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纪生教授治疗肺系温病的经验总结

2022-12-06 09:34袁行行韩培英齐志龙张欢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温病咽痛石膏

袁行行,贾 琳,韩培英,武 蕾,齐志龙,张欢欢

(1.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2. 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盛且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吴又可《温疫论·下卷·论气盛衰》中说:“其年疫气盛行,所患皆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言其为疫。”说明温病具有传染性强、病势变化快的特点。《温热论·外感温热篇》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观点,指出肺为温病的首要和主要侵袭部位,如SARS、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均归于肺系温病的研究范畴。郭纪生教授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继承先父的学术思想,对肺系温病的治疗尤为擅长。现总结其治疗经验,并择验案两则,报道如下。

1 辨证经验

1.1病理因素以温毒为主 郭纪生认为戾气与鬼毒邪气相合为温病,他认为温毒的解释有两种,一为病名,是由温热毒邪引发的一类急性热病。二为症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提出:“温毒咽喉肿痛……面正赤,或咽不痛,但外肿……”提出温毒以局部肿痛为特征,其性火热甚,症见高热烦躁,红肿热痛等。据现代研究发现,温病中的毒邪主要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发生各种急性热病的致病因素,这些致病因素与西医学中的病原体及其毒素相关[1]。郭老认为温毒可由表及里,贯穿于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如卫分证时咽痛、头痛等症,气分证时大热烦躁、面赤等症,营血分证时紫绀、神昏谵语等症(此乃温毒攻心、窜扰血络所致),此外他还提出温毒常夹痰并存。《王孟英医案》中说:“六气外侵,皆从热化,气火燔灼,即煎熬其固有津液以成痰。”邪毒侵犯肺卫,可见咳嗽、咳痰,痰黏稠或黄黏等症;若邪气不解,痰毒互结,内蕴成脓,血败肉腐,脓溃外泻,可见咳大量腥臭脓痰、胸闷疼痛等症;因肺心同居上焦,邪毒犯肺未传中焦,肺金侮心火,横逆而陷心包,可见神昏谵语、喘息胸闷等,心火进一步刑金,症见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汗出肢冷等,提示病情危笃。

1.2注重舌诊 舌为“心之苗”,也是“身之苗”,《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经之浅深。”指明舌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舌诊可直接反映出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纵观叶天士《温热论》,全篇条文共37条,有关舌诊论述即有17条;王孟英在《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提出“至必验之于舌,乃治温热之要旨”的观点,均表明舌诊在温病诊治中的重要性。郭纪生循前人经验,在临诊过程中发现,当邪入气分出现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时,舌诊提示已有阴伤,而脉诊尚未表现出来,此时当舍脉而求舌,加以养阴之品。再如,舌苔黄燥提示津伤,干绛者则提示阴伤,以此又可判断阴津耗伤的程度。此外郭纪生还提出:①舌诊可判断卫气营血传遍部位及阶段。他认为苔之薄白、或黄、或绛、或深绛紫是诊断温邪在卫、在气、在营、在血的有力依据。临床还常见卫气营血合并发病、虚实夹杂的现象,如舌红绛、苔黄燥,提示既有气分热,又有营阴伤,这些通过患者主诉或脉象表现并不能主观展示出来,但以舌诊的客观现象可迅速了解疾病阴阳表里等情况。②舌象是判断可否迅速透邪的重要指征。若见咳嗽胸闷、痰多气短、腹满便秘等症,望舌见舌红苔黄焦躁起刺。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症因脉治·卷三》中说“肺气不清,下移大肠,则腹乃胀”,故此时当适量加予通腑泻热之品。再如若见黄白相兼苔,表明邪已入气分,但表邪未尽,故不可妄用大量清热解毒等寒凉之品,以防引邪入里。③舌诊还可判别预后转归。《王孟英医案》中说:“舌苔渐润、苔退知饥、舌布新苔。”提示邪气渐退,疾病向阳而愈。郭纪生以舌苔欠润、干燥、起刺提示津亏的程度,以舌色淡红、黄厚、灰黑提示邪气轻重的程度,以舌象为诊断指标可推定病情发展的过程。就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来看,多数患者早期发病时多见乏力、咽痛等症,脉象无明显变化而舌象多见腻苔,从而为临床辨病论证提供了可靠依据,充分展现了舌诊在温病治疗上的优势[2]。总之,郭纪生认为舌象的动态变化可准确反映温病病情发展状况,看病容易而认病难,以舌诊为本立足于温病的治疗,在临证过程中屡获奇效。

