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县级文化馆所特有的主导作用与优势

2022-12-08 06:22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馆遗传

钟 良

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从未中断过,中国既是一个文化古国,又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遗有着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的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群众文化的特殊优势,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一、县级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

(一)县级文化馆是艺术人才的汇集地

都说文化馆的人是“万金油”,确实如此,县文化馆内的人才往往是一专多能,一人身上多种才艺,而且是各类艺术人才集于一馆,这些专业技能和经验是发掘非遗最好的“探宝工具”,可以让他们发掘出更多的非遗。而在首次全国性非遗资源普查期间,他们凭着多年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本地大量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入了解,大量有价值的普查资料都是由他们调查整理成册并完成非遗保护名录的申报,我国的非遗也由此逐步形成并建立起了更完善、更系统的标准。

(二)县级文化馆是群众文化聚集和交流的场所

县级文化馆作为一个县域内公共文化的重要交流场所,多种群众文化都在此地聚集和产生。非遗与群众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又息息相关,而一些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如群众自发在广场唱的山歌、业余团队的地方戏曲演出、舞狮等等都常常出现在群众文化活动当中,为此可以更好地获得、掌握本地域非遗相关的多种信息与资料。

(三)县级文化馆作为非遗普查的主力军掌握着第一手资料和资源

从2005年的全国非遗普查开始,县级文化馆在非遗普查的工作中一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积累掌握了丰富而宝贵的一手资料和资源。他们常年工作在基层,对于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较有建树,对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对本县域内的传统文化资源较为了解,能更好地组建起非遗保护这支人才队伍,更能做好非遗保护这项工作。

(四)县级文化馆拥有地域性之利

非遗的产生和地域息息相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习俗、在该地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宗教、信仰等等各个方面就决定了该地域的非遗的特点和传承方式。如果离开了该区域或者该区域的传承环境发生了改变,该区域的非遗也会随之消失,也就失去了保护、传承的意义。而文化馆在保护地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上的优势不言而喻。其一,开展和丰富地方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直接面向基层群众,把本区域的非遗更好地到社区、街道乃至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中去做好宣传、传承工作,潜移默化地把非遗传播逐步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让本地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其二,由于县级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之间已经构成了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文化馆和文化站之间的群众文化工作互相联动,对各乡镇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全面。再者,有文化站的帮助,为做田野调查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因此,县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民间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区域性之便利,在这个地域性上,县级文化馆有着地利的优势。

总而言之,文化馆作为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最前线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

二、县级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一)把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融合

非遗与群众文化密不可分,其中:地方戏曲展演、抢花炮、舞狮、唱山歌等等,这些都属于非遗,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而这些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主导者是县级文化馆,既是其工作职能,也是其优势所在。在组织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地融合起来,使更多的人从认识了解非遗,到深入感受、参与本地传统民俗文化,并进行宣传利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一步地提升[1]。

(二)在加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同时,依托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优势及相关节庆有效开展传承保护工作

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载体。非遗传承人的个人或群体,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技艺、独到的艺术展现手法以及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等,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目前,部分非遗传承人存在年迈或后继无人的情况,导致有的民间技艺已经接近失传的境地,而地方县级文化馆是离本地非遗传承人最近的保护机构,能掌握到传承人各方面的最新情况。可依托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每年组织他们进行相关的传承、培训工作,如:非遗进校园、与非遗相关的展演展示等活动以及非遗展厅、非遗传习基地等方面的建设,让非遗传承人有好的传习基地并更有效地开展宣传和传习活动;依托每年的节庆活动,如:中秋、国庆、春节及我们本土的广西地域性节庆“三月三”等,特别是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展示相关的非遗宣传展牌,给群众发放非遗有关的宣传单,通过现场展演、传授技艺与群众互动体验,并利用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网站和媒体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好本区域非遗的宣传,让非遗深入人心,让人人都做非遗的爱好者和保护者。

