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瑶民族音乐文化推动湘西南区域旅游文化的创新研究

2022-12-08 06:22周倚帆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瑶族山歌民族音乐

周倚帆 王 亮

湖南省有着5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邵阳市隆回县中居住着一支瑶族分支——花瑶族。花瑶族尤以花瑶民歌著名。花瑶民歌主要分布在小沙江镇、虎形山瑶族乡、麻塘山乡、大水田乡这四个乡镇之中。代表花瑶民族音乐文化的呜哇山歌早早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将花瑶民歌和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不仅可以保护花瑶民歌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将其打造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实现保护花瑶民族音乐文化与提升湘西南旅游影响力的多重目的,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本文就如何将花瑶民族音乐文化与湘西南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花瑶民族音乐文化的溯源

“花瑶”,顾名思义,是因为花瑶族五彩的服饰而得名,花瑶族主要居住在邵阳市隆回县西北部小沙江地区。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花瑶人在劳动与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中,花瑶民歌和“挑花”技艺最为著名。如果说“挑花”代表花瑶民族靓丽的物质文明,那么花瑶民歌就是花瑶民族当之无愧的精神文明。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花瑶族居住的地区位于高海拔的山地,其地形“远看山峤重叠,近看丘陵起伏”,境内峡谷飞瀑,植被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不仅为花瑶居民的生存与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也影响了花瑶人的文化发展。

居住在大山中,使得花瑶人民天然地对自然有种依赖感。由于处于高寒山区,自然灾害较多,花瑶人民在依赖大自然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由于与外界交流较少,花瑶族的文明程度也不高,他们认为在自然界存在着另一种力量,统摄着万物,主宰着人们,即使在今天,他们依旧敬奉着巨石、古树。在这种氛围下,花瑶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祭祀歌应运而生。

此外,花瑶人民起初在狩猎与劳作时,为了加大群体力量,求取种族繁衍,花瑶人常常群体协同劳作,他们常以“呜哇”之声作为劳动号子来消除疲劳。“呜哇”之声与花瑶民俗相生相伴,成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这种声音又被称作“呜哇山歌”。对呜哇山歌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在探索花瑶的历史传承。花瑶民歌在2006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呜哇山歌又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科技文明如此进步的今天,花瑶民族的居住地区依旧高山林立,交通较为不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花瑶民歌的稳定与传承,给花瑶民族音乐文化打上了深厚的地域烙印。

(二)特殊的社会环境

首先,素来有着“东方吉普赛人”称呼的花瑶族,在魏晋南北朝到明清这漫长的千百年来不断遭受压迫和反抗,从江南地区辗转至隆回县定居。在这不断地迁徙与斗争的过程中,花瑶民族产生了迁徙歌、斗争歌,花瑶人民在每年五月十五“讨念拜节日”当天唱山歌纪年民族英雄奉姐。

其次,花瑶族的生产方式对花瑶民族音乐文化也有着间接性的影响。花瑶人民始终遵循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式生活。这种生活让他们形成了乐天知命、安土重迁的心理。他们固守传统,不轻易进行改变,因而在没有文字流传的情况下,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保留至今。直到如今,花瑶人民的民歌创作依旧是固定曲调,依曲填词,深究其原因,不能不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

(三)自然的文化环境

花瑶人认为,灵魂是不死的,他们从自然界中出发,相信古树、巨石是梅山神灵的象征。相比于其他民族文化,可以说花瑶族的文化环境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在这一观念的总领下,产生了许多诸如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活动。

此外,花瑶人在生活中,无论是民俗祭祀,还是日常生活,歌曲是他们表达情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目之所及皆可成歌,如“日头钻顶午时来,十八满姑送饭来”等。

正因为山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花瑶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流传到今天,在劳动、庆典、婚葬等多重公共场合的歌唱,使花瑶民歌变得丰富多样[1]。

花瑶民歌与百姓的生活紧密融合,若按照类别,可以分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和拦门歌六种,而这六种民歌对应不同的活动,作用也大不相同,但它们共同向人们展示了花瑶民族的生产与生活的全貌。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很多地区都围绕着民族文化“大展拳脚”,有意识地将其打造成为本地区独特的旅游名片。得天独厚的花瑶民族音乐文化正好可以借助时代的东风,与湘西南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在给游客带来独特游览体验的基础上,提升花瑶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形成共赢的局面。