2 用药经验

2.1迎而击之,截断扭转 《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提出“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指明治疗外感病当用重病猛将之剂,及时将病情遏制在初期,以防传变恶化。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郭纪生治疗肺系温病时,强调截病于初,采用“迎而击之”之法,并提出“急症快速截断扭转法”[2]。一方面可以控制病邪蔓延深入,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正气的过度消耗。例如甲型流感卫气分阶段,症见高热或伴恶寒、头痛、咽痛剧烈者,常以石膏银翘汤(生石膏24~240 g,青连翘15 g,南银花12 g,苏薄荷4.5 g,生甘草3 g),方中重用石膏,可散邪清热,截病于初。若病势进展迅猛,波及营血分,检查发现:D-二聚体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功能异常,伴见缺氧、发绀甚者神志变化,治疗当急予凉血解毒、散血止血,可加用牡丹皮、赤芍、犀角、地榆等。同时,他总结性的提出可从以下几方面截断肺系温病病势:第一,重用清热解毒中药。古人云“治温不离祛邪,祛邪贵在解毒”,病位在表、病势较轻者,当重用板蓝根、金银花、大青叶等清热透邪解毒,若病位在里、病势危重者,当重用桃仁、牡丹皮、芍药、生石膏等凉血解毒、开窍散瘀。临床研究发现,清热解毒中药在防止病毒入侵、抑制病毒复制及炎症因子风暴,提高机体免疫力上可发挥重要作用[3]。第二,注重扶正。因《温热论·外感温病篇》中提出:“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指明温病既易伤及中焦脾胃,又易耗伤阴津。郭纪生在临证过程中,注重顾护中焦脾胃,如在应用白虎汤时,常以山药代替粳米,考虑原因为:①山药归肺脾肾经,既补肺脾肾之气,又养肺脾肾之阴,补气而不上火,养阴又不滋腻,与大剂量石膏配伍可祛邪而不伤正。②山药质稠黏腻,可使药力集中留于中焦,以增健脾和胃之力。在应用白虎加人参汤时,郭老善以野台参代替人参[4],原因为肺系温病易耗伤气阴,而现代人参多为人工养殖之品,性燥烈,重在补气复脉固脱,而野台参乃自然生长之品,性微寒而补气生津、益气养阴之力更胜。解毒凉血不言早,养阴扶正需及时,是郭纪生中医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重要体现。

2.2善用石膏 多数温病医家认为石膏性寒沉降,易引邪入里,鲜有用之,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录》记载“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且“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他曾单用石膏以内清外散治疗感冒发热。郭纪生依张锡纯之理论,认为石膏非大寒之品,并根据温病邪热轻重、郁伏深浅及有无外达之势,分别使用轻(24~36 g)、中(60~120 g)、重(180~240 g)剂[5]来治疗。他在温病治疗的各阶段均善用石膏,初期以石膏清热解肌,达表透邪;中期以石膏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后期予石膏助芳香开窍,清心镇惊,凉血养阴。再如温病剧烈头痛时,郭纪生常重用石膏,一方面是遵《药性赋·寒性药》“石膏治头疼,解肌而消烦渴”之说,另一方面是因对于急重症的治疗需大剂量的石膏“单刀直入”,以直中病所。此外,他还提出,欲获良效,在煎煮时需将石膏轧成极细粉,以助药力发挥;在服用时应频频温服,使药力常集中于上焦,不致寒邪下侵伤及脾胃。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亦可抑制汗腺分泌,退热时避免大汗伤津[6]。

