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与健康发展的思考

2022-12-02 03:52吴早保蒋志忠吴建华涂建国邓伟民孔民民
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鹰潭市稻虾种养

吴早保,蒋志忠,吴建华,涂建国,邓伟民,孔民民

(1.鹰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西 鹰潭 335000;2.贵溪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江西 贵溪 335400;3.余江区农业农村局水产站,江西 鹰潭 335200;4.月湖区农业农村局水产站,江西 鹰潭 335001)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复合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具有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点。近五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生态绿色种养模式在全国普遍推开。2006年以来,鹰潭市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目标,在调结构、增效益、促脱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 基本情况

截止2021年底全市现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万余亩,水产品产量1万余吨,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主要分布在贵溪(4.7万亩)、余江(3.9万亩)、龙虎山(0.3万亩),月湖区、高新区、信江新区零星分布(0.1万亩)。

1.1 技术模式发展情况

鹰潭市现有稻虾、稻蛙、稻螺、稻鳖、稻鳅、稻蟹、稻鱼等7种种养模式,其中稻虾轮作为主,约有6.5万亩,亩均产75公斤,其次为稻蛙共生(7000亩,亩均产400公斤)、稻螺共生(7000亩,亩均产300公斤)、稻鳖共生(6000亩,亩均产75公斤),稻鳅、稻蟹、稻鱼等5000亩(亩均产75公斤)。稻虾主要集中在贵溪、余江、龙虎山;稻蛙主要在贵溪、余江;稻鳖主要在余江和贵溪;稻螺主要在贵溪。

近年来在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稻虾综合种养逐渐朝着繁养分离、集中育苗的方向在发展,在技术成熟、适宜育早苗的地区重点支持其育早苗,其他地区大部分基地不育苗,3月份采购早苗每年养一批成虾,龙虎山等山区可视情况在5月份养第二批虾。积极引导基地面积超1000亩的经营主体逐渐退出一线养殖,转为小龙虾销售和稻虾米经营等环节,鼓励家庭农场开展稻田无环沟小龙虾养殖,做到细化分工,抱团发展。同时也在努力探索莲虾共作等新的养殖模式.

1.2 组织化、产业化发展情况

全市现有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1200余户,其中连片100亩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户220户,建立了一个稻渔综合种养院士工作站,创建了江西神农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西省科迪农业有限公司、江西省征途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3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市县先后组建了4个行业协会组织,市级层面建立稻虾、稻鳖、稻蛙三个专业技术交流群,已培育出鱼米农夫、虾说妙稻、万家婶、芗溪老家等4个较有影响力的稻渔品牌,有机产品认证6个,小龙虾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稻渔产业群众参与度高,带动力强,目前全市稻渔基地脱贫户(监测对象)参与规模达4万余亩,带动贫困户参与种养、基地务工或直接分红4000余人,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产业带贫益贫效果明显。

1.3 科研和技术推广情况

鹰潭市一直非常重视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总结与推广,参与实施了省渔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水产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稻渔综合种养类)和2020年、2021年全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撰写的2篇稻鳖、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应用典型入选《江西粮油绿色高质高效主推技术2017应用典型实例》,发表相关论文3篇。另外贵溪市结合本地实际,编印了《贵溪市稻渔养殖技术指南》,余江区是全省首批稻虾产业集群项目实施点之一,辖内有10余家稻渔经营主体与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稻渔产业技术体系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每年全市市县两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组织开展稻渔技术培训10余次,培训人数近1000人。

1.4 产业政策

市级层面2019年以鹰潭市人民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了《鹰潭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鹰府发〔2019〕17号),2020年鹰潭市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江西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意见》(鹰发〔2020〕12号),明确了稻渔综合种养“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各地结合辖内实际,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对新增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稻渔基地给予每亩400~1000元的奖补,出台了稻渔政策性保险,降低经营风险。另外,贵溪市在2019年还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支持辖内100多个村集体发展稻渔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2 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高位推动促发展

贵溪市、余江区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就稻渔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并听取汇报,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市、县两级人大政协部门也对稻渔产业给予更多关注。

