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视阈下现代家风文化建设的路径

2022-12-08 06:22钟欣凌杨祥禄
文化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家族

钟欣凌 杨祥禄 徐 刚

一、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概述

在古汉语词典中,“家风”又称门风,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1]。它属于一个中性词,不含褒、贬,是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2]。良好的家风对后世子孙有着约束和管教作用,有利于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家”,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地位。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家风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家庭私事和个人的小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关系到国家理政的大事上。作为一个家庭,它是整个社会的基本构成,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既是人生成长的主要之地,又是一个人形成道德观念和个人行为习惯培养的第一所学校,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耳濡目染,受其影响颇深。正像俗话说的那样:“天下的根在于国,而国家根在于千家万户”,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非常多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从来都具有优良的民族品质、优秀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在中国,家庭是一个人最好的避风港,它是一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加油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精神和纽带之所。

从历史文化来看,有关家风的论述、著作和动人的故事数不胜数。据史料记载,周代时期的周公旦就有《诫伯禽书》;春秋战国时期,《国语》载有《母训》的文字,《论语》有孔子对儿子孔鲤“庭训”的记载;东汉班昭有《女诫》;三国时诸葛亮有《诫子书》;晋代时期有嵇康所著的《家诫》;[3]而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被誉为中国家训之鼻祖——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凡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都有提及,从教导子孙后辈如何立身、养性、治家、为学,到为人处世、民俗宗教,涉及的内容之广,对现代优良家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兴起,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弱化,家训方面的著作数量以及影响力明显不足。宋元明清时期,逐渐涌现出了大量影响力十分广泛的家训著作,如宋代司马光的《家范》、元末明初时期的郑文融所著的《郑氏规范》、明代霍韬的《渭厓家训》、清代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训》等,内容丰富,琳琅满目,不胜枚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国传统的家风文化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和影响,那个时期家风家训的传世著作也并不是很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第一届代表时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光是人们身体休息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也强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总体来说,家风与政风、党风是现代中国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

二、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以书明理,给当代优良家风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纵观古今之名门家族,我们不难发现,良好的家风能使家族兴旺,子孙繁荣昌盛,追根溯源需要有优良的思想进行传承和发扬。如:被誉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无锡钱氏家族,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盛产精英。家族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有文字音韵学家钱玄同、教育家钱基博、历史学家钱穆、文化昆仑钱钟书、导弹之父钱学森等。钱氏家族历经五代、宋、元、名、清、民国,至今不衰,群星璀璨,实属罕见。对于家族枝繁叶茂的原因,我们可以一探究竟:钱氏始祖钱镠,留下了千古家训告诫后人。《钱氏家训》包含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的内容,它是每个子孙的必修课,要求子孙世代背诵。此外,钱氏家训还鼓励后人博览群书、团结爱国、重视教育,并认为“兴学育才则国盛”,这都体现了钱氏家族宽广的格局和强烈的国家责任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家族之兴旺繁荣,与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祖辈用文字记录下生活、工作、处世为人之道,子孙明祖辈之理,学祖辈之思,践祖辈之行,传祖辈之德,是家族之所以繁荣也。大多名门家族对子孙的教育离不开儒家的核心思想,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外,名门家训中还融入了家族始祖的特色思想,诸如:忠君报国、中庸之道、积善谦德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是值得后人深入参阅和传承的,在书中明理悟道,也为当代人树立优良家风提供思想指引。

(二)以祖崇德,有助于传统优良品德的传承与发展

北宋名臣包拯清廉为官、铁面无私、不附权贵、为民做主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家训中有:“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告诫子孙,凡是有为官贪污受贿二罪的子孙不许回老家,死去也不能葬于家墓之中。包拯做到刚正不阿,公正断案,替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百姓当中也享有“包青天”之美誉。他为子孙做好了表率,是其后辈追逐效仿的标杆——包拯子孙严守家训,克己正身,直道而行,其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4]。

毛泽东要求子女要树立平等思想,“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周恩来定下“十条家规”,要求晚辈亲戚们“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习仲勋要求子女们在对群众时要赤诚相待,要做到“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父亲的一封生日贺信中表达了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必须学习和继承发扬的高尚品质,要做到“五学”即“学做人、学做事、学习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学赤子情怀和学习俭朴生活”。