2.3灵活运用透邪之法 因温病病邪性质以“火”、“热”、“毒”为主,故在治疗时当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之说,宣发疏散以透邪外出。叶天士在《温热论·外感温热篇》中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其中“汗”“清”“透”“散”均提示温病治疗当以透邪为核心。郭纪生在肺系温病各阶段,灵活运用多种透邪之法。如温病初起以轻清宣透为主,肺气宣畅则邪气自除,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桑叶、淡豆豉等。邪入气分时,此时正气盛邪气实,治疗当以清泻透邪为主,常用药物如石膏、黄芩、栀子、竹叶等。若邪入营血后,常见发绀、神昏等症,治疗当以凉血透邪为主,常用药物如丹皮、犀角、金银花、连翘、竹叶,若伴见抽搐谵语、高热神昏等症,当加用蜈蚣、全蝎等以开窍透邪,助邪外出。温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予养透之法,常用药物如竹叶、淡豆豉、麦冬、西洋参等。例如EB病毒感染,高热之后陷入较长时间低热,舌红绛少苔,脉细数者,郭纪生考虑为邪热伏于阴分所致,常予青蒿鳖甲汤加减,因青蒿气味芳香,清热透络,可引邪外出。再如湿温或暑温病湿邪较重时,郭纪生常以通阳化气之药以助透邪,以厚朴、藿香、半夏等芳香化湿之药中酌加桂枝等辛温发表之品,开宣腠理以调达气机,气机调畅则阳气宣通,阳气宣通则内可使湿邪分消,外可使湿邪透表。

2.4注重养护阴津 《温病条辨》:“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指明温病最易耗伤阴津,郭纪生总结前人经验认为:阴津耗伤伴随温病发展各阶段,温病初期即使没有津伤的表现,但发热等一派热像的症状本身就是一个伤津的过程,因此在温病各阶段治疗中均应注重养护阴津。卫分阶段治疗当以护阴为主,清热解毒透表之余以桑叶、芦根等凉润之品护阴生津。气分阶段时邪热亢盛且阴液已伤,治疗当以养阴为主,其在应用白虎汤时,常以天花粉易知母,他认为虽天花粉、知母均可清阳明胃热,但知母苦寒滑降之性易损伤脾胃,天花粉甘凉益胃又能生津,对胃有益无损。营血分时,邪热亢盛,营阴受损,甚者见耗血动血证象,此阶段当以急救阴津为主,常用药物如生地、石斛、阿胶等。同时郭纪生在选药时,喜用生鲜之品,如生白术、生甘草、生地黄等,他认为,生鲜药物可顾护阴津,以防阴伤。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中药“生泻熟补,生猛熟缓。”即中药生品更偏于泄,药力更猛,熟品更偏于补,药力更缓[7]。体现了郭纪生在临床选药、组方中认真严谨的态度。

3 典型医案

案1:女,3岁,主因咽痛伴发热1 d于2013年8月5日初诊。症见发热,体温最高38.7 ℃,咽痛、咽干,咽峡部充血明显,可见8~9个水疱疹,周围有红色晕斑,偶有咳嗽,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纳差,寐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4×109/L,淋巴细胞计数8.4×109/L,C反应蛋白15 mg/L;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中医诊断:口疮,证属毒壅气分证;西医诊断: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治以清气泻热解毒为主,处方以石膏银翘汤加味:生石膏12 g、金银花6 g、连翘6 g、薄荷6 g、天花粉9 g、大青叶6 g、穿心莲6 g、板蓝根9 g、牛蒡子6 g、桔梗3 g、甘草3 g,3剂,水煎,早晚频频温服。2013年8月9日复诊,体温37.1 ℃,咽痛症状好转,疱疹较前明显减少,口干唇燥,偶有烦躁不安,舌干少津,舌中有裂纹,脉细数。当以清泻余热、养阴生津为主。上方去大青叶、薄荷、牛蒡子,加玄参10 g、麦冬9 g、山药10 g、太子参9 g。5剂,煎煮法同前。后随诊已痊愈。

