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特征分析

2022-12-08 06:22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学作品礼仪

陈 群 朱 艳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与文学作品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学者们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对其中具有的民俗文化予以挖掘,可以深刻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革契机与民俗文化具有密切联系,二者融合程度的加深已然成为文学作品的创新方向,在提升作品可读性的同时,使作品的内涵得以升华,引导读者对其进行深入探寻,让读者与作品内容在心灵层面上达到共鸣,促进作品质量的提高,并且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浇筑良好基础,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发展[1]。

二、民俗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潜在联系

(一)民俗文化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素材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灵感很多源自于一些较为优秀的民俗文化。其在创作过程中,会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深入其中进行体验,结合自身的体验,对日常生活进行充分分析,促进不同灵感的产生。而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其主要是对生活发展中存在的具有价值的文化进行沉淀并予以浓缩。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对一些鲜活的民俗题材加以引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优化。目前,人们不断寻求文学作品的创新方向,而民俗文化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可以民俗文化为基石,在其中探寻发展之路,并进行适当的演变,对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予以充分挖掘。在我国辽阔的地域中,民俗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与“百花齐放”之态势,是我国传统文化数千年传承的精粹,具有一定的历久弥新性[2]。若没有此类文化的支撑,文学作品的创新会陷入一定窘境,制约文学作品的发展速度,不利于我国辉煌文学史的铸就。故而,应将民俗文化作为文学作品创新的基础,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推动文学作品内容的升华,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助推力。例如,《边城》是沈从文较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展现的是较为特殊的湘西世界,从乡村居住者的角度进行描绘,对其中蕴含的山水景观进行歌赞,对民俗风情进行赞美,并利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提媒说亲,或是以唱歌的方式进行求爱等,其中展现了较为丰富的民俗风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民俗文化是文学作品丰富内涵的主要手段

我国文学作品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内涵的支持,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作品创作的重要基石。我国历史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使得文化的演变愈加复杂,在历史洪流中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同时,民俗文化对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并充满敬畏之情[3]。古人会对一些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赋予鬼神之说,进而促进了“鬼神文化”的形成。以此为基础,我国形成的神话故事愈加丰富,构成了多种类型的文化传说,推动了宗教信仰活动的形成。从未来发展与文化继承等角度来看,民俗文化为我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主要的载体之一,可为文学作品发展提供助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可作为文学作品构建的基础,对特殊的文化语境予以展现,推动我国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发展,助推情感的有效传播。

三、现当代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进行融合的重要价值

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呈现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加强人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应对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析,对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予以理解,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并对二者融合的重要意义进行探寻,为我国文学作品的创新提供支持,指明其前进的方向,推动其文化传承目标的实现。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解析时,应对其中记录的文明予以了解,进而启迪其思想与思维,为民俗文化的弘扬奠定基础。

(一)对文明加以记录

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主要的渠道之一是口耳相传,也可通过动作进行传承。在当前社会文明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不再局限于以上两种方式,文字已然成为其主要传承手段。利用文字对民俗文化进行记录,不仅可对我国的文学内涵予以丰富,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加快,而且可使传承呈现良好效果,促进传承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基于此,我国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对民俗文化加以融合,有助于我国乡土人情的体现,明确不同历史时期所具备的民俗风情。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俨然已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民俗文化记录的主要路径[4]。例如,在鲁迅的《药》中,茶馆主人在辛亥革命的背景下,加之当时所具备的医学条件,其仍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医治儿子的病,主要反映了该革命运动的彻底性不足,愚昧落后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为读者提供启示

对我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本质进行探寻,会发现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现代文学作品在进行创作时,会以民俗文化为基础,并对其中蕴含的风俗语境进行反思,而当代文学中,是以启迪为基石,进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为解决现当代文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对二者中的文学语境进行深入探寻,促进文学作品效用的发挥。民俗文化可对群众所具备的情绪与情感予以唤醒,让其产生共鸣,对其产生一定的启迪,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使得文学发展呈现昂首前行的态势[5]。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较为长久,在历史复杂的发展中,其逐渐演变为一种运动着的人文学科,为文学工作者提供反思的方向,让文学作品的深度不断加深。故而,应加强对民俗学的了解,并以其为切入点对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实现对作品内涵的正确理解。例如,鲁迅《阿Q正传》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阿Q即是以精神疗法对现实加以逃避,不仅不会改变自身的命运,而且会导致悲剧的产生。人们通过时代背景与当时所具备的文化着手,在了解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时,也会对产生该命运的成因进行反思,将其与我国的发展历史进行对比,可充分明确反抗、独立与文明的重要性,强化读者的忧患意识。

