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022-12-08 06:22杨红静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交流

杨红静

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其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起着推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最早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利的文化条件。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机制等方面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基本遵循。《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与“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和地区重要文化机构建立直接合作关系,推动“五大联盟”。这一系列政策支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基石。

一、国内外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界从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策略与路径、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颇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研究

姚琼、张铤(2019)指出新时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统筹兼顾、多维并举,立足新时代,有效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贺卫华、朱春阳(2019)指出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不同,需通过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相互支持,增进与沿线国家的人文情感交流。孙传明、何琪敏(2020)认为在传播媒介方面基于媒体融合丰富语言与文化的多渠道传播,在传播内容方面突出跨文化背景和文化的系统性,提升传播者的专业文化素养,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1]。

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路径的研究

李培峰(2019)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长效机制建设、加强文化内涵生产与传播效果建设、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2]。席明(2019)指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综合实力仍然较弱,通过实施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等措施,推动中国文化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3]。李锦云、耿新(2021)指出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路径与形式包括官方和民间两大传播主体所主导的口碑传播、品牌塑造、实体展示、多媒体呈现、文创产业、民间交流等多种样式[4]。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约瑟夫·奈(2005)研究中明确表明文化对世界他国产生的力量能够为实现自身的目的提供便利。塞缪尔·亨延顿(2010)指出了文化的重要作用,主宰世界未来的将是文明的冲突。De Jong Gjalt 和Van Houten Jerry(2014)指出国际化程度对跨国公司在文化的影响是健康向上的。

2.“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研究

Shariatinia Mohsen和Azizi Hamidreza(2017)指出“一带一路”为伊朗增进与中国的关系提供契机,两国在政策沟通、基础设施联通、贸易畅通、金融一体化和人文交流五个领域合作。Ponomarenko Lyudmila、Sidorov Dmitry和Zabella Anastasia(2017)指出“一带一路”项目是促进中国和沿线60多个国家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在国家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着一种新的多边关系模式。

3.“一带一路”文化政策的研究

Filip De Beule和Haiyan Zhang指出国外政策的变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不同的东道国对中国单方面宣布的政策并没有一致性,但是东道国政策协议和情绪影响了对中国投资者的接受度和吸引力。国外政策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影响较大,研究还发现制度差异对这两种效应有负向的调节作用[5]。

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交流、文化政策、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等方面,对“一带一路”这一特定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研究还比较少。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现状与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对外传播主体单一、复合型传播人才不足、传播内容吸引力不高、对外传播渠道创建少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阻碍着中国文化走出去。

(一)对外传播主体单一

古人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多为政府机关、央企、央媒,参与人员多为记者、外交人员、外派人员等,存在效率低、效果弱、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传播,人人参与讲好中国故事蔚然成风,这些民间传播者的作品接地气,更能引起国外民众的兴致,重视并引导特殊群体的传播影响力,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层次丰富的传播主体,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

(二)复合型传播人才不足

“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传播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复合区,既需要寻求各国传统文化的共性,也需要具备专业理论和学识的人才,切入到周边国家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复合型人才需求量逐渐加大。我国的复合型人才储备相对欠缺,供不应求日益凸显,这给沿线国家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拥有国际传播知识背景的传播者能够更为全面地整合资源,准确地把握国际背景和受众国的文化习俗,并以国际化的视角进行传播,激发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

(三)传播内容吸引力不高

在国际传播中内容输出是核心与关键,目前传播内容多以经济、贸易、社会关系的题材为主,很难引起普通受众的注意力,忽略受众兴趣的单向性传播,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地的媒体品牌都能够快速延伸并直接面向受众,近来可视化的新媒体产品得到海内外受众的热捧。虽然国际传播联络站成立时也进行了现场直播,并根据现场拍摄制作了短视频新闻,但地方媒体在视频化呈现国际传播内容的实践还是较少,具有价值的、趣味性的、可视化内容的媒体产品较少。

(四)对外传播渠道创建少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网上获取新闻信息,互联网已然成为世界各地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根据e Marketer发布的数据显示,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YouTube等是海外民众主要使用的社交媒体。中国媒体在国外网民常用的Facebook、Instagram 和 YouTube 等社交平台中没有建立相关的官方账号,主要依托境外的媒体账号在发布信息。

立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现状,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加快我国文化繁荣、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深刻认识在此背景下我国文化对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探索传播路径和策略。

三、建构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存在不足,如传播主体和传播手段单一、传播渠道少等问题,我们要正视问题所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在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主体作用,更要动员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促进各种文化交流中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华人华侨文艺团体、留学生社团以及当地的华人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在不同范围内,每个主体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

例如通过中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介绍节日的来历、纪念方式及其意义,在寓教于乐形式下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增进与世界各族人民的彼此理解以及促进文化包容。

(二)传播手段多样化

一方面充分利用好传统的传播方式,将具有代表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通过文艺汇演、影视交流、文物博览交流、国际艺术交流、国际美术展览交流等方式进行展示与交流;提高语言传播力,尤其是中国图书的“走出去”在海外备受瞩目。例如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翻译资助项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项目等,使出版“走出去”成为一种产业发展路径和对外传播载体,更是一种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途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介,推进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如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丝绸之路联盟”网站正式上线等,为联盟成员机构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合作与沟通提供服务与便利。通过这些方式使丝绸之路各国间在商贸往来、信仰传播、科学技术、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等方面广泛交流,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从而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各国家地区间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提供借鉴。

(三)传播方式本土化

文化对外传播应因地制宜,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在对外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传播选择时,须深入了解各国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提供与当地相适应的文化服务。在内容方面要思考如何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理解一个多元化的中国,确保对外传播的效果的同时兼顾文化融合和运作兼容等问题。

(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文化企业的质量、规模和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文化市场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要根据世界不同地区特色设置重点项目,通过竞争遴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文化出口和国际竞争中打开新局面。加强与外国知名文化机构的合资合作,积极发展各种各类版权代理、交易机构,推动对外版权贸易。鼓励文化企业和重点媒体在国外设置分支机构,起到桥头堡作用,使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更直接地打入外国文化市场。

中国文化走出去,深化多边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以“联盟”等一批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切实推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丝路”沿线社会对跨文化交流合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实现“丝路”上的民心相通。

四、结语

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倡议的实施,对于沿线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已取得一定成就,但还存在诸多短板,结合现阶段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困难,本文就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第一,中国文化走出去主体需要多元化,发挥政府机构、官方组织及各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第二,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播手段需要多元化,如文艺汇演、影视交流、文化艺术展览及图书出版等;第三,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播方式需要本土化,聚焦各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制定个性化传播策略;第四,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结构,使中国文化快速高效打入外国文化市场。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着力拓宽对外传播的路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