二、花瑶民族音乐文化推动湘西南区域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如果仅以花瑶地区的旅游风貌来说,影响力较为有限,但如果将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风景区相结合,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本身便带有人类共通的情感,花瑶民族音乐是花瑶文化的精神所在,当花瑶民族音乐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时候,就将静态的风景赋予了动态的灵魂。

(一)借助花瑶民歌文化提高湘西南旅游文化产业价值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前、中、后过程中形成的对旅游目的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2]。对于游客来说,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性是游客进行选择的关键性因素。比如游客眼中的西藏代表了空旷、纯洁,云南则代表了七彩、民俗等等,这种形象的产生固然有自然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其文化背景。花瑶民歌音乐文化是隆回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歌承载了花瑶人的发展,记录了其历史、文化、生活等重要的知识,是一座“听来的”宝藏。而这座宝藏为开发湘西南地区的旅游文化活动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在提升花瑶族形象过程的同时,也在推动着花瑶旅游的发展,提升其产业价值与附加值。

(二)借助湘西南旅游文化对花瑶民歌文化进行保护

相对来说,民歌的受众群体和传承者相对于其他歌曲都是很小的,在民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立足于传统,对创新的着眼点较少。但如果将民歌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不仅能大力推动旅游文化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刺激花瑶民歌文化的发展,为其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在花瑶民歌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可以增加许多民歌音乐活动的演出,如音乐节大型汇演等活动,可以为花瑶民歌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让游客对花瑶民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才能为其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才能为其传播与传承进行有效的延伸。同时,在花瑶民歌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音乐人参与到花瑶民歌的创作活动当中,借鉴其他的音乐元素,进行适当地“扬弃”,才能使花瑶民族音乐文化更加丰富。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加入,足以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花瑶民族音乐文化推动湘西南区域旅游文化的创新途径

对于任何一个地区来说,旅游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枝独秀”的,而是要借助当地的特色文化打造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打造得越深入、越长久,才能越全面地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发展模式已经吸引了许多城市,成为其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模式,如眉山东坡故里的花鼓戏、安徽寿县的鼓锣文化等。这些成功的旅游发展模式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融入当地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提高了地方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花瑶民歌文化作为花瑶文化的代表,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场景当中,推动湘西南区域旅游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深入挖掘,打造音乐文化节

花瑶族的民族音乐氛围十分浓厚,这就为其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每当花瑶族的“讨念拜”等重要节日,花瑶人都会举行盛大的节庆活动。每逢这种佳节,花瑶人会举行篝火晚会,这也是他们赛歌的好时机。个人赛、组合赛,花瑶人们有许多花样进行山歌演唱,别出心裁,独具匠心[3]。而每逢有贵客来临,花瑶族的姑娘会唱起那首古老的的拦门酒歌,欢迎贵客的光临。

将花瑶族的传统节日和花瑶山歌、呜哇山歌的比赛结合起来,如在风景区举办山歌会等,将其变成花瑶地区的文化盛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在举行歌会的同时,设置不同的环节与流程,给予游客沉浸式体验,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文化节,让其成为花瑶民族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设置拦门酒歌表演。对于花瑶族来说,“拦门”是花瑶人对远方而来的友人最高的接见礼节。主人会为客人献上一碗迎客的美酒,而客人喝下美酒后也要回以歌曲,以示感谢主人。将此拦门酒歌放到文化节的迎接活动中,主客觥筹交错,有来有回,既传达了花瑶人的热情好客,又让客人积极融入其中。

2.设置呜哇山歌表演。作为花瑶族劳动歌曲的典型代表,“呜哇”“哦嗬”这样的衬词是表达花瑶人情感的主要体现方式,边唱山歌边做农活,一天下来也不会觉得累。在花瑶人劳作的过程中,可以邀请游客深入体验呜哇山歌的魅力。