四、我国现当代作品中所呈现的民俗文化

(一)对乡土风情予以呈现

在民俗文化中,乡土风情是其主要的体现方式之一。乡土风情的形成,不只在其中融入了多元化的风俗习惯,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即在长时间的生活与生产中形成一定风俗,使得乡土风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6]。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可将其概括为物质形式与非物质形式。例如,在莫言所创作的《红高粱》中,其对婚礼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对高粱酒的文化内容进行了细致说明,对花轿等民俗文化加以表述等。其中,高粱酒的文化内容不仅包含了酿酒的工艺,而且涵盖了文化传承,是该部文学作品中的精髓文化。换而言之,该部作品对酒文化具有极高的推崇,酿酒的过程体现了一定的风情文化,如酒神的祭奠等,该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展现了浓厚的特色文化,让其蒙上一定的传奇色彩。作品中描绘的饮酒文化,对当地居民的性格予以体现,如豪放不羁等,让读者对其独特的民风有所了解,也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的特色文化,即热烈、豪迈等。其中也蕴含一定的乡土风情,如庙会等,有助于读者对作者思想的深入解读,使得二者在精神层面达到共鸣,深化文化作品的感染力,推动读者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丰富读者的文化内涵。

(二)对礼仪民俗文化加以体现

我国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礼仪在数千年的传承下,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发展伊始,朝代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均对礼仪予以关注。礼仪教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人们的言行举止造成影响。换而言之,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7]。在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充分体现了礼仪与礼教等的重要性。作者对礼仪的阐述十分细致,如白家长子与长女的诞生礼等,并对长子的满月酒进行重点描述,描绘了其在对亲友进行款待时所展现的礼仪,使得读者了解到在作品的时代背景中,父母对长子的满月酒是高度重视的,对礼仪的要求也十分严苛。另外,该部作品中,对葬礼的描述也十分详细,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葬”思想进行了充分体现。其在对葬礼进行描述时,对不同形式的葬礼加以划分,即地位不同的人去世,葬礼的规格也具有一定差异;死因不同的人,其葬礼内容也有所不同。虽然葬礼的形式千变万化,但其中包含的礼节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仪是十分重要的成分。人们应对礼仪予以高度重视,敬重相应的礼数,对人情味进行凸显。

五、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何融合民俗文化

(一)明确文学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注意要点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时,不仅应对文学作品的传达意义加以了解,而且应立足于读者,明确其可接受的方式,促进文学作品价值的充分发挥。一方面,作者在作品中进行民俗文化的融入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相适性,明确是否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民俗文化的融入是否会对作品的主旨造成影响等[8]。另一方面,应以读者的思想为落脚点,考虑读者是否会接受民俗文化的融入,若将二者进行融合,读者是否会对其中的民俗文化加以理解。读者与作者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思想观念均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二者均融于社会与国家这个集体中,应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以遵守,对自身的民俗风情进行遵循,促进差异性生活方式的形成。故而,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以恰当的方法将民俗文化纳入其中,提升作品的可读性,便于读者的理解。

(二)以民俗文化的体现形式为依据,进行文章表达方式的确认

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其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并进行一定的沉淀方可形成。受此种特性的影响,使得不同的时代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差异,生活地区的不同与民族的不同,均会使得民俗文化呈现差异性,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民俗文化在展现过程中也存在不同,但大致可将其划分为两种,即体现于物质方面的文化与体现于行为层面的文化。民俗文化的诞生,可为不同民族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为地区的发展创造特色[9]。同时,民俗文化会对人们的观念与思想意识产生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在性格与思想观念层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即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使得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形式也存在不同,进而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方式。

(三)以民俗文化的内涵为依据,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予以确定

读者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了解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提升对作者性格的掌握程度,对作者的生活习惯与地区具有一定认识。一般来说,现当代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读者在对其中蕴含的风土人情进行解析时,可结合其中体现的民俗文化对作者的生活地区进行了解,并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一定体悟。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索时,应对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进行探究,深入作者的内心,明确作品的本质。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其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会对其思想情感产生影响。而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自身所思所想的重要路径,使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民俗文化具有密切联系[10-11]。

六、结语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进行民俗文化的融入,如同暗夜中明亮闪烁的繁星,对文章的内涵加以丰富,提升其文化色彩的厚重程度。民俗文化可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灵感,为感情色彩的浓厚提供支持。因此,应积极提升二者的融合程度,为文学作品“锦上添花”,让其更具独特的韵味,促进文学作品的特色性发展。此外,在文学作品中对民俗文化予以渗透,不仅对作者的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可提升该作品的可读性,让其在文坛中占据更高的地位,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深化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给予读者一定的启迪,为民俗文化的弘扬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文学作品礼仪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