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沿革看当代潮剧的传承发展

2022-12-08 06:22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潮剧潮州市潮州

梁 燕

潮州市地方戏曲剧种是“潮剧”。潮剧历史悠久,其传统剧目一是来自地方民间传说,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杂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潮剧不断融合地方民间艺术和民间音乐,使音乐、唱腔及表演艺术日趋丰富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

潮剧别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潮剧被认为源于正字戏,与宋元南戏渊源颇深,约明中叶形成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声腔构成是曲牌板腔混合体制,由曲牌、对偶句和唱词小调三类构成。其中大锣戏主要是以潮州方言改唱正音曲,并增加滚唱滚白和帮腔,故有“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1]它是我国古老剧种仍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潮剧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剧作为潮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文化品位,联结海内外潮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潮剧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竞争力,逐渐退出城市剧院,走演“广场戏”的道路,为求生存而疲于应付,艺术水平每况愈下,在多元化文化形式的冲击下,观众大量流失。

一、潮剧的历史渊源

潮剧俗称潮州戏,历史上还有潮调、潮音戏、白字戏等称谓。潮剧是以潮州方言演唱的中国地方戏曲,是中国宋元南戏的地方化。潮州是潮剧的诞生地,1975年在潮州市出土的我国迄今最古老的戏曲手抄演出本《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宗刘希必金钗记》,是明宣德七年(1432)的南戏本子,以正音(官话)演出,但本子中夹杂不少潮州方言、土语,这是潮剧的萌芽阶段。1956年,梅兰芳、欧阳予倩从日本拍摄回来的明代戏文《班曲荔镜戏文》和《重刻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是潮剧形成的戏文,前者刊刻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后者为明万历年间;此后又在奥地利发现标有“潮州东月李氏编集”的刻本《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明万历辛已年,即1581年)。该戏文内容流传于潮州和闽南一带的民间故事“陈三五娘”“金花牧羊”,曲词以潮州方言演唱,但有不少曲牌仍保留着南戏的曲牌模式,潮剧艺人流传着“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

潮剧从诞生之日起,即扎根于农村大地。至清代后期和民国初,发展达到鼎盛,据清《鳄渚摭谈》和民间《岭东日报》记载,当时“正音、西秦、外江一类不过数班,独白字以百计”“潮音班二百余班,此为潮音戏之鼎盛时代”。光绪年间,还分别在潮州城建立戏神“田元帅廟庙”和“潮音梨园公所”(后改为“潮音联谊社”)。此时随着潮人大量出外谋生,潮剧还远播至东南亚各国。

二、潮剧基本特征

潮剧是宋元南戏衍化的,是南戏向南流播四大腔系以外的另一腔系(泉潮腔),对于研究我国戏曲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由于语言的关系,潮剧与全国多数剧种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唱腔,是我国丰富的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潮州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方面,特别是在农村,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它也是联结海内外乡情的重要纽带,被誉为乡音。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群众性

潮剧长期在农村曲折成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形式和内容已渗透到群众生活中,如建筑、工艺、谚语等。20世纪50年代后期,潮安县有20多个公社成立了业余潮剧团(或称文工团),100多个大队成立了业余潮剧组(或演唱组);目前潮曲的演唱遍及城乡。另一方面,在演出上由于长期在农村演广场戏,因此比较贴近群众,较少受刻板程式所制约(尤其是丑、旦的表演)。[2]

(二)地方性

潮剧既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潮州文化的主要载体,潮州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民俗等都融入在潮剧中,成为潮州文化的综合体。正是这种地方性和综合性,形成了潮剧艺术的大雅、文俗,正如民谚所说,“内行听曲(戏文),外行看服饰(表演)”。[3]

