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2022-12-08 06:22李禧娟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总书记文明生态

胡 滨 李禧娟

一、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先秦时期的生态哲学思想

先秦思想文化中处处体现着朴素的生态意识,尤其以儒、道两派思想最为强烈。《尚书·洪范》中提出世界万物以“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组成的“五行说”,后来,周人提出了“阴阳说”,伯阳父也以阴阳不平衡为例,说明了地震的成因。春秋末年的范蠡指出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制约的,只有当这两者的条件都具备时,事情才能够成功[1]。虽然这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只是朴素自然观的一些萌芽,但在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对“天”“人”之间的关系都有独特的观点。“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仁者爱物”“克己复礼”等思想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仁民爱物”的生态理念。荀子通过对自然界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等自然规律本身的变化来说明圣人是不强求知道“天”的。人只有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管理天地,支配万物,反之就会遭遇“大凶”[2]。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并在“道”的指引下开始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道”是万物之母。这就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最优的状态。要求人们在对待自然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使其通过“无为”转化到“有为”,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提倡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并坚持适度的原则,认为人对自然的伤害终将由人类自己承担,因此应该节用寡欲,使自然资源“终其天年”。

(二)汉—唐时期的生态哲学思想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许多思想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汉初著名思想家陆贾说万物和人类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贾谊提出“六理”,“六理”通过不断变化超出自身,产生自然界的万物,使得社会和自然之间趋于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在他的学说中,他将天、地、人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3]。《淮南子》则从社会实践出发指出那种违背自然的愚蠢行为将导致灾难的降临,反映了人的行为要受到生态制约的规律。

两晋以后,道教逐渐成熟发展起来,得到李唐王朝的大力支持。唐代的很多帝王都意识到了环境资源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环保律法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隋唐时,当时三省六部之一的“工部”监管生态资源的利用,并在其内部设立“都水监”“虞部”“水部”“河渠署”四类官职分别负责政策与法令的实施。同时,唐代设立了许多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条文,确定了“山野陂湖”等属于公共资源,任何人不得侵占并据为己有。唐代许多皇帝在位期间都颁布了保护环境的赦令,这些诏令的颁布彰显了唐代帝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生态哲学思想

宋代社会人口众多,工商业发达,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因此引起众多思想家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周敦颐吸收了《易传》和《中庸》的思想,形成了他生态伦理与宇宙观的构建。二程发展了周敦颐的太极“诚体”论和儒家对自然的思想,提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和”的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论和生态境界论。张载关于气的哲学阐述也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的“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说囊括了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的关爱。朱熹在吸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思想观念,强调人与万物之间保持共生共存的“理一”。他的这种“中和”思想为后代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思路。

元朝在发展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农”政策,在宋代思想家生态观念的基础上,元朝儒家思想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胡炳文所说“天地万物之心”,即对动物的关爱。刘因更明确地指出,人类必须舍弃某些物质材料,以符合社会的文化准则。元代对农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同时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农业生态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明清时期是古代社会的集成和终结时期,清高宗对尊顺天理的重要性进行理论层次的分析,强调了重视万物的重要性。

二、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影响下我国生态思想的实践探索

(一)“天人合一”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思考,我国自古对“天”有不同的理解,如天道、天意、天命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吸收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理念。例如,在中国友好协会60周年庆典上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四观”,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崇尚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在全国环保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易经》《荀子》《齐民要术》等古典中的记载来讲述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这些观念都蕴含着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统一、并把自然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为平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习总书记在全面了解和领会“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从“生命共同体”的视角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类通过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自然界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进而实现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然而,人终究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不能超越自然,因此,要懂得尊重自然,否则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共同体”观念给予“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以时代意义,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了创新的发展。