3.设置仪式歌表演。花瑶人信奉“梅山教”,在他们早上进山时,会唱《请神歌》以告慰山神。歌曲中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与祷告,又包含了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热情。在进行仪式歌表演的之前或之后,向游客们讲解花瑶族祭祀的意义,以便其更好地了解花瑶历史。同时,花瑶人还可以为游客开展祈福活动,为客人们讨个彩头,使其获得心理满足。

(二)深耕文旅,开发多项周边产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景点都通过开发文旅休闲产品来扩宽经济渠道,在这方面,花瑶民族文化也可以借着时代的东风,开发相应的周边产品。

1.开发“做一日花瑶人”活动。花瑶民族音乐文化与其他民族相差较大,这可以给游客带来强烈的反差感与新鲜感。花瑶民族音乐文化贯穿花瑶人的生活,无论是洗衣做饭,还是农耕挑花,抑或是婚葬嫁娶,花瑶人永远离不开山歌。而这些日常生活场景与花瑶人的生活劳动是对应的。游客可以跟着花瑶人也体验做一天花瑶人的感觉,忘记喧嚣的都市,得到心灵片刻的恬静。在游览之后,游客还可以饱尝花瑶族美食,如花瑶腊肉、龙潭油豆腐等多种花瑶特色美食,得到听觉、味觉、嗅觉的多重满足。

2.成立花瑶民歌文化博物馆。花瑶族的音乐文化历史久远,传承了千百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融合。有五声徵调式、二音、三音列羽调式,以及五声宫调式等等,蕴含着千百年花瑶文化发展的脉络。成立花瑶民歌文化博物馆不仅能有效地向游客展示花瑶文化,还可以对花瑶族不同时期的音乐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以及编撰,并以馆藏的形式为游客提供最为直观的欣赏,让游客感受花瑶的音乐氛围,通过“看”展览、“听”讲解、“弹”乐器等多种互动方式打造情境,使游客全身心地感受花瑶民族音乐文化。

3.提供文创产品。文创产品不仅能显示出地方特色,还能为当地打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故宫文创的学习用具、文墨产品,大熊猫孵化基地的熊猫雪糕、熊猫纪念币等都是优秀的开发范例。花瑶民族文化也可以同样如此,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花瑶文创产品。花瑶挑花技术和呜哇山歌向来是花瑶族的门面与招牌,深耕于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可以将含有“挑花”元素的产品诸如手帕、纱巾、纪念币,以及包含呜哇山歌的音乐盒、挂件等多种文创产品进行宣传与售卖。不仅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购买需求,还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湘西南旅游文化的快速发展。

4.打造蜜月景点。爱情向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花瑶人民对爱情的表达便是唱情歌。他们不需要书本,随口成歌,以对歌“唱讪”的形式来抒发自己浓浓的爱意。一声“十八哥”,一声“十八妹”,一问一答之间爱情便流露出来。同样,在花瑶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中,也可以借助情歌的力量,在花瑶打造蜜月景点。如建立带有花瑶特色的蜜月民宿、提供花瑶情歌表演等多种方式,给湘西南地区的青年男女打造独特的爱情童话。

(三)把握机遇,利用网络拓展知名度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互联网的发展为旅游文化打开了一个别样的通道,拓宽了受众范围,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产品,大大提高了其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花瑶民族文化也应随着时代的形势而进行变通,为湘西南的旅游文化开创出新的消费渠道。

如上文提到的文创产品,除了在花瑶当地进行宣传和售卖,还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拓展知名度。当地居民在淘宝等多个购物平台开设网点,售卖花瑶民族音乐文化相关产品,并附以简介,向广大游客展示花瑶文化。同时,也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直播等多种自媒体形式,发布花瑶民族音乐相关活动,如对花瑶历史的介绍、对山歌微电影等活动进行宣传,面向湘西南游客乃至全国游客宣传花瑶文化,通过多种渠道拓宽花瑶旅游文化的知名度。

四、结语

花瑶民族音乐文化是花瑶历史发展的精神文化与载体,在物质文明逐渐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花瑶民歌恰好应和这一消费需求,充分利用本民族资源为湘西南的旅游文化发展助力,形成共谋共赢的局面。

猜你喜欢
瑶族山歌民族音乐
山歌还要妹起头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山歌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