[按] 幼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肺脾肾常不足,易感温热毒邪,邪正交争,故症见高热、咽痛,毒热内灼脉络,腐蚀肌膜,故发为疱疹。初诊舌红苔黄,热像明显未见阴伤,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咽为主。方中生石膏清气泻热、解肌退热,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金银花、连翘、穿心莲、板蓝根清热解毒,牛蒡子、大青叶、薄荷利咽透疹,桔梗宣肺利咽止咳,甘草既解毒又调和诸药。复诊后为恢复期症候,热势不显而阴液大伤,故加玄参、麦冬养阴生津,山药、太子参既可补气养阴,又可顾护后天之本,邪去而正不伤。全方清热解毒之余兼养阴生津,阴复热自去,病而痊愈。

案2:男,15岁,主因发热15 d于2011年6月20日就诊。患者15 d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2 ℃,微恶寒,偶有咽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血涂片所示:白细胞6.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60%,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15%;EB病毒抗体检测:EBV-DNA 2.35E+05,抗EBV-VCA-IgM抗体(+),抗EBV-VCA-IgG抗体(+)。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更昔洛韦静点5 d后,体温由高热转为低热,波动在37~37.4 ℃之间,故来求诊。刻下症见:体温37.3 ℃,无恶寒,偶有咽痛,咽干,烦躁不安,纳尚可,寐差,小便黄,大便干。查体:咽部微充血,舌红绛,脉细数。中医辨病为温毒后期,证属阴虚邪恋证。治以养阴清热,搜邪透络为主。处方以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30 g、鳖甲20 g、知母15 g、生地黄10 g、薄荷10 g、玄参10 g、牡丹皮10 g、地骨皮12 g、金银花15 g、竹叶9 g、甘草3 g,5剂,水煎,早晚频频温服。2011年6月26日复诊,患者体温降至37 ℃,偶有倦怠乏力,咽干,不欲饮食,寐尚可,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软无力。治以益气生津为主,处方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5 g、石斛10 g、麦冬10 g、黄精9 g、山药6 g、葛根9 g、甘草6 g,7剂,煎服法同前。后随诊体温降至正常,1个月后复查未再复发。

[按] 患者因外感温毒之邪,邪毒首犯于肺,根据《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中所说:“咽喉者,呼吸之出入,毒火熏蒸至于肿痛。”此案 EB 病毒恰为瘟毒秽浊之异气,毒火熏蒸表里俱热,故临床可见咽痛、发热等症,西医予抗病毒治疗,患者虽热势渐退,但见低热持续不解,舌诊以阴伤症候明显,郭纪生考虑此阶段为邪热伏于阴分所致。邪气大部分已解,但阴伤未复,余邪未净,邪气伏于阴分,人体卫气夜行于阴,卫气入里,阴不制阳,再加伏邪扰动,导致阴阳失衡故而见低热。但邪不在表所以热虽退而无汗,无汗出则邪无出路,因而病情迁延,反复不止。故初诊方中以青蒿清热透络以引邪外出,鳖甲直入阴分以滋阴透热,知母滋阴降火,生地黄、玄参滋阴凉血,地骨皮凉血退热,牡丹皮泻血中伏火,金银花、薄荷清热解毒利咽,竹叶清心除烦,甘草以调和诸药。复诊患者热势不高,但见倦怠乏力等表现,舌象表现为气阴两伤,此乃温病后期久热不退,耗伤气阴所致,故以西洋参、麦冬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石斛益胃生津,葛根生津止渴,黄精、山药补气养阴同时顾护中焦脾胃,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虚热与益气阴并施,清热而不伤阴,补虚又不恋邪。西医目前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并无明确的特效药,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选药选方,在临床治疗上常取得显著疗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温病咽痛石膏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磷石膏水泥缓凝剂的试验与应用(一)
石膏之魂
石膏鞋印
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吗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喉罩在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