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机制模式研究

2022-12-05 13:57王媛惠
山西青年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互联网+生命大学生

王媛惠

中北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生命观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主要产物,是一项面向全体青少年的概念性教育,主要涉及预防暴力、远离毒品、正确认知生命本质等内容。在社会经济和时代环境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生命观教育需要完全贯穿于人类的成长过程当中。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生命观教育体系存在漏洞

因为我国高校的生命观教育课程引入时间较晚,专业化教师和骨干师资团队整体呈现匮乏的基本现状。现如今,从事生命观教育的一线教育者主要为校内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在强化大学生生命认知、提高生命安全意识等方面均需要专业化教师为其开展一系列讲述。此外,如今各地区高校课程主要为应试教育,教育模式缺少足够的创新与改革,大学生无法将原有的生命知识和生存技能与其他基础学科、实践生活相互衔接和有效应用。一些没有受到系统性生命观教育的大学生通常存在着自我调节性差、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等问题,在接触现实困难及困惑阶段中无法正确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与真谛,进而产生逃避、自残或自杀等倾向。各地区高校原有的生命观教育评估体系并没有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模式实施科学化奖惩方法,也无法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观点给予优化及整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学科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家庭教育正面引导不够充分

如今,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相对较多,部分家庭为了可以给孩子带来优质化抚养条件,独生子女从小便受到了整个家庭的宠爱与呵护,此种类型的家庭成长环境逐渐呈现出溺爱与娇惯的不良状况,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自理能力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在面临就业、情感及学业选择问题期间,大学生往往会感到无尽的困惑与迷茫,在此期间如果家庭无法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参考意见,大学生便会在学习压力及复杂人际圈当中无所适从、力不从心,进而采取错误或偏离道德的生命选择[1]。

(三)大学生自我生命观存在偏差

在日趋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三观”取向产生了一定的混乱。部分大学生在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往往会对自我生命的意义、价值产生疑惑与轻视,对生命的敬畏、珍惜情感也逐渐消退。更有甚者任意挥霍自己的生命,社会责任感也消失殆尽,错误的消费观导致大学生无法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彼此间的关系,无法积极融入集体生活当中。以上均会成为大学生实现自身生命价值、担任生命责任的绊脚石。

(四)社会网络环境负面影响较大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社会教育的功能作用逐渐凸显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发展趋势下,为了探索更多良好生存的道路,学校、家庭和学生更注重读书学习,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与完善。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新鲜时代产物涌现在大学生眼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加快,追新趋势也越来越显著,进而出现学生学习态度不佳、心态浮躁等不良问题。此外,部分暴力、黄色、赌博类非法内容在网络平台中肆意传播,对大学生的多方面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对网络世界产生高强度的依赖性,无法合理区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二、构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机制模式的相关路径

(一)以家庭作为生命观教育起点

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启迪式教育,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过程式教育。我国传统模式下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对下一代带来不可撼动的影响,即便是步入大学校园及社会环境的学生,其家庭教育也会对自身的成长及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个体成长过程中首先接触的便是父母,亲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个的情感体验方式,适度的温馨情感对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

据调查研究,民主氛围家庭培养模式下的子女对生命价值的体会与感悟效果远超于封闭独断类家庭培养模式下的子女。家庭生命观教育需要积极利用社会发展中的优秀文化及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应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及网络平台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不可控性因素,促使大学生构建出积极向上、乐观主动的生命价值观。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其所呈现出的互动性特征为家庭成员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注入全新的动力与生命力,在网络信息视频音频的共享互通支持下可以构建出和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这也为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提供更多亲情方面的温暖与感受,强化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家庭归属感。

此外,在构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机制模式期间需要针对多样化网络功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如今,部分家长仍然停留于劝诫大学生远离黄赌毒及网络游戏的层面当中,家长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QQ、微信等通信软件主动投身于大学生在校园内部的成长变化历程,并结合学生的发展特征、现实变化趋势采取高素质、高效率的家庭生命教育[2]。

(二)以社会作为生命观教育舞台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额外补充与拓宽延续,与家庭、学校相比可以看出,社会教育呈现出一定的实践性特点与复杂性特点。高校需要不断强化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互动性,积极应用社会生命教育的信息化资源,为大学生呈现出社会生命教育的价值效用和正面影响,通过社会正能量事件和正面人物的具体经历,促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艰辛及生命的可贵。此外,需要不断提升新媒体在生命观教育中的价值效用,社会宣传的地方政府部门可以与当地新闻传播媒体达成科学化协作,并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网络广播与智能终端设备的高度结合,促使受众群体中的大学生可以在多样化渠道下获取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信息资源。