(三)融合性

潮剧是在广泛吸收各兄弟剧种中成长的,虽然受方言(包括音乐语言)的制约,但仍能较好地吸收融合。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向其他兄弟剧种学习表演,并使之成为潮剧的艺术形式,从而大大丰富潮剧的表演。由于潮州濒临大海,随着潮人出海谋生,潮剧也传播至海外,并随着各地的社会变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出现某些变革,这些又反过来影响本土的潮剧(如“文明戏”、连台戏)。因此,形成了潮剧既有沿袭南戏的传统性,又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开放性,是一个融合的统一体。

(四)优雅性

这是潮剧艺术的主要特征,也体现了潮州人儒雅的性格。潮剧以唱为主,曲调融合潮州音乐的伴奏,抒情优美,表演幅度不大,历史上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体现了艺术上“南柔北刚”的特点。

三、潮剧的发展现状

在剧团发展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潮州市共有登记在册的潮剧演出团体63个,其中国办剧团(含改制转企团体)11个、民营剧团50个、民间班社2个,潮剧团体主要分布在全市各县(区)。像潮州市潮剧团和饶平县潮剧团属地方财政差额拨款单位,能确保演职员的工资,故各方面工作都较为稳定。而其他民营性质的潮剧团则需靠演出场次的数量及演出质量来维持生计,故生存状况较为困难。民营剧团演出剧目多为传统剧目,与国办剧团相比,在剧目的创新上也较少,在人才培养及技艺传承上,民营剧团更是不尽如人意。

在艺术生产情况方面,近年来,潮州市在保留原有剧目的基础上还新编了《曹营恋歌》《韩愈治潮》《邹应龙拜寿》《红珠碧玉》等多个剧目。但是在戏剧创作与理论批评方面人才寥若晨星,较为薄弱,所写理论文章更是屈指可数。

在戏服饰品的制作方面,目前,潮州制作戏剧服饰的机构有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前身为国营潮绣厂,现有老艺人15人,继续传承保护着独具特色的潮绣服饰品和艺术品。另外,潮州市潮剧团设服饰厂,该厂制作人员5人,主要绣制单件戏服及修旧服饰。

在潮剧人才及剧种传承方面,潮州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6人,其中省级传承人有2人,国家级传承人有2人。传承人为潮剧发展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国家级传承人郑舜英:女,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师承沈雪华、俞世明。自进潮州市潮剧团以来,先后在《莫愁女》《江姐》《孙尚香》等40多台戏中任主角,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多次随团出国和到我国港澳地区及国内各大城市演出。[4]中央电视台曾对郑舜英作专题报道,其主演的20多台戏被国内外多家公司录制成录音带、录像带、VCD出版发行。从2011年7月至今任潮州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主任、兼职教师,教授子弟几十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吴燕纯、陈晓霞、陈秀娟、黄学嫩、郑纯等人,她们现都成为专业剧团的重要主角。此外,郑舜英还经常被聘请到韩山师范学院、市各中小学校传授潮剧唱、念、演知识和技能。

国家级传承人陈鹏:男,曾任潮州市潮剧团团长。2001年至今受聘于广东潮剧院任作曲家,任潮州电视台“戏曲之声”节目主持,创办“潮州曲社”并任社长。几十年来,他积累掌握了潮剧全面的传统曲牌、唢呐牌子、弦套、锣鼓经、作曲技法、演唱技巧,以及大量的传统折子戏。在音乐创作中,其立足于潮剧传统特色,却又做到师古不泥,吸收外来因素,博采众长且融会贯通,日积月累而形成自家风格,被人们称为“陈鹏曲”。他十分重视培养潮剧作曲人才,培养成材的有方镇坤、曾庆成、郑壮桐等人,现在他们是潮州市潮剧团和福建平和潮剧团的主要作曲者。多年来,陈鹏应邀潮州电台“戏曲之声”名家教戏专栏,主持、辅导、示范潮曲的演唱技法,还经常深入乡镇为潮剧爱好者传授唱法技艺,开设多场次的潮剧演唱讲座。