(三)以史案为鉴,警示当代家庭优良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不正家风使家破人亡的故事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俗话说得好,“当官要为政公道清廉,过的第一难关就是亲情观”。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家庭和亲情不是个人的私事,要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在保证自己能够廉洁从政和从严治政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身边工作人员以及配偶、子女和亲属的教育管理和约束工作,教育他们不能打着领导同志的旗号到处办事,耍特权和占便宜。真正做到谈情不忘义、顾亲不逾矩、护亲不越界。从当今的社会来看,只要领导干部个个都能做到家风优良,就能积极推动党风向好,更有利于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如果出现大量的家风不好的领导干部,不仅影响我党的形象,而且危害党的事业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布查处的腐败案件中,有一大部分人员家庭风气十分败坏。这些腐败分子不仅自己丧失了道德信仰底线,大肆进行权钱交易;有的还纵容和支持家属在背后大肆敛财。有的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关系”,纵容自己的子女利用其“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结果是“一人入狱带领全家人入狱”。

因此,古往今来,为父身不正,则子女品行不端,为母若无德,则子女恣意妄为。父母对子女宠溺,赏罚不分,久而久之,子女就会养成不良的习惯。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父母对子女管教无方,定有人代父母管教,而社会的管教绝非简单的皮肉训斥之苦,有时甚至会招致祸端,这都是环环相扣的,家风的重要性由此体现。古之名门之所以世代兴旺,也是因为有前人的经验做警示和约束。

三、中国传统家风文化视阈下当代家风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正确的家庭伦理关系是建设良好家风的基础

《孟子·尽心上》中讲道“五亩之宅,匹妇蚕之,则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则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又有《潜夫论·浮侈》中提到“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记录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出古时候男女分工各有侧重。古代家庭中,父亲承担养家糊口、教育子女职责,母亲主要承担料理家务、服侍长辈、照顾子女的任务。相对现代而言,古时候“三妻四妾”的家庭伦理模式,往往会导致资源分配之争,有争夺,内心便会有不快,内心的不快积累起来,就会造成口舌之争甚至是肢体冲突,这是家庭不睦、家风不正的重要原因。

翻阅古籍,古之名门望族之所以代代兴旺,大多是因为男子讲究“道义”,女子讲“妇德”。父亲以身为范、正气浩然,母亲温柔贤良、勤俭持家,就有“糟糠之妻不下堂”和陈世美“忘恩负义”等正反两个方面的典范故事一直传颂至今。随着时代的变革,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点渐渐淡化,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从“辅佐”至“平等”,现代的一夫一妻制,使妻子收获了更大的尊重,夫妻之间平等相处,及时沟通交流,也使矛盾变少,建立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对当代人来说,也更加容易。

《孔子家语》有云:“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说明平等友爱的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夫妻相敬如宾、荣华共享、患难与共,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八德”教育是良好家风的根本遵循

“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孔子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为历代所尊崇,是儒学的精髓,也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尔雅》有云:“善父母为孝”[5]。“孝”就是指善待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悌”就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互助。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为:“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和悌是‘仁’的根本”;

“忠”指尽责尽忠,即对国家尽忠,对人民尽忠,对工作尽忠;

“信”则是说为人处世要守信用,不虚伪。俗话说:“言必忠信,行必笃敬”,就是指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指对人要有礼貌,遵守纪法、道德约束;

“义”是指道义,也指仁义,提倡人民有正义感,尽力帮助他人;

“廉”是指廉洁,没有贪欲,不做违心之事、违德之事、违法之事;

“耻”是指羞耻之心,明过错,就要及时改正,是一种自我管束。

古之家训中,不管其核心价值观想表达什么内容,均离不开“八德”教育。《郑氏规范》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廉洁为官;《颜氏家训》中“巧伪不如卓诚”[6],明确表达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的观点;《朱子家训》有言:“臣之所贵者,忠也”,阐述了为人臣子应具备的品质。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表达了学礼知礼的重要性;《了凡四训》中“苟一类此,急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7]阐述了知错能改对个人发展的意义。《谢氏家训》将八德思想融入其中,分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和邻里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古之“八德”是修身之根,也是齐家、治国之本,我们常常说“先成人,后成才”,成人是成才的第一步,也是家族枝繁叶茂、代代兴旺的基础。