另外,社会新闻栏目及组织团队可以通过列举社会实例或创建心理咨询访谈活动等,完成对生命观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分析,以此拓宽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社会平台,进而为大学生的生命观科学化构建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及有力支持。

(三)以学校作为生命观教育摇篮

大学是学生主体生命发展及步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大学生身心发展趋向于成熟和完善,而更多的生命疑虑与困惑也油然而生,重点凸显在情感方面、学业就业等方面。高校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现实困扰程度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生命观教育,以此来营造出关注生命发展及价值实现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系统性、全面性的生命观教育,促使大学生的生命在大学时期获得良好的熏陶与滋润[3]。高校作为生命观教育的核心摇篮,要积极占据互联网生命教育的关键阵地,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网络生命观教育,并在多样化生命教育网站、网页的支持下组织各项生命教育主题类的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熟练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感悟生命的核心价值、生命意义。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法律政策的高度融合,可以在校园内积极传播抵制色情、暴力及赌博的信息,在根本上加强校园网的监督功能和管理职能。各地区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生命观教育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全面调查和心理测试当中获取更多的启发与知识,针对生命的重要价值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自觉远离部分负能量和不健康类信息。校园网络生命观教育还可以通过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以此来解决并指导大学生在学业方面和情感方面存在的困扰及难题。

(四)以自我作为生命观教育主体

大学生在家庭、社会及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实现自我生命观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强化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激发出自身的生命发展活力,以此来形成生命积极成长的基本状态。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并不具备完善的自控能力及辨别能力,往往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与蛊惑,进而产生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高校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才可以将生命观教育理念完全贯穿于教育者的各项行动当中,强化大学生抵制不良风气及恶习的能力,也可以在根本上发挥出生命观教育的价值效用。大学生在生命观教育阶段中需要积极构建出良好的科学理念与乐观心态,在实现自我发展目标期间应对自己形成良好的认知,正确区分并处理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恩社会、关注集体,并在多样化、丰富化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当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在对集体社会给予贡献和服务的同时探寻自我价值的拓展,实现自我生命的跨越式升华。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发展分析

(一)拓宽高校生命观教育内容

如今,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网络空间通常指的是各类数据信息长期储备的空间范围,其与人类的安全、信息的安全息息相关。但是从整体视角来看,人们往往不具备正确、良好的网络空间安全意识,进而产生各种类型的网络案件,不仅会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受到干扰及影响,还会对其自身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高校需要针对互联网安全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力争将法制理论知识、网络空间安全知识完全纳入高校生命观教育课程的范畴内,促使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可以尊重生命、呵护生命、重视生命[4]。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各地区高校的生命观教育课程来说,不但要及时创建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团队,还要对整体课程内容展开科学化布局与规划。在生活实践当中,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解决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关注力度。一般情况下,高校教育实施模式主要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然而部分高校因自身课程建设能力薄弱、师资力量紧缺等问题导致生命观教育质量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因此,高校在强化原有师资团队培训指导工作外,还要积极引入专业化生命观教育课程教师和专家,及时创建出科学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并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通过开展慕课、微课等组织师资团队培训活动,促使教师在网络信息资源帮助下优先筛选薄弱部分开展学习与钻研,以此来减少因教师脱岗培训而对正常教育造成影响的问题。在此期间,也可以构设网络必修课或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在开展生命观教育阶段中,高校教师可以积极引用互联网技术烘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愉悦性,将学生目光与精力完全吸引到课堂当中,以此来为学生构建出健康、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整体课程教学效果。

(三)强化学校、学生、家长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仅凭借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获取学生、家长与社会的大力支持。为了在根本上提升生命观教育的教学效率及质量,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并全面掌握生命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及价值要点,这样做不但可以促使学生家长实现自主性教育,还可以在家长的正确指引下督促学生开展良好的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号及家校联合网络平台等强化学生、学校与家庭、社会彼此间的沟通互动,也可以通过组织家庭、社区开展生命观教育知识演讲活动,将家庭教育合理融入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当中[5]。

(四)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生命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及素养发展方面而言,将两者进行高度结合开展课程教学可以获取显著性效果。因为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这段时间范围内通常会存在微小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对其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念带来影响。所以,高校教师在开展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可以积极引用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正确引导,采用互联网普及教育的措施方法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及咨询服务,进而帮助大学生可以在生命观教育阶段中实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获得了广泛性应用,并渗透于生活及学校各方面。高校在开展生命观教育阶段中需要积极引用“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模式,促使其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作用。

猜你喜欢
互联网+生命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