(二)“取之有节,用之有度”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

唐代陆贽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为了缓解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他提出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劝谏唐德宗要懂得量入为出,要有限度地索取和有节制地使用,只有如此,才能使国家富民永续,才能达到长期的繁荣。2019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并在很多地方叙述了这一思想。在全国环保会议上,他就以《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为例来强调遵循自然规律活动的必要性,这一思想是古圣先贤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视当下,很多地方没有管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一味以资源无克制耗损和环境破坏换得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不断触碰自然的红线,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针对这一矛盾,习总书记根据古人“取之有节、用之有度”的思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并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明确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的新途径,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虞衡制度”与用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思想

“虞衡”是一种古老的组织,专门负责管理森林和河流。它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森林、河流等天然资源,并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在秦汉,虞衡制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周文王在《伐崇令》中规定不毁室,不造井,不伐树,不杀六畜。如果有人违反律令,杀无赦。将自然生态保护理念提升到国家行政体系中,进而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制约,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规制,以制度与法律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党中央在吸取和借鉴古代虞衡制度的基础上,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的头等大事,提出“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法律”来保障生态环境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对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进行全面部署,并制定了保护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建设生态文明体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天下一家”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礼记·礼运》中有“天下一家”一词,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家”的思想,提倡“天下大同”,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2017年,习总书记在党和世界各党派领导人的高级对话中提到全世界的人民都要本着一家亲的思想,敞开胸怀,求同存异,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把“天下一家”的理念和“共同建设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结合在一起,突出了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世界生态文明的思想。

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家园,而整个世界只有一个地球。自从人类步入工业文明后,人们在不断增加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加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破坏了原本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国家提出了“双碳”的重要战略决策,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三、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启示

(一)完善立法,强化环境保护法的贯彻实施

从古代生态保护思想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通过制度和法治进行保障。为了确保执法的效果,首先应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清楚划分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合理设置机构的职能,避免出现职权交叉;执法人员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效提升法律的保护力度。其次,监督和监管工作对治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执法不严格将会直接影响法规政策的有效运行。因此,在不断提升各社会主体的环境法律意识的同时,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加强司法监督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监督,以此来完善环境治理相关法律的效力。最后,应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追究制度。对不同群体的责任标准体系进行划分,对其行为进行量化评估,如果发现有损坏环境的行为,绝不姑息,要求责任到人并做出相应的惩罚。要让法律的警钟长鸣,给予生态建设以坚实的后盾,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迈进。

(二)倡导绿色低碳,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实现“双碳”的目标,碳减排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要达到碳中和的目的,一是要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调整能源结构。目前,我国对核能、风能、生物能的需求总量已经接近极限,仅有太阳能是其中最丰富的,因此,太阳能在实现碳中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可以在农田、山坡等开阔区域设置太阳能板,以满足当地的用电需求,再由微型电网向周边乡镇输送电能,形成一个分布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二是要大力发展零碳工业,以零碳产品、零碳消费品的生产来实现能源互补、空间均衡。一方面,要重视节能环保技术的攻关,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碳标签”需求意识的不断增强,“净零碳时代”将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各行业必须使全产业链协同合作,打造“净零碳时代”。三是提高减碳零碳行为社会参与度,形成低碳绿色发展社会共识。树立低碳生活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是形成低碳绿色发展共识的重要标志。此外,网络消费成为当前造成碳排放加剧的重要因素。外卖包装盒、快递包装袋的使用带来了许多资源的浪费,对此,商家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使用环保材质来进行商品包装;而消费者也应加强自身环保意识,将包装盒等废品进行分类丢弃,使得废品进行改造实现循环利用。

(三)加强国际交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深刻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因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国家,而且已经渗透到各个国家,给全世界带来了严峻挑战[4]。

为此,一方面要积极依托政府和民间组织,通过举办生态文明国际合作论坛和研讨会,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治理经验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要大力引进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生态治理技术,实现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与转化,推进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制度化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建设美丽国家的有力保障。在联合国的领导下,各国应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体系约束,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让不同国家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责任从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务实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猜你喜欢
总书记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