(三)在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县级文化馆可以起到承上启下和广泛宣传传播的作用

首先,县文化馆可将最新的非遗保护工作动向和有关法规传到基层,能更好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会遇到诸多难题和问题,可及时地向上级部门反馈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工作建议。其次,县级文化馆可以利用节庆活动、民俗活动或者一些文化节活动,把本地的非遗向公众展示、展播,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领略到本地非遗的特色和魅力。这样既可以让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内涵,又可以把本地非遗向广大群众进行推广宣传,起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再次,县级文化馆可通过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活动,将传统的地方戏曲文化重新带进校园和群众中来,对传统地方戏曲起到广泛宣传、传播和传承的作用,让学生和群众在校园里、家门口就能看到并感受到传统地方戏曲的魅力。在广西东北部,桂剧和彩调剧都广为流传,也是老百姓喜爱的戏曲。特别是彩调剧,围绕平民中的小人物、小事情,多以劳动及爱情为主题,通过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表演出来,配以五声音阶旋律,其音乐旋律婉转动人,朗朗上口,让人很快就能传唱下来,是非常难得的地方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如今能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2]。最后,在宣传保护的同时,可以把一些非遗技艺依托相关企业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只限于技艺类),如柳州的螺蛳粉、沙县小吃、恭城油茶制作技艺、钟山瑶族打油茶技艺等等,都可依托餐饮企业或加工企业,让这些非遗技艺注入企业,让这类非遗不再受口耳相传的制约,不再受限于区域性的传承、传播。现今,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都已经家喻户晓,甚至螺蛳粉已经研发出了方便携带的袋装包装,在各种线上销售平台和直播带货都异常火爆。这就是让传统技艺类非遗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服务于百姓的成功案例。为此,在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县文化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逐步建立与完善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更好地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服务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发挥文化馆的组织作用的优势,努力推动提升县级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与服务效率。县级文化馆是推动群众文化的中坚力量,其职能是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普及各类艺术文化知识,开展非遗普查并收集整理非遗资料、展示和宣传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并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文化活动场所等等。文化馆对于保护、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源发挥着其组织的优势。随着文化馆的总分馆制的逐渐构建和完善,使得文化服务在区域分布上更加合理,让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逐渐变为培养式的种文化,尽量给村里多培养些“能唱山歌、能跳舞的种子”,让文化走进乡村的千家万户,让其根植于基层,让文化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中枢作用,并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通过分馆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的基层。这样恰恰可以让非遗的保护工作在总分馆制这个辐射面更广的体系里得到更好地宣传保护和传承。

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及不足

(一)时代变迁给非遗的传承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本土年轻人才的大量流失等这一连串的经济社会变化,使本来就濒临困境的中国非遗更加雪上加霜。传统的民俗文化对年轻一代人来说,本就提不起兴致,更难说喜爱,加之这些年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这都给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认识不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方针。但政府如单纯地注重非遗的商业化,而忽视其所带来的历史人文内涵,则非遗保护工作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甚至出现了为获取非遗产生的巨大经济收益,不惜代价地创造非遗的怪现象。非遗过热现象非但不能为其产生经济效果,相反还会为非遗的传承带来负面影响。

(三)很多优秀的非遗传承链在加速断裂

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主要载体,而非遗传承人对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且往往大部分的非遗传承人都已处于高龄,而随着时光的推移以及传承环境的不断改变,尽管有极少数青年愿意参与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当中,但是所需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新潮文化相对而言,年轻一代则更青睐于后者。因此,很多的优秀非遗传承链在加速断裂。再者,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我们非遗工作者担忧的问题也逐渐出现了,那就是语言、方言类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部分年轻人已经不会说甚至听不懂本地域内的方言。方言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是当地风俗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地文化传承的一种记载,方言是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的文化,它里面的一些词汇和句子的精妙是无法用普通话来精准翻译的。所以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本地域内的方言传承,别让方言再次成为非遗工作者的保护对象。

五、县级文化馆应顺应时代潮流,让非遗保护工作在其特殊优势和作用下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

(一)加强对后起之秀的培养

县级文化馆也面临着人才老龄化,甚至已经逐渐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需要更多的后起之秀来接替,而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更需要注入年轻力量,需要更多年轻力量去解读,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使非遗传承发展。

(二)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

非遗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有些地区由于人们重文物保护轻非遗,其认知也出现了偏差,因此对非遗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要意识到非遗保护工作同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密不可分,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来审视非遗保护工作,政府层面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保护、传承及管理的工作机制,避免在非遗保护工作的道路上顾此失彼。

(三)顺应时代潮流,利用现代技术,让非遗更加绚丽多彩

非遗本身就带有公共文化的特有属性,要善于利用这一特性在整个社会做好宣传保护工作,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县级文化馆需要发挥自身公共文化传播的优势,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善于利用各网络媒体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线上传播、宣传本县域内的非遗,并发挥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效能,做好非遗传承的最后一公里,为振兴乡村赋能,为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赋能,赋予非遗更具传承发展价值[3]。

六、结语

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县文化馆要深切认识到它在保护和传承文化中的重要的主导地位,要做好对人才的培育与建设,将更多新生专业力量注入到非遗保护这项工作上。遵循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点面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县文化馆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让非遗这一璀璨的明珠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文化馆遗传
非遗传承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