2.2 组建协会架桥梁

鹰潭市本级和余江区、贵溪市、龙虎山景区分别组建了相关产业协会,强化了政府与行业之间的双向沟通,实现行业内部有效管理,做到分工明确、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在采购农资和农产品销售等环节抱团取暖,节本增效,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引入保险降风险

积极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由之前余江、贵溪试点小龙虾价格保险,到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政策性保险,最大限度降低稻渔产业发展风险。

2.4 改进技术增效益

充分发挥稻渔经营主体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改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如稻虾轮作改进为稻虾鳜、稻虾鸭、稻虾鳝模式,稻蛙共生改进为稻蛙鳅模式,稻鳖与稻虾、稻螺等其他模式协同推进等,通过技术示范总结提炼再培训推广,有效地降低了经营主体种养风险,提升种养效益。

3 存在困难和问题

3.1 资金支持不足

稻田种养技术模式田间工程改造建设、机械化装备投入大,农户自行投入资金压力大,限制了经营规模和科技投入。政府政策扶持和项目投资仍显不足,目前各地的政策只支持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稻渔基地开发,每亩奖补现在也只有省级400元,奖补资金偏少,奖补范围窄,奖补资金总量不够,资金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科技支撑不强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需要水稻栽培、植保、水产养殖等多方面专业技术的融合。但基层农技单位缺乏跨行业和学科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技术集成不够、技术到位率低,制约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全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仅10余人,人员结构老化,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很难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导致鹰潭市稻渔养殖比湖北等成熟地区单产要低,成本要高,盈利能力弱。

3.3 缺乏成熟技术,管理粗放

不少养殖户盲目跟风,缺乏必要的技术,匆忙发展稻渔种养;部分村集体产业扶贫基地在选、开挖方面未按要求实施,有的只是为了套取上级奖补资金,管理也较粗放,因此出现亏损。据了解和初步统计,全市稻渔种养1200户中,有407户出现亏损,有220户保本,仅有523户盈利,赢利面占43.58%。

3.4 土地流转较难

稻渔共作适宜集中连片开发经营,需从投资、管理、效益等方面进行优化。由于稻渔共作需做好农田基础设施整理,开挖环沟、拼田蓄水等,导致土地有效流转困难。

3.5 缺少相配套的种苗供应基地

现阶段大部分养殖户均是从外地购进水产苗种,导致苗种易发病,成活率低,成本上升,同时对适宜稻渔综合种养的水稻品种也还处于试验摸索阶段,需进一步优选优育,提高品质和产量。

3.6 产品溢价不够

目前全市稻渔品牌不多,影响力不大,产品溢价能力较弱;销售渠道窄,优质稻渔产品卖不出优价;稻渔一二三产融合不高,产业链不健全,冷链加工更是短板,大多经营主体都是从事一产生产经营,缺少二产加工和三产休闲观光,稻渔产品附加值不高。

4 发展建议

4.1 强化组织领导

积极宣传稻渔综合种养的社会、生态、经济价值,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设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召集包括水产养殖、水稻种植、植保土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行业骨干力量成立稻渔综合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小组,强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4.2 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力度,推动示范区稻渔综合种养田间改造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政策支持范围,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和撬动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带动稻渔综合种养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品牌培育

积极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做到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力求做到统一技术、统一物资供应,统一市场销售,加大智慧渔业创建力度,培育稻渔产品品牌。

4.4 强化基础支撑

加强稻渔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奖补建设一批仓储、冷链、物流、保鲜设施,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稻渔产品加工,引进现代化水产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大力培育稻渔综合新型经营主体,壮大稻渔综合种养人才队伍。

4.5 建立本地苗繁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根据鹰潭市稻渔产业发展的实际,拟先建设2~3家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2~3家黑斑蛙苗种繁育基地,并给与每个基地不高于20万元的奖补资金,奖补资金与苗种供应量挂钩,每只黑斑蛙蝌蚪补贴0.01~0.02元,每公斤虾苗补贴10~12元。

猜你喜欢
鹰潭市稻虾种养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稻-鳖-鱼生态种养技术要点总结
魏巍
研究揭示稻虾共作时空分布特征
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养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公关新兵 砥砺前行
公关新兵 砥砺前行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