进稻、虾增产提质。

2.3 稻-虾种养模式对水体环境及土壤的研究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它不仅能够大幅提高对能量、水、肥等的利用率,还能够通过稻田蓄水养殖来调节稻田生态系统微环境,促进稻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20]。佀国涵,袁家富等[21]在结果表明,小龙虾养殖水体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另外,佀国涵等[22]也在研究了涝渍稻田,得出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稻田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刘赫群等[23]在虾稻共作对稻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得出虾稻共作改变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此外,在对涝渍稻田种养系统中,佀国涵等[22]的研究发现稻虾共作模式也是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宋庆洋,米武娟等[24]也在稻虾共作试验中,研究得出稻田的浅水环境养殖小龙虾对稻田浮游群落结构造成显著影响。王蓉,朱杰等[25]通过水稻单作与稻虾共作两种模式试验研究中,得出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总碳及总氮的含量,对土壤碳氮比、碱解氮、pH无显著影响。同时又对稻田氨氧化细菌与古菌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研究,稻虾共作对其起到显著改变的作用。蔡晨,李谷等[26]也在研究中认为长期稻虾轮作有助于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缓冲能力和提高pH及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含量。

3 研究评述

纵观国外研究,稻田综合种养在国外主要集中在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国外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历史比较晚,对于东南亚一些国家,比如越南、孟加拉国等国,主要通过稻田养殖获得更多的食物,满足了民众食品的需求,从而进行大力推广。水稻单作模式到稻田养殖的模式改变,不仅满足了民众所需食品需求,还提高了稻米的质量。

在稻虾综合种养不同模式中,国内众多学者关于虾对稻田中水稻群体结构和植株生长、水体环境、稻田土层、稻田杂草和水稻病虫害等方面进行较多的研究。如何优化生产空间布局,进一步拓展种、养殖空间,实现生态种养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激发种粮积极性,推动稻虾产业生产发展,将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推进种养结合农业系统中的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发展综合种养现状分析,有助于提高中国种养结合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不断扩大。稻虾种养结合模式,虽在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稻田水体养分含量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但由于养殖过程中水资源消耗以及饲料的投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换水过程中,会造成其他河流区域段水体污染等问题,如何避免综合种养过程中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是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

4 总结

稻虾生态种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稻虾综合种养具有较好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能充分发挥稻田的生产潜力。其中生产涉及到水利、农业、渔业等多个部门,这要求各个部门应按照规划科学化、布局合理化、面积成片化、产业规模化、品种优良化、管理统一化的要求,选择地理条件优越、集中连片、水利资源丰富的旅游风景区,进行推进生产。同时规范稻虾种养的发展条件及标准,从优质稻品种标准、田间工程建设、稻田水分调控、水产健康养殖和稻田绿色防控等方面,构建稻虾生态种养关键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广泛宣传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稻虾综合种养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稻虾种养稻田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魏巍
研究揭示稻虾共作时空分布特征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