(三)“上行下效、率先垂范”是建设优良家风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婴儿时期到少年时期,孩子智力发展特别迅速,好奇心强,求异思维活跃,正是知识积累和品德培养的重要时期,形成的是非观念和知识结构将影响其一生。大多数家庭,小朋友一出生便和家长呆在一起,他们的知识、行为来源完全依赖于家长并且会一一模仿家长,因此,家长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对建立孩子的品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之仁人志士都特别注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出门,孩子也跟着想要出去,为了让孩子不跟着自己出门,妻子就对孩子说:“不要哭,在家好好等着娘回来,娘回来以后,就给你杀猪炖肉吃,好不好?”孩子听到这些话非常乖巧,在家里不哭不闹等着母亲回来。曾子回来以后听到此事,就询问妻子,妻子才把哄逗孩子的经过告诉了曾子,曾子听完后,真的就杀猪炖肉给孩子吃。妻子不解问曾子:“这不就是一句逗小孩儿的玩笑话,为什么真的要杀猪炖肉?”曾子说:“孩子还小,他自己不具备认知的能力,只能从父母的言行中效仿我们,如果我们事事都在开玩笑,他就认为你在欺骗他,是在教育他说谎话,长大以后他也会谎话连篇”。此外,我们在司马光的《居家杂仪》书中也看到:“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人”;曾国藩对弟子“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诲言之谆谆也”的教导;郑大和“家长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的自我约束都是以身作则的最好解释。

《颜氏家训》中也写到:风俗教化是从上至下推行的,如果父亲不慈爱,就会影响到子女,他们就会不孝顺;如果长兄对弟弟不友爱,就会出现弟弟不恭敬;如果丈夫不恩义,就会出现妻子不温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犹如管理者于被管理者,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不作出表率,即使懂得是非对错,对孩子教育一套,而自己言行又是另外一套,孩子就会产生反感,不听从、不认同,父母就失去了威严。父母的举止行为在孩子人格尚未完全形成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时间久了便形成了孩子的人格。孩子的人格一旦形成也就很难变化,代代相传,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反之,才能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四)和睦友善好学的家庭氛围是维系优良家风的内生动力

关于家风,我国历代贤士都提倡一个“和”字。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之说,它是对家庭和睦的高度总结概括。“家和”主要是指家庭中人际关系协调、和睦。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姊妹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都要有良好的相处模式,要仁爱宽容,进退有度,团结一心,互相帮助,这样个人心情才能舒畅,家庭才能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汉代班固在《汉书·东平思王刘字传》讲道:“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在于内离”。我们常常说的一根筷子轻轻用力便很容易被折断,而一把筷子却很难被折断,说的就是齐心协力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谊被誉为一段佳话,备受后世赞誉。苏轼传世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就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他抒发了对弟弟的深深思念,引起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共鸣,而苏轼和苏辙也成为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两兄弟。

(五)长者博识传道是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必然要求

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一开始,孟子家住在邹城北马鞍山下,附近有一片墓地,孟母常见孟子与小伙伴模仿人们祭拜时的情景,有时还会到别人坟前拿供奉的水果吃,孟母担心孟子以后品行不端,于是迁居至集市附近。新家邻居是个屠夫,孟母见孟子模仿邻居屠夫杀猪的样子,对孟子这种不良的行为感到不安,于是迁居至学堂附近。孟子觉得学堂先生教书时摇头晃脑的样子很新鲜,便模仿学堂先生教书,这培养了孟子读书的兴趣,随后,孟母便将孟子送进学堂而后成为了一位大家。这个故事不仅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还说明了长者对孩子正确引导和教育的重要性。

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聪明伶俐,才华横溢,被父亲宠爱,说了一句有道理的话,父亲便到处宣传,做错了事情,父亲就连忙帮他掩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长此以往,养成了他暴躁傲慢的性格,最终因为口不择言得罪了周逖,被周逖所杀,杀后破肚抽肠,还把其鲜血涂到了战鼓上。父母若过分疼爱子女,对子女错误的行为不予以纠正,过度包容,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威严。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能只看当前孩子的年纪小、容貌可爱就加以放纵,不正确传道,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不加以管束,孩子的价值观就会发生偏差,长大后就会造成祸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威严有度,子女对父母也会有敬畏感,且规矩谨慎而有爱心。

中华民族的家族文化博大精深,在翻阅古之家训、家书的著作和文章时,不禁感叹于古人的聪慧与博学。在思想相对禁锢,信息相对闭塞的时期,关于家风书籍的文章之丰富,内容涉猎之广泛,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家风精华,对于现代人家风建设有重要意义。总之,家风的建设非一代之所为,需要世代遵循和传承,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读和思考。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家族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小偷家族》
家风伴我成长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