潮剧作为地方代表戏曲剧种,在培养潮剧人才方面,潮州市委、市政府向来极为重视。为更好地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潮剧艺术,1976年,潮州市创办了潮州市潮剧学员培训班。2011年7月成立的潮州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属于国办性质,中心主任由潮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郑舜英担任,并兼任教师。中心在职人员10人,拥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中心教学方式为集体授课,设剧种专属教材,核心教学剧目有《留伞》《龙凤店》《梅英表花》《林冲上山》《晨钟惊梦》《忆十八相送》等。中心教学质量稳定,主要培养潮剧各种角色人才,每年毕业学生就业率百分之百,分别被粤东地区各专业剧团吸收为演员,或被民营剧团招收为职员等。

四、潮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潮剧目前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由于农村民俗活动的兴起,各地出现诸多质量低劣的形形色色半职业潮剧团,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使本来已失去城镇和青年观众的潮剧经营者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是较有基础的潮剧团,为了生存而疲于应付,艺术水平每况愈下,逐渐失去观众。在艺术改革和提高质量上又缺乏资金的支撑,加上这两年疫情的影响,剧院表演场次逐步下滑,长此下去,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存在可能消亡的危险。正如有的行家所说:“广场戏救了潮剧,也可能埋葬潮剧。”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资金问题

目前,在剧目创新和技术改革上,不论是国办剧团,还是民营(民间)剧团都受到经济的制约,导致难以创新剧目。传统剧目经过反复的演出,大部分人都看腻了,缺乏新鲜感,以致观众越来越少。此外,在挖掘新生代传承人上,也同样受到经济的掣肘。在青年人群中,喜欢潮剧的大有人在,也潜心学习表演技艺,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从事该行业后,由于薪金待遇较低,也不得不离开剧团,改行自谋生路。

(二)人才队伍问题

缺乏阶梯式的接班人,一个行档一个人演到老的现象在各专业剧团或业余剧团都普遍存在,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另外,编剧人才的奇缺更是令人担忧。要创新剧目,让潮剧重回朝气,编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要胜任编剧这个职位,要求非常之高,必须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要熟悉该剧种的艺术特色,要有舞台经验,还要有足够的历史知识等多方面储备。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炼成。

(三)演出市场管理问题

潮剧演出市场缺乏管理,这一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文化活动及民俗活动随之减少,不少没有注册且演出水平低下的剧团为了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往往采取降低戏金的手段,演出鱼目混珠,使不少专业剧团的戏金深受影响。与此同时,演出市场还受一些“戏中”(戏的中介人)的控制,这些人与各乡村“老人组”关系密切,从中牟取利益,这无疑让专业剧团的演出处境雪上加霜。

五、潮剧的发展建议

针对潮剧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各级政府应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当地财政经费预算。因此,当地政府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强对潮州市潮剧团的重点扶持力度,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作为提高经营质量或创作剧目的专门经费。

(二)加强演出市场管理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组织人力对文化演出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制订适应文化艺术团体演出的管理措施。要逐步消除以赚钱为目的不顾演出质量的中介经营模式,做到对演出团体严格审批,确保演出市场的良好秩序,保证演出质量。

(三)加强潮剧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宣传,除广播电视台继续办好有关潮剧专门频道、栏目外,还可采取戏曲进校园,在高中和大学建立兴趣小组,培养年轻一代对潮剧的兴趣。继续办好培训班,保持潮剧艺术后继有人。建立潮剧艺术学校,让那些喜欢表演艺术的青少年有深造学习的场所,同时开设戏曲剧本创作课,培养不同层次的编剧人才,使戏曲剧本创新能跟上时代发展。

潮剧是具有地方特色、融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为一体的潮州戏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研究我国戏曲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随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度的加大,以及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潮剧这朵“南国奇葩”必将在世界各地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潮剧潮州市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关于潮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报告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统计的潮剧研究梳理与分析
潮州市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潮剧戏曲在潮州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寻找潮州
蔡焕松作品选
潮州市少儿跆拳道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潮州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及气象服务对策
潮剧演出团队与潮剧兴衰嬗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